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春江花月夜 赏析

管理员

摘要:

《春江花月夜》赏析15篇(优秀)《春江花月夜》赏析1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

《春江花月夜》赏析15篇(优秀)

《春江花月夜》赏析1

  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民族乐曲中的瑰丽奇葩,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迷人景色,展现在听众面前。它藉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宣之于乐,深刻描述了月夜江上动人美景,给听众以无比的艺术享受。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每段都带有小标题,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不论从总标题,还是从前九个小标题,抑或从乐曲演奏、音乐本身,都充满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意味。意境悠远、镌满诗情、极富画面感、音韵充满想象的张力、诗画乐一体,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点。而这一切,也都鲜明地体现在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性的乐曲中。

  第一段江楼钟鼓,由琵琶静静地奏出击鼓的节奏, 由慢渐快, 模仿鼓声。紧接着, 幽雅的箫声也加入进来, 一时箫鼓齐鸣, 飘荡在夕阳残照的平静江面上, 古筝奏出流畅的琶音。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这一小段起着全曲引子作用的箫鼓之声, 仿佛在召唤着人们驾起小舟, 来遨游这美丽的春江。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静谧、低回、婉转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

  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把第一段所呈示的主题作了变化发展, 在丝竹奏出的典雅旋律中不时透出领奏乐器琵琶以推、拉指法弹奏出的华丽流畅而摇曳起伏的曲调, 犹如微波荡漾, 分外多姿。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且做自由模进。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风回曲水可视为变奏之二,只有六小节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在上五度自由模进,旋律线起伏增大,极富推动力,恰似江风拂动水面,水波潋滟,徐徐扩散的动感。

  第四段花影层叠。在这一段中, 琵琶领奏以突然加快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与二分音符的长音,组合成先紧后松、逐级向下模进的四个乐句, 打破了乐曲的平稳进行, 表现出两岸花影摇曳, 倒映水中, 突然一阵清风拂起微波, 弄乱了水中的花影,层层叠起。随后又回到原来的速度, 以合尾结束。这一平中出奇的处理, 使乐曲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月夜春江,花木倒影映于江面,忽然一阵风来,水中倒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第五段水云深际。主题旋律基础上的第四变奏,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音乐在主题的核心材料上展开。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在中低音区运行,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江水滚滚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现,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同江浪退去,月悬中天。此时,乐队齐奏,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时而在浪花上飞掠。此景江天一色,动静相宜,幽深壮阔。乐段中间, 透出了琵琶清澈的泛音, 余音袅袅, 使这一段的意境更为深远。

  第六段渔歌唱晚。琵琶与箫领奏出如歌一般的旋律, 乐队在句尾加以应和, 并在强拍休止时加上木鱼的轻轻一击, 使音乐十分生动有趣, 犹如白帆片片,渔子晚归, 一唱众和, 歌声四起的生动情景。这一主题乐句不断向下模进, 造成了有规律的动感, 也使人联想起渔民们摇橹时的'节奏和神态。后半段变换了节奏和速度, 同前面形成对比,显得十分丰富, 尤其是生动灵活的休止时木鱼敲出的清脆声音, 使乐曲大为生色, 渔民们怡然自得的情绪, 跃然弦中。

  第七段洄澜拍岸。先由琵琶领奏以扫轮的技法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地奏出一串八分音符, 顿挫有力, 情绪层层推上, 生动地表现了风涌波起时轻涛拍岸, 水石相击之声。紧接着, 乐队乐队全体进入,犹如群舟争先恐后归来以较强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承接琵琶, 气势宏大开阔, 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造成小高潮后情绪回落仍由琵琶独自弹奏,慢弹轻挑,渔舟竞过,水面归于平静。为后面的全曲高潮作了一个铺垫。

  第八段桡鸣远濑和第九段诶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这两段旋律基本相同, 主要以两小节一为单位的音型加以递升、递降式的模进, 音乐从轻、慢开始, 渐渐加快速度、力度, 形成一种具有推动力的起伏, 情绪也越来越欢快、热烈, 最后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形象地描绘出在月移星稀、夜色深沉之时, 江中游舟纷纷尽兴而归, 橹声、水声混成一片的此起彼伏的生动情景。高潮以后, 这一乐段也以合尾乐句结束。

  第十段尾声, 归舟远去,万籁俱寂,由琵琶、二胡、大胡和箫奏出十分优美的旋律, 这也是合尾乐句的变化。夜深了, 欢乐喧闹的春江现在变得那样地宁静和美丽, 惟有那银色的月亮俯视着这青山绿水, 随着低音大锣的轻轻一击, 乐曲余音袅袅地结束在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之中.......

《春江花月夜》赏析2

  (一)乐曲源流

  至1895 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国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中,更名为《浔阳琵琶》,这时乐曲已发展为十段,由李芳园分段标以“夕阳箫鼓、花蕊布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干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词藻华丽的小标题。以后又有人将曲名改为《浔阳月夜》、《浔阳曲》。

  乐曲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相似。但乐曲情趣已超脱“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别,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

  (二)意诗意趣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较为典雅、轻快、细腻、流畅,并具有绵延起伏和级进等特点。

  (三)内容赏析

  1、《春江花月夜》分几个部分?各部分是什么?该曲是如何用乐器来描述夜景的?

