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文说 初中

管理员

摘要:

初中语文说课稿14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说课稿14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斑羚飞渡》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因此,从内容来看这篇课文非常具有情感性,又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有如下特点与作用:

  (1)课文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的气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一课时完成文本教学任务,并结合本课开展一课时的“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蕴含的哲理较深广,初一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感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已有两年微机操作的经验,已具备上网搜索与制作电脑小报的能力;并且社会课上及课后已做过比较规范的调查报告,只要稍加提点就能让学生自组分工开展第二课时的活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动、感人的情节;

  2、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

  3、联系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有感情的朗读文本片段,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通过“保护野生动物”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第二课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动物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激发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4、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二、教法

  关于教法,我想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据此,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走近文本;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第二课时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为了加强文本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尝试运用文字的方式去感染更多的人,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节课领学生到微机房去上课,运用微机课学习的上网技术进行“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要推荐内容对口的网站或网页,为优化学生的设计多提意见。

  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主要贯穿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观看一段flash(斑羚飞渡这个故事的.前因),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自由朗读,分析之前个别朗读,分析相关的语句后全班齐读,重点语段请个别学生范读,一节课书声琅琅,才能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本科课具体学法主要有:

  (1)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

  (2)学生反复朗读感人语段,品读与倾听。

  (3)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艺术的教学环节,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所以确定以下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预习:

  (1)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词、重点词语。

  (3)找出你认为文中优美生动或令人感动的语句,加以赏析做在预习活页上。

  (4)搜集斑羚的有关资料。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厘米》,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一厘米》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比较与辨微中的第四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

  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1)记重点字词,理解并掌握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掌握有关字词。

  (2)复述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物平凡中的伟大。

  (2)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3)学会体谅父母、热爱

  父母、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二、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

  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

  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展开教学:

  1、诵读法:文章不厌百回读,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语言典范精美,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点拨法: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不做过多的分析,还课堂教学几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3、情境设置法: 利用多媒体条件展示图片,创设温馨的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四、说学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中。教师应适时点拨,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赏析意蕴,领悟作品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品读文章之美。

  2.能够领悟作品主题,领悟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以“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导入。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的摇篮。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暖,因为有了浓浓的情而美好,所以人们才会产生让爱永远住我家的美好愿望。本节课,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口去散步。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这份亲情,思考课文内容,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听教师诵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品读课文,体味意蕴

  提出问题:文章叙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平凡小事。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该文章有景物美、人情美和语言美。

  (1)景物美

  学生欣赏文章的景物美,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思考自己感觉在景物描写的句子中,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词语、写作手法来表现春天的景色,品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找到第4段和第7段的景物描写很美,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和词汇,如“新绿”、“嫩绿”、“冬水”等这些词汇中感受生机勃勃的春天,以及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

  (2)人情美

  提出问题:文章为我们描绘了4个人,在这4个人中,你最欣赏哪个?找出描写的文字,简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通过和他人交流,了解他人的观点,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体会领悟。

  (3)语言美

  提出问题:文章的景色美,人情美,接下来进入欣赏的第三个环节“语言美”。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

  如学生觉得文章第一句话很美。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4.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提出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一同在散步中进行了一次感情的熏陶。这美丽的一幕时常发生在生活中。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公益视频《给妈妈洗脚》,让学生对该视频进行评价。

  5.小结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个关于亲情的文章。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今天的课题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说教学流程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时空来到今天,遇见从伊拉克战场归来的美国士兵,他们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四、说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说教学反思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潮来后:恢复平静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二、说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能力目标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

  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本课的难点

  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法

  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

  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

  3.提问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以“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2分钟)

  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

  1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

  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问:

  1.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

  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3.指导朗读(6分钟)

  1.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2听完录音后让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在此我将纠正学生的字音、重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组织齐朗诵。

  4.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4分钟)

  我在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赏读静夜!(20分钟)

  在这个教学环节用以下问题,提问、探究并质疑。让同学们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领悟文章的中心及意境美

  1.文中具体写了那些景物?其中哪些是诗人看到的真实景物?哪些是虚写的景物?

  2.再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回答第一节写的是哪些真实景物?

