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春江花月夜 实录 教学

管理员

摘要: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3篇《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1  《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主题单元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收录的第5首诗歌。前4首,均为简短的律诗。  诗歌所描绘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学生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素有风物淮南第……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3篇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1

  《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主题单元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收录的第5首诗歌。前4首,均为简短的律诗。

  诗歌所描绘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学生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誉的仪征,据说就是诗人张若虚的故乡。在家乡的土地上,学习前辈诗人讴歌赞美家乡美景、抒发家园之思的诗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引领着学生,在走进这首诗歌,走近作者的同时,进一步走进诗歌营造的生活境界之中,走进唐诗的文化氛围之中,最终使唐诗之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一直崇尚语文的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合格的语文。所以,我在这课的设计上,始终立足于激情这个情感基调,来营造教学所应有的氛围。我不想在这课的教学中强化诗歌技法,也不想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美。我要让学生明白,唐诗是一座不朽的宝山,只要用心品味,在这里完全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诗歌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

  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很疲乏,精神状态不好。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入静活动(内容略,编者注),然后才开始上课。

  《春江花月夜》音乐再起,很低的声音,如同天籁。在音乐陪伴下,我开始用抒情的话语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朦胧的美,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打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就是一千年来给了无数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也一起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与华美吧。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经典诗歌。注意,用心品读,不要发出声音。

  教学过程二:静读涵泳,初品感受诗歌的内容之美

  学生默读,教室依旧一片寂静。

  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诵着整首诗,我的速度比学生们要慢,当我默背结束时,我看见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悄悄地翻阅手中的教学案了。

  阅读,就是和高尚的灵魂在交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诵之中时,同学们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同桌之间简单交流。

  学生开始轻声交流。

  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静静地阅读诗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你说说?你感觉到些什么?

  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大大的,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明月映照下,江水澄澈,江上没有帆,没有任何东西,只有无边的空阔这个学生说得很诗意。

  你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你呢?我转向另一名学生。

  除了天空中一轮皎洁的月,我的大脑中还出现了淡淡的雾气,这雾气在江面上轻轻飘荡着,时有时无。天地显得格外的空旷、寂寞。

  你在辽阔和寂寞之上,还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

  月亮很亮很高,一个人很孤独第三位同学站了起来。

  谁?这个人是谁?

  作者。

  作者吗?在诗歌中,我们应该称他为什么人?

  是抒情主人公。应该在初春季节,还比较寒冷,抒情主人公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长江边上,一会儿仰头望月,一会儿低头观水。由这孤独的月和流淌的春水,他想到了家乡,于是心中充满了忧伤。

  你的感觉很细腻,有景有情,很好!我为有这样灵动的学生而欣慰。

  教学过程三: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之美

  静静阅读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体味到了春江花月夜清新迷人的气息。下面,让我们轻声吟诵这首诗歌。用我们的轻轻吟诵,来进一步品味诗歌的美。我给大家配乐,同学们自己轻声吟诵诗歌。

  学生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中,开始轻声诵读。我在黑板上把容易读错的两个字的字音标注出来:不胜(shēng)愁、砧(zhēn)。

  刚才咱们描绘了大脑中出现的图象,现在,咱们品味品味大脑中体悟到的美。你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行吗?

  我觉得整首诗歌轻声读下来后,有一种寂静优美的感觉。一学生说。

  噢,你读出了寂静优美。这种美,你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我追问道。学生思索着,没有回答。表达不出来,是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不对?

  是。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大脑中有无数的图画,却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吧,或许他们能表达出来的。

  我读出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江水缓缓东流,明月高照,微风吹动了闺房的窗帘,也吹动了闺中人的相思之情。

  我的大脑成大杂烩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景都混在里面,组成了一幅画。在清静明透的'意境里,它们融为了一体。

  我感受到的是月色微红,花瓣飘落。

  教学过程四:推荐朗读,三品诗歌的音韵之美

  美,在我们的心头轻轻荡漾。两遍诵读下来,同学们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还有了人,更有了情。不过,刚才都是自由诵读。现在,咱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单独演绎一下。大家最愿意听哪位同学朗读?

