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舶来品走向理性选择的论文 摘 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在中国英语教学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法主要有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和目前的任务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无不带着舶来品的痕迹。外语教学的后方法时代说明,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外语……
从舶来品走向理性选择的论文
摘 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在中国英语教学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法主要有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和目前的任务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无不带着舶来品的痕迹。外语教学的后方法时代说明,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只有根据中国国情,辩证地反思各种教学流派的利弊和在中国的适应性,融各家之长,并创建自己的特色,走向理性选择,才能避免盲从,达到最满意的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舶来品;后方法时代;理性选择
一、中国英语教学法中的“舶来”现象
197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俄)语教学大纲》,详细说明了中小学外语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使中国的外语教学得到全面恢复。1982年5月,教育部又召开了全国中学外语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关于加强中学外语的意见》。《意见》指出,“凡学过外语的初中学生,报考高中应考外语,考试成绩从1983年起百分之百计入总分”[1]31-32。从此,外语的学习与考试成绩紧紧挂钩,不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家长,都开始意识到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中国的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阶段”[1]32。
从把英语成绩纳入正式的考试体系到现在,中国的英语教学已经跨过了20多个春秋。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英语在与世界各国交往中重要地位的凸显,为了国民更好地掌握这门国际语言,中国的英语教学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期达到二语习得的最佳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即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再到交际法。当发现这些教学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外语教学效果时,认知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法在中国的外语教育界也争相崭露头角。但是,综观这些教学法,无不带着舶来品的痕迹,如语法翻译法来自欧洲,听说法最初是美国的“军队专门训练方案”[2],交际法则是产生于欧洲共同体的功能教学法的一个分支,现在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任务型教学法也是英语教育家Prabhu在印度教授英语时提出的,这些外语教学理论和流派,大多是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然后被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推向世界的,难怪拜克斯(Bax)称这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表现[3]。
二、中国20年来引进的主要英语教学法综述
1.语法翻译法产生的背景和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的一派,它是欧洲人教授古典语言(古拉丁文和古希腊文)的传统老法,产生于中世纪。当时古拉丁文和古希腊文是约定俗成的“国际语”,是各国共同的文化载体,是各国受过教育的人的必修课程。但是,这两种语言即使在当时的欧洲也已经是“死亡”了的古代语言[4],在各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谁也不用它们来作为口头交际的工具,学习这种语言的目的只是用来读懂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各种经文、学术著作、官方公文和告示等。可以看出,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语法翻译法以古文为学习对象,以阅读为主要教学目标。至于语音上,则丝毫没有严格的规定,更缺乏一套培养学习者口语能力的方法。
十年动乱之后,中国的外语教学逐步走向正规。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教学的目的定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注意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1]32。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英语师资还非常缺乏,围绕着这个大纲,语法翻译法在英语教材的编写方面、在课堂英语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母语,先讲课后所附有的汉语语法讲解的内容,再对课文的句型和文章进行以翻译为手段的教学。
从语法翻译法产生的背景来看,为了能准确无误地理解古代的官方文献资料,这种方法特别注重语言的逻辑性、词汇的准确性和语法的规则性,但是对日常交际非常重要的听和说却没有涉及,所以到了1993年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就明确地规定了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2.听说法产生的背景和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听说法最早产生于美国(20世纪40年代后期),其真正起因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发现被派往亚洲和欧洲的美国士兵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但实际效果却让人失望。于是美国政府求助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正是他们的努力,促成了外语教学的“听说法”[2]92的诞生。另外,当时录音机的使用在美国已经非常普及,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也正在兴起,这些都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多听和多练的机会[1]4。