  3.第一诗节实写,此时诗人漫步在清幽的月光下展现在诗人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4.齐读第二诗节,看看写了哪些景物?这里有没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5.传说中的鲛人是住在仁什么地方?

  6.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能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孤独地对月泣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美丽时刻,天上的鲛人为什么哭泣?请你想像鲛人泣珠的情景。

  7.诗人描绘了一幅奇妙而美丽、和平而宁静、轻柔而温馨的夜景,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这美好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加上“鲛人泣珠”这样凄凉的画面。

  8.请学生自己找出好的诗句进行赏读、分析!再次领悟文章,全班交流发言。

  总结:

  像这样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在诗人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叫想象。

  而天河是诗人遥望夜空,看到了几点疏星由此联想到天河,这叫联想。

  6.再次指导朗读朗读

  1.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

  2.有感情背诵全诗

  小结巩固今天我们学习了现代诗《静夜》,也了解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其实呀,联想和想象就犹如诗歌的两个翅膀有无想象力是诗歌能不能飞的起来飞的高低的重要因数,所以诗人艾青说道: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而想象的基础就是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广度博览!因此在学习和阅读现代诗时有四个步骤:诵读-----理解-------想象------回味。

  7.拓展与迁移(5分钟)

  阅读郭沫若的《夕暮》,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首诗里,是看到了什么而联想到什么,最后才联想到“牧羊的人”的?

  2.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的联想,可以建立联系。

  如:钢笔一月亮可以作如下联想:

  钢笔一作文一题目一中秋一月亮。

  再如大海一小狗:大海一渔家一宠物一小狗。

  请你也试一试就下面词语进行联想:田野一汽车;人一木星;电脑一垃圾。

  8.总结:(1分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确,诗歌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净化我们的灵魂。同学们让我们在诗歌的广阔天空中,展开双翅,任意翱翔,去追求人生那”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

  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8

  1.目的明确。

  总体上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实际,如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你对伤仲永了解多少?"根据认知的水平高低都可寻找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智能的培养。文言文离不开字词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节。陈老师把生字落实的同时,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学生思考;面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即注意发挥教材的主体作用,又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每个问题的提出时,都做到缓慢有梯度。从整体把握到字、词、句,再到"你从中读懂什么?"同意仲永曾是个天资过人的人吗?……你又想到了什么?”一系列问题不断地用"努力"等鼓励的话语让学生想方设法跳一跳品尝成功。在展示和实现教学目标分层次进行,使教学目标让师生明确,使各学生学有所得。

  2.知识新,信息多。

  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又新颖新鲜,如从网上查询刘小源和仲永的相似点,给学生思考,发散的余地大,提问恰到好处,为学生制造"为学生制造"愤、悱"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与热情。课堂的结尾用自制的动画课件结束,既生动又耐人回味,首尾呼应的让大家惋惜伤仲永式的人物。

  3.密度大,节奏快,设计精,结构巧。

  一节课学生三次朗读课文:一次听音朗读;一次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一次课件小制作,又把双基夯实,围绕仲永的各种境展开讨论。这之中,缓急有序,起伏有致。课堂教学环节严密,环环相扣,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作用,利用书本的有用资料,组织教学,当堂完成若干习题实属不易之事。且整节课出现了百家争鸣,但却不是各自为阵,有了争议问题暴露无遗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决。

  4.气氛和、方法活。

  教师朴素大方,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本校难以达到的境界,要么一放就无法收拢,要么小心翼翼地固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做到五种感官的协调配合,学生学得心情愉快,思想轻松,若有所思。我们的新课改需要这样的课堂气氛,不是繁而空,是精而实,因此说整节课师生相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9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篇科技说明文,课文层次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的定义、危害、成因及对策,语言平实而不失生动,形象且又准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在科学与文学之间找准契合点,即:在科学中学习文学手法,在文学中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本课,我选用的课型是说读,读读、说说;说说、读读,在读与说的活动中,增长知识(语文知识与科学知识),提高素养(语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教学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板块式思路”,将课堂教学过程有机切分为四个板块,各板块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保证学生在具体的“板块”中有充分的语言活动,有充足的知能训练。