  可能因为后面有几十位老师听课的原因,学生你望我,我望你,没有人提名。实际上,这个班级朗诵水平整体也不高。

  那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推荐了。你推荐一位,怎么样?我点了一个女生的将。

  这位女同学站起来,目光在班级里巡视着,却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难怪,分科后重新组建的班级,相互间还不是很熟悉。而前一阶段学习也没有进行朗读活动。

  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就你自己来,怎么样?为大家精彩演绎一下,把诗歌特有的音韵之美展示出来。我来为你放音乐。

  这位女生的朗读有点味道,但还是有些欠缺。

  朗诵得很好,注意了捕捉诗歌意境。请注意,沈这个字在这里念沉。我知道此时不宜多指点朗读技巧。

  三次诵读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了。我看见有同学刚才在别人朗读时不断地摇头,是觉得她读得不够好吗?读诗其实就是在交流,在用自己的心和另一个灵魂在交流,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读时的处理也就会出现差异。但只要用心去读,我们就会在感受领悟思考中获得很多。

  教学过程五: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欣赏了这位同学充满情感的诵读后,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种大声朗诵全诗的欲望了?下面,咱们来个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诵读。每个同学,都挺直了腰杆儿,用自己的理解,大声诵读这首诗歌。记住,要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境界中。

  学生自由诵读。

  有没有自我陶醉?

  有点陶醉了。在朗诵中,我的大脑中始终浮现着那轮皎洁的江月,此外是背景的宏大,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穷。

  我陶醉于这中国水墨画般的艺术境界中。我的脑海里,除了月光,一切都是朦胧的,岸上的花,水中的船,缥缈遥远。

  我突然有了一种孤独感,感觉到无论月还是人都是孤独的。

  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感受都是独特的,是我们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解读诗歌后的产物,这就是个性化诵读。然而,每一首诗歌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自由解读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们应该共同把握的东西。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主要描绘了哪些意象?

  学生齐答:春、江、花、月、夜。

  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五大意象中最主要的意象月。学生通过品味诗中10多处写月的诗句,明白了这首诗在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块内容,以但见长江东流水为界,前一部分由景入思,后一部分由景入情。

  教学过程六:意境再造,五品诗歌的情感之美

  一首好的诗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它总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就像画儿不能裁减下一小块来欣赏一样,诗句也是不能用来逐句翻译的,但是诗歌展现的画面却可以在心中描绘。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文字一定要优美。

  学生在积极地创作,我在下面巡视,适时给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以指点。5分钟时间到,我挑选了几位描写得形象生动的同学来发言。先让他们朗读自己所描绘的诗句,然后再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皎洁,大地如披上一件洁白的纱衣。置身江畔,举首四望,只见万里长空,如牛奶洗涤过一般,深蓝中带着乳白。而江水在这月光的笼罩下,也如同流淌着的不是清冷的水,而是一江的牛奶。明明能感受到流霜的侵蚀,睁大了眼睛,却也无法发现霜的行踪;明明能感受到江滩上沙的细腻和温柔,却不知这沙,到底是自身洁白,还是月华的漂染

  多美的境界,多奢侈的想象啊。你该用多少牛奶才能把这天地洗个遍呀。不知我这样调侃是否合适。学生们善意地笑了起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天地间一片空明,只有一轮皓月高悬着。这轮月啊,没有一丝的杂质,宛如一轮纯粹的美玉;这长江和长空啊,纯净得如同盘古刚开辟出的世界,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没有忙碌的人类,只有永恒的天、永恒的地、永恒的长江、永恒的一轮孤月

  真好,永恒与纯洁,你的两个关键词。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诗歌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不要评价,只是描绘出情景来。我纠正道。

  噢。剪纸般的月亮粘贴在瓦蓝色的长空,长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碧蓝的江水。这江水蜿蜒着流向东方,在天边处和大海和蓝天融为一体。时空凝固,凝固在这早春二月的江南,凝固在这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的江畔。

