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1 一、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年级:八年级上 三、课型:纯乐器欣赏课 四、课时:一个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钢琴 六、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充分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春江花月夜教案1
一、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年级:八年级上
三、课型:纯乐器欣赏课
四、课时:一个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钢琴
六、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充分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歌曲的情绪,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自然的、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主题片段,理解并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
七、教学重点:有表现力的,婉转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
八、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能够进行创编。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奥尔夫声势律动的方法进行导入,对歌曲主题音乐的难点节奏通过拍手捻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授
1.初听歌曲
(1)多媒体播放,提前提问问题:这部作品给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钢琴范唱前三个乐段,提前提出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
2.深入了解
发声练习:用“MI”做音阶式的发声练习。
跟钢琴对歌曲的主题旋律片段进行视唱并对其情绪方式进行引导。
通过多媒体对歌曲第一段和第五段的音乐进行分析。
3.整体感受
这一环节针对《春江花月夜》的发展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并激发他们去探索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活动
对《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创作手法——同尾换头,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并对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课堂小结
这一环节采用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老师总结升华。
十、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同头换尾创作手法
民族管弦乐 琵琶 萧 古筝 二胡
春江花月夜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3、诗歌创作。诗歌教学不管是欣赏境界,还是鉴赏语言,其目的固然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准备材料
1、诗人的生平及诗歌2、诗歌写作的背景3、诗歌的参考译文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意境赏析
1、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现、组合。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想象。如果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学习与欣赏。
诗歌想象的方法:(1)根据字词想象单个形象;(2)根据句节想象群体形象;(3)根据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2、创造新的形象
提出课题: 请同学们从下列题目中选出自己的题目充从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深刻地感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的意境,把诗歌描绘的这幅“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依据各自的题目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1春之卷、2江之画、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
四、赏析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的内容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2、小组交流探讨,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教师主持,请各小组的代表发言人诵读优秀的改写文章。
4、教师在听诵读的同时记录小组发言的纲要,并做好总结和评价。
教师总结: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五、情感把握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诗由“情”出发,是诗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
我们在上一部分的学习中在整体上感知了诗歌的形象,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但要想更深层次的把握作者的感受和情感,一方面需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另一方面还需要对诗歌中呈现的意象、措辞进行深刻的分析,从每一个意象和每一句诗行里去仔细捕捉,再把它们连缀起来,组合成我们对诗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的了解和感知。
1、教师出示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下一步探讨的材料依据。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1)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状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2)教师点拨指导,小组同学交流探讨成果。
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
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六、即兴赋诗
1、选题:(1)把《春江花月夜》一诗改写为现代诗歌。(2)以“多情的月亮”、“浩渺的时空”、
“惹人的春花”为话题,写一首诗。
2、要求:(1)写诗要注意韵律(2)写诗要选择鲜活的意象(3)写诗要意蕴丰富(4)写诗要有充沛的感情。
春江花月夜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 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 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