  《春江花月夜》分成四个部分,主要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 各部分内容及如何用乐器描述夜景如下:

  一、引子部分:由清脆的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模拟,萧和筝则奏出轻微的波音,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水涟的江边夜景。

  二、主题乐段是“江楼钟鼓”。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由萧和琵琶奏出的尾句是一个循环贯穿于每一个段落的固定终止型乐句,好似人们发出“春江月夜美如画”的赞叹之声 三、主题的多次变奏

  第一段:“月上东山”,乐曲的一头一尾都是用同度音贯穿连接的, 再加上琵琶、二胡、洞箫那协调一致又赋予典雅色彩的齐奏配合,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美丽景色。最后,有洞箫吹奏出婉转呜咽的旋律,导人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翩翩。

  第二段:“风回曲水”,曲调层层下旋后又回升。呈示出水波涟漪的景色。生动表现了江风拂水和泛舟江上的人们的欢快心情。

  第三段:“花影层叠”,在七小节徐缓的旋律之后,琵琶以四组先紧后宽的音型奏出一段华彩的旋律,颇具气势。情绪陡然起伏,然后仍接合尾,与前所描绘的恬静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段:“水云深际”,在浑厚中低音区,琵琶、筝和萧齐奏回旋,接着八度跳跃,并运用琵琶轻柔透明的泛音,二胡、筝的长颤音以及曲笛轻巧明亮的波音表达了水天一色的意境。

  第五段:“渔舟唱晚”,萧和琵琶在木鱼的伴奏下,吹奏出一段如歌的递降旋律,而其他乐器在每句长音后的齐奏,表达了渔人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

  第六段:“洄澜拍岸”,一开始,由琵琶以扫和轮奏出一连串由慢至快、顿挫有力、富有生气的模拟音型短句。尔后,萧、二胡及打击乐器等合奏出气势磅礴的旋律, 最后,由琵琶奏出尾句,音乐轻弱而收。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

  第七段:“桡鸣远籁”,运用流水声、摇橹声等,来刻画众多的渔船在回家的路上。 第八段:“欸乃归舟”, 在古筝琶音衬托下,乐队合奏出复线式的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不断起伏模进,紧促而有力。表现了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槽声唉乃的意境。当音乐推向高潮以后,即转慢恢复原速。古筝自低向高划奏,紧接着转入尾声。

  四、“尾声”,琵琶与二胡、箫先后奏出了悠扬的旋律。此后,洞箫又吹奏出了更加柔和、抒情的主题音调与前面首尾呼应。结尾处轻而缥缈的一声大锣,使音乐更具有深远、悠长的意境。好似轻舟渐渐远去,江天一片宁静的夜色。

  2、乐曲的创作年代,历史背景,作者生平。

  《春江花月夜》创作于唐代, 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1820)的传抄琵琶谱以及清光绪元年(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

  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乐曲原是一首琵琶大曲,名为《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曲名最早见于清朝晚期。1925年后上海大同会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更名为《春江花月夜》,解放后又经多次整理改编,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完善。

  作者生平: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分别是《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

  3、乐曲的创作手法,曲式结构,表现内容

  《春江花月夜》的创作手法即:变奏+合尾。 全曲用自由变奏的方法,由一个音乐主题乐段作基础,其它各乐段运用各种变奏的手法加以变化,丰富了音乐表现力,推进了音乐发展。 同时,还采用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换头合尾”的手法,使长短不一、变奏方法各异的十个段落泾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优雅的曲调片段上。

  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曲式结构如下: 变奏部分:(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表现内容:

  《春江花月夜》形象地描绘了春江花月之夜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写的是:在一个和风宜人的夜晚,月亮缓缓地从东山升起,阵阵晚风吹皱一江春水,两岸花影层叠,映在月光荡漾的水面上,远处云水一色,传来魚夫的歌声,滩头的急流翻滚着浪花,随着小船的奖声送向远方。最后,夜深了,人们饱赏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轻快地荡着小舟驰向归途,江面再次呈现出一片宁静。悠雅的笛箫声伴随着游人逐渐远去。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品给你带来一些什么样的.人生启迪。

  以前一直听说《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但是却从来没有仔细听过这个曲子。只是觉得单单听名字应该是一个很优美,很富有诗意的曲子。更何况我是一个没有一点音乐细胞的人,照理来说根本无从谈起对乐曲的感悟,可是直到第一次听这首曲子,那是在我高考完的暑假。当时,我因为知道了自己的高考成绩不好,觉得自己考不上重点大学,心里很失落难受,就跑到表妹家和她诉苦。她刚好在练习弹奏《春江花月夜》,我一进门,并不知道她弹的是什么,只听轻柔悠长的曲调缓缓地从她指尖流出。我不敢打扰她,只是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她弹完。

  也许是表妹的弹奏的太投入了,我听着听着,原本浮躁不安的心也平静下来了。后来才发现静下心来听曲子,听的我都有快落泪的感觉。等到表妹弹完,她才告诉我这是一首《春江花

  月夜》古筝曲。经过这么十来分钟的仔细聆听,我才感觉到曲与题很不相符,甚至可以说与以前没有听过这个曲子时的理解,相差的很大。

  在我看来,《春江花月夜》哪里是在赞美什么风景?这首曲子,好像就在讲我的高中生活虽然经过不断奋斗,现在却遭遇不如意的近况。不免引起了我的共鸣。

  在这首曲子里,开场,别人都说好像是在对明月表达什么赞美,但其实我却觉得是在倾述我刚进高中和刚考完高考时那种踌躇满志、满怀希望的心态。而在乐曲中段,低伤、悠长的曲调,完全就像在述说我的高中生活艰苦而忙碌,以及高三时对高考的拼搏与努力。另外,在曲段转折和结尾时,低沉的声音又像是在告诉我,时光似箭,如果我高三好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认真学习,现在也不用这么懊悔 。

  回家以后,我在电脑上找着,找到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我闭上眼睛认真地听着,此时,爸妈的责骂、高考的压力好像都离我而去,一种宁静,一种温馨,充斥着我的心田。我仿佛回到了充满回忆的高中生活:同学之间的追逐打闹声,和老师开玩笑的斗嘴声,操场上的广播声?音乐放完,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

  “人生在世,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甜酸苦辣的人生经历。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不气馁,希望的曙光总会照亮我们。同时,也呼应了这首曲子的寓意:哀伤,但却不乏希望

《春江花月夜》赏析3

  是我最喜爱的音乐之一,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从东山冉冉升起,小舟一叶静静地在江面荡漾着,和风微微吹拂,随风的杨柳轻飏着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摇曳着温馨,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绮旎气息中。让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最早叫。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该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的诗作中“浔阳江头夜送客”。尽管此曲与白诗无内在联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等不少情景,却使人生发出诗意的联想。后人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的同名诗作为该曲命名。可见此曲确实富有诗情画意、典雅精致。

  《春江花月夜》诗的作者与、张旭、包融并称“”。他留给后人的作品虽然不多,中仅存二首,正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让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其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色中,,.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面对流水似的一去不复返之光阴,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从而发出睿智旷远的人生感叹。接下来诗人又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落笔,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幽独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也在静静的流淌.