  一阵又一阵掌声,从教室里响起。

  教学过程七:师生共读,在美读中拥满怀优美

  这节课,我们通过五次诵读,用我们的心灵和张若虚的心灵进行了对接。然而,这首流传了千年的经典中无穷无尽的意韵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们大多还没有能够领悟。这是一种阅读的遗憾,但也是一种阅读的动力。因为这些我们暂且没有光顾的内容,就是我们未来继续阅读的动力。课的最后,请给我一个机会,我渴望着把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通过我的朗诵传递给同学们。

  我点开背景音乐,当音乐的一个小高潮过去后,才开始了我的诵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是一个热爱诵读的老师,对朗读有一定的研究。随着我的诵读,学生们再次沉浸到那虚无缥缈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许多学生开始跟在我的后面轻轻朗诵着,几个句子后,就发展成了一种全班的跟诵。

  有一种来自诗歌、来自朗诵、来自心灵的美,从教室里生成,然后溢出窗口,弥漫向四面八方。

  朗诵结束后,有个半分钟的静场,直到下课的音乐响起。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2

  一、导入

  师:月在古典诗词中犹如一条生命的纽带,寄托着诗人无限的情思,一月千年,意蕴丰富。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咱们学过的有关月的诗句。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师:一提到月,同学们可谓滔滔不绝啊。(生笑)的确,月可以说是中国的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之一,诗人对月抒怀,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他们的人生坎坷,意蕴丰富。在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明月高悬,清辉映照,在空间上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明月寄托着诗人或相思或失意的情感,代表着情感意象。在李煜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明月亘古不变,人生却易逝,此时的明月代表着时间的意象。(幻灯片展示)

  今天咱们一起走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看他的笔下,月亮会带给我们什么。(幻灯片展示张若虚的简介)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诗不在多,精彩进行。(生笑)张若虚的作品不多,但《春江花月夜》可谓孤篇绝伦,诗人也因此名垂后册。

  二、置身诗境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了这首诗,咱们现在就跟着配乐朗读一遍。(播放配乐,师生一起诵读全文)

  读之前咱们先回忆一下,朗读要注意什么?

  生(多):读准字音字词、语速、情感、节奏。轻重缓急的抑扬顿挫的。

  师:这首诗的节奏是?

  生:二二三。

  师:语速适合?

  生:轻缓。

  (生齐读)

  师: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节奏把握也很好,在语速和情感方面,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笑轻声):不好。

  师:咱们先看一下这首诗的韵脚。这首诗一共有九韵。(幻灯片展示)

  声音从洪亮—细微—柔和—洪亮—细微变化,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这些韵脚,同学们再结合文章的内容看一下,和什么有关。(静默一分钟)

  生:情感变化。

  师:对了,所以咱们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运用轻重缓急的语速读出它的情感变化来。我试读一下1—8句,同学们看读得怎样。(师示范读)

  生(鼓掌):好!

  师:谢谢。请哪两位位同学接着读剩下的部分?(两生个人读)

  师:两位同学读得都很不错,速度把握得好,感情也读出来了,现在请全班同学一起来配乐朗读。(配乐)

  师:同学们这一次比第一次读得怎样?

  生(笑):好多了。

  师:同学们这次就很好,读出了它的音韵美。像这样经典的作品更值得咱们多诵读,时间关系咱课堂上就读到这里了,课后请同学们多诵读。现在进入下一个环节——鉴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鉴赏古诗可以从那些方面入手?

  生:艺术手法。

  生:形象。

  生:……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艺术手法,炼字,形象或意象,思想感情、内容等是咱们常见的鉴赏诗歌的切入点。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合作探究,任选一角度鉴赏这首诗,15分钟,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我补充一点,咱们教材上的版本是“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有些版本是“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也可以列入讨论的范围。(学习开始,师到各个小组指导)

  三、探究学习

  生(小组代表1):我们小组以炼字为切入点,觉得这首诗有很多字写得特别精彩。比如,海上生明月的“生”,写出了明月随海水涌动的动感,气势很大,似乎明月有了生命。还有可怜楼上月徘徊的徘徊,它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月亮人的感情,可怜在这应该是可爱的意思。可爱的月亮好像被女主人公的痴情感动了,徘徊着跟着她,不肯离去。至于老师刚刚说的“望”“待”与“只”“照”,我们认为,“只”是只有的意思,写出了月亮虽不变但只是重复而已,比较吻合作者的意思,望字则表现不出来, “只”好一点。而“待”,有等待的意思,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活了,而“照”字显得平淡一些。

  师: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所以,精彩的炼字是我们欣赏的角度。不知道有没有小组也是以字为切入点欣赏的呢?

