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17个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用到典故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典故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17个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用到典故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典故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3、白马盟
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宠爱了一个戚夫人。戚夫人生了孩子,叫做如意,被封为赵王。汉高祖老觉得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生性软弱,怕他将来干不了大事,倒是如意说话做事很像自己。因此,想改立如意为太子。
他曾经为这件事跟大臣们商量过,但大臣们都反对,连他一向敬重的张良也帮着吕后。请了当时很有名望的四个隐士叫“商山四皓”(皓,音hào,就是白发 老人的意思),来辅佐太子刘盈。汉高祖知道没法废掉太子,就对戚夫人说: “太子有了帮手,翅膀已经长硬了,没有法子改变了。”戚夫人也伤心得没法说。
汉高祖在讨伐英布的时候,胸部中了流箭。后来,伤势越来越厉害。有一次,有人偷偷地对他说:“樊哙(吕后的妹夫)和吕后串通一气,只等皇上一死,就打算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汉高祖大怒,立即把陈平和将军周勃召进宫来,对他们说:“你们赶快到军营,立刻把樊哙的头砍下来见我。”
那时候,樊哙正带兵在燕国。陈平、周勃接受了命令,两人私下商量说:“樊哙功劳大,又是皇后的妹夫,我们可不能随便杀他。这会儿皇上发火要杀他,以后万一后悔起来,怎么办?”
两人商量了一阵,把樊哙关在囚车里,送到长安,后来果然被吕后释放。
汉高祖病重了,他把大臣召集在他跟前,又吩咐手下人宰了一匹白马,要大臣们歃血为盟。大伙儿当着高祖的面,歃了血,起誓说:“从今以后,不是姓刘的不得封王,不是功臣不得封侯。违背这个盟约的,大家共同讨伐他。”
大臣们宣了誓,汉高祖才放下心。
汉高祖病越来越重了。他叫吕后进去,嘱咐后事。
吕后问他:“陛下百年之后,要是萧相国死了。谁可以接替他?”
汉高祖说:“可以让曹参接替。”
吕后又问:“曹参以后呢?”
汉高祖说:“王陵可以接替。不过王陵有点戆直,可以叫陈平帮助他。陈平有足够的智谋,但是不能独当一面。周勃为人厚道,办事慎重,只是不大懂得文墨。但是将来安定刘家下的,还是靠周勃。”
吕后再问下去,汉高祖摇摇头说:“以后的事,就不是你能够知道的了。”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死去。吕后把消息封锁起来,秘密把她的一个心腹大臣审食其(食其音yìAlī)找去,对他说:“大将们和先帝都是一起起兵的。他们在先帝手下已经不大甘心。如今先帝去世,更靠不住,不如把他们都杀了。”
审食其觉得这事不好办,就约吕后的哥哥吕释之做帮手。吕释之的儿子吕禄把这个秘密消息泄露给他的好朋友郦寄,郦寄又偷偷地告诉他父亲郦商。
郦商得知这消息,赶忙去找审食其,对他说:“听说皇上去世已经四。皇后不发丧,反倒打算杀害大臣。这样做,一定激起大臣和将军们的反抗,下大乱不用说,只怕您的性命也保不住。”
审食其吓住了,忙去找吕后。吕后也觉得杀大臣这件事没有把握,就下了发丧的命令。
大臣们安葬了汉高祖,太子刘盈即位,就是汉惠帝。吕后就成了太后。
汉惠帝的确是个老实无能的人,一切听他母亲吕太后作主。吕太后大权在手,爱怎么做就怎么做。
她最痛恨的是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她先把戚夫人罚做奴隶。又派人把赵王如意从封地召回长安。
汉惠帝知道太后要害死弟弟如意,亲自把如意接到宫里,连吃饭睡觉都和他在一起,使吕太后没法下手。
有一清晨。汉惠帝起床出外练习射箭。他想叫如意一起去,如意年轻贪睡,汉惠帝见他睡得很香,不忍叫醒他,自己出去了。等惠帝回宫,如意已经死在床上。惠帝知道弟弟是被毒死的,只好抱着尸首大哭一场。
吕太后杀了如意,还残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脚统统砍去。挖出她的两眼,逼她吃了哑药,把她扔在猪圈里。
汉惠帝瞧见戚夫人被太后折磨得这个样子,不禁放声大哭,还吓得生了一场大病。他派人对太后说:“这种事不是人干得出来的。我是太后的儿子,没有能力治理下。”
打那以后,汉惠帝就不愿再过问朝廷的政事。
14、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15、司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两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
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明显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今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赶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子,你们冲入宫中,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
16、琵琶
在中国古代文献诗词中,可以找到大量和琵琶有关的故事,千古传诵的便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而更多的是秦楼楚馆的歌伎传说。不过,在《古今注》、《旧唐书》、《北史》等历史典籍中,则多有描写在位帝王、公主对琵琶的钟爱,发生在宫廷中的琵琶故事也就不少,且列其中两则于下。
话说大诗人王维仍未应举前获岐王赏识,特意带他入宫出席唐皇公主奏乐之宴,并教王维在公主面前以琵琶演奏预先写好的新曲,果然让举座宾客动容。公主虽喜爱琵琶与音律,却不知所奏何曲,王维随口禀告为《郁轮袍》,岐王在旁亦加美言,并表示王维将要应举。公主应向主考官张九皋推荐,多少都应该给个解元,公主笑而颔首。其后王维应举,果然中了个解元。
另一故事发生在唐文宗时。小官梁厚本,于宫外护城河垂钓搁下飘来一个大箱子,赫然发现箱内有位气息奄奄的艳装女娘,动了怜悯之心,抱回家中将女娘救活过来。原来女娘是宫中奏琵琶的女乐师,不知何事触怒龙颜被赐绞死,宫中侍女怜之将其“尸”置于箱子中,随护城河飘出宫外,终命不该绝被救“重生”。梁厚本未有家室,琵琶乐女感恩图报下嫁,并告知梁厚本她于宫中弹奏的正是两个琵琶名器大忽雷和小忽雷,她奉命将大忽雷送到南市赵乐匠家修理,仍未送回宫中,便逢宫中乱事。琵琶乐女“死”后便无人得知此事,梁厚本也就拿了些钱财给赵乐匠将大忽雷赎回,两口子便不时于更深人静时把玩。及后梁厚本生辰,两人半醉兴起,女乐师拿出大忽雷铮铮综综奏了几首曲子来助庆。大忽雷果是名器,声音传得又高又远,路过一位宦官闻声而至,目睹被赐死之女乐师与梁官儿亲亲热热,手中所奏岂非正是名器大忽雷?也就急急回宫禀告皇帝文宗。其时文宗对赐死女乐师已感悔意,即宣召两人入官,问明始末,惊为意,赦去两人罪过,并加赏赐,好好生活下去。
两个琵琶故事,有名有姓,反之王昭君何以提着“胡乐”去“和番”?“和番”所奏是何琵琶曲?则鲜有人深究了。
17、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季,曹操带领队伍去伐罪张绣,气候热得出奇,烈日似火,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忧贻误战机,心里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另有很远的旅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措施。”他知道现在纵然下下令要求队伍加速速度也无济于事。脑子一转,措施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部队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边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调禁不住加速了很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梦想慰藉自己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