  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思想蕴涵,深情缅邈,笔势回折,跌宕多姿。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深层矛盾的沉思之中。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明快、含蓄爽朗、生动形象;哲理意趣浓郁、审美情趣高雅。它以神来之笔,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意象中,在淋漓尽致的飞洒里,营造出了一个空灵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哲辨之思,超然之想。让人沉吟再三,教人荡气回肠。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春江花月夜》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了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与唯美的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精致,随着音乐主题的摇曳变化和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烈奔放,将大自然更换不已胜景,变幻无穷的色彩一一呈现。

  春江花月夜》音乐意境优美,韵律谐婉流畅,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都采用一种叫“换头合尾”的民间音乐表现手法,都有同一乐句出现的结尾.听起来十分和谐。能从各各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

  全曲有10段,分别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唉乃归舟和尾声。

  唉乃归舟是全曲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层层递进,如春风鼓荡,激动人心。这段音乐的描绘的是小舟归途,划船还家的欢快、桨击浪涌声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意与境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继而回复到平静、轻柔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表现出的人休渔息特别到位。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作为十大中国古典名曲之一,是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人音乐。它融入了一些哲学、美学的范畴,其对民族音乐有深远的影响,它所追求的如:“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意韵美:崇尚自然、寄情山水、希求“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自然美等等,被广泛的融合和传承。

  《春江花月夜》这首作品,绝不仅仅是作者流连山水、玩抚风月花草而已。透过乐曲精美的情景描绘和乐理表现,能让我们感悟到作者面对辽阔江天,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自然景物所发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无限深沉的感叹。

  《春江花月夜》通过澄江、明月、偏舟、春花的描绘,它既赞美了祖国大好山河的秀丽景色,又流露出诗人那一丝淡淡的伤感。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作品达到了观照宇宙、风物与人生这样一个哲学高度,达到了人情与风情、生命与自然的亲密交流,合二为一的审美化境。

  《春江花月夜》让我们陶醉于音乐的氛围之中,乐曲的情感是那样丰富、那样真切,给人以整个心智都呈现出的一种敞亮的状态,让人非常主动、生动、自然地感悟,捕捉到音乐的妙机与蕴藏,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从而在深层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

《春江花月夜》赏析4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象一幅宁静淡远栩栩如生的油画,那如洗的夜空,皎洁的明月,洒满银辉的江面、沙汀、田野和花草,给人安谧,给人柔情,给人遐想,整个画面清丽朦胧,泛着银辉,跳动着光波;象用小提琴奏出的月光曲,舒缓轻柔的旋律,悠远的淡淡的忧伤,似在低吟,似在浅唱,这是一首来自天堂的乐曲;象轻妙迷人的芭蕾舞,皎洁的舞台,纯白的轻纱,玉洁的手臂,目光中有迷惘,有沉思,有忧怨,足尖轻轻地跳动着,旋转着,没有声息,悄悄地跃过舞台,似要腾空而去。

  自古以来,写月夜、春江,写离情别绪的诗不少,但很少能象张若虚那样将月夜春江的景色,将月夜的思绪写得如此生动逼真,情深意浓。“春江花月夜”是个大题目,诗人以他丰富的想象,将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乃至游子、思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题目虽大,内容却并非散乱杂沓。诗人以自然的时间顺序:月出,月至中天,月落为线索,十分巧妙的结构了他的画面。

  当一轮明月从东边的大海中升起,它那如水的光波首先洒满万里江面。在诗人看来,月光似乎是随着海潮涌进江面的,于是浩浩长江一下子就披满银辉了。诗一开头,诗人就紧扣题意,将春江与明月联系在一起了。当然,月光不仅洒满江面,也酒满芳甸和花林。汀上的白沙因呈现白色而看不见,花林之上也好象缀满了雪珠。这一切,江水,原野,花林,白沙都消融在月光里。于是从天上到地下似被一幅硕大无比而又轻柔的白纱笼罩,上下一色,一片空蒙。只有空中一轮孤零零的圆月这时显得格外耀眼明晰。

  月照中天。诗人独立在江边。在这宁静的月夜,他的思绪却翻动不已。他在沉思着,沉思着字宙和人生的哲理。提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屈原式的“天问”,千百年江月依照,而人海沧桑,诗人自然会有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的感叹。于是,他从哲理的沉思又转换到人间的离情别绪。

  他的.思绪在流动着,面对头上的明月,他想到,今夜皎洁的月光定也照着离家远游的“扁舟子”,照着苦苦相思的“楼头妇”。他的眼前展开了一幕人间常见的戏剧。丈夫离家远游,一去万里之遥,而归期难定,因此不胜思念家乡、思念妻子、思念亲人之苦;闺中女子更受着相思的熬煎,她天天盼望着丈夫的归来,然而却天天失望。在这样的夜晚,她更是难以安眠。月光照在楼前,照在妆镜台上,照在玉户帘上,照在捣衣砧上,她在想:今夜的月光定也照着远在天边的丈夫的孤单身影吧。同在月光的照拂下,却不能同在月光中相见。她真想随月而去,化成一缕月光,伴随在丈夫身边。

  明月更亮,月光更浓了。诗人以“鸿雁长飞”,“鱼龙潜跃”等丰富联想来形容月光的普照和深照,可谓别开生面。这一部分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扁舟子的乡愁,楼头妇的情思缠绵,都被诗人描绘得生动鲜活,维妙维肖。在整个的乐章中不愧为感情炽热、忧婉的奏鸣曲。

