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洲西涧韦应物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诗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句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滁洲西涧韦应物,欢迎阅读与收藏。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
滁洲西涧韦应物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诗句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句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滁洲西涧韦应物,欢迎阅读与收藏。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解】
1.滁(chú)州:今安徽滁州,诗人曾任州刺史。
2.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城西水库。
3.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4.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5.黄鹂:黄莺。
6.深树:树荫深处。
7.春潮:春雨。春天的潮汐。
8.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9.横:指随意飘浮。
【韵译】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翻译】
我只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鸣叫,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但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韦应物生性高洁,爱幽静,好诗文,笃信佛教,鲜食寡欲,所居每日必焚香扫地而坐。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评析】
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诗的前两句,以“幽草”“深树”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而“生”和“鸣”两个字,又在静中透出动感。诗的后两句写傍晚时雨中景色,动中有静。“野渡无人舟自横”,表现了一种荒凉寂静的意境。
拓展阅读:韦应物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
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 (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人物生平:
1、早年颠沛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韦应物约生于该年前后。
天宝九年(750年),该年前后,韦应物以门荫补右千牛。
天宝十年(751年),韦应物在长安以侍卫官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奔蜀,韦应物流落失职。
乾元二年(759年),韦应物生活贫困,开始立志读书,一度在太学读书。
2、任洛阳丞
广德元年(763年)秋冬间,韦应物任洛阳丞。同年,作《广德中洛阳作》诗。
永泰元年(765年),仍为洛阳丞,后为河南兵曹。永泰中,韦应物因惩办不法军士而被讼,后弃宫闲居洛阳同德寺。在此期间,作了《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赋得暮雨送李胄》《同德精舍养疾,寄河南兵曹东厅掾》《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同德阁期元侍御、李博士不至,各投赠二首》等诗。
大历四年(769年),该年前后,韦应物从洛阳回到长安,作了《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诗。
3、任职长安
大历九年(774年),韦应物任京兆府功曹,此后又任高陵宰。
大历十一年(776年),韦应物转任朝清郎。同年,作《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诗。
大历十二年(777年)夏秋,秦中大水成灾,韦应物出使云阳视察灾情,有《使云阳寄府曹》诗记其事。该年前后还作了《赠冯著》《答冯鲁秀才》等诗。
大历十三年(778年)秋,此时韦应物已为鄠县县令。
