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初中语文教……
[合集]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
【内容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亦不断革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力争寻找更好的教育路径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初中教育中的重点学科之一,其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人文素养,无论是在中考升学考试中还是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都起中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手段应用可行性进行分析,并论述其具体应用环节。希望能够借此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现代化;教育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融入到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中去,并为初中语文教育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诸多的贡献。现代化教育手段是我国素质教育在新时期发展所必须面临的变革,现代化教育手段能够更好的影响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的推进需求,同时让新理念对学生产生更多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势在必行。
一、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原则分析
现代教育手段实际上是指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教育工作,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课件等技术将知识以多元化的形式进行传递,学生在新型的信息获取方式中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欲望和自主性,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了解文章内涵,为此,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主要原因在于其尊崇了以下三点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与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充分根据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进行推进,让语文知识得以另一种方式进行传播,这种科学的手段不仅填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空白,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2.先进性原则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即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章鉴赏能力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有效的将这些传统教育中的“负担”承接了下来,并以更先进的方式保证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养强化任务得以实现。
3.可操作性原则初中语文课堂的时间多数为40分钟,而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时间一般不超过25分钟,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够有效的将抽象理论形象化,从而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并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二、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阅读中的应用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点任务之一,只有学生阅读能力素养提高才能保证语文整体的阅读质量。要知道阅读能力并非通过教师的指导就能提升,而是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挥自身的'思考能力,通过自主挖掘文章的隐含内容才能更好的保证阅读学习质量。传统的阅读方式没有切中“要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单一的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逐句分析,对文章的背景深度挖掘不够,从而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缓慢。而现代教育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将文章中所阐述的时间和情形具象化,将作者所描绘的情境通过真实的图片或影响播放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提高了文章的故事性,更便于学生对当时情境的理解。
如朱自清的《匆匆》文章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宝贵性,并身临其境的设身于文章中去,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匆匆》这部翻拍的微电影,学生通过微电影的观看不仅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2]。
2.现代教育手段在古诗词中的应用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难点,其不仅在中考中占据着固定的分值比重,更对学生的文言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其“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独到优势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古诗词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古文基础,并在对古诗词进行全面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学会融会贯通,这样在日后其他古诗文的学习中便更加容易。而保证古诗文教学的高效性便可借助现代教育手段,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和展示能够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更为明晰的认识。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文章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读懂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大荧幕对苏轼的生平简介进行视频播放,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描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处境和心情。此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全新教学模式便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逐步提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3]。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十分必要,其不仅是新时期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需求所决定的,更是当代初中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心理诉求体现。现代教育手段以其新颖、互动性强和直观性强等特点备受广大初中学生的青睐,学生在现代教育手段的指导下更愿意主动探索语文知识,从而让传统语文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得到彻底转变,与此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不断的强化。
【参考文献】
[1]伍日理.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xx(11):29-30.
[2]孙书敏.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9):80-81.
[3]范雪玲.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今日中国论坛,20xx(17):198.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2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改变学生恐惧写作的心理,文章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然后阐述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改进策略,包括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创新意识;将作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让作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困境
对于大多数初中生而言,写作语文作文的时候普遍存在“写作难”问题。但是具体难在哪里,学生也说不出所以然,只是觉得自己辛苦写出的作文总得不到高分,便一直对写作心存畏惧,进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学生对写作的排斥使得作文教学陷入困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观察,找到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大多数的学生都将语文当作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学习,认为只要与大众的水平相差不远,那么这门学科便算“过了”。也正因这样一种心态,使得语文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是很高,而且很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导致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陷入困境。具体问题如下。首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突出。现今的学生缺乏大量的生活实践,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大多来自书本,造成在写作过程中,模式化、套路化情况严重,而学生也会在这种情况下,对作文兴致缺失。其次,语文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所熟悉的事物产生亲切感。但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太过书面化、华丽化,使得整篇作文“高高在上”,不可触摸,这样一来,便出现作文与学生生活脱节的情况,脱离“生活”本源的作文必然是缺乏真情实感的。最后,学生的写作状态不够积极。教师确立主题,按时按量完成作文这一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缩小了他们思维发展和自由想象的空间,造成学生“为写作文而作文”的思想,严重的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1]。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创新意识
首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文学名著,积累一定的文化底蕴。陆游有言“熟读诗歌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知识的积淀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运起笔来才能游刃有余。其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营造和谐写作氛围,促使学生写出个性作文。例如,学生在写以“流水”为话题的作文时,很多学生都写了对“水”的喜爱或者是在流水旁快乐的游戏。老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流水可以比喻什么呢?以“流水”喻人生,人生如流水一样在不断向前奔腾,人生不可能重来,我们应该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勤奋学习,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亮丽的色彩。将此话题巧妙地转到人生感悟层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二)将作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来源于生活同时反映着生活,从而突破目前的教学困境。以《消息两则》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由课题进行延伸,让学生也以“消息两则”为题来作文,自由选择话题。在选题时,不少学生会因为把“新闻”的位置摆得过高而不知从何处下笔。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如选取自己班级、家庭、小组等发生的有闪光点、有意义的事。让学生先在课堂上自由发言,然后筛选出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事动笔。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被巧妙地激发出来,实现了由“教师让写作文”到“学生想写作文”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让作文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语文教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我、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在讲授以“第一次”为话题的作文时,把课堂留给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给了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会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段、生活经历大致相同,讨论过程中极易使小组成员产生共鸣,增强他们之间的亲近感,使讨论气氛异常活跃,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促使学生不自觉地就将作文内容列出,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2]。
三、结语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和问题,究其本质还是学生的心态及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的问题。在找到了问题根源之后,教师就得下定决心,加大力度,结合实际,研究出有效解决方案,打破目前的教学困境,切实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和学生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钱秀俐,钱竹倩.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4):100.
