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通用16个) 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在结构、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1 尔虞我诈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通用16个)
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在结构、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1
尔虞我诈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
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其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处死。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处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ī)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
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处死!” 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下令将申舟处死了。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火冒三丈,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挂,就立即下令讨伐宋国。 但是,宋国虽然是个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楚军锐气大挫,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也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吗?” 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屈膝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2
公而忘私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大夫,名叫祁黄羊,品德高尚,是晋平公的得力谋臣。晋平公要决定什么大事,都要同他商议。
有一天,晋平公把祁黄羊招进宫,问他说:“南阳县还缺个县令谁可以去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想了想说:“解虎去比较合适。”
解虎与祁黄羊之间有矛盾,这晋平公也知道的。他听到祁黄羊举荐解虎,有点出乎意料,不解地问:“解虎不是与你有仇吗?你怎么推荐他去当县令?”祁黄羊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去当南阳县令,又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晋平公赞许地点了点头,说:“好吧!”于是就派解虎去当南阳县令。解虎到了南阳,把南阳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拥戴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还缺少一个军尉,你看谁能够胜任?”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这个职务。”
晋平公听了,又吃了一惊。原来祁午是祁黄羊的儿子。当时,推荐自己的亲属当官是很忌讳的'事情,因为很容易招来闲话。晋平公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去当军尉,就不怕别人说你徇私情?”祁黄羊说:“你问的是谁可以当军尉,又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我是谁胜任这个职务就推荐谁,不管他和我有没有关系,怕什么闲话呢?”
晋平公很赞赏他的坦荡,就说:“那好,就派祁午去吧!”就又任用了祁午,祁午果真非常称职。
后来,孔子听了这件事,就感慨地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人才不回避跟自己有仇的人,也不回避自己的亲生儿子,真是公而忘私啊!”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3
自欺欺人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4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句话: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5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一句话:一鸣惊人,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6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一句话: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7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一句话: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8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一句话:三令五申,形容反复多次向人告诫。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9
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实力和地盘,决定攻打虢国。但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为了顺利通过虞国,晋献公的大臣荀息建议送上美玉和宝马作为礼物,请求虞国借道。虞国国君见到珍贵的`礼物后欣然答应。
然而,虞国大夫宫之奇强烈反对,认为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如果虢国被灭,虞国也将难以自保。他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警示虞国国君,但后者并未听从。最终,晋国在灭掉虢国后,也顺便消灭了虞国。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10
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这个成语比喻不识货物价值,只重外表华美。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11
画蛇添足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
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这个成语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12
狐假虎威
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楚宣王问他的大臣们:“我听说北方有一种动物,名叫狐狸,它经常借助老虎的威势来吓唬其他动物,这是真的吗?”大臣们回答说:“确实有这样的事情。”楚宣王又说:“我们的国家里有没有这样的'人,仗着别人的权势来欺压百姓呢?”大臣们听后都低下了头。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13
指鹿为马
秦朝末年,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他想知道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他牵着一只鹿来到朝廷上,指着它对秦二世说:“这是一匹千里马,我特意献给陛下。”秦二世一看,明明是一只鹿,怎么说是马呢?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怕事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请注意,“指鹿为马”的故事虽然发生在秦朝末年,但因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相近,故也常被提及和引用。同时,这个成语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典故之一。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14
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其实包含了两个故事。悬梁讲的是孙敬的故事,他为了防止自己读书时打瞌睡,将头发悬在房梁上,一旦低头,头皮就会被扯痛,从而保持清醒。
刺股则讲的是苏秦的`故事,他读书时一旦困倦,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疼痛使他重新振作精神继续学习。这个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15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仙乐!真是仙乐!”原来,这位樵夫也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春秋时期相关成语故事 16
讳疾忌医
春秋时期,蔡国有位名叫扁鹊的医生,他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
有一天,扁鹊去见蔡桓公。他仔细察看了蔡桓公的气色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没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公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公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气色,急切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公听后,生气地撇撇嘴,没说话。扁鹊又走了。等扁鹊第四次去看望蔡桓公时,他只看了一眼,就转身走了。对此,蔡桓公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扁鹊原因。扁鹊解释说:“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无法为他治疗了。”不久,蔡桓公果然病重身亡。这个成语比喻隐瞒疾病,不愿医治,也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