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地球仪 教案 地球 地理

管理员

摘要: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地……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及其特点,能快速找到特殊经线和纬线。

  2、根据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能读某一地点经纬度和根据经纬度寻找某地。

  3、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使用地球仪的过程中,体会模型带来的方便。

  2、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对地球仪经纬网的认识。

  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图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讲述: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xxxx”。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像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⑸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

  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地球的简单知识,萌发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

  2、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地球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3、初步认识地球,简单了解其外形特征和运转知识,激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6、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物质准备:地球仪,录像带。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二、地球长什么样。

  1、观察地球仪。

  2、观看录像。

  小结:地球是圆圆的,在不停地转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因为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它的转动。四季的交替,昼夜的出现就是转动的结果。

  三、地球上住着谁。

  1、看录像,提问:企鹅、北极熊、熊猫、鲸鱼生长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地球上除了动物还生长着什么?

  2、让小朋友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和其他所知国家的地理位图置,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3、地球这么大,我们怎样才能清楚的看到地球呢?人们根据地球的样子做了个模型。叫地球仪。(出示地球仪)请幼儿在地球仪上找出我们的祖国---中国。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名字呢?

  4、地球上都有什么呢?(人、动物、植物)

  三、保护和爱护环境。

  1、课件展示: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幼儿了解地球地球上美丽的大自然,激发幼儿热爱地球的情感。

  2、"地球妈妈生病了"课件展示:污染环境的种种原因与现象,让幼儿了解人们乱倒垃圾,大量砍伐树木,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破坏和污染了环境。

  3、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四、地球妈妈生病了。

  结合幼儿美术作品讲故事: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头发剪掉了;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衣服弄脏了,扯破了;地球妈妈的身体发烧了。

  让幼儿理解树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气污染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地球妈妈生病的主要原因。

  五、争做地球的小医生。

  自由讨论:怎样保护地球?

  人们为了保护地球,规定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让全世界的人们一起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六、活动延伸。

  把地球仪放在科学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观察、互相交流。

  活动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教材《地球的结构》为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被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之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奠定基础,难度不大。由于《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让初入高中的学生们有一种压迫感,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的兴趣,学会以地理视角看世界,恢复学生对学习地理学的信心。内容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我打算以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展示的形式穿插,以活跃课堂,老师重点分析疑难点,在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素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入部分播放《冰河世纪4》的动画片,通过小松鼠在地球内部的探险,导入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集体互助。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大特色。本节课难度不大,因此学生自主学习是关键,在关于地震波的认识方面。课堂采取让学生阅读地震波的相关内容,自己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并区分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通过的介质。最后用一组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相关问题。

  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时,采取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研究,再让小组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全方面调动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可以兼顾到所有学生的激情。新课程强调的全体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并不是形式上的“动”,更应是思维上的参与。集体的互动。

  在地球外部的圈层分析时,仍然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通过一个习题,加深相关内容的巩固。

  3、习题巩固是关键。

  相关的重点、难点知识讲解完毕后,我都会设计一个经典例题,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并进行当堂的补充与调整,要使课堂效率保持到最好。

  二、教学中的不足。

  1、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3、加强自身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了解纬度带与五带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性;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用地球仪确定中国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使学生学会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和位置。

  3、掌握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讲解法

  3、讨论法

  四、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

  师:假如一个人日行50千米,从地心走到地表要走127天,绕地球赤道一周要走801天,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提问:为了更好地直观地认识地球,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答:使用地球仪。

  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地球仪的概念:地球仪──模仿地球而制作的地球模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 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

  (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 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5

  教育目的:

  1、了解构成地球的基本地形---陆地和水,认识和使用地球仪。

  2、初步认识洲和洋,为下一步学习地理学做准备。

  活动准备:

  1、装有土壤的褐色瓶子、装有水的蓝色瓶子、空的白色瓶子各一个

  2、手的缩微图

  3、地球仪一个

  4、地球、洲、洋的标签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我生活的地球

  三、蒙氏工作内容---认识地球仪

  1、 老师分别将装有土壤、水、空气的三个瓶子放到孩子面前。

  (1)师:小朋友,你们说这些瓶子里都有什么?这三个瓶子里有土壤、水、空气。(把以上材料放在一边)

  (2)师: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下地球仪

  2、认识地球仪。

  (1)讨论“地球”这个词的意思。

  (2)师:我们所看到陆地和水都只是地球的外部,而且我们每天看到的还都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整个地球呢?(幼儿进行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发言。)

