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阅读答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春望 答案 阅读

管理员

摘要:

《春望》阅读答案(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望》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望》阅读答案 1  曲江春……

《春望》阅读答案(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望》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望》阅读答案 1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

  ②杜若,香草名。

  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

  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15.后人读此诗领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6分)

  阅读答案:

  14.【考点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错。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

  15.【考点说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今昔对比;(1分)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但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2分);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已身“雨雪霏霏”之风霜;(2分)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答案解析]此题分析诗歌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在领联的表现看似明显,实则需要细节描摩,分析意象。

  《春望》阅读答案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春望》阅读答案 3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选择题

  ①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②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④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颔联寄于 ,表达之感,运用了的修辞。

  3、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4、本文以为线索,表达了诗人之情。

  5、表达思念亲人的句是。

  6、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9、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10、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12、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C②D③C④C

  2、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7、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8、安史之乱

  9、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0、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1、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2、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春望》阅读答案 4

  天津桥春望

  雍陶①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②花。

  注:①雍陶,晚唐诗人。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②上阳:上阳宫,武

  则天曾将其修葺得豪华富丽,作为寝宫。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怀古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0.本题考查赏析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1)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1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缕缕柳丝随风飘荡,斜拂岸边(1分)。描绘了一幅明媚绮丽(1分)的津桥春日图(1分)。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先描绘天津桥边明媚、绮丽的春光,后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之景(1分)。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1分)。

  或:运用了以乐景衬衷情的手法(1分)。诗的一、二两句,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人胜;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1分),烘托出上阳宫凄凉泠落的景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国运衰微、今非昔比的伤感和哀叹(1分)。

  《春望》阅读答案 5

  鸣雁療療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

  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

  故里音书应望绝,异乡景物又更新。

  便抛印绶从归隐,吴渚香莼②漫吐春。

  【注】①顾况:中唐著名诗人,苏州(古属吴地)人。②香莼:莼菜。《世说新语》记载,晋人张翰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归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起兴,以声声鸣B4、频繁北返的大雁反衬宦游难归、充满苦闷的自己。

  B.颔联第一句“风尘”喻指战乱,因天下处处动荡不安,诗人两鬓斑白,顾影生怜。

  C.颔联第二句直抒胸臆,诗人涕泪交流,为沦落天涯、孤孑一身而深感凄楚、哀痛。

  D.颈联上句写对“故里音书”已绝望,下句白描春日他乡之景,以哀景衬哀情。

  15.请简要赏析本诗的尾联。(6分)

  答

  14.(3分)D【解析】“以哀景衬哀情”错,应为乐景哀情。

  15.(6分)①尾联用典。诗人以张翰因思念家乡蒓菜美、鲈鱼脍,从而弃官归隐的.故事,表达作者也要效法前贤,弃官不做,归隐于故乡。②虚写(想象)诗人想象故乡小洲边蒓菜茁壮生长,散发出阵阵清香的情景,从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③以景结情。以想象之景结束抒情,表达了强烈的思乡归隐之念。(每点2分)

  《春望》阅读答案 6

  9、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解答】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A选项正确;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B选项正确;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C正确;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D错误。故选D。

  【点评】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春望》阅读答案 7

  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2分)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

  (以下为08年大庆中考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说说了在哪里?

  5.(07年沈阳)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以下是03年咸阳中考题)

  6.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9.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杜甫《春望》的阅读理解题答案:

  1.望(1分)山河草木花鸟(1分,每空0.5分)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3.忧中思家

  4.示例: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5.D

  6.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也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7.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这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9.D

  《春望》阅读答案 8

  二、阅读(共44分)(一)(共4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9-10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10.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分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解答】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赏析。结合诗歌内容,逐项研读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有误,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是家悲己的感情。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诗歌在尾联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诗人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阅读答案 9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1.“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5分)

  2.诗中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试题答案:

  1.【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闲,意为悠闲、自在,(2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1分)

  解析:解答这类题:

  ①解释“闲”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

  ①思乡;

  ②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

  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抓住关键词“望”“何日到”可体现出思乡之情;结合注释和尾联,可体现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

  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

  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

  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春望》阅读答案 10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1)“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2)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

  [答案]

  (1)(2分)借代,“千门”代指京城长安;拟人,以“草色闲”衬托诗人内心之愁。

  (2)(4分)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1分);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1分)。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2分)。

  (3)(4分)

  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

  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

  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

  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只要能指认出两种修辞手法即给2分。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2分,涉及对颈联的出句(川原缭绕浮云外)、对句(宫阙参差落照间)的分析;形象概括内容2分,含情感(如思乡)、身份(如游子、仕途失意者)此中每一个点1分。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情感揭示不必拘泥于“独将”表达了……”、“衰鬓表达了……”、“客秦关表达了……” 这一形式,但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展开。

  《春望》阅读答案 1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 )。

  A.诗圣

  B.诗仙

  C.诗鬼

  2.杜甫和( )齐名,世称“李杜”。

  A.李贺

  B.李白

  C.李商隐

  3.这首诗的主题是( )

  A.春日观景,热爱自然。

  B.胸怀大志,报效国家。

  C.伤感国事,怀念家人。

  D.老有所为,奉献余热。

  4.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

  B.三、四两句写诗人触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五、六两句写因战火不断,与家人隔绝,表达了诗人盼望音信的`迫切心情。

  D.七、八两句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心情。

  参考答案:

  1.A

  2.B

  3.C

  4.A

  《春望》阅读答案 12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

  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

  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注]①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④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联写“人未归”“想柴扉”,紧承题目“怀”字,足见其虽身处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乡的心情。

  B.“水寒、烟暖”等意象点明早春时节,写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为后三联表达感情烘托了气氛。

  C.颈联作者极目远望,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风浪阻隔使投递之信也愈显稀少。

  D.尾联诗人发问“愁情不知多少”,转而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以此收尾提升了诗歌的格调。

  15.后人读此诗领联,言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请就此赏析颔联的描写角度。(6分)

  阅读答案:

  14.D(3分)[答案解析]以“万里春江的宏阔气势消解愁苦,……提升了诗歌的格调”错。诗歌所表达的是愁苦如万里春江,绕矶远逝,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绵长浓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结语扩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调。

  15.虚实结合,今昔对比;(1分)上句想象:身在异乡春风乍起,想故园何处风吹柳拂,但回忆当年“杨柳依依”之往事(2分);下句写实:远离故人,忽见南来大雁尽着风雪,实感叹已身“雨雪霏霏”之风霜;(2分)两句虚实结合,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人与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答案解析] (6分)此题分析诗歌写作角度。写作角度在领联的表现看似明显,实则需要细节描摩,分析意象。

  《春望》阅读答案 13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②刍狗:古化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③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8.古人认为此春望诗,最奇,请指出这首诗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①内容奇特。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之景却是野草荆榛,荒祠古墓、颓垣败碑等荒凉衰败的景象。

  ②构思新奇.这首诗首联、颔联、颈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破败和荒凉,为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9.①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可以看出。

  ②昔盛今衰之感: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此种感慨。

  ③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精神: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在此地还成要路津中可以看出。

  赏析

  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5]

  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从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春望》阅读答案 1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2)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答案:

  【分析】《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做此题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再进行赏析。深”字用的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答案:

  (1)“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2)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

  《春望》阅读答案 15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