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练习 答案 阅读

管理员

摘要: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15篇《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  4.【分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15篇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

  4.【分析】《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七律。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采桑子》描绘了春日的杭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全词从不同侧面描写了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作者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杭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早春景色,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B。有误,《采桑子》描写颖州西湖春景,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大自然)的喜爱。

  C。正确。

  D。有误,两首诗均以高超的诗笔,描写兼抒情,没有议论,从自然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思美。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前提下,抓住关键诗句来分析描绘的季节即可。《钱塘湖春行》诗人用“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颔联诗人用“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又用“早莺”“新燕”说明莺燕刚刚从南方飞回。“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地情景,准确地描绘出初春的独有风貌,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啄”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啄泥草,营造新巢的情景。颈联诗人用“渐”字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春草刚刚萌芽的情形。《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句意: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西湖美景。“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答案:

  (1)C

  (2)《钱塘湖春行》的景色特点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热闹活泼的;比如“争暖树”“啄春泥”写出鸟儿们的活动,“乱花”写出早春百花齐放,生长繁茂,表现出春天的一派生机。

  《采桑子》的景色特点是淡雅、幽静、秀丽的,比如“绿水逶迤”“水面琉璃滑”用静态描写勾勒春天的静谧之美。

  译文:

  钱塘湖春行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采桑子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2

  7、对下面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前出塞(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①自有疆。苟能制侵陵②,岂在多杀伤?

  【注】①列国:各国。②侵陵:侵略。

  A、甲诗中“搔更短”“不胜簪”以特写镜头将忧国、伤时、思家之情浓缩在诗人苍老的形象中。

  B、乙诗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指明作战取胜的关键。并用比喻说明凡事击中要害就容易成功的道理。

  C、两首诗都写到战争,甲诗写出了在连绵的战火中,久盼家书而不至的急迫心情;乙诗用反问强调了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

  D、两首诗都表达了杜甫爱国忧民的情怀,甲诗融情于景,乙诗在记叙中抒情。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D。乙诗以议论取胜,前四句写战斗的关键,要拥有强大的军队,制敌有方,智勇兼施,才能克敌制胜。后四句,诗人提出观点,拥有强大的军队是为了守卫边疆,而不是为了征伐。无论是为制敌而“射马”还是“擒王”,都要以“制侵陵”为限。所以D选项“乙诗在记叙中抒情”说法错误。故选D。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3

  (四)阅读《钱塘湖春行》,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每小题3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写。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19.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

  (四)阅读《钱塘湖春行》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每小题3分)

  18.(3分)C

  19.(3分)准确地描绘出早莺飞歇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了初春的蓬勃生气。(意对即可)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4

  (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和《逢入京使》,完成1-2题。(共5分)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请你发挥想象,描述画线的两句诗所展现的情景。(3分)

  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春夜洛城闻笛》一诗题目中“春夜”“洛城”点出时间、地点,“闻笛”指出诗歌的主要内容,表明诗人因闻笛而写作此诗。

  B.“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想象和夸张,写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表达诗人春夜闻笛的喜悦之情。

  C.“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两句,写诗人远赴边塞,东望故园,长路漫漫,思乡之情奔涌而出。

  D.《逢入京使》全诗语言朴素平实,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抒写复杂情感,极富人情味。

  答案:

  (二)诗词鉴赏:(5分)

  9、答案示例:诗人与入京使者走马相逢,各自都使命在身,行色匆匆,诗人身边也没有纸笔,无法写信了。就托请使者帮忙给京中的家人捎个口信,说诗人一切平安,不要为他担心。(共3分,答题要点:“相逢”1分,“无纸笔”1分,“报平安”1分。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描述均可)

  10、B(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判定无误,但是情感的分析不对,并非表达诗人在春夜闻笛后喜悦的心情,而是诗人的羁旅情怀和离愁别恨)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5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①,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案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祭。

  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

  B. 颔联写柳条有气无力,花影支离破碎,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呼应首联的“独”,以哀景衬哀情。

  C. 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主静,下句主动,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

  D. 前六句采用虚实合的手法进行描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E. 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故园美丽的景色,对景生情,顿生感慨。