  教学本课,我的教学创意是:“学习一篇、精析一段”,既关注整体,也突破局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简说:

  整个课堂教学我设想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语言的感受活动、梳理活动、提炼活动、欣赏活动,它们都是基于文本语言的活动。

  第一步:

  语言的感受活动。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本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者”。设计这个活动,目的是想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并迅速捕捉重要信息。我的课中小结,是明确“打比方”、“举例子”的表达效果。

  第二步:

  语言梳理活动。活动内容: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哪些方面的知识。设计这个活动,就是想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用分层概括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梳理。我的课中小结则明确课文“定义—危害—成因—对策”的行文思路。

  第三步:

  语言提炼活动。活动内容:轻声读课文,圈划出各段的主句。学生逐段阅读圈划,不但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训练自己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学生交流各自圈划的主句以后,我将进行方法的`总结:主句,就是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为了强化这种“提炼”的能力训练,我还将设计一个让学生写“课文浓缩文”的活动,让学生把提取的主句组合起来,成为这篇课文的“浓缩文”。

  “课文浓缩文”的范文是这样的:

  专家们把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一种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殖,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也是如此。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一些学者主张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然而更多的学者则持反对意见,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第四步:

  语言欣赏活动。活动内容:默读课文第7小节,用“术语点评”的方式写几句赏析性的文字。这个活动要预留出比较宽裕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细细品味欣赏。这里的“术语”,其实就涵盖了说明文的一些知识性的要点。比如“结构”:第7小节有两次的并列式结构运用,使得说明层次清晰;比如“拟人”:“为所欲为、难逃绝种厄运”,拟人手法使说明形象生动;再如“关联词语”:在介绍不同的学者的观点的时候,用了“因为、即使、因此、然而、如果、另外”等一系列的关联词语,使说明语言严密准确……通过精析一段,在说明文的知识学习和运用上,我们就可以达到“窥斑见豹”的效果。

  整个教学的设计,以“说读”贯穿,力图通过四次语言活动,让学生在文本里面来回行走,积累知识,增长才干。

  板书设计,我力求简约。黑板正中写课题:生物入侵者;

  第二行板书文章的思路:定义—危害—成因—对策;

  第三行标注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是继前两个单元的叙事、写人的记叙文之后的一个写景散文单元。

  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接下来《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详细说明。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C、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同学们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根据初一同学们的学情分析,他们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同学们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目标1、2设为重点,引导同学们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同学们领会。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同学们听,那么同学们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同学们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同学们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新课堂。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1分钟)

  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同学们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同学们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跳读课文、理清思路、归纳课文提纲。(2分钟)

  [说明]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同学们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这2个环节是3分钟。

  (三)同学们自读,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10分钟)

  在初一阶段,同学们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同学们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同学们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用幻灯片出示,作为对同学们思考不足的补充。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同学们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同学们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同学们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1。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美。(10分钟)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在同学们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

  1、提问法提示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2、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同学们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目标B和能力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同学们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们的阅读实践,珍视同学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同学们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性,给同学们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同学们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五)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同学们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同学们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六)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10分钟)

  引导同学们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同学们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

  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

  目的是将同学们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

  (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2分钟)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

  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同学们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诗文朗诵(如《春之声》诗文朗诵会)等形式引导同学们搞活动,激发同学们兴趣,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趣。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同学们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同学们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同学们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同学们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昐春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 层次

  春草图 钻 鲜嫩

  春花图 繁茂 艳丽 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 轻盈 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 细密 平和 植物-人

  迎春图 赶趟儿

  赞春 新、美、力

  此示意图在教学时由同学们完成。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它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小传。文章篇幅短小,仅从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阅读读中认真体会,提高其感悟的能力,解读五柳先生独特的个性。

  二、说目标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三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品读—诵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文言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就是读,因而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

  在此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分析学生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便于学生掌握。

  五、说教学流程

  (一)由谈话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回顾陶渊明生平,老师及时补充陶渊明生平,特别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目的是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陶渊明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然后引导学生析题,并思考两个问题:他为什么称“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采用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明节奏。

