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运用: 词语的锤炼 词语的锤炼 大家都听说过“推敲”的故事吧!说说看“推”好还是“敲”好,为什么? …… 有一次,贾岛骑着驴子在街上走。当时,曲江边上的树林旁,正有许多鸟儿在飞翔着,他想,鸟儿到了晚上一定是宿在这里的树上。于是便吟诗一句:“鸟宿池……
词语运用: 词语的锤炼
词语的锤炼
大家都听说过“推敲”的故事吧!说说看“推”好还是“敲”好,为什么?
……
有一次,贾岛骑着驴子在街上走。当时,曲江边上的树林旁,正有许多鸟儿在飞翔着,他想,鸟儿到了晚上一定是宿在这里的树上。于是便吟诗一句:“鸟宿池边树”;有了上句,可还没有下句。正在苦苦思索的时候,眼前忽然出现了一座庙宇,一下子引起了他的联想:鸟宿池边树当然是在晚上,晚上和尚一定归来,归来必定推门,于是便吟出下句:“僧推月下门”。
但两句诗作成后,他吟着吟着,突然觉得“推”字不如改成“敲”字好,因为晚上庙门已关,“推”门进去不但不可能,同时也不生动,不如让和尚来“敲”门更恰当。可是究竟是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他又一时决定不下来。坐在驴背上,因思考“推敲”入迷,误闯到韩愈的轿子前,惊了韩愈的驾,韩愈怒问,贾岛回答是因为痴迷于“推敲”而误闯,韩愈敬佩其精神消了怒气,并帮他分析到:依我看,“敲”字好。想想看,在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四周寂然无声。这时候,一个僧人得得地敲打着山门,其情景该是多么幽美啊!贾岛听了,就将“推”改为“敲”了。
其实“推”好还是“敲”好,自从故事产生后,世人就有不同于韩愈的截然相反的理解,即“推”好。那么究竟哪一种理解好呢?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对我们很有启发:
一般人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实例。古今人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字固然显得鲁莽,但表达是冷清孤寂的氛围(庙里无其他和尚);“敲”虽然显得拘礼,但不免剥啄有声敲,打破了沉寂(也表明庙里还有其他和尚),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反衬了此处的清幽。
所以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推敲”就修辞上说实际上就是词语的锤炼。它是修辞中最普通、最常用也最易掌握的一种修辞方法。并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在高考中考得也最多。例如:
1.诗歌鉴赏(03、04年全国卷,04、06年福建卷等)(年年都有)
如:04年福建高考题——下面这首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秋夜》诗全诗无“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又如:06年福建高考题——下面这首诗(李商隐《端居》)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2.对联(福建省04年、05年的对联题)制作(值得长年考试的)
如: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04年福建高考题)
上联:爱国诚信是做人根本
下联: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又如: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并拟出恰当的横批。(05年高考题)
上联: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下联: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横批:振兴中华
3.写请柬(05年全国卷三)(新题型)
如:王孝椿准备6月16日在阳光饭店为爸爸过70岁生日,想请爸爸的老战友刘妙山夫妇那天中午12点来一起吃饭。请以王孝椿的名义给刘妙山夫妇写一份请柬。要求称呼得体,表述简明,措词文雅。(不超过40个字)
刘伯父、伯母:
兹定于6月16日中午12点在阳光饭店设宴庆贺家父70寿辰,(届时)恭(敬)请光临。
王孝椿恭请
六月七日
4.选词填空(如2006年全国卷一的第18题填关联词、05年两份考试中心卷所命制的写敬词谦语、更早期的诗歌选词填空等)(新题型)
如: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⑴想托人办事,可以主产"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拜托您了"。
⑵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包涵"。
⑶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说"您老人家高寿"。
⑷邀请朋友到家里作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恭候您光临"。
⑸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以写"××先生(斧、雅)指正"。
等形式对考生进行检测。而从这些检测的形式中,我们还发现对词语锤炼的检测,涉及到两方面,一是能分析这些词语对内容与形式的影响,二是能根据题目要求做具体的锤炼。
所以我们若要搏取高考的高分数,就得同时在这两方面提高词语锤炼的能力。就分析而言,我们要了解
㈠ 词语锤炼的目标
例一: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将下面句子
从此就看见许多“新”(可以是刚来)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相对“旧”)的讲义。(语义相对模糊) 改成: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从未见过)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从未学过)的讲义。
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呢?前面两个“新”相对后者显然都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即使仅理解成与“旧”相对,就有内容新、纸质新、思想新、教学新等多种意思,读者不能很快地准确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有可能误解,并且一误再误,造成最终的误读。而后者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例二:鲁迅在《无题》诗中原是这样写的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经过反复推敲,鲁迅定稿时将加点字“边”改成“丛”,于是有了现在的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大文豪鲁迅在这里追求的也是对题旨情境的适应,因为“边”虽然也显示了刀锋的寒意,但只有“丛”才足以充分表现白色恐怖之浓重,所以它更符合诗人想要表达的情境。例三:宋朝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十分生动地刻画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例四: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⑴想托人办事,可以主产"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拜托您了"。