  7.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6. BD

  7. ①首联一“独”字,点明了作者此时的孤寂之情;②颔联和颈联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初春的美景来反衬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则是直抒胸臆,表达对故园的浓浓思念。总之,全诗抒发了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思乡之情(或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颔联描写初春柳叶吐芽,迎风起舞,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景。D项,虚实结合不妥,都是描写眼前之景。故选BD。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7题详解】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首联拈出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上一首,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观察四周的景色。在这一首中,作者已由静观转入游赏,以下数句,都是游览所得,故其描写,更富有变化。“行”前加一“独”字,就突出了作者此时孤寂、无聊之情。中间两联,俱写眼前之景致,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眼前景色,固然很美丽,但诗人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因此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海棠,对景生情,顿生感慨。结句言自己辜负了两个春天。诗中所写春天景象,非不美好,而作者却有枉抛光阴之叹,可见眼前景色,徒增烦恼。诗人重笔叠写,也只是为了衬托此时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6

  江 南 春 山 行

  杜牧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7.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 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6. C 7. A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7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 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1分),有家难回的悲苦忧愁(2分)和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之情(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前两联描写了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2分)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其荒寒阴森恐怖。(2分)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本诗前两联写塞北阴冷萧瑟之景。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多么荒凉凄惨!颔联的描写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都不愿飞来,虽有芳草碧连天,可草中藏着乌鸦,多么阴森恐怖!这就和江南的春天形成鲜明对比,把诗人思念故国的深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后两联抒情。诗穷是指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地抒写出来,酒薄则更让人痛苦:想回故乡除非是在梦中,要做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梦中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诗的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将故国之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8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头两句运用白描手法,仅通过鸟鸣、花开描写春天的景色,却把春意写得很浓。

  B、诗的第三、四句写人们拿着斧子到遥远的地方去开拓土地,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C、诗的第五、六句写燕子飞回来了,屋中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历,写出了生活的和平安定。

  D、这首诗没有渲染春天的万紫千红,但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却成功地表现了春天的到来。

  15、尾联“临觞忽不御”一句使本诗情感发生突转,请结合全诗分诗本诗情感是如何转变的。

  【答案】

  14、B

  15、本诗前三联充满了作者对春日田园生活的赞颂、憧憬之情,但最后一联却发生突转产生了几分惆怅之感。首联写随着春天的来临,斑鸠鸟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杏花也开得雪白一片,燕子也回到了旧巢,一切都充满了美好与祥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颂、喜爱之情。中间两联写农民由于春的到来,开始了田园劳动,旧房屋的主人翻看着新一年的日历,春天的的序幕已经拉开充满了希望。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最后一联诗人想到那离开家园的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又增添了几分为远客的惆怅、惋惜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到遥远的地方去开拓土地”错误,第三句是写“人们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而不是“到遥远的地方去开拓土地”。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诗中首联“春鸠鸣”“杏花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颂、喜爱之情;中间两联“持斧”“荷锄”“识故巢”“看新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最后一联诗人想到那离开家园的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又增添了几分为远客的惆怅、惋惜之情。

  【翻译】

  屋上有一只喜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鉴赏】

  这首诗写仲春的田园景色和农事活动。首两句写景,鸠鸣、花白,有声有色,春意盎然。三四句写农事,农民们也开始伐扬、觇脉,既紧张又兴奋。诗人以敏锐的感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结尾则表达远行者对乡土的眷恋。全诗健康活泼,清新醇朴。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9

  二、阅读理解(共57分)

  (一)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11-12题。(6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3分)

  12.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3分)

  答案:

  二、阅读理解(共57分)

  11.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3分)

  12.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植物的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任答一点给3分)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0

  古诗词阅读(5分)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乙】诗表达了。(2分)

  14.对《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加以赏析。(3分)

  答案:

  13.(2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诗人忘身报国之情(或立志报国或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愿望)

  14.①“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状,(1分)反映了守城将士处境艰难,(1分)也表现了将士们要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决心。(1分)②从云缝李透射出的日光照在将士们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要人眼目,(1分)说明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1分)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1分)(任答一点即可)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1

  春声和春深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 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⑵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 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 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 “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⑷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⑸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

  ⑹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 “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价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 的。老来硬化或软化的时候,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⑺这是春声。

  ⑻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 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 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⑼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 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 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 老手艺人的话。

  ⑽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 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 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⑾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 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映山红,满山 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 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 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潆潆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 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⑿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 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 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⒀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⒁这是春深了。

  阅读题:

  1.第⑴、⑵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⑸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6分)