[2]王宗莹.困境分析,对策研究: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5(4):75.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3
随着文化经济的日益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加强学生写作水平,已然成为初中语文课堂的重大挑战。虽然新课改背景下许多教师都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策略,但作文教学质量能未达到理想水平。学校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多写作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课时安排,教师应当通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阅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教学安排,学生自身更应当明白写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性,由此提高其写作能力,主动投入到写作学习当中。
一、通过优秀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对写作有了充足的兴趣,学生能够进入写作的世界,从而产生灵感。利用灵感组织文章结构,而后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加强对写作手法的运用,就这样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如此方式,写作就不再是学生压力或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自觉行为。语文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根本任务,依据日常对学生的了解,尽量消除学生对于写作的恐惧。努力实现由“不想写”到“我想写”的转变。一个好的文题就能使学生感到兴致勃勃,然而在现在的日常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作文的命题选择并没有太过于重视,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缺乏全局意识,从而使用一些陈旧的文题,陈旧的作文题目往往致使学生丝毫没有创作的激情。反之如果使用“且行且珍惜”“那一年,那一天”“知足常乐”等一些符合学生生活,独创新意的题目,就能成功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其实作文的命题如何,不仅仅表现出写作教育的成败,还直接反映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
二、评改形式应将多种形式结合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和想法。学生之间相互修改,使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认识更深刻,也会在其他同学不同思想引导下,启发新的灵感。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主动性,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则是给学生一个环境,使其心中所想和课堂上教师所讲相结合,做到对知识的.二次学习。互评更多的是收获,而自评中,更重要的应是再次理解知识。论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六中学林善存教师的评改意见在学生心中往往代表着权威,对此教师应当注意使用代表权威的“双刃剑”,发扬作文评改的积极作用,多多鼓励本就落后的学生,严格要求成绩偏上等的学生。此外教师的评改意见更多的应侧重于原则性或者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上的点评,对于学生自己的写作思想,教师应当给予一定的尊重。
三、鼓励学生展现自我,发挥想象力
个性化教育是通过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挖掘出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做到"有教无类",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切实地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擅长的一面,从而扬长避短。写作文也应要求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使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描绘出来。在写作教育的进行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写出自己心中的东西,勇于跳出固定的模式和框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大门上刻有一句真理:“没有人类无法做到的,只有人类想不到的。”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思维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加强训练,让学生在想象世界激发属于自己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善于动笔,更乐于动笔。例如,有一位同学在写“奉献”话题作文中,借用乌鸦和鲜花的形象,乌鸦贪婪,不愿意将任何的色彩分给别人,所以变成了黑色,每个人都不喜欢它。然而鲜花愿意将色彩奉献给别人,所以鲜花七彩斑斓。最后总结到奉献的重要性。因为有了想象的翅膀,文章变得深入人心,富有新意,也充分的反映了一个学生心中那一份美好的诉求,这就是我们致力于达到的目标。
四、广泛阅读,增大储备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前人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没有大量的阅读量做基础,写出来的文章,无异于空中阁楼,顷刻便可崩塌。单单凭直觉,写出来的文章是经不起文学推敲的;单单凭自己的的际遇,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是局限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手法,灵感的启发都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取,写作时一旦需要这些知识,它们就会蜂拥而至,任君挑选。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快速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
写作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存在强烈的不稳定性,写作教学也是一种不稳定、多元化、复杂的教学方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入木三分非一日之功,教学活动的发展革新绝对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完成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勇于创新,不可墨守陈规,力争做到让每个学生能够在课堂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积极发展融合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育,推动教学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9)
【2】刘映霞.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xx(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4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中语文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带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体会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特色以及风情。其次,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以及工作而言,良好的阅读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国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强调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结构以及中心思想等,语文阅读教学停留于表面,并未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思想探讨,这样无法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使学生领悟语文阅读教学的乐趣,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1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文阅读能力也属于一种交流、沟通方式,主要指处理文字的能力以及接收信息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想要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大部分都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获取,比如看杂志时、和其他人签合约时都会要求当事人阅读、分析,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因此,为了使初中生能够尽早适应社会,更快适应工作环境,语文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后,对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构建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思考的重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下,普遍存在低效现象,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青春期,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喜欢贪玩,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取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该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同时,一般初中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格式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这非常不利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且一切教学活动一定要围绕着学生开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笔者经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几种有效教学策略。
2.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注重课前预习环节,这主要是由于课前预习并无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比较空泛,而且教师检查也比较难,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并不会预习。假如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预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到迷茫,更不用说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自然会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低效。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为此教师可以在每节新课之前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们写读后感。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阅读这篇文章后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内容,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同时思考济南的冬天和我们这儿的冬天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比较开放,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想的.合理,都可以作为答案,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2.2积极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阅读文章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的完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如果课文中有的文字不容易被理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更加全面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例如,学习《十三岁的际遇》的过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的体会作者在刚入学时候的心情和心理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开学的教学情境。