  (3)师:我们可以开车围绕它跑,还可以乘飞机围绕它飞,这样做可以看到地球更多的部分。但是仍不能看到全部地球。地球太大了,在现实中,我们不可能看到它的全貌。

  (4)出示手的缩微图,师:“画手的轮廓图时,我把它缩小了,这样就能把它画在小纸上。”

  (5)把地球仪放到幼儿面前,师:“如果我想一次看到整个地球,就可以按照它的样子把它缩小,制作成一个模型,这样就能看到全部了。”

  老师指着地球仪:“这叫地球仪,它不是真实的地球,只是地球的一个模型。当我们转动地球仪时,我们能看到地球的各个部分。”(教师转动地球仪并请幼儿观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鼓励孩子讨论他们看观察到的东西,)

  (6)师:“你们知道这些蓝色的区域在地球仪上代表什么吗?(教师用蓝色瓶子里的水做提示,进行引导孩子。)

  师:“地球仪上的蓝色区域代表的是水。”

  (7)师:“你们说这些褐色的`区域在地球仪上代表什么?(用装有土壤的褐色瓶子引导)

  师:“褐色的区域在地球仪上代表陆地。

  (8)师:“虽然我们看不到,但地球的四周都被空气包围着。”(用空的白色瓶子做提示。)

  (9)师:“地球上有广阔的陆地,我们给每一片陆地起一个名字---洲。请小朋友指出一个洲。(请每个幼儿分别指出一个洲)

  (10)师:“一大片水的区域我们叫做 ‘洋’。

  (11)给幼儿发“地球(globe)”“洲(conti-nent)”“洋(ocean)”的标签,让他们配对。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6

  “活动”选取:

  为了让学生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依据教材中活动题的内容在提升难度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一组能锻炼学生利用地理基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活动。

  “活动”理念:

  1、课标要求:熟练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教材分析:地球是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场所,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地球上开展进行的,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本节学习的经纬网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地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是刚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有关地球的知识,但学生有关坐标系的数学知识未学,他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纬网及其应用较难把握,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了本节的重点。

  4、活动意义:本节精选了三个实际活动,利用学生动脑加动手的实际操作,从根本上了解经纬网的定义、作用、用途,并能熟练在经纬网上确定一点的位置。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4、活动重难点:用经纬网来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活动”方法:观察、实践、讨论、合作、活动作业。

  “活动”准备:

  两头标记出经度或纬度的绳子40根;四幅画在地面上的经纬网图;一些小卡片和大卡片。

  “活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经纬线和经纬度,今天我们要在班级,将所学内容综合运用,上一节活动课。

  二、活动规则和安排:

  教师提示

  1、全班根据人数分成四组,每组10人,选出组长,以组为单位坐成一排,组长的任务是领取和收发活动用具。

  2、每一次活动都有时间限制。一次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根据坐好的时间和准备程度来得分。

  3、活动项目共分为四项,前两项活动是一样的内容。组长领取五根绳子和四张卡片,根据绳端标记的经纬度建立一个经纬网,并使持卡的四个人坐在正确的经纬点上。第三项活动是在已有的地面经纬网上持卡站位。第四项活动,将一些最近发生的较大事件的地点用标杆记在你所在的经纬网地图上。

  三、活动开始:

  (一)第一项活动

  1、每组由组长来领活动用具即六根绳子、四个小卡片。其中三根绳子的绳端标记着不同的纬度,另外三根绳子标记着不同的经度,每根绳子需由两名同学扯着,四张卡片上标记出各点的经纬度。(教师可以任意标经纬度)

  设计意图:初中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较差,兴趣稳定性差,而可塑性大。把经纬网交给他们,以游戏的方式自己来构建经纬网,可激发学生的潜能。

  2、活动开始,教师计时,每组先找到并确定方向。

  3、组内合作、讨论,扯经纬线的学生站好位,构建一幅经纬网地图。

  4、拿卡片的学生根据卡片上标记的.经纬度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并站在构建成图的网格绳的交点上。

  设计意图:将经纬网的理论与实际的空间方向相联系,并使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5、组内互相评价,扯绳的学生评价站位的学生,站位的学生评价扯绳的学生,师生评分。

  (二)第二项活动

  1、小组长领回用品,还是六根绳子四张卡片,重复第一项活动的1至5步骤,新一轮的活动开始。

  设计意图:难度要稍大一些,这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活动由浅到深,增加兴趣稳定性。