  最后八句展开了一个新的意境,调子更见舒缓。夜深了,江上的明月已经西斜。思妇在楼头从月出望到月落,她的一腔柔情化作忧怨和哀叹。她梦见花落闲潭,眼看着春天将尽,而丈夫仍然不见返家,恩爱夫妇不能团聚,实在辜负了大好春光,也辜负了人生中的美好年华。当斜月即将沉落在茫茫海雾之中,这对恩爱夫妻天南地北,正不知相隔几万里之遥呢。

  诗人的思绪至此仍未停止,仍在流动。他又从这对恩爱夫妻联想到千家万户,联想到无数离散的人。今夜又会有多少恋人在两地孤单单的对月浩叹,有几人又能乘着月夜返回家园呢?此情此景连明月也为之感动。它不忍离去,残月的余辉挂满江边的树丛,那该是它难以割舍的情思吧。这个结尾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落月之情,离人之情,颇耐回味和咀嚼。曲虽终,而余音袅袅,催人泪下。

  这首诗写得婉约绮丽,妙在写景真,写情深,景情交融,过渡自然。诗中有景有情,有人有事,也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三十六行诗句一气呵成,绝少生硬拼凑的痕迹。如此长的诗篇,如此空泛的大题目,诗人却应付裕如,处理得自然贴切,结构得天衣无缝,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的才气和功力。

《春江花月夜》赏析5

  读到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春江》)的精辟评论:“更琼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时,不禁眼前浮现起千年之前的月色满江,于是在心底下觉察或许只有这番月色才可能是与作者之间的唯一羁绊。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好一个“落月摇情”,屈大夫于湘水之中搭建起百草之屋,诗人却在清明澄澈的天地间,砌出一个蘸满浓郁夜色的纯净世界。斜月动离情,月是夜的眼睛,甲骨文中像半边月亮形的图形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印射出的是人们凡事渴求周全的炽热之情,然而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或许“若虚”两个字恰恰是对这一永恒真理的提醒。“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春半”才会期待“春满”,有漂泊才会有归家,其实,《春江》中的诸多行文都投射出中国道学的些许特征。

  历史似乎有意隐藏起张若虚,其生平知之甚少,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诗》中仅仅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当时除了“文词俊秀”的赞誉外,我们再看不到别的评价,更别说考证其人其事了。然而从诗人贺知章的考证中倒是可以略窥一斑,在《旧唐书》的《贺知章传》中有如下记载: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乃舍本乡宅为观。唐皇甫氏《原化记》中更是把贺知章入道之事写得近乎传奇,无论怎样,我们都能了解到贺知章深谙中国道家精髓,并将其作为最后的思想归宿,而作为他情趣相投的朋友张若虚,很难说不为其感染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文献不足征而已。

  《道德经》把“冲虚”解说为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老子意识里的“虚”有着说不尽解不开的绵绵不绝的含义,它可以磨掉万物的.锐气,消解万物的纷争,调和万物的光辉,从而使万物如尘土样混同齐一;它仿佛消逝无踪,又好像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也许张若虚的的初衷正在于此,运用“冲虚”之意高屋建瓴,“和”月光水光,“同”万物本尘,“解”人世纷繁。

  一、“和”月光水光,《春江》本是一曲生命的礼赞

  也许人们并未察觉,生命才是《春江》一诗中最显著的特征,在张若虚的笔下,生命的气息处处可见,月光、流水、飞霜、落花无一不在诗人的意象里彰显出生命的体征,澎湃起脉搏的律动。

  “月”是诗中之物,更是情中之景,它犹如一条生命的长虹轻轻地搅动人世间的起伏变迁。月出潮汐,月华不再是固化的毫无生机的倾泻,而是藏身水漫,涤荡春江,它以初月之景弹奏起“天涯共此时”的相思琴,它以孤月之轮零乱了“对影成三人”的金杯盏,它以沉沉西斜的姿态蔓延到离人的眉梢,它以最后的落落月色尽染姑苏的钟声夜半。谁能说,这般的月色还未有饱蘸那深沉热烈的生命?

  流水是月色永恒的伴侣,它载“滟滟”之光,曾曲曲弯弯地滋养过花草遍生的原野,探看过青枫浦上不胜悲凉的过客,曾轻轻地把犹豫不决的扁舟推送,也曾体贴入梦,聚水落花闲潭。谁能说,如此的流水未有沾染那璞玉浑金的生命?

  月色也好,流水也好,都投影出生命最原始的纯朴状态,《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万物莫能臣也。”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朴”与“自然”都是未经雕凿装饰的无为状态,是一种清醒现实的生活态度,是“重人贵生”的生命礼赞。

  《活在当下》里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起初想进大学想得要命;随后巴不得赶快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接着想结婚、想有小孩又想得要命;再后来,又巴望小孩快点长大去上学,好让自己回去上班;之后每天想退休想得要命;最后真的老得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忽然间才明白,自己一直忘了真正地去活。

  云南崇圣寺三塔中刻有一句话:把握现在,就是与过去和未来同在。生命其实可以被看作一种物质,它是以时间为单位的,人的生命长度看似相近,但是在这相近的长度中,每个人萃取的精华却是大相径庭。唯有让生命如月色流水般的自然玲珑,才能从容地感觉到在人生道路上,喜悦俯拾皆是。

  很多人读《春江》多是看到那些字里行间中的离愁别绪,殊不知真正高绝的诗人岂会将如椽之笔停滞于此,岁月更迭,时代变迁,教会人们如何善待生命、如何礼赞生命才是永不褪色的主题。

