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的启迪 春夜喜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春夜喜雨》的启迪,希望能帮到大家。 《春夜喜雨》的启迪 一、前言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人们对于文学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多是因为……
《春夜喜雨》的启迪
春夜喜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春夜喜雨》的启迪,希望能帮到大家。
《春夜喜雨》的启迪
一、前言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人们对于文学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多是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而造成的。《春夜喜雨》是杜甫的千古佳作,诗歌用字精妙,意境隽永,充满了对及时而来的春雨的喜悦之情。诗歌中的“润物细无声”一句常被用来形容教育方法。一首咏雨的诗歌为什么会与教育联系起来,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本文从教育者的角度再次赏析此诗歌,试图找到合理的解释。
二、教育角度的赏析
诗歌第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开篇一个“好”字,诗人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一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春雨应时而发,不早也不迟。这个雨要是来的早些,则作用不大,来得迟些,万物得不到滋润。而正在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要的水多,雨就下了,就下得恰到好处。
这句启迪教育者,教育也要讲一个时机。这里的时机有两层含义:
1、人的智力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例如,幼儿智力没发展到一定程度,注意力很难集中,这时候就强迫让他们学这样,学那样,不但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可能还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人的理解能力、情商水平,受到其知识积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是没法产生质变的。如果条件还不成熟,要想引导受教育者突破瓶颈,提高思维水平,转换思考角度是很难的。因此对于人的教育必须要等到智力的准备和知识的储备都够了,而且被教育者本身努力过,还不能突破,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了。这种教育方法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果我们不管客观条件,而做指引,可能的结果无非是两个,第一个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第二个,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终于达到了效果。然而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就是不经济的,没有效率的。因此我们从这句诗中可以领悟到做教育要讲究时机问题,要讲究效率。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会使得事半功倍。因此教育者必须注重教育时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教育者做了很多尝试,花了很多心思,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效果都不好,就是没有注意观察时机。时机没来的时候,教育者要创造条件,静待时机的出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的是风夹着雨,轻轻的飘洒下来,几乎听不到声音,然而经过一夜的持续,就滋润了万物。这一句可以启迪教育者要注意工作的方法。“随风潜入夜”,雨是随着风悄悄的,不知不觉的来的。就如教育不能光凭说教,而是借助着各种事由,创新各种形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无形的影响受教育者。这种教育可以是“身教”,可以是通过生活中各种活动为载体,让被教育者在不知不觉间就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震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润物细无声”说明雨还没有大到能听到声音,但最后又达到了滋润万物的效果,那肯定是有一定时间的积累。这给教育者的启示是教育是个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需要耐心。特别是进行思想教育,受教育者的想法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长时间加工的结果,要让其改变,必然会有漫长的过程,这时候更要注重潜移默化,猛烈的批评可能会导致反感情绪,更难达到效果。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的是下雨天,云层很低,天更黑了。天越黑,把江上渔船上的火衬托的更加明亮。这句可以理解为教育就如一盏明灯,即使环境再恶劣,也给人以希望。也可以解释为教育者在恶劣环境下的一种坚持。这种坚持在市场经济对教育界的冲击下,显得特别宝贵。
教育方法也对了,教育规律也遵守了,教育者又是果敢的坚持着,那么就有效果了:“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花儿娇羞的带着露珠,重重叠叠的铺满了成都的大街小巷,美丽非凡。
三、“道法自然”
通过以上教育者角度的赏析,这首诗仿佛通篇就是在写教育。从教育的规律到教育的方法,再到教育者应该有的态度,这一切具备过后,最后必然会收到“花重锦官城”一样的教育效果。
诗歌只是客观的描绘了春雨应时而发以及春雨带来的改变,没有谈“教育”,但春雨应时而,润物无声的规律,与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守的教育规律却有许多相同之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由”,必须以受教育者本身成长的规律施以教育,方能得到“好”的效果。因此诗歌描述的内容与教育能够紧密联系的原因就在于:万事万物都遵守自然之规律,人是万物之精灵,当然也要遵守此规律。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一种具体体现吧。
《春夜喜雨》赏析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为什其好呢,因为它“知时节”。联里就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配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联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开来的细雨,开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独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紧接着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联雨准会下到天亮。联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开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诗人盼望联样的“好雨”,喜爱联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