假设学生们顺利考进北大,然后让学生照着作者书写的誓言念,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大学生犀利机智、敏感、生机勃勃、专注、清新、纯洁、自由等特点,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2.3积极开展合作竞争学习模式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仅仅强调阅读成绩以及学生阅读教学方式,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没有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合作竞争”学习模式是迎合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初中生的年龄差不多,学生之间很容易沟通、交流,也容易产生共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可有效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比如,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分组,然后让每一个小组朗读,并且将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想要表达的意思用肢体语言表演出来。课文中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小组中可以派一名学生阅读这句话,然后让另外两个学生拥抱,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当然可能有的小组表达得并不全面,其他小组也可以补充。或者有的小组有更加新奇的表演方式,也可以和其他小组进行竞争,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阅读。综上所述,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思考的重要任务,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创新阅读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学习方法,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5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思考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的基本评价标准也成为广大中小学老师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拟就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快乐、对话、开放、感悟、探究”等五条最基本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评价 快乐 对话 开放 感悟 探究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语文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的基本评价标准,希望弄清楚新课堂与旧课堂到底有哪些区别,以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更好的落实新课程理念,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这里,笔者谈谈自己初步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五条最基本的评价标准,仅供广大同仁在今后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时参考。
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和局限
(一)“是否完成认知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发展的关注。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很重要的指标。的确,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备课时,未抓住完成该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像这样未完成预定认知
目标的课显然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也不能视为一节好课。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展。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是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认知目标。
(二)“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不敢拿出原汁原味的课,就是怕评委们说自己设计的课“漏洞百出”,说自己水平低。教师期望的是学生
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因此,我们说教学“贵在得法”,就体现在教师如何作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但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如果为了把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在黑板上即使板书并不那么美观,甚至让学生参与板书,又何尝不可呢?相反,如果让所谓的多媒体限制了学生的理解,让所谓的板书限制了学生的理解,那才是一堂既可悲又失败的课。传统的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使得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种好的、值得倡导的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或者说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哪些方面?为此我们研究了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问题。
二、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评价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评价一节课,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也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自身的健康发展。实际上,由于评价者自身观念的滞后,由于课堂评价标准存在某种偏差,课堂教学评价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误导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在研究制定好课标准时,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发展中的教学过程的态度,使我们所倡导的好课标准,不是悬在师生头上束缚其主动精神发挥的利剑,而是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引导师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武器。课堂教学的本质既然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就应该从观察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观察的重点是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活动过程,这些组织工作的惟一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所以,教师的组织活动不是观察、考评的重点。只有在教师的活动引发了学生的活动以后,只有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测量评价教师的活动才对评价课堂质量有意义;否则,不论教师讲解得如何生动,不论教师展示了多少教育资源,只要它们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都是不必要甚至无价值的。在度量、评价课堂教学时,把观察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以评价,反映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新认识。当然,在这样分析评价课堂教学以后,并不是否认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有效学习活动表现就是教师劳动的成果,反映了教师的组织与计划的水平,所以,我们仍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依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表现来评价教师,来认识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敬业精神。作为对一种活动过程的评价,应该从活动的目的、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活动的氛围、活动的特色等方面来加以评价,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应该抓住以下五项指标:
(一)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课堂。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那么,怎样才能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呢?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充满”:
1、充满情趣,使学生热情高涨地学习语文。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热情是不竭的动力。要把一节语文课上得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必须把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放在首位。
2、充满激励,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学习语文。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充满激励、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感和安全感呢?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多与学生商量沟通;尊重学生人格原则,不伤害学生自尊。其次是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如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帮其成功:“你的想法真好,能把想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3、充满赏识,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赏识能使人灵感涌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赏识学生呢?赏识学生,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也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因为说学生不行,实质就是学校不行、老师不行,应该检讨的是学校和教师。
(二)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对话的课堂。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对话教学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是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对话。在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运用语文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进入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与学生的自我对话所构成,并且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能挖掘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四个显著特征或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必须抓住这种对话状态:
1、生本对话,充分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生本对话就是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将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对这种解读的最恰当的形容。
2、师生对话,沟通引领,使学生在引领下不断进步。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蕴涵着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是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发现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3、生生对话,互动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不断发展。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生生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对话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能使同窗真正成为学友。生生对话主要有讨论式、问答式、辩论式三种形式。
(三)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心态的开放等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要能真正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必须在教学时空、教学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实施开放策略:
1、教学时空的开放,以拓宽学习时空,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传统教学的教学时空是封闭的,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始和终结,教师走进课堂才表明教学的开始。开放的教学时空是没有严格的起点和终点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前开放。比如,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预习新课,以便课堂上与教师、同伴、文本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特别是作文教学,如果事先让学生拟题、议题、定题,给学生较充足的准备时间,到作文课时,学生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二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后开放。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它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以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
2、教学课型的开放,以创新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开放的教学课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构建起开放的教学课型;二是指不搞统一的教学课型,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如质疑式(其操作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小组交流→解疑存疑。”)、讨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材料→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交流。”)、辩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学习新材料→确定讨论题目→分组做准备→两组展开辩论→辩后师生小结。”)、茶馆式(其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点评。”)等等,各具特色,开放多变。
3、教学内容的开放,以开发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开放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师生周围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是用好有字之书,包括教科书(引导学生读好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课外书(古代多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如果诗人说“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学生则是“功夫在课外”)。二是关注无字之书(教学起源于劳动、生活,理应回归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应该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三是开发自己的书(根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感悟的课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从心理学角度来描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动词就有很多,比如“感受、体验、想象、体会、思考、感悟”等。事实上,“感悟”与语文及语文教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感悟”一词所揭示的心理特征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特别强调“多义性”,不能以“一解”去断然地统一“多解”,去否定“多解”,更不能用“人解”(别人的解)去统一“我解”(自我的解),去否定“我解”。诗歌的阅读尤应如此,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不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歌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朗读应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该是阅读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五)语文新课堂应该是一个探究的课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创造性、探究性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是这次新课改的焦点、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综合的、自主生成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时,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还有利于克服基础教育课堂长期存在的“三重三轻”(即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能够满足学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总之,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只要体现出“快乐、对话、开放、感悟、探究”等特征,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爱学语文的人,会学语文的人,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有语文运用能力的人,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6
主题阅读就是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与价值取向”,进而再实现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主题阅读有利于发出读者的声音,留下思索的足迹。其具体分析如下:
一、主题阅读之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主要指的是把两篇或者多篇文章在内容、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理解的一种有效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把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比较、对照与鉴别,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他们的思想,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充分、深刻。学生通过对比还能看到差别,把握其中的重点,提高鉴赏力,提高迁移思维能力,使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比较阅读也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在教学时,选定和教材课文相似或者相关的内容展开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也是语文知识延伸迁移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整体施教,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整体性”的教学原则。整体性教学原则不再是传统的一课书一课书地教,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去教。这时候的单元主题就像藤,一篇篇课文犹如瓜,在教学时,需要用这个“藤”将一个个“瓜”串联起来。
同学们在同一主题下,阅读也由课内引申到课外,有助于拓宽阅读范围。这样,一个主题就能统领三套教材中的三个单元,由22篇文章组成了一个主题大单元。在教学时,教师都是紧紧围绕着单元的一个特定主题进行大单元语文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关注课堂的教学效率,组织要适当,也要做到有详有略,有效拓展,让阅读教学从课本内延伸到主题阅读与经典诵读,这样也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拓宽他们的阅读面,提升阅读速度,而且还应了那句“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目标。接下来,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展开阅读教学便水到渠成了。
三、从批注入手,习惯与方法并进。
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喜欢走马观花,把焦点放在了故事的情节上面,对文章中的那些生字生词一跳而过,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与情感的体会也是囫囵吞枣……当阅读完这篇素材时,学生吸收甚微,消化不良,写起作文来也是无话可说……“读书不得法等于没读”,“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好的阅读方法,才能让阅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当中”.在开展主题阅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去阅读每一篇文章,教给学生各种批注式阅读的具体方法,如解释、概括、质疑、联想等,让学生学会使用批注,走进书中,走近作者,这样也利于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莫放拦路虎”的好习惯。在好方法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才能取得质的飞跃。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多种做批注的具体方法:遇到生字、生词时,要主动去翻一翻字典,标下注音,写出其中的意思。当遇到自己喜欢的语段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学生要动笔去勾画,写下自己当时的感想。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带着这些疑问反复去读书、去探究。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感染与训练,学生的阅读习惯也会逐渐形成,提升到“品读优美语段”“体会深刻含义”等方面,而且还能耐下心来仔细品读,反复咀嚼,批注感受和体会,学生之间也会主动进行交流分享。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们也会在阅读时养成一种爱思考、爱积累的好习惯,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也都随之得以提升。
四、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收获。
首先,改变了学生阅读量小,阅读兴趣不高的状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主题式阅读教学,学生一般花费2~3个课时就能完成一组课文的学习,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基本上能完成一册教材的阅读,其中,将节省出来的课内外时间可供学生阅读和参加活动。这样,同学们既能阅读更多的书,而且涉取的面也更加广了。
其次,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精读课上,学生借助课例能初步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泛读课上,学生则能使用学案自学。这也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形式更加灵活主动。在拓展课上,学生可以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畅游书海,而且大家都乐此不疲。整个阅读教学环节既体现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便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便于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生成新知,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了必要的阅读方法,小到理解词语、做批注,大到学习一类文章时应该把握的要点、切入点等。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吃透教材,有些学生还能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行设计清晰的“学案”,真正实现了自主读书。而且学生自己还能做一名语文教学的探究者。在开展主题阅读时,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鼓励学生多去读书,读好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为他们的终生阅读奠定了好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与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通过强化主题化阅读教学,我们要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矿藏充分挖掘出来,帮助学生初步构筑思想体系与精神家园。主题阅读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一条康庄大道,可以为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发展创造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阅读技能等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7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实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更是艺术之中的“艺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审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对写好作文意义重大。题意理解的是否透彻,直接关系到写出来的作文是否“扣题’。只有将题意揣摩清楚了,才能紧扣作文题,写出好的作文来。在启发学生审题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明确作文题目所规定的选材范围和内容重点