  二、“同”万物本尘,《春江》正是映照人心的“妆镜之台”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春江》一诗“视情如生命般贵重”,它同其他诗作一样离不开别绪闺情,也借助月色、水光等诸多意象直抒胸臆,只不过《春江》中的特定意象除了“形于言“的功能之外,还承载起了映照人心的特殊作用。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相信每一个读至此句的人都会从内心里深深地为这“相思成灾”的离人情怀所感动,诗人在这里仍是在写月色,只是随着月光的宛转,思绪也转到了别处。诗人联想到了哀怨情恨,此夜扁舟,遥想有情人儿四散飘零,那明月楼中的一室清辉,不由流转出一腔柔情,绣楼绮户月色徘徊,缓缓地照上了那梳妆镜台。白居易在彭城知春岛关盼盼的居所处题过一句诗恰恰是这一情景的写照,“燕子楼中明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所有真正爱过恨过的人才会懂得,交换过生命约誓的无尽等待竟会让人忘记岁月,也忘记了存在。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是化用《玉台新咏》里《倡妇怨情十二韵》中的诗句:绮窗临画阁,飞阁绕长廊。风散同心草,月送可怜光。张若虚笔下的月光更是神来之笔,与妆镜台这一意象的交互作用其实正是作者对人们这一质朴情怀的灼灼关怀。月光“可怜”之处不单单在于以清辉慰藉思妇的万千愁绪,它照亮了高楼闺房之内的妆镜台,透过妆镜之台映照出自身的模样,如知心友人一样提醒着人们要学会反观自身,“知其所处”。“含德之厚,比如赤子。”唯有回归真实的自我,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道学思想中关注个体的自然本色,讲求顺应时势,“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人的一生不能让挫折和痛苦的回忆盘踞在内心世界,要学会化解,善于调整。庄子讲“物物而不物于物”,人就要学会立足于现实,保持内心的本色与自由。透过妆镜之台看到的是“自己”而不是“思妇”,是活生生的一个生命的个体,而不是活在别人世界中的一个茕茕孑立的影子。月光如是说,或许也是作者的匠心所为吧。

  三、“解”人世纷繁,《春江》是涤荡心灵的绵绵长河

  《道德经》第十一章讲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然而在这个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在醉心地执着于“有”和“无”的可笑辩证。百万家资、亿万身价却形单影只,有了财富却迷失了自我;薪水不多、平平凡凡却其乐融融,没有财富却拥有人世间最难得的自由和快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看见如此美妙的春江夜景,领悟到的是人生的变幻无常。江畔是谁最先见到那皎洁的月色呢?月色又是最先照见了谁的衣衫呢?人生无穷无尽,代代相传,当人事皆非之时,唯有一轮圆月一如从前,不曾更迭。谁也无法猜度这江月夜夜等候的究竟是何人,只见那长江潮水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清辉。在这般月色映照之下的人们,是否还有对“有”和“无”的追索,是否可以暂停下那追名逐利的功利之心,让这月光透析自己的身心,回头望望自己的身影是否还如儿时一般清纯透明。

  人活于世,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如流水一般,有的人的生命清澈见石,有的人的生命则污秽不堪,全在于我们如何规整生命之水的流淌。老子讲:“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又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所以,我们的人生之水要细水长流,切不可肆意横流,要小心地维护好生命的维度,行进在自然天成的渠道之中。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冠绝姿态在我们的世界里默默地延续着千年的睿智,其间的道学特征也必将在今后的时间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春江花月夜》赏析6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春江花月夜》写于唐代,红于明代

  在文学史或艺术史上,有许多大家,生前寂寂无名,死后名扬千古。

  梵高、卡夫卡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春江花月夜》也有类似的遭遇。

  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收录这首《春江花月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它第一次被收录是在宋代人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中,收录的原因仅仅是《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是乐府旧题,理应收入《乐府诗集》。

  是金子总会发光,《春江花月夜》坐了几百年的“冷板凳”后,终于有人看到它的光芒。

  明朝的时候,陆续有诗集收录这首诗,无数的明代诗人学者,开始盛赞《春江花月夜》。

  写于唐代的《春江花月夜》,在明代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

  “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明代中期,《春江花月夜》被推到了崇高的地位。

  明朝文学家钟惺说: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这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不,这还不够。

  清代文学家王闿运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到了近代,诗人闻一多又赞《春江花月夜》: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很多学者看来,《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最好的诗。

  那么,《春江花月夜》究竟好在哪里呢?

  《春江花月夜》好在哪里?为什么说它“孤篇盖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诗中最常见的景物和意象,当这五个字结合在一起时,张若虚用神奇的笔,奏出了一曲绝唱。

  1.有景有情有哲理

  这是个神话般美妙的世界。

  入夜了,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笼罩在月色中呢?

  望着月亮,诗人对人生和宇宙发出扣问: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一代又一代的无穷无尽,只有月亮是永恒不变的。

  望着月亮,思考人生,思考永恒。

  个体的.生命转瞬即逝,可一代代的传递,却让人类永恒存在。月亮永远是那个月亮,而人已不知更迭了多少代。

  望月最易引起思念。思妇思念离人,游子想家了。

  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2.绘画美,音乐美,动人心弦

  谁都不能否认,《春江花月夜》是极美的。

  江潮起落,月色如银,江天一线,白云映着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望月的人,想家的心,对人和宇宙的扣问,在《春江花月夜》中,无一不美。

  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全诗又充满了音乐美。

  当我们缓缓读出《春江花月夜》时,感到词句绝美,读来口角噙香。

  3.影响后世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首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作品,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春江花月夜》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诗人所引用或化用。

  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

  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得到无数大诗人的化用,这样的诗是当之无愧的经典。

  时至如今,无数的人读着《春江花月夜》抒发思念,无数人听着《春江花月夜》,思考人生。

  月是永恒的,而《春江花月夜》让我们在望月时,找到情感的抒发口,思念不绝。

《春江花月夜》赏析7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创作背景

  作者:佚名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诗词鉴赏:

  这首诗从月亮升起写到月亮降落,情随景迁,结构鸿大,涵盖的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给人以情真,景美,意境高远的感受。

  (1)情真

  皓月当空,纤尘无染,月华如水,一泻而下,在江海相连处,水波荡漾,泛起点点金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如此良辰美景,无人共赏,孤独寂寞中,思妇登楼远望,一种相思,两处离愁,纯洁真挚的离情渐明渐远渐深。“玉一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亮依然,可游子不归,月色带着离愁渗进思妇的心头,挥之不去,无法排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寄别情于明月,托相思于江水,但愿满怀的思念化作月华溶进多情的江水,流进游子的心间。在这里,思妇、游子的心中对一团一聚的渴望,是那样强烈,那样浓酽。美好的情意使人产生共鸣,富有生活意义。人世间还有什么比真情更可贵的呢?