⑵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包涵"。
⑶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说"您老人家高寿"。
⑷邀请朋友到家里作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恭候您光临"。
⑸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以写"××先生(斧、雅)指正"。
总结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词语锤炼追求的不仅是用词正确,更是讲求用词最佳(最恰当、最生动、最得体、最简明、最有表现力)。那么我们的分析,就可围绕着这几方面进行。至于具体地运用,我们宜先了解
㈡ 词语锤炼的角度
1.词义上的锤炼(A.同义选用 B.反义配用)
例五: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拿、摸、掏、甩)出九文大钱。
而同一篇小说中的孔乙己作者还这样写道: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其实,当孔乙己“摸”的时候,他的情况与“排”的时候就大不一样了,同是拿钱,拿出了各自不同的动作特点,心理活动,性格特征以及经济状况:作者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达到最丰富的表现效果。)
例六: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讲述蒲松龄作对的故事)
杭州西湖岳坟联(能表现在同一问题上的倡导和训戒) :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色彩上的锤炼
例七:一篇广播稿这样写:今年第一季度的产品全部(全都)合格。
(语体色彩不谐,“全部”与“全不”谐音,宜改为“全都”)
例八: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前几个褒义词及后面的“不幸”,特别能表现段政府的镇压的疯狂与恶劣,以及影响的范围,表达了鲁迅出离的愤怒以及对段政府的讽刺。)
例九: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例十: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
例十一:下列四句话,用的词语相同,但强调的重点却不同。其中分别强调“受话人”和“打电话”这件事的一组是 C
① 他上午在家里是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② 他上午是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③ 他是上午在家里给我打了一次电话。
④ 他上午在家里给我是打了一次电话。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仅仅更动了一个“是”的位置,强调的重点就发生了变化。
再如做对联,对联拟得好不好,结构非常重要。
例十二: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04年福建高考题)
上联:爱国诚信是做人根本(大结构为“是”字主谓句,主语为并列短语,宾语为偏正短语)
下联: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词语锤炼可以从词义、色彩、语音、结构四个角度进行。 当然,光有角度没有方法,我们还是不会锤炼词语。所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那方法。㈣词语锤炼的方法
例十三: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写华大妈拿钱,是这样写的: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
(同是拿钱,拿出了各自不同的动作特点,心理活动,性格特征以及经济状况:作者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达到最丰富的表现效果。)
例十四:邓小平在与撒切尔夫人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时,这样说道:
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
(这里不说“必须”,只说如果,用得好,它不但已经包含着“必须”了,表达得体而且还透着柔里有刚、绵里藏针的特点。) 例十五:后来,我从姐姐一个最要好的同学嘴里,费了很多周折,才抠出几句话来。
(“抠”比之“套、哄、诱、逼”都具体形象,使人有所感)
这个例子表明,锤炼词语可以采用2.寓抽象于具体的方法。
当然除上述两法之外,锤炼词语还可以采用3.移用词语的方法,把本是用来形容甲事物的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达到一种突兀、耐人寻味的效果。
例十六:
唯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人穷志不穷。
4.双关语(即“一石双鸟”,而非修辞格的双关),如:
例十七:04年福建高考题——下面这首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秋夜》诗全诗无“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5、活用词性
例十八:毛泽东的《沁园春》中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可见锤炼的方法至少有:寓繁于简、力求形象、移用、双关语、活用词性
课堂练习题:
1. 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 面, A吹 B 掠 C 袭 D 拂
月 繁星满天。 A 落 B 圆 C 明 D 上
数只船 浦口, A 傍 B 依 C 横 D 到
声笛起山前。 A 声 B 有 C几 D一
2. 简要分析说明加点词的用法及其作用。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怕惊动了康桥的每一样东西,表达了对康桥的小心呵护,表达了对康桥深沉的`爱)
3.下面对话摘自《雷雨》,鲁侍萍台词中的“老爷”可有可无吗?为什么?
