从家庭师生层面分析学生心理对教育成效的作用论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成效 师生 层面 作用

管理员

摘要:

从家庭师生层面分析学生心理对教育成效的作用论文  学生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受多种因素制约。人本主义思想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了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然而当我们将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探究时,就不得不将家庭的作用也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家庭教育的……

从家庭师生层面分析学生心理对教育成效的作用论文

  学生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受多种因素制约。人本主义思想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了教师和学生的作用。然而当我们将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探究时,就不得不将家庭的作用也作为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家庭教育的影响、教师的影响以及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构成了这一工程最主要的三个方面,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学生发展这一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重要的基石,教师是起支撑作用的骨架,而学生的自我实现则决定了工程的最终完成质量。

  一、家庭是孩子真正实现自我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社会,与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交往和互动是最初接触到的学习环境。家庭教育是儿童基础素质形成和发展最初的温床。家庭不仅为儿童提供了机体生长的环境,还是儿童性格、志趣、心理形成的基础。父母仅仅提供给孩子物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家庭的和睦与否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带给孩子的是心理上的轻松快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自然的去接受其他的一切。若是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难免会造成性格内向,在他人面前自卑,逐渐地会造成心理压抑。心理失衡的主体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缺少母爱或父爱,他们会常常感到失望,忧虑,孤独,甚至是性格孤僻,情绪低落。久而久之如果这样的心态不能及时纠正,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从而使孩子的性格扭曲。

  其次,家长自身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心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都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家长整天游走于不良场所,如赌场、酒场,孩子就会觉得理所当然。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他们的想法,孩子每次成绩不理想就又打又骂、挖苦孩子;一旦成绩提高就又是“宝贝”,又是物质奖励,这直接造成了孩子在考试中的“心理恐惧”.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是适得其反,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压抑与恐惧的心理。他们真正所期望的不是在失落的时候遭到呵斥,在得意的时候受到“嘉奖”,而是平平淡淡的'一种鼓励或是接受教导。

  最后,家长的“期望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就是希望孩子一定要多学点知识;或是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或是期望孩子将来可以出人头地;等等。对家长本身来说是没有错的,可是却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他们没有按照父母的要求达到目标,就会觉得是不是自己的智力水平或是能力不行,从而会产生自卑、自责的心理,觉得父母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没有回报,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心理焦虑;在越来越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逆反心理,以后家长对自己所有的要求都会觉得反感,家长说得统统都不予理会或是反其道而行。

  家庭是教育的基础,家长要树立榜样,积极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孩子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使孩子在学校里更好的生活、学习和发展自我。

  二、教师对学生发展自我的中介作用

  (一)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与理解

  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健康、生活、心理、学习、道德等,做全面关心学生发展的教师。就教育的心理过程而言,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对学生精神生命的关怀,即关怀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心理生活等方面及其成长与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品质和教育理念根本的体现了与学生深入的心灵沟通以及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如德国思想家布贝尔说的“我-你”对话。精神关怀内容是很广泛的,尊重、理解、关心、信任是关怀情感的基本表现,也是学生基本的精神需求。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成绩方面的培养,而当前我们越来越注重对“素质及情感”的培养。

  (二)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教学的重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不可少的方面。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习活动进行有“度”主导。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并不意味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

  (三)教师对学生的合理评价与批评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探究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教师及时的评价不仅能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效果,还能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在评价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做到只要努力探索,就要表场;只要积极参与,就要鼓励,以此行为让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肯定。特别当孩子们完成任务后,教师要积极展示各种成果,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发现各自的特点。其次,评价要客观而真实。教师不能无原则的评价,否则很难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效果。而应该客观公正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或学习过程提出意见或表扬,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白什么地方还要改进,什么地方做得好。再次,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差异。

  这与学生的基础、智商和审美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学生每次任务完成的好坏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多注意关注个体的差异,以保护学生的自信、自尊为目的进行评价。不能把所有的孩子固定在一个标准上,要因人而宜。最后,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犯错了,教师也应及时提出合理善意的批评。作为教师,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教育方式中批评就要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要使学生最终心悦诚服地改掉错误;不能长期一味地批评,应具体学生具体分析,要以鼓励为主,兼用批评的教育方法;批评必须公正、合情、合理,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为基础,以人本主义为基本指导原则。

  三、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强调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的激发,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即是人本主义哲学存在性认知的发展。只有学生真正的与自我结合在一起,将自己完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有可能激发学习的动机,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科学地进行自我评价。如果学生在社会的压力下是功利性的学习,则是与本体脱离的一种状态,没有本体的积极参加,认知就缺乏其本质的意义。

  目前我们的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对教材的内容缺乏兴趣,只是在外界的压力下机械学习,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个体没有自主性,个性被压制,丧失自我。部分学生或是变得叛逆,出现逆反心理,而这是青少年在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抗心理,是一种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或是变得自卑,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学习的,价值观扭曲,也不会进行自我评价。而以上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我们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创设一个平等、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与生活,从而实现自我需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需注意到:虽然我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可以自己自主的进行学习活动,但是由于年龄、经历的限制,学生的经验还不够,他们的学习活动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能够懂得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去思考;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学生在自尊心不被伤害的情况下,知道自己的不足,该从哪方面去努力。

  总之,良好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不仅对于学生求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更体现了教育本身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马良诚,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邢永富,吕秋芳。素质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3]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胡靓,赵冬生。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精髓: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实现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