面对一个作文题,要启发学生分析题目的关键字眼,明确作文题限定的范围和在哪些方面取材。要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拆开、分析以及和学生共同探讨题目要求和选材重点,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明白自己该写什么。
2.让学生挖掘出作文题目的内在意蕴
有些作文题目很容易让学生只看到表面肤浅的含义,而往往忽视题目隐含的深刻意蕴,因此,要求学生审题时,不能只在文字表面做工作,而要通过理解和联想,深入揭示题目隐含的意蕴。如作文题《爸爸的胡子》,有的学生只写到爸爸的胡子怎么浓黑、怎么杂乱,或是日益渐长,或是几天前还是刚出土的嫩草,眨眼间便成了原始森林等等。有些语句虽然很优美,但结果都只是针对胡子而言,而没有注意到胡子背后的故事。而其中有一位同学却选择了这样三个材料:
(1)爸爸是警察,一天,爸爸很晚回来,我发现爸爸的胡子又长又乱,就递给爸爸剃刀和镜子,可爸爸却说今晚有任务,明天再刮吧;
(2)第二天晚上,我又让爸爸刮胡子,可爸爸又说明天要开会,今晚要写报告,没时间弄须儿;
(3)星期天爸爸双休,我又给爸爸拿来剃刀和镜子。好说歹说,爸爸总算对着镜子刮起来,可派出所突然打电话来,说某某地方发生了抢劫案,要爸爸去处理。结果爸爸二话没说,夺门而去。此时,我才发现爸爸的胡子只刮了一半,简直像个“丑八怪”。小作者经过认真审题,精心选材,集中表现了爸爸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蕴含着深刻的内涵。结果,我将这篇作文在班上范读了一遍,再让学生重新审题,重写一次,于是便出现了许多韵味无穷的佳作。
3.审题时要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主要线索
如作文题《螺丝钉赞》,应让学生体会到:它的主要线索是“螺丝钉”,文章应紧紧围绕它组织材料,布局谋篇。在出示此作文题后,我进行了点拨:“螺丝钉看似平凡,不值一提,我们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它?”许多学生沉思片刻后积极发言:“螺丝钉看似普通微小,其实极不平凡,没有它,火车不能运行,轮船不能启航,飞机无法上天,一切机器将不再运转”;“它虽然没有漂亮的'外形,引人注目的身躯,但它有坚定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当我们看到小小的螺丝钉时,就会想到它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想到无数雷锋式的英雄”;“它象征着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坚定、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最后,我进一步引导:将来,我们也要做革命的螺丝钉,为建设祖国献策献力。结果,学生都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线索,再稍加联想,便使文章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只有经过认真审题,文章的立意、选材、构思、布局、谋篇才会水到渠成。
二、作文要注意“活教”
1.要树立学生“小作家”意识,努力提高学生写作意识
每次作文练习不能让学生当做任务来写,而要采取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因此,在作文教学时,我比较注意认真引导学生树立“小作家’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作品是给身边人看的,只有好的东西才具有欣赏性。另外,我平时注意让学生多观察、思考、多积累知识,这样,写起作文来才会文思泉涌,有感而发。
2.提醒学生作文后要反复修改,逐步完善
每次布置作文时,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修改。修改作文,我主要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看有无“文不对题”的情况;
(2)、反复读,注意文句是否连贯、通顺;
(3)、标点符号是否恰当;
(4)、修辞方式是否贴切;
(5)、有无重复啰嗦、词语搭配不当、词序不对、句子成分残缺等类型的病句出现;
(6)、注意修改错别字。
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多改出佳品,华章苦中来”。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帮助学生领悟修改的妙处,懂得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学生的自改意识。
3.批改作文要轻批评、重激励
学生正处于学的阶段,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要只把眼睛盯住学生的错误,而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作文批改时,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要求自己:1、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的评价,如“这个词语用得巧妙”,“这段文字很富有想象力”等诸如此类的评语;2、指出缺点时言词不能过于尖锐,要以建议的口吻。写评语时不要总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自己看得懂吗?”“文不对题,简直牛头不对马嘴”等等,这样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抹杀学生的写作激情。因此,指出缺点时,要尽量用委婉的语气,如“这个词语不太贴切,能否换一个”“假如你把妈妈洗衣服的动作写具体些会更好”等等。这样学生看了心里会很舒服,也乐于接受,同时也知道老师在维护他(她)的自尊心,于是会更加认真去写。
总之,“教无定法”,每位教师自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适宜的方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我想,我们都怀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取得教学的成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8
摘要: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以三维目标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有学者指出,教者有效、学者愉悦、发展满意,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知识范围较广,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其有效性?笔者通过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更新阅读教学理念
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目标时,往往会以教参或课件作为标准,却唯独忽略了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分析一篇课文,其关注点、教学点会有许多,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却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内全部讲完,因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首先制定好本课教学目标,明确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目标。如:朱自清散文《匆匆》,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笔者采取“以读为本,以写为辅”的教学方法,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在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中,重点强调了“我们的日子是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问句,感悟作者朱自清笔下的时光“匆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首先,应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将学生作为中心,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其次,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学生的性格、生活经历不同,其个性发展也大有不同,对于同一问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尊重并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再次,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对话,适当对学生加以引导、点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阅读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语文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生活实际中不断扩大自身知识储备量,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将目光放于长远,走近社会,融入生活,寻找与阅读学习相关的生活素材,从而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二、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注重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一)注重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学会朗读,语言是一门艺术,而朗读则是艺术和情感外在的表达,一篇语言多彩、词汇丰富的文章,如果只是默读、默看,就会失去其本来的情感表达层次,反之,以极富情感的语调来朗读,书本上的情感也就跟着灵活起来,语言也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阅读方法有多种,默读、齐读、教师引读、男生女生分角色读、自由朗读等,阅读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文本特定的内容和学习方式。俗话说,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但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是通过较长时间的反复而培养起来的,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①学会查阅工具书。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句子或字词,一些学生得过且过,或者是断章取义的理解,这都会导致阅读的偏差,查阅工具书,能帮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养成动手学习的好习惯。②做好批注。对于一些重点词语、句子或者是不理解的字词、优美的句子,以做批注的形式标注出来,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言简意赅。③敢于质疑。书本并非绝对的权威,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各不相同,面对学生的质疑和询问,教师不可随意处之或敷衍了事,否则会打消学生积极性,应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耐心帮助学生解答疑问。
(二)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学会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而写作则是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不断内化语言,并以此为依据学会仿写、扩写或者是续写,实现阅读教学的拓展。在为学生批阅作文时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较弱,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们没有把握好阅读学习,没有从中汲取语言文字养分,缺少优美、抒情语句的.积累,读写迁移也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是极为有效的。
(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设置问题,逐步、逐层的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根据课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以问题为引线,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一节新授课为例,在整体感知环节,笔者精心设计提纲挈领的一组问题:《北京的春节》中人们都有哪些活动?这些活动是老北京所特有的,那么,我们的年文化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学生们在阅读的同时,结合本地区年文化实际加以思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理清本文的线索、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往往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旨的认知。
(四)倡导个性化与自主性发展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多的是作为个性化和自主探究的个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学生阅读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对于学生的进步不吝啬赞美之词,对学生的缺点和失误,及时予以指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来解读阅读主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将自身带入到情境之中,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杨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1):224.
[2]孟平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2):58.