  3、自主学习,落实双基,理解文意。

  使学生自己完成预习题目,目的是使他们自己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我设置了有关文言的基础知识方面的预习任务:重点字音、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这样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

  1、合作讨论,全体参与,让课堂“活”起来。

  学生可以四人一组,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讨论四个问题:文中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他喝酒为什么要“期在必醉”?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这四个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结合文章的背景和已积累的陶渊明的有关知识,就可以对文章深入的探究,因此气氛较为热烈,学生兴趣高涨,踊跃发言,讨论热烈,回答切题。切实改变了以前沉闷的课堂模式,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启迪想象,启发情感,培养审美情感。

  课堂应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的课堂,应是学生开拓思维的课堂。因此,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思维达到一个活跃的高度,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安排了“面对面”活动,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品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及今话隐士。这有一定难度,我是这样启发他们的:我们已经对陶渊明的性格志趣、生活态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他这种思想曾被后世很多人推崇、赞扬,可谓是“名垂千古”。其实呀,名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总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却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荣利”却美名流传至今,而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后人有谁知道呢?但现在又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陶“闲静少言”不行,当今社会应多说话、多与他人交往,才能有更大发展”。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陶读书‘不求甚解’不好,我们读书应深入体会每字每句的含义’’。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陶隐居是在逃避现实是懦夫行为。”有的学生说:“如果我们都像他一样找个“世外桃源”躲起来,那么谁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人类又怎么会有进步呢?”有的学生说:“他淡薄名利的做法很好。”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学习他的安贫乐道的精神。”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向往自由的精神,学习他高超的的读书方式”。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一个更具又开放性的题目。我是这样启发的: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大家不妨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陶渊明活在我们今天,就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会怎样?会有何变化?请大胆发挥想象,同学们更活跃了,发言太精彩了。有的学生生说:“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出色的农业家。”有的学生说:“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的学生说:“今日的五柳成了一个醉鬼,流浪街头,沦为乞丐。”有的学生说:“今日的五柳开了一家酒店,做了总经理。”有的学生说:“五柳先生又当官了,而且是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有的学生说:“由于他闲静少言,找不到工作,最终被社会淘汰了”。这一问题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发散了他们的思维,因此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总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模式的展开过程是学生艰辛又愉悦的智力劳动过程,劳动理应得到回报,而且丰厚的回报更能激发再学习再探究的主动性和热情。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落实。有效地模式加科学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不断的自主探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敏锐的发现意识,务实的探究态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三层次,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环节:作业安排。

  1、翻译课文。现在大多公开课讲究花样,忽视双基。认为只要是讲词语,就是传统,就是守旧。一味创新的结果是忽视了本该应有的语文生命。这个设计就是对同学预习的检测和督导。也是落实双基的保证。

  2、课下整理课堂所听,用书信的方式写给陶渊明,畅谈自己的所感。

  这样设计的目的既可以检验学生上课听课的专注性,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创新作文能力。做到知行统一。这也是李镇西老师的“读出问题,读出自己”的第二个要求。

  六、说板书

  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板书上。板书的要求是力争做到实、新、精。本课的重点是展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也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对比,同时也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在上课时选择了图画式板书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性格、爱好、生活三个方面去把握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隐士形象,学生可以借助板书这一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解读课文内容,深入领会文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的预设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3、教学重、难点的预设

  依据以上两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二、说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诗歌,适于朗读,所以讲析文章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绘的自然美。

  2、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老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尽量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3、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4、说学法

  我认为老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5、反馈调控措施

  根据我所授课班级学生底子薄、认知水平低、自觉性差的现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在“品秋”“写秋”环节中出现困难,这时老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就出现困难的环节,以对话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拉进师生距离,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的。其中我把教学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引秋(2分钟)

  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老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也可找出你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语,做适当的批注,并与同学交流。老师也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品秋(20分钟)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老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①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②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③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老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老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写秋(15分钟)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也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观念。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老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在此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智力素质中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3、布置作业:①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

  ②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五)、板书

  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能够摈弃传统教学中以老师分析、讲授诗歌意境为主的做法,积极尝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设校本实例及校本意境,尽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积极努力尝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以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孩子们通过读诗来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的品味诗意,领悟意境,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大语文”的氛围。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13

