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承天 古诗词 夜游 赏析 语文

管理员

摘要:

初中语文古诗词《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古诗词鉴赏非常熟悉吧?古诗词鉴赏主要是根据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深入的体会赏析其中的含义。大家知道怎样去完成古诗词鉴赏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赏……

初中语文古诗词《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对古诗词鉴赏非常熟悉吧?古诗词鉴赏主要是根据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深入的体会赏析其中的含义。大家知道怎样去完成古诗词鉴赏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⑤。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窗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凶为想到没有可以同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未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里像积满了水那样空澈明亮,水中水藻、荇菜交错,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倒影。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赏析】

  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

  第一、二句叙述夜游承天寺的时间与缘由。

  第三句描绘夜游承天寺月下庭中清幽的景色。

  第四句点出作者旷达而失意的心境。

  全文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表现出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这篇短文描述了苏轼谪居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他随缘自适而又感慨深微的特殊心境。前人称道此文“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的确,作者写庭中月色,十几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着实令人神往。他用“积水空明”形容庭中融融月色,又就积水这个比喻,正面落笔写到水上藻荇交横。正当读者想象藻荇形态时,他又轻轻点破:“盖竹柏影也。”把那静态的月色写得如此摇曳多姿,令人心动神移。文章之妙还不止于此,前段文字不多,却情思如水,汩汩而流。本当“解衣欲睡”,由于月色入户便引出作者的“欣然起行”。这“欣然”二字不可小看,如果把短文比做一支月光曲,它就是这曲子的基调。正因为作者“欣然”,他才想到眼下无人与己同乐,才会去寻张怀民。也由于此,作者才有那样浓郁的赏月兴味,描绘出那样生动的月光图。这段文字不但势如流水,而且妙有照应,前言“念无与为乐者”,后面便有“相与步于中庭”,这种照应实际上还对作者的“欣然”之情起了衬托作用。末段言他处“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貌似达观自得,实含惆怅、悲凉之意。使得短文更具含蓄之美。所以此文的好处不仅文字省俭,写景宛然在目,还在于它运笔时意到笔到,境界寂寥而情思遥遥。所谓“字里行间,自然韵流,有在笔墨蹊径之外者”。

  二、重点字词句

  1常用词理解

  (1)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

  “念”,想到。

  (3)怀民亦未寝

  “寝”,这里解释“睡觉”。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这里解释“共同”。

  2多义词辨义(1)步相与步于中庭(行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长度单位。《小石潭记》)

  (2)盖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两小儿辩日》)

  合盖隆起(器物的盖子。《候风地动仪》)

  3.句子翻译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分析:“步于中庭”即“于中庭步”,系介词结构后置。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政治上属旧党。

  《记承天寺夜游》朗读节奏: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 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何夜/ 无月? 何处/ 无竹柏?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因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