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韦应物改任栎阳县令。七月,韦应物以疾辞官,闲居于长安西郊沣上之善福寺。
建中元年(780年),韦应物在长安闲居。同年,作《答畅校书当》诗。该年前后还作了《春日郊居寄万年吉少府中孚三原少府伟夏侯校书审》《寄令狐侍郎》等诗。
建中二年(781年)四月,韦应物担任尚书比部员外郎。
约在建中三年(782年)四月间,韦应物作《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诗。
4、地方为官
建中四年(783年)夏,韦应物改任为滁州刺史,由长安赴滁州时途经洛阳,作《寄大梁诸友》诗。同年秋,韦应物到任滁州。秋冬之际,作《寄畅当》诗。
兴元元年(784年),作《寄诸弟》《京师叛乱寄诸弟》《寄李儋元锡》《寄全椒山中道士》等诗。同年夏,作《寄杨协律》诗。同年冬末,被免去滁州刺史之职。
贞元元年(785年)正月,作《岁日寄京师诸季端武等》诗。同年春夏,韦应物闲居于滁州西涧。期间,作了《观田家》《滁州西涧》等诗。同年秋,加朝散大夫,任江州刺史。
贞元二年(786年),作《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登蒲塘驿沿路见泉谷村墅忽想京师旧居追怀昔》《自蒲塘驿回驾经历山水》《郡内闲居》等诗。
贞元三年(787年),韦应物被封为扶风县男,食邑300户。入朝为左司郎中。
贞元四年(788年)七月以后,韦应物由左司郎中改任苏州刺史。
贞元五年(789年),作《答令狐侍郎》诗。同年,顾况被贬为饶州司户,途经苏州,韦应物作《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
5、客死他乡
贞元六年(790年),作《送云阳邹儒立少府侍奉还京师》诗。该年春,韦应物被免去苏州刺史之职。因家贫无法立即返回长安,所以寄居于苏州永定寺。
约贞元六年(790年)冬至贞元七年(791年)初,韦应物在苏州去世。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
贞元十二年(79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韦应物与夫人合葬。
主要影响:
韦应物像,出自清刊本《吴郡名贤图传赞》韦应物诗歌风格自成一派,在大历时期显得尤为特殊。大历年间,盛唐时候的壮阔气象已不复存在,因此题材多为风花雪月,乡情羁旅等,诗风也趋向于王维、孟浩然的清淡。韦应物与大历时期其他诗人工于近体尤其是五言律诗不同,他对各种诗体均有涉猎,尤其擅古体。大历时期诗人非常注重词句的雕琢,并且大力追求对仗的精工和音律的和谐,韦应物的诗歌古朴、自然,一语天然万古新之感。经历了战乱以后,受时代的影响,大历诗歌的整体风格呈现一种凄清、寂冷的基调,而韦应物的诗歌读来平和恬静。此外,韦应物诗歌气韵悠长,清韵秀朗,而大历诗歌往往凄苦萧飒。总体说来,韦应物上追先秦风雅之源,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寄托手法和雅正中和精神;下承盛唐王、孟之绪,继承了王维、孟浩然诗歌的气度胸怀、意境风格以及某些写作技法。
山水诗:
韦应物山水诗在清幽之中往往透出几许寂寥,其中情绪的表达有所节制,实是一种伤而不悲的幽寂之美。这种表面的平静不像王维佛道信仰之下的无所挂怀,天高云淡,亦非柳宗元压抑心绪后流露出的清峭。生活在动荡之后的中唐,物是人非,盛世难再,韦应物在时代氛围的影响下,心也愈见冷了。因而清冷疏淡的山水风物便更易触发他的创作灵感。当面对一切热闹有生气的画面时,韦应物总是表现的更像一个旁观者,一切光影的明暗变幻,风景的浓淡交替;一切鸟鸣、蛙唱、钟声、流水都不过将他的心境衬托得更加幽寂。可以说韦诗这种幽寂的境界,既是那个时代的氛围使然,也是诗人自身的审美追求。总体来看韦应物山水诗的幽寂之境有以下三点特质:
一、清冷的色调与意象
韦诗中常见清冷色调的颜色词如“绿”“黛”“青”“翠”等与景物结合在一起,如“云开夏郊绿,景晏青山沉”(《沣上精舍答赵氏外生伉》)。“寒”“凉”“幽”等一些意境清寒的词在其诗中也经常出现,如“叶沾寒雨落,钟度远山迟”(《寄酬李博士永宁主簿叔厅见待》)、“乔木生夜凉,月华满前墀”(《酬卢嵩秋夜见寄五韵》)、“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淮上遇洛阳李主簿》)等。
此外,韦应物山水诗还偏爱寒山、寒雨、青冥、清泉、清砧、暮色、暮钟、青苔等意象,无一不透出清冷之意,如“青冥台砌寒,绿缛草木香”(《游琅琊山寺》)、“遥看黛色知何处,欲出山门寻暮钟”(《答东林道士》)、“上阳秋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赠王侍御》)、“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寺居独夜,寄崔主簿》)。这些读来使人感到格外寂静清幽。
二、动中有静
以动衬静,寓静于动也是韦应物山水诗常用的手法。他善用自然界中热闹的音响来烘托诗中的幽寂之境。如“惊禽翻暗叶,流水注幽丛”(《夜偶诗客操公作》)、“山高鸣过雨,涧树落残花”(《西郊期涤武不至,书示》)、“苍茫寒色起,迢递晚钟鸣”(《秋景诣琅琊精舍》)、“深林猿声冷,沮洳虎迹新”(《山行积雨归途始霁》)、“密竹行已远,子规啼更深”(《与卢陟同游永定寺北池僧斋》),分别以流水声、雨声、钟声、猿啼、鸟鸣来衬托幽静的气氛。读者可以感知,作者身处在有声的自然之中,更得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静谧。