  (2)景美

  抒情的最好方式是找准依托物。诗人张若虚为此选择了一个大背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读罢诗歌,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美景:明月从地平线上升起,水边望去,就好像从浩浩长江的浪潮中涌一出一样,月华如练的春夜,鲜花烂漫,草色清新,月色融融。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令人迷醉的氛围,给人以阴柔之美,令人不禁触景生情,要是能与佳人一起共享这良辰美景,共叙思念的话儿,倾听潮涨潮落的絮语,那该多么好啊!可是偏偏是别离,愁绪顿生,百转愁肠如曲折东流的一江春水,何时才是相聚之时啊!在这里,如果诗人不选取好寄情的意象——一江春水、皎皎明月、原野鲜花……那么,离情别绪就难以淋一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也就难以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一融的境地。

  (3)意境高远

  这首诗中,诗人除了倾诉离情别绪之外,字里行间还流露出文人沉一沦失意的感伤,带有人生短暂的苦闷。不过,透过这些,我们还读出了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注目,读出了诗人对人类起于何时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短短几句诗中,诗人把人类与大自然进行对比,寓深刻的哲理于其中,反映出前人对自然、人类的探求。大自然是永恒的,而人生易变,人不过是宇宙间一个匆匆过客。逝者如斯,明月常在,江水依然滔滔,月光依然融融,可是物是人非,世事多变,心中的至爱在哪里?心中的情向谁倾诉?月亮渐渐西沉,而思念之情却越发的深沉、浓烈。“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路迢迢,情无限,何时距离缩成零?唯有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此时此景此情,有谁不为之动容?有谁不为之深思?有谁不为之遐想?

《春江花月夜》赏析8

  现代作家闻一多曾经评价它“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可见其艺术魅力。因此在给学生上这首诗的时候,我试图从一些新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希望能够从新课改的理念中得到一些新的阐释,也希望学生能够真正从这首诗里面得到一些美的启迪。

  什么是意象呢?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我们作为一个人,都有心灵有感情,当我们面对外在的一切物象,我们都应该有所感应,“人禀七情”是指人天生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看到的外在物象是引发诗人情感的事物。当人们看到了外在的物象,于是内心情感自然有了一种感受,经过创作主体——诗人经过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就是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那么《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中都有哪些呢?文章围绕了“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所以下面将紧紧围绕这五个意象来谈诗人想表达的感情:

  一、“春”

  春天是草木茂盛,百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吟咏春风、春花、春日的句子很多。我们先来看这两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上课时学生很奇怪:“刚刚还说了春天潮水上涨了,为什么这里很快就春尽了呢?”我们就从作者第三部分想要表达的感情入手,“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说“春尽”,一定有他特定的感受。象李后主小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相见欢》)满林花树,春天这样红艳美好的花朵都凋谢了。多么沉痛,多么哀伤!“太匆匆”是词人内心的`悲哀和感叹,李后主所写得是整个生命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他用林花这么小的一个自然界的事物,表现了对于生命的感悟。所以我们在鉴赏这个词“春尽”时,也要从作者的感情入手: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所以,这里的“春”指的是游子的青春。古人还有很多诗句写到“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意思是:纵有令人惬意的美好的时光,美丽的景色,却没有欣赏的心思,值得高兴的事。例如因为杜丽娘另有心事,伤感于眼前美景无人欣赏,恰如她关在深闺大院无人爱慕,不禁吟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还有贺铸也曾写过“锦瑟华年谁与度?”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二、江

  本诗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从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这种波澜壮阔的美景写起,一直写到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江水滔滔,似乎在诉说着宇宙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短暂易逝。我们来看这两句古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语出《论语》。孔子说这句话时是有流水这个背景的,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张若虚感叹江水长流而人生短促,把写景与哲思融为一炉。而这一句“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写的是江水不仅带走了春天,也带走了游子的青春、希望、憧憬,所以这里的“江水”是写的时间、青春、韶华。

  三、花

  本文中前面的“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是纯粹写景,不难理解。那么这句“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里面的“落花”怎么去理解呢?古人见落花而伤怀,大多因移情所致,从落花想到自己,折射出对人世短促的感伤。唐陆龟蒙的《惜花》:“人寿期满百,花开唯一春。其间风雨至,旦夕旋为尘。若使花解愁,愁于看花人。”诗人为花生愁,正是替自己的未来担忧。宋朝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也是这种伤感的情调。 “人生天地之间,若如白驹之过,忽然而已。”落花一般代表了人生命的流逝。王维的诗《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句诗抒写了春天的月夜鸟鸣涧中的幽美虚静的境界。在空阔寂静的山涧里,桂花纷纷地开,又纷纷地落,夜里春山尤其寂静。“落花”有时也抒写闲愁。而在本文中,“落花”之意,这两者兼有,既有对生命流逝的感伤,也有春尽时的闲愁,从“闲潭”二字可看出,并非潭水不知感伤,而是主人公心中的因别离而产生的闲愁。

  四、月

  “月”的意象在这首古典诗词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有的诗句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诗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他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有的诗句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如:“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 华流照君”。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有的诗句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如:“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寄寓了主人公的身世感伤和离别之苦。还有的诗句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但是作者并非象前人那样颓废消极,而是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让我们看到作者精神的积极。

  五、夜

  春水、长满鲜花的原野、树林,江天一色,都被夜色笼罩,一切显得安静、美好。“烟光拂夜色”,“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薄薄春云笼皓月,杏花满地堆香雪”,都凸显了春天夜色的美好,朦胧。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诗歌教法的新的尝试,我相信学生会对生命、自然都有更多一些体悟方法,不仅仅是字面上,而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涵里汲取营养。“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从中国古典诗歌源头上去解析这首诗歌的意象,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纤尘不染的月色美景、那杳渺悠远的宇宙哲思、那缠绵不尽的离愁别思。