  说教材:《海底森林》是冀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小说。它节选自《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使市民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没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感受幻想的海底世界的特点。

  追随人物的行踪,把握小说情节。

  让学生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小说情节。

  感受“把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非常巧妙”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作品简介,故事梗概教参P178

  (二)、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

  1、理清文章结构;

  点拨

  按照“我”在海底森林中的经历为线索组织材料。

  主要内容:

  (1)海底森林中有丰富而奇异的动植物;

  (2)“我”在海底异常的生理反应;

  (3)我们遇到了多种海洋动物。

  活动设计二:学习文中对海底森林的景色描绘,理解描写的作用。

  在描绘海底森林的自然景观时,作者着力表现其“最美丽”和奇异的特点。

  问题设计

  1:找出奇异的关键词。

  “垂直无目”“垂直向上”“只求有个支撑点”

  完全不同于人们所见到的陆地植物的生长状况,这样一个世界,令人感到新鲜而好奇。

  2:表现最多的是“我”和尼摩艇长等人与海洋动物的接触。

  问题设计二:描写了哪些奇异动物?

  为数甚多,比比皆是的动物,一米高的巨型还蜘蛛;各种各样的小鱼;漂亮的海獭;非常美丽的信天翁;令人毛骨悚然的角鲨。

  作者不仅展示了海底生物的千奇百怪,也描绘了海底的'地况。这些想象进一步突出了海底森林的奇异,也照应了文章开头所说的海底森林“黑暗”的一面。

  活动设计三:

  领略凡尔纳科幻小说把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非常巧妙的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赏析:小说所描写的海底森林是人完全陌生的世界,作者丰富的海洋知识,非凡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文学造诣,使他的描绘既给人以神奇之感,又会产生如见其景,如历其事的感觉。

  例:对各种海洋生物的介绍,如海蜘蛛庞大的体态,角鲨“暗淡无神”的目光,可以将“整个人咬成肉酱”的“铁牙床”,它通过吻周围的小孔分泌出的一种含磷的物质等。

  作者选择文学的形式表现自己所的想象的一切,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描写神奇多姿……他充分发挥了形象思维的优势,把一个幻想的世界写的如此逼真,如此感人。难怪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评价凡尔纳“在构思发人深省,情节引人入胜方面,是个了不起的大师”。

  活动设计四:感受凡尔纳超超时空的忧思。

  问题设计3:忧思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如:武器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伤害,表现在本文中尼摩艇长及其同伴在海底的活动中对海洋动物的戕害。

  三、小结:

  尽管课文所选部分内容篇幅并不长,仅仅是“我”的海底之行中一朵小小的浪花,但他会给读者以“管中窥豹”之感,让人领路到凡尔纳科学幻想小说“把科学与文学结合的非常巧妙”的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14

  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三、教学准备

  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图片、部分送别的诗句

  说教法与学法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引言揭题,导入新课。

  1、让学生背诵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他们动人的友谊。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3、点出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听到“春”字,请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我们把暮春三月,又可以成为“烟花三月”。注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自主感悟,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述:在这美好的季节,两个好朋友要分别了,心情有点

  ?板书(伤感)理解“饯行”(设酒送别,借酒作诗,符合诗人的身份)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读课文思考,李白、孟浩然在干什么?(仰望……、远眺……)活动的主题是送别,为什么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连贯说一说当时的情景。相机板书:依依惜别。他们无心欣赏景物,此时此刻,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该走的还是要走,该说的还是要说。)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在话别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到他们情深似海。板书“敬仰”

  帮助学生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相机板书:永世不绝。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师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学生读)

  讨论“凝视”的意思,能不能换成看?凝视的背后还包涵着什么?(凝视远方,目送友人,感情的见证。)讨论还有什么流向天?(李白的心、思念、一片深情……)此时此景,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指名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注重理解“广陵”、“故人”、“烟花”、“西辞”等词。简要介绍黄鹤楼。到文中有关诗句意思。了解“文包诗”的特点。让学生体会李白当时的惆怅心情。

  三、内化积累、拓展延伸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