三、浓淡明暗的交替
韦诗幽寂特质并非只包括清冷、寂静,它的内蕴应是立体的,复杂的,富于感情的。如“始霁升阳景,山水阅清晨。杂花积如雾,百卉萋已陈”(《山行积雨归途始霁》)、“崩壑方见射,回流忽已舒。明灭泛孤景,杳霭含夕虚”(《往云门郊居途经回流作》)画面中有明有暗,明的是阳光、清晨,暗的是雾霭、山岚,光与影明暗的交错形象地展示出一幅幅静谧清幽的自然图景。
此外,韦应物研习禅宗思想,时常出入寺院,亦有许多提及佛教、佛门的诗作。但他这类诗多数并不直接讲述佛理,而是以描写寺院禅房及其周围的幽静景色为主,将其对清净禅修生活的喜爱情绪隐隐含蓄景中,如“结茅临绝岸,隔水闻清磬。山水旷萧条,登临散情性。稍指缘原骑,还寻汲涧径。长啸倚亭树,怅然川光暝”(《义演法师西斋》),全诗无一句讲佛理,只写诗人沉醉山水,流连忘返,不舍时间飞逝,无处不流露出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喜爱。又如“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衰红受露多,馀馥依人少。萧萧远尘迹,飒飒凌秋晓。节谢客来稀,回塘方独绕”(《慈恩寺南池秋荷咏》);“子有新岁庆,独此苦寒归。夜叩竹林寺,山行雪满衣。深炉正燃火,空斋共掩扉。还将一尊对,无言百事违”(《永定寺喜辟强夜至》)等。这样的诗作比比皆是,足可见韦应物对清静居所的偏好。在这样清净幽寂的山水之中,诗人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慰藉。他以宁静的内心观照外物,则眼中所见之景则皆为清幽僻静处。他从这些景物中获得了审美愉悦,同时也将自身理想人格寄托其中。晚年的韦应物,心态较前期更趋于平和宁静,其山水诗更突显出一种繁华落尽之后清幽静谧、无欲无求的格调。
韦应物山水诗的清净幽寂的风貌,还是诗人在创作之中有意构建的结果,是其审美心理的体现。诗人从自己内心出发,选景、构图皆带有主观倾向性,他有意将自己的审美追求倾注在山水之中,使诗歌整体呈现出这种清幽静谧的特质,目的就是用来表达他对恬淡萧散生活的追求,抒发他追求清净平和的内心感受。如“残霞照高阁,青山出远林。晴明一登望,潇洒此幽襟”(《善福寺阁》),“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积雨时物变,夏绿满园新。残花已落实,高笋半成筠。守此幽栖地,自是忘机人”(《园亭览物》)。这些诗中出现的“潇洒”“自”“守”“忘机”等字均暗示出诗人对于幽寂之美的自发追求。
咏物诗:
韦应物在咏物诗创作方面自辟蹊径,除借咏物以隐喻时代乱象、感喟人生际遇外,尤其着力于体物悟道、陶写性情,从而使其咏物诗体现出与此前李白、杜甫,此后白居易、刘禹锡、韩愈等咏物诗大不相同的风貌,下启宋儒观物穷理、体物悟道、咏物阐理的理学咏物诗创作风气。
一、咏物寓言
韦应物亲历安史之乱,对于连年战火所造成的巨大灾难深有所感。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以及安史之乱后的代宗、德宗诸朝,政局多有翻覆,他于此多有感慨而不便斥言,故拟若干带有寓言性质的咏物诗以刺之。
如《杂体五首》其二以及《鸢夺巢》,这两首诗都托言禽鸟以喻刺时事。第一首,写“祅鸟”扰人,居人忧勤,而鹰、鹯之属,空蒙主恩,不思报效,与鸱枭无异。第二首,写鸱夺鹊巢并残害鹊,凤凰居尊而不制,鹯鹞之属不逐鸱枭,反食鹊之残肉,最终百鸟不得其安。前一首让人联想起安史乱中,诸将踟蹰,以及肃宗、代宗、德宗朝奸邪当道,群臣缄默,正臣愤憾之政局;后一首则让人感受到动荡之世,叛贰之臣兴风作浪,君臣莫衷一是,下僚及百姓不得其安的乱世景象。由于这两首诗的讽刺指向,上涉君,下及臣,臣中又有谗、佞、奸、叛、邪、正、忠、直等诸色人等,故可将其视为对安史乱后数朝政局乱象的生动隐喻。他的《乌引雏》《燕衔泥》等篇,虽讽刺隐喻意味不及此二篇鲜明,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对时政乱象的隐约讥刺。韦应物对于时事及民生疾苦之关注并不止于此,他的另外两篇咏物诗,也含有类似的讽谕性。如《夏冰歌》“出自玄泉杳杳之深井”一首,在铺陈宫中赐冰以御炎夏之后,在结句写道:“当念阑干凿者苦,腊月深井汗如雨”;《杂体五首》其三“春罗双鸳鸯”,通过贫女织罗、富家挥霍的对比,讽刺批判贫富不均及奢侈挥霍之弊。
二、触物伤怀
韦应物少年时代,志向抱负颇为高远,然中年后蹭蹬仕途,对自己的仕宦生涯颇怀抑郁,这种情感在其任苏州刺史时所作的多篇作品中曾有所流露,如《赠旧识》云:“少年游太学,负气蔑诸生。蹉跎三十载,今日海隅行”,追忆自己少游太学时的年轻气盛,感慨自己蹉跎沉沦、晚滞苏州的抑郁不偶;《答令狐侍郎》云:“三黜故无愠,高贤当庶几”,“朝晏方陪厕,山川又乖违,吴门冒海雾,峡路凌连矶”,表达屡遭黜谪,出守“遐荒”的感慨;《送云阳邹儒立少府奉还京师》云:“建中即藩守,天宝为侍臣”,“省署惭再入,江海绵十年”,仍是感慨自己仕途之沉滞蹉跎。审视韦应物宦游江海诸作,在感受到他的这种自伤蹉跎外,更鲜明感受到的,则是强烈的京国、乡关之思。韦应物为京兆杜陵人,少侍明皇、亲历京国繁华;初入仕途,亦主要在京洛任职。及出刺滁州、江州、苏州,远离家园,京国乡关之思遂成应物无法排解的心结。特别是其任滁州刺史期间,这种沉滞郁郁之怀,京国乡关之思,时常被滁地风物所触发,触物兴感,感物而吟,咏物以抒摅情志。