[3]张大乾,韦爱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1):148-149.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9
1、明确最基本的朗读要求,把握各类文章的朗读技巧
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有:第一,字正腔圆,声音要真实,不夸浮或飘动,其次,节奏要平稳的变化,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每个词之间的疏密度要恰到好处,最后,结合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掌握文章中的重音,进行适当的停顿,还要掌握其他的技巧进行朗读。同时对于各类文体的朗读要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朗读中国古典文学,语气要温柔、深沉,清晰而响亮,从而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揭示文章的涵义;朗读诗歌,要掌握好押韵及节奏,跌宕起伏的节奏通常是诗句的特征,这就要注重停顿、快进等;朗读散文要体现情感发展脉络,明确作品中流露的或激昂、或低沉、或明快、或舒缓的情感节奏等。
2、通过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朗读兴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范读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知之者不如好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变色龙》,一个可笑、可悲、可怜的奥楚蔑洛夫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引发同学们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在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对于经典段落,要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在范读的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多彩的情意,激荡在同学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再者初中生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范读得好,就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3、巧妙利用音乐等多种手段,营造气氛,引领学生入境
新课标中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的独特体验,就必然离不开朗读这个环节,叶圣陶先生认为,朗读与研究课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一堂精彩灵动的语文课,必也离不开学生入情入境的琅琅书声。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除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步,我们还应该看到:情绪具有感染力,如见到月缺花残易触发感伤情绪。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相应的'音乐,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似见其物,似闻其声,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学生闻"声"动情,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有人说,音乐是"美丽的画",是"流动的诗"。特别是对于初中年级的学生,他们情感饱满而易触发,想象力丰富。音乐反映的画面和形象,与课文内容融为有机整体,他们的想象力即刻被调动,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能快速的进入情境,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例如,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在欣赏了星空的美丽景色后,我播放《星空》的钢琴曲,让学生跟着时而寂静时而跳跃如闪烁星空的钢琴曲试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作者情感,作者对天上街市的喜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他们读完后我设问:"如果你在如此繁多星星的天空下,看着这半明半昧的群星,你心里怎么想,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这样,在音乐声中,学生放飞自己思绪,似已伫立星天下,入情入境,争先描述自己"眼前"所见之景,抒发他们的喜爱向往之情。再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拨、范读,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朗读欲望,在此情此境中进行朗读,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课堂将再不是枯燥的读书,而是学生带着美好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这样的课堂,怎会不享受?学生的朗读能力怎能不提高?总之,朗读就是要运用普通话,将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并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一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只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能坚定信心,正确应对朗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加以分析改进和完善,就一定能迎来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春天。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0
文言文在初中教学之中作为语文重要的组成成分,不论是在考试还是在书本中文言文所占的重要性都是非常大的,本文中将针对文言文的开展对于学生们的好处以及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教师教授学生课程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等做出了一系列的分析,将文言文细细的领入到我们的语文学习之中,接下来的本文中将针对文言文教学做出一些分析与阐述,使得我们更加了解文言文。
1.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1.1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文言文学习来说,朗读是提高其相应能力的最快速方法,因此提高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可以采取让学生自主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安排朗读任务可以使其对文章大意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自主朗读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文言文学习能力,真正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结合课后注释进行理解并时时对学生的朗读理解情况进行了解与个别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集中注意力,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另外,教师应当提醒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对自己进行提问,以减少其学习中的问题,避免低级错误,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1.2课中慢慢的品读文章,体会其本层含义
对于每篇文言文短文来说,都具有它的表面意思,基本上按照注释解释出来的就是表面意思,表面意义十分简单,只要将所有的解释按照语句的顺序排好序,就是表面意义,在结合语法与使用的特点便能够解释出来,但是每篇文章不仅仅有它的表面意思,还有一层深层含义,这就需要读者根据作者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特点做出分析,结合文章的表面意思,然后再根据一些文章中给出的线索,将文章的表层含义加以探索出来,使得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路上更提高一个台阶。
1.3课下使得学生们锻炼自己的平时摘抄习惯
对于文言文来说,它其中包含的词语中大多数都是身处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含义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学习时对于词语相同但是文言文含义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分,在区分的基础上还要加以总结,记录清楚词语所出现的句子,结合语境记忆它的多层含义,使得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更多的词语的使用方法、辨析知识点以及其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现的不同词性。因此,指导学生使其多加锻炼其课下的语文能力,养成摘抄文言文的习惯对于初中文言文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4师生合作,加强沟通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教学实际往往是教师课上满堂灌式的讲授知识,照常下课,然后学生课下忙于别的科目或者自己其他事情,师生之间交流甚少。这种教学模式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其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因此,现代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型的文言文学习模式,加强彼此之间就文言文学习的沟通,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提升,减少其压力与厌倦,同样地,也能够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2.改变教学的氛围,使得课堂更加活跃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多是呆板的,尤其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上,学生们也会容易提不起精神,使得效率大大的降低,而且课堂的秩序也很难维护,由此可见,传统的初中教学对于初中生们接受文言文是很有挑战性的,因此,一定要改善传统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效率也能得到极大提升。提高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离不开良好而活跃的课堂氛围的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好学的学习态度,对文言文学习来说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与激情。因此,文言文学习时即便学生遇到些许问题,也能够积极地自我解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一定要重视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文言文教学现状。
3.结语
由本文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但是其知识对初中生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格外重视学生课上学习状态以及课下学习效果,在保证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师生合作与沟通,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另外教师还应当保证在学生有问题时能够给予学生最全面最准确的答题思路,并锻炼学生如何应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将文言文的知识全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任何困难和挑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我们一定要用自己创新的思维与方法将文言文的知识学习的更加深入,使得这种文化在我们之间更永久的流传下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1
【摘要】当下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普及,大部分教师都能够灵活使用多媒体工具,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帮助。但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跟风”的状态在使用多媒体工具,而没有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重新考虑对多媒体工具的运用,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理性思考,结合教学内容与工具特性开展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新的提高。本文将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运用,探究多媒体辅助工具应当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有效运用
多数教师将所有的问题都纳入了课件之中,整堂课下来就是对课件的播放和讲解,只注重了资源的呈现,而忽略了基本的课堂互动。久而久之,看似丰富的课件也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其次,就是课件设计的问题。不少教师为了方便直接使用他人的课件。这样的课堂准备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开展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百害而无一利。因而,语文教师必须要改变教学策略。
一、仔细研读教材,合理运用课件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的教学需要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因而,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将课件运用在合适的教学内容上,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而不是为了“用”而“用”,耽误了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课文《紫藤萝瀑布》时,对于生字生词的学习就不需要使用多媒体工具,而是教师的板书更好。有的初中学生甚至连很多字的笔顺都是错误的,为了让学生的基本功牢固,教师必须通过细致、清晰地板书来为学生传授笔顺、组词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动笔进行模仿。而课堂的情境导入就可以对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利用,比如呈现一些关于紫藤萝的资料以及图片,让学生在众多花卉的图片中找出紫藤萝,依据图片描述出紫藤萝的特点等等。在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用多媒体便捷地进行呈现。
二、多重感官刺激,丰富课堂教学
课件的呈现仅仅只是视觉上的刺激,如果能够再结合更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那么课堂教学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学生受到的启发也会更加丰富。教师应该将图、文、声、像等等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生动具体地为学生进行呈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了感受阅读,思考的东西也将变得更多。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课文《皇帝的新衣》时,对于其中众多的人物对话,教师就可以播放演示的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进行表达上的模仿,从语言中体会人物的个性与特征。再者可以播放动画,从动作和神态上分析人物,了解故事内容。动画与音频都可以播放与暂停,它们的呈现符合学生当下的个性特征,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三、广泛利用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多媒体教学将成为学生拓展语文世界的一种渠道,网络资源得到教师的筛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有趣、深刻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对语文科学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看到语文学科更多的魅力。在拓展中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使自己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从《朝花夕拾》中挑选一些片段,为学生讲一讲鲁迅先生的幼年经历与家庭背景,依据这些背景来进一步分析课文中对鲁迅先生读书生活的描写。从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中,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想一想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鲁迅先生身上发生的某些事情的原因,以及故事背后的深意等等,让课文的学习更加饱满丰富,具有趣味性,学生也能够更加立体地认识作者,丰富自己的见闻。
四、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探索世界的机会
初中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世界的认识其实也是比较小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利用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探索世界的良好的机会。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及时的搜索相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这样虽然学生身在教室,但是却可以通过多媒体及时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事情。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可以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但是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多媒体的利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用来娱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有价值的图片和视频,但是多媒体不能沦为学生和教师娱乐的工具,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教师需要明确多媒体的使用规范,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制定使用的具体方法,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这样多媒体才能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发挥最大的价值。
五、结语
初中阶段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文的最终印象。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印象。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就比较大。而多媒体技术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结果,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探索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也必须要认识到,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需要依靠多媒体,同时还必须要克制的使用多媒体。如果滥用多媒体可能不仅不会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反而可能会使得原本的教学质量出现下降的问题。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参考文献
[1]李小英.试论多媒体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xx(3).