《春江花月夜》赏析9

  春江花月夜是汉族古典民乐的代表。原名《夕阳箫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浔阳琵琶》或《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写的是寻阳(九江)江上月夜,歌颂祖国山河之壮美,表现人民热爱祖国之情。《夕阳箫鼓》的曲名最早见于清代姚燮(1805年-1864年)《今乐考证》。

  这首琵琶曲的曲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年-1820年)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现今所见者,是其弟子1860年的传抄本),以及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还有1842年江苏松江张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谱、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1898年《陈子敬琵琶谱抄本》、1929年《养正轩琵琶谱》等。

  《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乐曲以鼓声、箫声起始,主题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其后各段运用扩展、紧缩、移易音区和换头合尾等变奏手法和水波声、桨橹声等拟声乐汇以丰富乐思。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于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这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此曲扩展为10段,分别为:一、夕阳箫鼓;二、花蕊散回风;三、关山临却月;四、临水斜阳;五、枫荻秋声;六、巫峡千寻;七、箫声红树里;八、临江晚眺;九、渔舟唱晚;十、夕阳影里一归舟。各分段标题是: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曲音乐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汉族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春江花月夜》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实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像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中国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飚将此曲改为吉它独奏曲《浔阳夜月》,在1988年广东、香港、澳门举办的吉它大赛中获古典吉它冠军。而黎海英则将它改编成钢琴独奏曲,刘庄将此曲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则改编其为交响音画。

《春江花月夜》赏析10

  作品原文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书法作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整体赏析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延伸阅读(英文版)

  The original work

  Spring river flowers moonlight

  "Spring river moonlight" calligraphy works

  The spring river tide is even the sea level, the sea moon common tide is born.

  Yan yan with wave thousands of thousands of miles, where the spring river is not bright!

  The river flow is like a circle around the fantine, the moon is like graupel.

  The frost in the air is flying, but the white sand is not visible.

  The sky is clean and clean, the moon is bright.

  Who was the first month of the river? How does jiang yue shin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Life is endless and the river is looking alike every year.

  I don't know who the river is, but see the Yangtze river flowing water.

  White clouds go to yo-yo, qingfengpu is deeply worried.

  Who is the boat? Where is the moon building?

  The poor building, wandering around last month, should be on the toilet.

  In the jade household, the scroll was not going, and the beating of the anvil was still coming.

  At this time, I hope I can see you.

  Hong yan long fly light, fish dragon diving into the water.

  Last night, the dream fell, poor spring and half did not return home.

  Jiangshui spring to the end, jiangtan to the moon to the west.

  Inclined month heavy sea mist, haunshi xiaoxiang infinite road.

  I don't know how many people return in the month, and the moon shakes the trees.

《春江花月夜》赏析11

  隋: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译文:

  暮色中长江,风平浪静,水波不兴。

  大江两岸,鲜花盛开,春意是那么浓。

  忽然风吹波生,水中月影摇晃不定。

  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星光共明。

  赏析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这两句是说,暮色中长江,风平浪静,水波不兴;大江两岸,鲜花盛开,春意盎然。

  这是日落后长江,经过了一天潮涨潮落,它终于等候到了夜晚休憩时刻,只见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它平坦宁静,不想再起伏动荡了。春天夜晚温煦,感染万物,连长江也像个春夜困慵少女,伸长了纤长腰肢,睡得是那样温驯、柔与、安宁。在这波平浪息之时,两岸千树梨花万树桃,如今却也不愿让春夜就这么冷落下去,都张开了花瓣,吐露出花蕊,散发出花香。春花对春夜多情,春夜也不曾辜负春花美意。渐渐,当花儿开到一朵朵饱满时分,清逸花香终于聚汇成了一阵芳香氛围,缓缓拂散了江面上沉沉夜气。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这两句是说,忽然风吹波生,水中月影摇晃不定;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星光共明。

  披着一身星光月色长江,在春睡中呼吸到了芳香气息,懒懒动了动久睡身姿。虽说是漫不经意一动,可到底是长江在欠伸,顿时便荡起了水波、升起了浪潮。波潮带动了本来稳稳镶嵌在静静水面上星月倒影,只见这些晶光闪烁倩影忽而随着水波涌向前方,挤成一个大亮点;忽而这个大亮点又被潮水倒推回来,散成无数道流光。这是一个绮丽而又奇异幻境、一个开阔而又壮观画面:明月与群星不再高拱在夜空,却成了流动在水上精灵,它们从潮水中诞生,在流波中消融;如此来来去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长江刚才还是明珠缀袍,转身已是遍体银光飞舞了。

  如果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杨广《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看出其描写“春江花月夜”是受到本篇启示。杨广这首诗在描绘春江花月夜花开景色这方面,具有开先河之功,起了示范作用。诗中一个“满”字写出了花朵无隙,簇簇挤挤之状;而“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这佳句描绘了一个绝妙“江流扶明月,潮水涌星光”意境,给人以美享受,而且启发了张若虚灵感,在他《春江花月夜》中脱化出“海上生明月”优美诗句,潮水这一景象又启示了张若虚在诗中开拓出一个极为阔大春江意境。

  从杨广《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其诗歌风格是丽而不艳,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

  张溥《汉魏六朝三百家集题辞·隋炀帝集》中云:“陈隋文哀,帝王有作,与众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诗中不作王霸之语,而与民间诗人同一风格,确是一种良好风气,杨广诗风功不可没。

  作者简介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春江花月夜》赏析12

  原文: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唿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赏析13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张若虚也就以这一首诗确立了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地位。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初唐后期著名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扬州人,曾经做过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已扬名于京都,玄宗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他的诗留传至今的,还有一首《代答闺梦还》,连同这首《春江花月夜》,统共只有两首了。

《春江花月夜》赏析14

  原为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幽明《浔阳夜月》等(汪昱庭传谱)。1925年大同乐会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十分成功。解放后又经多次整理改编,艺术形式更为成熟、完善。音质朴柔美,细腻流丽,形象真切生动,表现了江南水乡月夜的迷人景色和泛舟人的怡然自得、恬静闲适的心情。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 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欸乃归舟和尾声。