  (三)第三项活动

  1、小组长再领回一摞卡片,进行活动三,卡片上写着经纬度。每组根据前两次活动的分数高低把学生带到画有经纬网的地方。得最高分组站A图(卡片上有图,教师布置学生按图坐好位置),第二名站B图,第三名站C图,组内讨论,合作完成每人的站位。

  2、活动结束,师生评分。

  设计意图:这项活动教师把学生直接带到座位上,并注重分层教学,并提高学生认识空间方位及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对于空间感不强的学生,给他们最基础最实用的地图,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发展有用。

  (四)第四项活动

  1、每组再发一张大卡片和一个标杆,进行活动四,每张卡片上写着一个事件,让学生在所站的经纬网地图中,用标杆标记出这一事件发生的方位。卡片内容如下:(按活动3的站位顺序)年8月8日—2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的成功证实了中国有能力办好一届奥运会。请你在图中找到并标出北京的位置(40°N、116°E)。

  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在图中标出具体的位置。

  年9月11日,美国境内遭到恐怖袭击,美国世贸大厦在这次灾难中全部倒塌。请你在图中找出纽约的位置(40°N、75°W)。

  2、活动结束,师生共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地理应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同时还渗透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活动”评价:

  通过这次活动课,全班同学对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了很明确的了解,并掌握经纬网确定某点位置的方法,知识掌握透彻,师生配合较成功,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浓,每位同学都有很多的收获。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课,使我感受颇多,首先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可以真正锻炼学生利用经纬网确定一点的位置,并且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很多闪光点;另外,我深知道准备一节活动课需要很多时间,但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意义重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利用这种教学方式锻炼自己同时也锻炼学生!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能够简单运用地球仪,通过对地球仪的判读认知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主要的地表形态;

  3、简单判读经线和纬线,辨别南北和东西方向以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重点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2.简单判读经线和纬线,辨别南北和东西方向以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法和学法

  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二、活动探究

  1、对人类来讲,地球很大。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不可能观察到地球的全貌。为此,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仪器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你知道他是什么?

  2、出示地球仪,整体感知: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大体上就是这样一个形状。仔细观察,地球仪是什么样子?在地球仪上你又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4、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

  ⑴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⑵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⑶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5、观察与演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个地球仪。学生在地球仪上进一步认识南极、北极、经线、纬线、赤道。

  三、实践活动:

  1、观察地球仪,看一看中国位于哪个半球上。

  2、请找到自己家乡所在的经纬度位置。

  3、根据所给出的经纬度找到城市所在地。四:课后探究学习

  我们还可以运用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自传,让我们课后来探究一下。

  板书设计

  看地球仪认识地球地球是球体

  经线、纬线、赤道、南半球、北半球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教师运用实物、多媒体课件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不足之处,老师未能使学生充分表现,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调控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8

  【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仪中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教的时候学生很明白,一转眼就又糊涂了,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形成空间观念,又缺乏一定量的习题练习和讲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地球仪和经纬仪以及地图加强学生的空间感受,并辅以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的空间地球仪,随时可以提取。

  【教学目标】

  1、利用地球仪了解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及其特点,能快速找到特殊经线和纬线

  3、观察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形成数字地球的观念

  4、练习并熟练掌握读某一地点经纬度和根据经纬度寻找某地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用具】

  地球仪,有关地图和地理,经纬仪,学生一人一个地球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练习法

  第一节课:认识地球仪和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初步认识经纬度的划分

  第二节课:熟悉经纬网

  【教学过程】

  地球是个球体,可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说,地球太大了,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活动一:展示地球卫星照片,学生对比手中地球仪,小组讨论总结二者的异同。

  总结: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地球上的地理事物被化作一定的地理符号(图例)标注在地球仪上,且有文字说明。

  3、地球仪上有地轴,可以使地球仪转动,但地球上没有。

  4、地球仪上有经纬线,但地球上却没有。

  根据学生的汇报发言,老师适当总结并简单加以说明。

  活动二:在地球仪上找到地轴、北极点、南极点、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本初子午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等事物,认识到地轴是倾斜的(可以穿插关于地球仪笑话的讲解,但要简单说明地理原理)。

  说明:在使用地球仪过程中,教师用大地球仪演示,学生采用组长负责制,互助合作,照顾到所有同学。

  活动三: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地球仪,根据老师屏幕展示的表格提示,比较经线纬线的不同和经纬度的'分布规律。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0度线

  度数范围

  度数分布规律

  特殊线

  划分半球

  说明:这是课程的重头戏,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记录下来,在实施过程中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从时间安排上讲,可以先让学生读图填表,老师第二节课总结,也可以老师先指导,学生回去填表完成。