[2]王慧英.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5).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xx)10-0047-01
1.何谓自能读书
何谓自能读书,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按照叶老的观点,自能读书当属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这"你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丰富而深刻的内蕴是什么?叶老并不明示。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相机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自能读书包含以下四个要义:
1.1 是以"书"为本。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依据和凭借是"书",即课文,离开了课文,阅读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无论什么阅读方法,都必须以课本为本,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全面把握,综合理解。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放弃书本(课文),而围绕着教师从课本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转,虽然偶尔也能读读课文,但却是七零八碎点缀式的,学生无法整体感知和综合理解。这样的教法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性阅读能力的。
因此,强调自能读书,首先必须坚持以"书"(课文)为本,而不能以"题"(阅读思考题)为本。
1.2 是以"读"为主。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读",自能读书更应该坚持以"读"为主。"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谴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是一味的讲和问,而是引导学生多读书,知道学生读好书,学生不应该是一味地听和答,而是要多读勤思,熟读精思。
1.3 是突出"自"。自能读书突出学生学习的个体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都是通过自己的大脑,运用一定的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独立地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获取知识并形成技能。
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得到强化。其读书活动虽然也有教师的启发诱导,但主要还是由学生自读自思、自我感悟、自问自解、"自求得之"。
1.4 是体现"能"。这里的"能"是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自能读书的核心,是学生的阅读能否取得好的效果,阅读水平能否迅速提高的关键性因素。它包括阅读的基本技能(读的技巧,思的方式)、阅读的内化因素(感知、顿悟、深究),还包括积极思考的习惯、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深入探究的意识等等。
2.为什么要强调自能读书
2.1 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钟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多年来一直叫得很响。然而,就大面积而言,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恐怕只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还是被教师的满堂讲、满堂问或形式上的"导"与"练"牵着鼻子转,仍然是学习的仆从。
"自能读书"则能够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自能读书突出"自",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体,有了阅读的主动权和自主性。
第二,自能读书体现"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于教师的牵引,不是吞食教师送到嘴边的东西,而是依靠自己积极的读、主动的思和大胆的`问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第三,自能读书强调以"读"为主,保证了学习的主体活动。
2.2 能更好地体现"主导"功能。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主导往往错位于主体,主导变成了不分难易的面面俱"导"。强调自能读书,一方面,主导的重要意义更为突出,学生自能阅读中的"导"比教师控制阅读中的"导"自然更为重要,更有必要。另一方面,主导的功能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在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在最需要引導时加以引导,在最需要点拨处进行点拨,在最困惑的问题上解难答疑,像这样服务于阅读主体而又恰到好处的教学指导,才是"主导"的最佳位置和最好体现。
2.3 能有效地训练阅读技能。传统的阅读教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总是装在教师的心中。教学中,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教案设计去完成一篇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学生得到的是教师制作的"现成饭",一旦离开教师,学生恐怕就得"挨饿了"。
"自能读书"则是学生在教师是提示和指点下,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实行阅读理解的自信悟,从而掌握一定的学法,而在自我劳动实践中悟出的结论、学到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则是最为管用的,切将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2.4 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阅读教学中,面面俱到的反系讲解、没有思考价值的连环设问、少数尖子生"垄断"课堂、表面上的气氛活跃,造成了阅读教学的少慢差费,事倍功半。
"自能读书"能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能大力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因为,自能读书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职能,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的教学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阅读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读"和"思",变少数学生发言表演为人人自觉参与自主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如何训练自能读书
自能读书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所应追求的训练目标,其训练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训练自能读书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进行不懈的探索和长期的实践。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之下,老师能一如既往地很好地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习惯,这将能使孩子们的成长更迅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3
一、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例如,《意林》《中学生博览》等比较适合初中生阅读的杂志。根据调查,初中生普遍对这些杂志感兴趣。让学生通过阅读喜欢的书刊,心理上接受现代文,这样对于现代文阅读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无穷。
二、改革教师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讲授者和引导者,其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当前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存在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学模式过于固定,二是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普遍也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针对教学过程中,设计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将每个小组之中的答案综合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分析和补充。
三、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的训练
在考试过程中,学生由于紧张会对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不准确,做题时也过于注重速度,导致成绩较低。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教师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时,应指导学生首先阅读文章标题,接着把握全文的大意,了解文章的问题,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一般作者在写作时,都会借助一些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了解作者情感倾向的前提下,对细节进行揣摩,从而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的侧重点,结合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行解答。
四、加强学生文化意识思想深度的培养
初中语文不仅承担着汉语教学的'任务,对中国文化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文化精神,构建自身的文化观,培养学生的思想深度。在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文化意义,必然会使学生的思想意识有所提升。对于现代文阅读,想要取得好的成绩,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维,更重要的是具有很高的知识素质。所以,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根据教材内容,对文章中的文化意识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增长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素质。
五、结语
总之,现代文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思想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文章的文化意识,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4
现行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进行更加灵活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学加深理解。但很多教学只是为了使用而用,没有产生太多有效性教学,甚至适得其反。那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有效整合,形成教学资源的最优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一、有效整合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是突破重难点,而这关键在于教师应吃透教材,跟文本进行对话。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内容,通过其特别的形式和独特的效果刺激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背影》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要求很多“小皇帝”理解父子间的深沉感情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以标题作为视角,以课文当中几处描写父亲背影作为关键,让学生感受父亲买橘子时候的场景。为了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制作Flash动画课件,以使学生重复地观看和比较父亲几次爬上月台的场景。因为学生对动画十分感兴趣,所以更加认真,如此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作者对父亲爱的体恤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爱。也恰恰是贴近学情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才能够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而高效。