  (1)"江楼钟鼓":散起,琵琶模拟江楼的鼓声,叙述着暮色的降临,箫、筝奏出波音,描绘微风起涟漪的'鸿波,然后乐队奏出舒展、优美的主题。

  (2)"月上东山":使主题旋律高四度的展衍,音乐稍显明亮。

  (3)"风回曲水":曲调逐层下旋、回升(此段经常被省略)。

  (4)"花影层叠":用琵琶的华彩乐句表现水中花影摇曳的景象。

  (5)"水深云际":音乐进入低音区,景象深广,偶而琵琶点出泛音,使人想起近处的水滴。

  (6)"渔歌唱晚":箫与琵琶奏出歌唱性旋律,显示超脱凡世悠闲自得的意景。

  (7)"洄澜拍岸":琵琶用扫、轮法奏出波浪击岸的景象。

  (8)"桡鸣远濑":刻画群舟再归途中,摇撸声与水流声相互掺杂、映衬的意境。

  (9)"欸乃归舟":旋律由一个简单乐汇作递升、递降的模进,古筝的琶音模仿出江上的浪花和摇撸声为之作陪衬。音乐慢起渐快,由弱渐强,逐步推向高潮。

  《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现实了大自然景色的变换无穷。

  第9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徒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

  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

《春江花月夜》赏析15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拼音解读

  chūn jiāng cháo shuǐ lián hǎi píng,hǎi shàng míng yuè gòng cháo shēng 。

  yàn yàn suí bō qiān wàn lǐ,hé chù chūn jiāng wú yuè míng!

  jiāng liú wǎn zhuǎn rào fāng diàn,yuè zhào huā lín jiē sì xiàn 。

  kōng lǐ liú shuāng bù jué fēi,tīng shàng bái shā kàn bù jiàn 。

  jiāng tiān yī sè wú xiān chén,jiǎo jiǎo kōng zhōng gū yuè lún 。

  jiāng pàn hé rén chū jiàn yuè?jiāng yuè hé nián chū zhào rén?

  rén shēng dài dài wú qióng yǐ,jiāng yuè nián nián zhǐ xiāng sì 。

  bù zhī jiāng yuè dài hé rén,dàn jiàn cháng jiāng sòng liú shuǐ 。

  bái yún yī piàn qù yōu yōu,qīng fēng pǔ shàng bù shēng chóu 。

  shuí jiā jīn yè piān zhōu zǐ?hé chù xiāng sī míng yuè lóu?

  yù hù lián zhōng juǎn bù qù,dǎo yī zhēn shàng fú huán lái 。

  cǐ shí xiāng wàng bù xiāng wén,yuàn zhú yuè huá liú zhào jūn 。

  hóng yàn cháng fēi guāng bù dù,yú lóng qián yuè shuǐ chéng wén 。

  zuó yè xián tán mèng luò huā,kě lián chūn bàn bù huán jiā 。

  jiāng shuǐ liú chūn qù yù jìn,jiāng tán luò yuè fù xī xiá 。

  xié yuè chén chén cáng hǎi wù,jié shí xiāo xiāng wú xiàn lù 。

  bù zhī chéng yuè jǐ rén guī,luò yuè yáo qíng mǎn jiāng shù 。

  相关翻译

  春天浩荡的江潮水和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仿佛是随着湖水一起浦观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港港的光华随着万里的永波闪动,奔流的江水都无不闪耀着明亮的月光。江洗市市曲曲地绕着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耀着无边的花草林木,好像着了一层细唐的雪珠。在如水的月空下无从觉察到霜气,小洲上自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让人看不分明。江水和天空成了一个颜色,纤尘未染一般纯净,校洁的天空中一轮抵月高悬着。江畔是何人最打看见明月,江月又是何年最初照耀世人?

  人生世世代代没有个穷尽,只有江月年复一年地总是相似。不知江月在等待着何人,只见长江日日夜夜不停地滚滚东流。高去的一片白云悠放飘荡,青枫浦上送别的人不胜忧愁。谁家的游子在今夜春江上划着一叶小舟?何处有人在明月楼上升起相思?可怜明月在楼上徘徊不去,应该会照到那处于离别中的人儿的梳妆镜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帝,卷帘亦不走,照在捣衣站上,排去又还来。此时彼此共望同一轮月却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愿随着多情的月光沈走来照耀君子你啊。鸿雁长久不停地飞翔也飞不出这无边的月光世界,月光下水中的鱼龙跳跃,泛起阵阵波纹。昨夜梦见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人还来归还家乡。江水带着春光流走,将到尽头了,江潭上的月亮又复将西落。西斜的月亮渐渐下沉,藏在茫茫的海雾里,渤海的瑞石和潇湘之间隔着无限通远的路程。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归还,落月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相关赏析

  这是一首宫体诗,被闻一多先生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孤篇,压过全唐。“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始于南朝陈后主,但本诗除了曲调名沿用旧体外,内容和风格都与以前供宫廷娱乐的歌曲大异其趣。

  在一个月光胶洁的晴澈夜晚,诗人张若虚临于春江边,看着浩瀚无垠的江潮及月光F那片澄微无际的世界,牵动起无限情思。诗人讴歌优美的自然,赞颂纯洁的爱情,将诗情画意与哲理熔于炉,营造出一片幽深渺远的意境。

  开篇写景,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诗人把“月华”作为主体,作为情感的纽带,从“明月共潮生”写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以月的运行来布局,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心路历程。在月光的照耀下,哪处春江不反射着明月的光辉呢。诗人神思飞跃,在写录的同时又在探索着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有限,但人类的存在却同那日日升起在江上的明月一样,绵延不息。紧接着,诗人便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具体的人生图景,—幅思妇游子的人生图景,引入爱情这一飘荡在人世间永恒的旋律,将景与情巧妙相连,引人人胜!春、江、花、月、夜,这五种艺术形象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沈德潜云:前半见人有变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与月同无尽也。后半写思妇怅惘之情,曲折三致。题中五字安放自然,犹是王、杨、卢、骆之体。(《唐诗别裁集》)

  作者介绍

  张若虚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