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古诗词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春雪 古诗词

管理员

摘要:

春雪古诗词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雪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原文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

春雪古诗词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雪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原文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译文翻译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注释解释

  徘徊:来回地行走。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

  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

  洛城:即洛阳;洛城中:即“洛城东”,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诗文赏析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写景;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过渡句,使诗文由景转情。第四句“洛城中”,一作“洛城东”,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通过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都留在了诗外,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曲折的笔法,讽刺了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忘了广大地区人民的贫困。

  创作背景

  刘方平生于洛阳,于天宝(742年—756年)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于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且刘方平不是定居一地的隐者,而是顺着汝颍河流动的一个隐者。《春雪》即是诗人离开故土洛阳而东南迁移时所作。

  鉴赏

  这首诗咏春雪,但作者并不着意赏雪,他只是默默地仰望远眺,看雪舞空中,雪落人间,觉得天公何尝有意布景而人间自是苦乐异趣,不禁嘲讽地发出了感慨。

  雪因风飞,首句不说春风吹雪,却道是飞雪“带”春风。“带”字很普通,但用得突兀而精劲。飞雪先行,春风随后,可知是严冬刚过,春风初度,余寒犹厉的季节。第二句具写飞雪情状,字字都与写风糅合。“徘徊”写出雪片在风里轻缓地旋舞,又似乎冬寒还恋恋不肯即逝;“绕空”显出气流回荡中雪的整体动态,再用一个“乱”字,更给人纷繁迷茫之感,显然这初春的风雪也并不存心要给人间装点什么美景吧。从画面看诗情,作者此际没有沉浸于自然美的享受,心情似乎是低回、怅惘而烦乱的。

  三、四句以“君看”一转,着笔于洛阳城东的雪景。作者只用“似花”一语状美。用花拟雪或用雪拟花,诗中常见,春雪尤其容易引起人们对春花的联想和期待,韩愈的同名诗篇中就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好句。但作者此时却无意于“似花”之美,而专注于似花之“处”。与其说他产生了“似花”的美感,更不如说他是按审美经验设想着他人的赏雪快感——洛阳城东的阔人们正在把春雪当春花观赏作乐哩!两句写景是虚,抒感是实。用“君看”这个呼语力转,也正为此“君看”和“君不见”在旧体诗中常用来引起人们注某一含有深意的事物或景象,起提醒和强调的作用。如“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李白《丁都护歌》),“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范仲淹《上渔者》)。刘方平所触目动心之处的“洛城东”,是唐代东都洛阳贵族豪门的第宅园林集中的所在。初唐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里“公子王孙芳树下”的赏花典型环境就是“洛城东”。春雪只有在这样的大片园林亭榭才能装点出奇艳的景观,也只有权豪贵眷才能金炉香兽,华筵美酒,无虞春寒,尽情观赏。第四句中一个“偏”字就着力点到了这种特殊条件和特有的兴致。“偏”字又与第二句的“乱”字关合:春雪本自乱绕乱落于人间,也竟如同专为豪贵作美,正是特殊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得以偏享,长期隐居,“不乐仕进”的刘方平,以他较多的平民意识颇触着了人间不平的深处。

  然而《春雪》又不同于一般的悯寒诗或讽谕诗。诗中既无“长安有贫者”(罗隐《雪》)那种直呼,也不作朱门白屋的对比,诗人只就自己特殊的观照角度,从写景中微示暗讽,发人深思。

  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一作夜月)》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他的作品。

  诗文评价

  刘方平为盛唐诗人,不很出名,存诗也不多,但这首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堪称当时一绝。

  诗的一、二句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千家万户,庭院的一半沉浸在默默如水的月光下,另一半笼罩在夜的黑暗中。这明暗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庭院的空寂。天上,北斗星,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更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地上人家引向辽阔的天空,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和默默无言的北斗星、南斗星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诗的更高妙之处在于三、四句,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人写过的境界。

  更深人静,月夜散发着丝丝寒意,可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春天的信息,感到了春天的暖意。从而情不自禁的鸣唱不已,那鸣唱声又穿透窗纱让不眠人(诗人)听到,从而透露着的不眠人(诗人)的惊喜。诗人就是从“新透绿窗纱”中感到春天的来临。这构思不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而且显示了诗人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作者着一“新”字意蕴颇丰,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们当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的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连结在一起的“绿色”上感受到春的气息、春的生机。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无独有偶,诗作者的这独特的诗意体验,几百年后被另一大家宋代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表现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牙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英雄所见略同”,但无论从古人还是今人的感悟上看,春暖是“鸭先知”还是虫“偏知”(先知)不言自明,足见唐人刘方平高人之处。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采用了以静衬动法,在一、二句作者极力渲染一幅空寂的静景,意为反衬下文的动景,虫声“新透”先声夺人,显示了作者独特的驾驭语言和造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