三、体物悟道
韦应物早历繁华,中年丧偶,颇能勘破红尘。唐李肇《国史补》载:“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地而坐”,形象地说明了韦应物后期的生活状态。韦应物的性情及立身处世之道,与大多数汲汲于仕进者相比,显然是趋于静谧的。早在他第一次弃官闲居时,便体现出不同寻常的冲淡襟抱和观物悟道的独特兴趣。如他的《善福精舍示诸生》,表达的正是韦应物淡泊名迹、静观默识、观物悟道的情志和兴趣。
基于这种特定的情志和兴趣,韦应物对于“物”的观照与体认颇为与众不同,经常能从对于外物的观察和体认中抽绎出哲理意蕴;韦应物亦常常陶然忘机于观物悟道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使他的日常生活富于哲思、性灵与诗意。这些特点鲜明体现在韦应物的咏物诗中,形成了以观物悟道和陶写性情为主的两类迥异常流的咏物诗,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宋代理学家咏物诗的法门。
悼亡诗:
韦应物与妻子伉俪情深,琴瑟和谐。在妻子去世后,他创作了大量的悼亡诗作,这些诗作在艺术手法方面颇具特色:
一、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段
韦应物悼亡诗常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现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如《对芳树》诗中有“佳人不可攀,下有往来躅”。表面意思是不要攀折这树,树下有我徘徊的脚印。而实际上诗人将芳树看作妻子的象征,想要精心地保护她。全诗睹物思人,诗人追念之情缕缕传出。又如《悲纨扇》:“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掩颦人已无,委箧凉空在。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诗人所悲并非纨扇,而是借此抒发妻子去世之后自己心中的凄凉。真可谓“一切物语皆情语”。
二、感今怀昔的对比方法
韦应物在其悼亡诗中常用的方法是将今昔生活加以对照,以昔日夫妻之间的欢愉来衬托现今自己生活的凄苦。这样的例子在韦应物悼亡诗中不胜枚举。比如《出还》有“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昔日外出之后盼望回家是因为家中有温良贤淑的妻子在等待他,而现在回家只能是自己独自悲伤。再如《往富平伤怀》有“昨者仕公府,属城常载驰。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今者掩筠扉,但闻童稚悲。丈夫须出入,顾尔内无依”。妻子在世时,自己做官毫无后顾之忧,而现在缺少了贤内助,自己的生活状况十分糟糕,怎能不更加怀念妻子。
三、虚实相生的梦境描写
诗人对妻子朝思暮想,自然而然地会在梦中回忆起妻子来,进而在诗中亦有表现。如《感梦》:“岁月转芜漫,形影长寂寥。仿佛觏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惊魂飒回飙。谁念兹夕永,坐令颜鬓凋。”《伤逝》:“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登蒲塘驿沿路见泉谷村墅忽想京师旧居追怀昔年》:“荏苒斑鬓及,梦寝婚宦初。”诗里既有梦中对妻子的思念,又有醒来后对妻子的思念,虚实相生,这正是诗人对妻子一往情深的反映。
四、清丽闲淡的语言风格
韦应物诗素以清丽闲淡见称,在悼亡诗中,韦应物清丽闲淡的语言风格愈加彰显。如《送终》一诗抒写送葬的场面和诗人惨痛的心境。全诗信口而出,不加修饰,不用典故,语言真挚动人。又如《夏日》:“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积俗易为侵,愁来复难整。”通篇白描直叙,语淡而情深。韦应物的悼亡诗正是将对亡妻的深情寄寓在平淡的诗歌语言之中。
后世影响:
韦应物的乐府歌行近杜甫、元结,正如白居易所说“才丽之外,颇近兴讽”。韦诗这种感讽时事的思想,无疑影响了白居易关于“讽谕诗”的创作,而且对白居易领导的中唐新乐府运动也有所影响。韦应物的诗歌还对柳宗元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代时候,苏轼将“韦柳”二人并称。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将“韦苏州体”单独列为一体,也可见其影响之大。从诗史的角度上来看,韦应物的创作不同于以大历年代“十才子”为代表的主流诗派,也不同元结一样完全追求崇尚简古朴拙的风格,可以说韦应物成就超越了这两派诗人,在诗史上具有典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