  1、形状:一条线的范围,指导学生看度数,一个数据是一条线,经线看起来也是一个圈,但是是由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才组成的!所谓相对应,可以让学生看能够组成圆圈的那两条经线的度数规律:度数之和=180,东西相反。

  2、指示方向:很多人到成人后也分不清经纬线方向,就是因为学的时候没有实地观察,可以教给学生记忆小技巧(不科学,只是为了记忆):经天纬地,经要到天上必须是竖着的,纬地,地是平的,横着的!所谓纬地就是围地,围着地的当然是横的!一个小典故:蒋介石有2个儿子,一个叫蒋经国,一个叫蒋纬国,经纬代表天地,经天纬地,老蒋的志向可见一斑!

  3、线条长短:经线等长,纬线不等长;规律:赤道最长,度数越大,纬线越短;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度规定:纬度0度天然划分;经度通过国际会议,以经过当时强国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度(可见强国说话分量大)。

  5、度数范围:经线环绕地球一圈,一个圆是360度,东西经分别180度;纬线从南极点到北极点,为180度,分南北纬各90度。

  6、度数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最后总结出如下判断规律:向东数值变大的是东经,向西数值变大的是西经,向南数值变大的是南纬,向北数值变大的是北纬。(这里安排一定的练习)

  7、特殊线条:经线: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图上一般没有),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8、划分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天然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读图看中国主要位于哪个半球,美国呢?澳大利亚呢?让学生找图练习,可以增加他们成就感,以缓解前面的疲劳)。

  东西半球的划分:首先明确,必须是两条相对应经线才可以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其次要明确,任意一组相对应经线都可以成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最后确定会议通过结果:西经20度、东经160度这一组相对应经线,成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又是英国说了算!)

  找图练习: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西经20度以东到东经160度以西为东半球范围,另外一半为西半球范围,这是多数学生学习过后最茫然的地方!)美国又在哪个半球?英国呢?你感兴趣的国家呢?

  小结表格: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圆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横向)

  南北方向(纵向)

  0度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

  0~180(东西经)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向南越来越大

  东经: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向西越来越大

  特殊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划分半球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西经20度以东,东经160度以西为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东经160度以东为西半球

  【教学后记和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教具和小组学习的组织方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变难为易,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重点,解决难点!效果很好,细节上还需要把握,课堂秩序也需要维持好!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9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①地球的形状

  展示课件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教材图1.1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1.3)

  解释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

  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教师及时展示课本图1.4月食照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及时表扬这些同学。)

  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鼓励。)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通过对该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理解一个道理: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培养学生一种为探索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

  ②地球的大小

  引入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课件课本图1.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数据。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学生观看自己的地球仪。

  提问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

  ①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②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及时表扬、鼓励、随时启发、纠正、解释。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②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③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④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一定想拥有自己的地球仪。下面各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好吗?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理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通过制作起到了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习惯。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地球仪;

  学生 学生用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 多媒体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配解说词:

  北京时间xx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同志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23分,行程长达50多万千米,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预定的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提问 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学生1 蓝色的。

  学生2 美丽的。

  学生3 圆形的。

  学生4 球形的。

  教师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

  教师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学生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 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

  直觉 臆想 证实

  教师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学生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1.3解释)

  学生2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 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1.4),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怎样来证明?

  学生 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作图来说明更好)

  学生 ……(教师对学生举出的现象及时做出评价,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探究)

  教师 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 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因此同学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堂活动2 记数字──了解地球

  教师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探讨明确了地球的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教师 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师手绘版图来说明)

  学生 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提醒学生指图说明)

  教师 提问(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增强感性认识):

  1、地球的表面积是我国陆地面积的.多少倍?(53倍)

  2、如果一架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那么环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多少小时?(50小时)

  教师 (补充)经过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75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个十分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课堂活动3 看模型──研究地球

  教师 出示教学地球仪

  学生 观察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人一个地球仪,也可学生自备充气地球仪)

  教师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学生 回答,并有其他同学作补充。(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要点)

  教师 我们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型的地球仪?(可布置学生课前调查)

  教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地球仪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为下节课学习经纬线作知识铺垫)

  4、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课堂活动4 动动手──制作地球仪

  教师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可自己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参照课本要求进行制作。

  学生 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合作能力)

  教师 巡回指导,强调要领,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师生 评议评出制作地球仪的优胜组,进行表扬。并请优胜组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统一认识,保护地球

  提出口号:我们拥有地球!地球是人类的惟一家园,保护地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