周朴园:你是谁?/鲁侍萍: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有无“老爷”,大有区别。一个词便使整句台词有了弦外之音,无穷韵味)
4.请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锤炼方法与作用。
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
(水浅了,山小了,写出了水结冰、山因草木凋零而变秃,不仅写形,而且写心神之感受)
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2年全国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有哪些含义?
“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这首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将下面的对联补写完整。
上联. , ; 下联: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答案:攀天游峰,观东南胜景
7.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作用。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粪土当年万户侯;
(表达非常简洁,既赋于词新的生命力,也显得生动多了。)
家庭作业六道:
1. 下面这首诗(李商隐《端居》)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2. 下列句子的排列在结构上不合情理,请加以调整。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3. 将下面的对联补写完整。
上联:知荣明耻,一身养正气 下联: , 。
答案:除恶扬善,九州共和谐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咽”“冷”两字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景象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寂,而这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其制欲、修行、学佛所需要的清高幽僻的意境。“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
5. 这样几个句子组合在一起,按此顺序表达语意既不通,语音也不畅,请加以调整。
a加水可养鱼虾,b加人不是你我,c加马跑遍天下,d加土可种桑麻。
答案:调整这首诗,要注意的东西很多,首先内容上如何围攻一个中心,其次诗句前后是否连贯,最后还得考虑押韵押得怎么样。当然,若能抓住D这个中心句,便知当为ACDB
6.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几易其稿改定为“绿”(原先是“到”,后来改为“过”,又换为“入”字,再变为“满”字)。请分析为什么。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形象,能直观感受到。)
例三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2年全国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5.活用词性(类),例三十四:
国将不国;粪土当年万户侯;血沃中原肥劲草;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表达非常简洁,既赋于词新的生命力,也显得生动多了。)
6.大词小用,例三十五:
登高也响应老婆的号召,站起来伸懒腰。讲求幽默。
训练作业:
一、将下面的对联补写完整。
1. , ;
登虎丘塔,论天下园林
2. 知荣明耻,一身养正气
, 。
一、 2. 除恶扬善,九州共和谐
二、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它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分别选出最能表现该诗意境的词。
溪涨清风 面, A吹 B 掠 C 袭 D 拂
月 繁星满天。 A 落 B 圆 C 明 D 上
数只船 浦口, A 傍 B 依 C 横 D 到
(野渡无人舟自横)
声笛起山前。 A 声 B 有 C几 D一
三、下列句子的排列在结构上不合情理,请加以调整。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答案:调整这首诗,要注意的东西很多,首先内容上如何围攻一个中心,其次诗句前后是否连贯,最后还得考虑押韵押得怎么样。当然,若能抓住D这个中心句,便知当为ACDB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咽”“冷”两字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景象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寂,而这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其制欲、修行、学佛所需要的清高幽僻的意境。“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