  A.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

  B.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

  C.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

  D.写“手冷”和“手热”的用意在于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

  E.“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

  F.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相象的空间。

  4.从空司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3分)。

  5.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4分)

  答案:

  1.(2分)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答对一点即得2分)

  2.(2分)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一点1分)

  3.(6分)CF(一项3分)

  4. (3分)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一点2分,两点3分)

  5. (3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一点两2分,两点3分)

  6.(4分)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一点2分)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2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分)

  乐游原 【唐】李商隐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①自趁虞泉②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曲江春望 【唐】唐彦谦

  杏艳桃光夺晚霞,乐游无庙有年华。

  汉朝冠盖皆陵墓,十里宜春③汉苑花。

  【注】①羲和:中国古代神话中驾驭太阳的神。②虞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日落处。③宜春:汉代皇家园林,位于长安东南,唐时更名为“曲江池”,与乐游原相邻。

  19.这两首诗歌,都写了一天中 时刻的景色,都写到了长安城外的游览胜地—— 。(2分)

  20.这两首诗歌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19.黄昏/傍晚; 乐游原

  20.李商隐的《乐游原》主要运用了拟人/用典的手法,羲和驾驭太阳奔跑,于黄昏时、日落处停步休息,不肯让夕阳掉头向东方升起,表现出对时光的留恋,传达作者因时光流逝而带来的迟暮之悲、无奈之感。

  唐彦谦的《曲江春望》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已化为陵墓的汉朝冠盖,与生命持久的杏桃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作者对繁华已逝、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慨叹。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3

  (甲) A.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C.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乙)①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②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③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革及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1.为上面文字甲按原文顺序重新排序:________________。(2分)

  2.甲段文字从感觉方面把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按下面要求,从文中摘抄相应的词语填在横线处(每空至少写两个词语)。(4分)

  ①触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②嗅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③听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④视觉方面: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春风特有的芳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甲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0个字)。(2分)

  5.甲乙两段文字中写出了江南春风与北京春风的特点,请分别用一个字准确概括。

  江南的春风__________ 北京的春风__________________

  6.乙段文字写出了北京春天的别样的体会,分别是什么。(4分)

  ②段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字以内)

  ③段文字表示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字以内)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 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4、江南春风图

  5、柔 刚

  6、1使河冰开裂,冬眠惊醒。2使麦苗返青,山桃鼓苞,帮助人们把粪肥抛洒匀净。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4

  春送了绿衣给田野,给树木,给花园;甚至于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也点缀着新绿。就是油碧色的湖水,被春风粼粼地吹动,山涧的溪流也开始淙淙细细地流动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紫的、蓝的,以及不能名色的花开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黑的,以及各色的蝴蝶们,从蛹中苏醒了,舒展着美得耀人的双翼,栩栩地在花间、在园中飞了:便是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只要有新绿的花木在着的,只要有什么花舒放着的,蝴蝶们也都栩栩地来临了。

  蝴蝶来了,偕来的是花的春天。当我们在暖和宜人的阳光底下,走到一望无际的开放着金黄色花的菜田间,或杂生着不可数的无名的野花的草地上时,大的小的蝴蝶们总在那里飞舞着。一刻飞向这朵花,一刻飞向那朵花,便是停下了,双翼也还在不息不住地扇动。一群儿童嬉笑着追逐在它们之后,见它们停下了,便悄悄地蹑足走近,等到他们走近时,蝴蝶却又态度安闲地舒翼飞开了。

  “呵,蝴蝶!它便被追,也并不现出匆急的神气。”

  在这个时候,我们似乎感到整个宇宙都耀着微笑,都泛溢着快乐,每个生命都在生长,在向前或向上发展。

  1.理解下面词语中加粗字的意思。

  (1)墙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蹑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泛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偕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双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蝴蝶来了,偕来的是花的春天”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角落。(2)轻轻地。(3)追赶。(4)流出来。(5)共同,一块儿。(6)翅膀。

  2.蝴蝶来了,就使春天显得更加美丽。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春》阅读练习及答案15

  《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阅读答案

  俞国宝①(南宋)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玉骢惯识西湖路②,骄嘶过沽酒垆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③。

  [注]①俞国宝,生卒年不详,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本诗作于宋淳熙年间,选自《唐代词鉴赏词典》。②玉骢:毛色青白相闻的马。③花钿:女子头饰。