二、有效整合多媒体技术,激活学生学习内驱
内驱是意识、动机、情感等的核心,也是求知的先导。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体现多媒体技术艺术性、趣味性、新颖性、多样性的特点,通过优美的音像、显着的色彩、活泼的图画,对事物的形态改变与运动方式进行描述,从而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范进中举》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先组织学生看有关范进中举的录像片段,且提前设计疑问,迅速凝聚学生的思维场,这样以声音与图像为载体,以问题为导航,增强了学习内驱力。学生通过切实的感官体验,进而领悟到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以及科举制度的巨大危害,并深刻理解了范进这个人物的“典型形象”,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教师以这种方式进行整合,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激发,更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板书式的教学模式,引领语文课堂走入新的领域。
三、有效整合多媒体技术,催生情境教学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变化,外部因素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个时候,有效的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最终进一步地学习与把握教学知识。多媒体技术,属于先进的声、光、电技术的有效统一,可以创设具体、形象的教学环境或情境,进而使初中语文教学不再是单一性的。如此,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是充满美感的'语言文字,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知识、情感、语言等创设了适合师生阅读、对话、感悟的情境,把这一系列的要素作用于学生的内心深处,能够推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繁杂的学习活动。这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多媒体技术就有着特殊的意义。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济南的冬天》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设置配画与配乐朗读能够让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章知识有效地融合,而教师借助网络进行下载的图片和资料等制作成济南的冬天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然后加上一些实景的图片,能够使学生在描绘的教学情境当中陶醉,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与主题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心灵、耳朵、眼睛等在相同的地点与相同的时间都能够被触动,并且在刺激学生感官的过程中,借助声像并茂的方式,将学生从教材当中单调的语言文字带进美丽的济南的冬天中。这样,学生在直观、生动的课堂教学感受当中,能够真正地融入课文所描绘的美丽意境当中,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记忆与理解。
当然,整合多媒体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很多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必要的板书、品读、练笔等必须继承,并思考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有效整合。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不当往往成了摆设,对语文教学喧宾夺主,对它的新整合恰恰能够改变这种诟病。在课堂教学上重新有效整合多媒体,实现从根本上关注学情,以生为本,突破重点和难点,激发学习内驱,创设生态绿色的学习情境,是深化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以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1]胡沃伦。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技巧:以学习兴趣为导向[J]。学周刊,20xx(19)。
[2]邱焕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J]。学周刊,20xx(26)。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浅谈初中语文预习方法研究实施方案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品杜甫诗词的内容和风格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15
一、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写作兴趣
兴趣是进行写作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作文的写作。在以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整堂课都是在讲述,学生进行被动的学习,根据教师的要求就开始作文的写作。这种教学模式比较的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不容易对写作产生兴趣。在作文的写作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写作目的进行明确,并且正确对待作文的写作。作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一切的科学成果都和写作息息相关,认识到写作对他们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从心里对作文的写作进行重视。写作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只有对作文的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写出更好的作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样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培养,例如对话式教学、演讲、辩论赛等。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之后,才能够把自己的真实感情附加到文字之中,使得作文更加具有情感。
二、增加素材积累,进行大量阅读
学生在进行作文的写作时,往往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优秀的句子素材而使得写作困难重重。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优秀文章的阅读,不断积累文学素材。阅读是积累素材的最好途径,只有具备丰富的素材,才能够在写作中进行感情的倾吐,使得文字和句子具有感情。写作出一篇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平时大量的阅读,阅读和写作之间是密切联系的。阅读是一种习惯,写作也是,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够主动地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更多的文学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更多优秀素材的积累。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选取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后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并且将文章中一些优美的语句进行摘抄,为自己以后的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独立学习的能力比较的差,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作文理念求新、务实
随着学生接触的知识内容越来越多,在进行写作的时候,难免会将作文写得比较功利化,使得写作出的作文变得假、空、大。在目前的教学中,教育理念已经变成了以人为本,这就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解放,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实感情,自由地进行文章的写作。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该将写作的题目、立意、选材、语言或者形式进行创新。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文章变得更加的新颖、务实,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明确,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进行作文的写作,而不再是被动地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而写作。其次就是对学生的写作心态进行改变,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写作,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资源,让学生的写作难度得到降低。最后语文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自己写作想法的交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只有求新、务实,才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文的文字或者句子中,使得作文更加的具有情感。
四、优化作文修改功能,充分利用作文评语
在作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作文的批改。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写作中的一些不足,为以后的写作教学提供帮助。作文的批改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写作的不足之处和写得好的地方,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在作文的批改、反馈的过程中,能够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作文批改进行优化,将批改作文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作文的写作情况,进行批改的分层,第一个层次就是学生自我的修改过程,通过自我阅读对文章的优秀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点评。第二层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之间进行互评。第三个层次就是全班群评,多角度地对作文进行评论。教师对作文总结出的评语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从而更加认真地进行写作。综上所述,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该让作文的文字和句子充满感情,这样才能够吸引读者,从而使自己的作文获得更高的分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以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写作理念求新务实及优化作文的批改这四个方面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