  生(小组代表2):我们小组也是欣赏字的,不过我们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望”“待”与“只”“照”,相比“望”更好,望指望上去,看上去,有抬头的动感,是人的动作,比较符合当时的语境。

  师:两位同学回答的都有道理,诗无达诂,言之成理即可。但在这里有一点我们要明确,那就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如果说作者认为人生须臾,江月永恒,那作者的人生态度就是消极的,但从全文看,作者的态度是消极的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师:对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从这句看作者羡慕江月永恒,为人生须臾而烦恼。但作者同样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生命代代相传,同样是永恒的,而且不尽相同,而江月只是单调的重复罢了。由此看来,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积极向上的,基调也由此显得哀而不伤。好,还有那个小组要补充炼字的吗?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3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伴随着这优美的古筝乐,我很激动的开始了和我们高二(13)班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同学们,你知道听到的这是什么音乐吗?……有一首诗闻一多读了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有人说这首诗“孤篇压全唐”,这就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优美的春江花月夜,把这节课变成我们共同陶醉的审美盛宴,好不好?!

  但要欣赏品味美,首先要有双能发现美的——耳朵!

  不同形式的艺术之美往往具有通感的作用,美妙的音乐与诗歌能通过听觉渗透到心灵的深处,激起情感的波澜 ,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画面,引发视觉的审美享受。下面我为大家朗读《春江花月夜》,你可以跟着用心轻轻默读,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去听,无论我读的怎么样,都请你打开心扉,让用心感受诗歌, 置身其境,用心感悟,看看诗歌能在你的脑海中投下那些优美的画面。

  老师伴乐朗诵……

  二、整体感知

  师:诗歌优美婉转,意境动人,请你闭上眼睛回味,看谁能描述一下诗歌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发言(提示:选取了那些自然之景?每个景色可不可以加上修饰语?)

  生:春、江、花、月、夜

  师:那一个意象贯穿全诗?

  生:月

  师:有没有变化?

  生:夜月初生、孤月高悬、落月西斜

  师:抒情主人公呢?

  生:月下徘徊,思绪万千。(幻灯)

  师: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特色就是借境抒情,情景交融, 对于诗歌的欣赏我们要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幻灯)

  很显然,作者笔下的景不仅美丽而且富有变化,缘景明情,就是根据景的特色去感悟诗人情的特色,而景的变化可能就预示着情的变化,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品赏作者笔下富有动态的诗境,并感受随着景的变化,诗人情感的走向。下面就让我们想象自己也置身那优美的春江之畔,皓月之下,花林之边,感受诗人的那时而清悦,时而低回的情绪。

  三、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1、夜月初生

  师:诗歌是在一个怎样的画面中展开的(看前四行),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歌开头的画面。(提示:找出意象,简单组合,重构画面)

  生: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开满了鲜花、长满了碧草的原野,升腾的水气中带来阵阵芳香,月光照射在开满鲜花树林上,像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所有的花儿都变成白色的了。

  师:江水婉转 春潮涌动 月色如霜 花林怎么样?艳丽?……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有人月色下的花朵植物比做什么?

  生:刚出浴的美人——花林沐月

  师:诗人面对这样一幅图景,感情应该是怎样的呢?先不要直接说出来,哪位同学用朗读来表现出来?读前四行。

  学生试读评析

  师:你读感情的是?

  提示:喜悦、高亢,因为面对的景是富有生机之景:季节——春之勃勃;月潮共生——气之朝朝,还有美丽的花林诗意点缀。

  范读、合读。

  2、孤月高悬之宇宙人生

  师:在这美妙迷离的春季月夜,诗人临江而立,看月共潮生,初生之月渐渐……(升起),很显然,诗人笔下之景富有动态,我们来看诗的4-8行,诗人的眼中的景象(月)发生了怎想的变化?