  8.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下片中“明日重扶残醉”一作“明日再携残酒”,哪种写法更好?请简要说说理由。(6分)

  答案:

  8.主要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特别是运用了以乐衬哀、以盛衬衰的表现手法,即在乐景中写哀情,在盛况中写衰败。(3分)

  通过写西湖春游,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时期偏安一隅贪图享乐的社会风气。(2分)

  ( 能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简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9.、“明日再携残酒”好。(1分)

  诗人本是贫寒酸儒,穷愁潦倒,加之“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花边”已是无钱“沽酒”,第二天把饮剩的“残酒”再带来消愁解闷,也是情理中的事情。(2分)

  再说,携带“残酒”,来游览或浇奠这残山剩水,岂不益发可悲可叹!(3分)

  “明日重扶残醉”好。(1分)

  本词表面是以杭州西湖春日游景为吟咏题材的记游词作,实际是形象含蓄地反映南宋朝廷内外苟且偷生,纵情淫乐,寄生腐朽的生活。(2分)

  统治者们可以不顾国家危亡,穷奢极侈,醉生梦死,而且醉后有人搀扶;一个“残”字,更令人联想到高宗(赵构)的残生,朝廷的残局,以及南宋苟延残喘的社会现状。(2分)

  总之,“重扶残醉”更具讽刺意味。(1分)

  诗歌鉴赏:

  俞国宝

  生卒年不详。号醒庵,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淳熙间太学生。《武林旧事》卷三载,宋高宗一日游西湖,御舟经断桥,有小酒肆,中饰素屏,书《风入松》一词于上,孝宗驻目称赏久之,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其词云:“明日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孝宗笑曰: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为改定云“明日重扶残醉”,则迥不同矣。即日命解褐云。况周熙《蕙风词话》卷二谓俞词“第流美而已。顾当时盛传,以其句丽可喜,又谐适便口诵,故称述者多”。《全宋词》辑其词五首。

  公元1164年(隆兴二年),宋金签订“隆兴和议”,此后的三十年内双方都挂起了免战牌。暂时的和平麻痹了人们的意志,也为上流社会提供了醉生梦死的可能性。

  这首词写于淳熙年间,正是这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状态的反映。因此,读者一定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幅“西湖游乐图”。

  词篇由描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开头。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摹西湖的美景,可是“一春”“长费”“日日”“醉”等词语却传达了作者对西湖的无比留恋:“玉骢”两句写马,然而马的“惯识”是由于人的常来,马的“骄嘶”是由于人的惬意,所以三、四句是借马写人,再因人写湖,最后达到了人与境、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总之,开头四句是用作者浓烈的情绪感染读者,使人对西湖产生“未睹心先醉”式的向往,因此下文描写的游湖盛况,也就预先被蒙上了一层美的面纱。再说,词人、玉骢、酒楼都是西湖游乐图的组成部分,因之这四句所表现的词人情致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并使词篇“起处自然馨逸”(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

  “红杏”以下四句是游乐图的主体。这里仅仅二十余字,可是所含的信息量是极丰富的:有繁盛的红杏,浓密的绿柳,如云的丽人;有抑扬的箫鼓,晃荡的秋千,漂亮的簪花;有氤氲的香气,和暖的春风。——作者抓住了西湖游春的热点,浓墨渲染,为读者提供了再造想象的最佳契机,词人旺盛的游兴,也借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画船”两句为暮归图,是游乐的尾声。在这里,作者把“春”写成有形有质、可取可载的物事,不仅使词句贴切生动,也写出了西湖春天的特色:春在游舟中。“馀情付湖水湖烟”,在热闹浓烈之后补充幽悄淡远,在载春归去的满足之后补充馀情,表现的是西湖的另一面目和作者游兴中高雅的一面。人去湖空,论理词篇也该收尾了。

  不料作者别出心裁,反以来日之事相期,收得别致而又耐人寻味,也更加突出了当日之尽兴欢乐。陈廷焯说:“结二句馀波绮丽,可谓‘回头一笑百媚生’。”(《白雨斋词话》)“重扶残醉”是说前一日醉得很深,隔日余醉尚不解。不过到底是酒醉呢,还是景醉呢,还是情醉呢,还是三者兼而有之,读者可以自己判断。这一句的原文作“明日再携残酒”,是一个尚未解褐的太学生清寒潇洒、忘情山水的性格的反映,未必不工,只是没有高宗那种皇帝派头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