听说法强调听说领先,教学以句型为中心,注重反复实践,形成习惯。听说法的主要长处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初级的外语口语能力,它能“立竿见影”,对于那些没有英语基础又要急用的学习者来说比较实用。我们国家外语教学受其影响,20世纪60年代前期曾被引进高校作为试点的“听说领先法”就是这种方法的别名[4]119,20世纪70年代高校英语专业的入门课本也是根据这一教学法思路编写的。1993年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英语考试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的要求。
由于听说法注重听说领先,忽略语言的语法结构知识讲授,中国的学习者在课堂上操练之后,课后没有实际应用的机会和场合,结果是用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阶段之后,发现自己的英语无法有真正的提高,而课堂上的言语操练与实际生活又远远脱节,于是这种教学法又贬声四起,取而代之的是来自欧洲共同体的另一种教学法,即交际法。
3.交际法产生的背景和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交际法最初被称为“意念——功能大纲”或者“功能——意念法”[1]6,它产生于西欧共同体,中心是英国。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欧洲共同体各国之间的直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语言隔阂成了直接交往的重大障碍,于是,欧洲共同体委员会文化合作委员会组织了一百多位专家,历时四年,制订出第一批功能法的教学方略和大纲,目的是使用所学语言并在该国家进行真正的交际。这一方法在欧洲各国产生成效后,很快被很多国家的外语教学引进。我们国家1988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也首次使用“功能意念”的概念原则,并提供了功能意念项目表[1]32。
产生于欧洲共同体的交际法是为了人们交际的需要,欧洲共同体各国的互相往来也为人们提供了展示所学外语的机会和条件,在真正的人际交往中外语应用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由最初的外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第二语言。而在我们国家,即使英语学习的人口已经超过美国的总人口,可英语的应用却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堂交际和生活交际相去甚远,脱离生活的交际是交际教学法在中国的最大局限。近年来,国内有人将交际法和传统教学法作了对照实验。五年的实验结果证明:传统教学法教出来的学生语言基础扎实全面,读写能力强,会欣赏优美的文笔,但口头表达能力不如交际法培养的学生流畅;后者则偏重口语能力,但在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写作能力和文法意识方面则表现出明显的弱点。实验还发现,交际法培养的学生中,口语能力强的愈来愈强,弱的愈来愈弱,差距很大[5]。
4.任务型教学法简介
任务型教学法起源于1979年N.S.Prabhu在印度高科技区进行的一项强交际法的实验(BangaloreProject)。在实验中,他提出了许多任务类型,并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Prabhu的这项实验引起了语言教学界的关注。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语言教育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步发展到今天在国际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备受瞩目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完成具体任务,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交际的过程和语言的功能,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2003年,我们国家制定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46。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法还属于新生的教学流派,在任务的选择方面、学生的参与形式方面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三、后方法时代的启示
在20世纪,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在进入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重要学科领域以来,探究最佳教学的教学流派层出不穷。和在我们国家的实践一样,当后一种教学法克服了前一种教学法的弱点时,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至,没有一种教学法能解决外语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语言教学中的方法运动,即寻求最好方法,已经成为过去,语言教学已进入后方法时代”[1]230。
可以看出,后方法时代是对最佳方法否定的时代,是对寻求最佳教学法反思的时代。它给中国外语教学最重要的启示是:1)没有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教学法。教师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反思各种教学法的利弊,融各家之长,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和条件设计个性教学,创造出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包天仁教授所创造的“四位一体”英语教学法[6],适合中国国情、学情和教情,效果显著。更重要的是,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法,对国外教学法提出了一种挑战。它打破了国外教学法对我国教学法的霸权和话语权,使中国这个世界上学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在外语教学法领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声音。2)在应用各种引进的教学法和教学流派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考虑在中国的各种适应性因素,绝不可以盲目照搬,人云亦云。刘润清在《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就说道:“脱离具体情况去讲哪一种方法最好不是科学态度。”[7]实践也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存在巨大地区差异、师资差异、教学条件差异和学习者差异的国家,单一教学法是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教学问题的。
参考文献:
[1]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31-32.
[2]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90.
[3]戴俊霞.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4]王铭玉,贾梁豫.外语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99.
[5]李瑛,吴长镛.交际法得失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1).
[6]张帆.二十年风雨见彩虹——记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9).
[7]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