  生:初生的月亮渐渐升起,挂在半空,如霜的月色变得更加皎洁明亮。

  (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语言组织的更有美感)

  师:很好,不过注意我说的是诗人的眼中,所以你一定要注意作者的用词,除了更高更亮,诗人还强调说月是……孤月!

  师:那谁能从诗人眼中之景的变化入手结合4-8行,谈谈随景的变化又引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思绪?

  生:空旷的天地之间,孤月照孤人,很自然引发了诗人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宇宙无穷,人生短暂。

  师:是什么情绪?伤心?悲哀?还是其它?

  通过对比,引发学生思考

  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面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说“信可乐也”,但想到“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人生短暂时,发出的感慨是——“生死亦大亦”“岂不痛哉”的无可解脱的悲哀。

  还有找到解脱的苏轼:面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发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旷达之语

  那么面对宇宙无穷,同样想到人生短暂的张若虚找到解脱没有?

  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想似。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代代相传无穷无尽,让人欣慰。

  虽然有无奈,但却站在超越个人的人类高度找到了安慰,哀而不伤。

  师:能不能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起来应该是:平缓而绵长

  示范,合读。

  3、孤月高悬之深沉思恋

  师:诗人在这长江滚滚、朗月孤照之下,除了思考人生与宇宙的命题还引发了什么思绪?

  生:思念

  师:是的,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总是把月与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月的圆缺,因为月光的纯净朦胧,夜晚伫立,素月斜照,情何以堪(幻灯)?请读诗的9-12行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吧诗人月下思念的情景再现一下?

  生:白云随风悠悠飘走,面对悠悠江水,就更使人生发出不堪忍受的强烈的离愁别绪。皎洁的月光之下, 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 ,想象家乡的伊人楼上望月生愁,楼上徘徊月光所到,如她的愁绪弥漫,无可寄托。

  师:从哪些词中你感受到了这种浓浓的思念呢?

  生:男子:悠悠、不胜、女子:徘徊、卷、拂。

  师:这一部分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究竟是男子思念女子,还是女子思念男子?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以上两组问题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重置顺序或分解,并把学生可能出现的对谁在思念不清的问题凸显出来,从而导出虚与实的问题)

  师:象这样自己思念别人写成别人思念自己的写法古诗词中长有。

  类比举例: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对面着笔,使感情一份变成了两份,强化了思念离愁的浓度,类似的还有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师:思愁如此深重,诗人有没有想办法解脱呢?又解脱了没有?

  生:借月传情,鱼雁传书,当然不能实现:“此时相望不相闻,原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师:很好哪位同学通过朗读9-14行把这种低回哀怨的离愁和有情而不能传达的无奈表现出来?

  学生试读,评价指导,合读。

  4、落月西斜

  师:一轮孤月引发了诗人无限又无可解脱愁绪,青春的美好、生命的温度面对离别总显得那么无助,而月满人圆、月传人情本就是个善意的千载谎言,任他万般柔情,那清冷的素月怎能温暖梦醒之后的凄寒!

  情到深处,无言可表,无论梦境还是现实作者只能把无尽的孤寂寄托于自然之中,我们来看诗歌的最后四行,作者通过写哪些景物来寄托情感。

  生: 花落闲潭(梦境) 虚实相生

  春尽月落

  归路遥遥 意味悠悠

  (无奈 希望 羡慕 思情悠悠)

  (重在品味意味之悠长,以美读来带动学生情绪,读出悠悠之味。)

  四 拓展训练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评价该诗:“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探究:你认为诗中有憧憬吗?如果有,诗人在憧憬什么?你认为诗中有悲伤吗?请谈谈个人看法。

  (幻灯)

  春潮涌动、月共潮生 欣赏良辰美景 赞美自然

  孤月高悬 思索宇宙人生 积极人生

  抒发离愁思念 讴歌爱情

  西斜落月 渴望归去团员 表达希望

  哀而不伤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分析欣赏了这首优秀的诗作。诗人临江而立,面对眼前之景,发出了动人的吟唱:即使是伤感与无奈也是源自于思念,源自于对生命中美好东西的追寻及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可谓哀而不伤最后再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共同吟诵这首《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