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读后感(通用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楚辞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楚辞读后感1 看到楚辞最开始想到的是屈原—一个以死亡来体现生……
楚辞读后感(通用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楚辞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楚辞读后感1
看到楚辞最开始想到的是屈原—一个以死亡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人,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爱国者。他有理想,有目标,有政治抱负,却也因此被敌对,被流放。他殷切的盼望着君主睿智、国家强盛,盼望着自己才华得以施展,能有所建树,但他最终只剩无助和孤独,对他来说,人生都如浮萍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一个人经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他孤独、劳累,但自己却那么渺小,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自己的生命都无力改变,他找不到路,回不去郢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来体现他对国家、对人民的爱,只盼着灵魂能够飞回故乡去。
“纷吾即有此内美兮,有重之以修能”年轻的屈原,器宇轩昂,才华横溢,他有朝气,自信,是不屈的斗士,“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光阴似箭,唯恐抓不住飞逝的时光,希望岁月来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体现了他为了国家强盛矢志不渝的精神。“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分,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苟余情其信婷以练要兮,长颇颔亦何伤。”等等在现在社会同样适用,人们忙着争名夺权,追逐利禄,猜忌着别人,彼此间勾心斗角,相互嫉妒,忽视了本该有的追求,抛弃了内心原本应该拥有的纯真和善良,这些话也告诫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保留内心真正的美好和善良,让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意思是,趁你年轻还未衰老,施展才华还有大好的机会,没错,当下的我们,还年轻,还有时间和机会去追寻、去奋斗,去实现理想,不应该在该努力拼搏的年纪而懈怠,更不应该向自己认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苟不直,吾宁死”又是何等的坚定,这些更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在《楚辞》中还有许多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最应该学习的是屈原那浓厚而炽热的爱国之情,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应当真切的爱着自己的国家,还应该学习屈原那坚贞不屈,不卑不亢的高尚品德。
楚辞读后感2
看到楚辞最开始想到的是屈原—一个以死亡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人,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爱国者。他有理想,有目标,有政治抱负,却也因此被敌对,被流放。他殷切的盼望着君主睿智、国家强盛,盼望着自己才华得以施展,能有所建树,但他最终只剩无助和孤独,对他来说,人生都如浮萍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一个人经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他孤独、劳累,但自己却那么渺小,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自己的生命都无力改变,他找不到路,回不去郢都,只能用自己的生命来体现他对国家、对人民的爱,只盼着灵魂能够飞回故乡去。
“纷吾即有此内美兮,有重之以修能”年轻的屈原,器宇轩昂,才华横溢,他有朝气,自信,是不屈的斗士,“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光阴似箭,唯恐抓不住飞逝的时光,希望岁月来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美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体现了他为了国家强盛矢志不渝的精神。“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分,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苟余情其信婷以练要兮,长颇颔亦何伤。”等等在现在社会同样适用,人们忙着争名夺权,追逐利禄,猜忌着别人,彼此间勾心斗角,相互嫉妒,忽视了本该有的追求,抛弃了内心原本应该拥有的纯真和善良,这些话也告诫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保留内心真正的美好和善良,让自己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意思是,趁你年轻还未衰老,施展才华还有大好的机会,没错,当下的我们,还年轻,还有时间和机会去追寻、去奋斗,去实现理想,不应该在该努力拼搏的年纪而懈怠,更不应该向自己认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苟不直,吾宁死”又是何等的坚定,这些更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在《楚辞》中还有许多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最应该学习的是屈原那浓厚而炽热的爱国之情,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应当真切的爱着自己的国家,还应该学习屈原那坚贞不屈,不卑不亢的高尚品德。
楚辞读后感3
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
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
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
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託彭咸之所居”。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
二、思君与怨君
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于是他又吟咏“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介子忠而里枯兮,有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悠悠”。
在这段文字中即提到明君,又提到昏君,还提到先寐后寤,可是悔之已晚的晋文公。这是多么的委婉曲折而有愁肠百结啊。在诸文中,直接出现怨句“君无度而弗查”、“惜壅君之不识”、“与余言而不信兮”、“施黄棘之枉策”。甚至想到要选择一个明君来施展自己的抱负。也有如慈父般的眷眷之情:“恐皇舆之败绩”“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何不改乎此度”。如此的拳拳,如此的百转千折,最后选择依然是为国沉躯。
三、去与留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借灵氛之口,屈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呼唤,即离开楚地,另奔汤、禹、武丁、齐桓之类的明君,乘“方壮”之年,“远逝而自疏”,周游上下,立一番功业。可是,就在“忽乎吾将行”之时,用仆悲马怀,顾而不前来来表达自己最终的抉择。即使是在流放且毫无起用征兆时,“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最后“鸟飞返乡,狐死首丘”。在《招魂》一文中,也借用巫阳之口,一再重申此种抉择。
四、坚守自志与随波逐流
借助女媭责备的口吻和厉神占卜的梦境,屈原向我们展示了发自内心的另一种声音——“何不变此志也?”,并用了鲧“直以亡身”的实例,这其实也是一种现世的深切关怀,即可以荣享富贵,又可以朋友相交,至少可以温饱终日。可是同时,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发出嘹亮的呐喊:“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离愍而不迁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宁逝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常态”。最终在《渔父》一文中明确抉择:“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五、执着与逍遥
在《九章。悲回风》中,屈原为我们展示了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在《渔父》一文中,更是通过渔父这一艺术形象给我们明确展示了“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的游戏立场。在给予明确回应,之后,还留给我们莞尔一笑的神情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余音。足可饶梁三日。
可是,同样最终是皎皎于世,最终,屈原无法只忘情于个人的逍遥,不能放任对楚国的责任感,最终离去!
纠结、挣扎、抉择、自沉、殉国,由这些组成的的内心,经历后的抉择,你能不感动吗?
楚辞读后感4
楚地,一个文化的烙印,其倜傥神秘,犹如含情脉脉的眸,时时抓住我的灵魂。
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我的心尖。
那种忧郁,那种愤懑,那种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归根结底,都缘于那些溶入灵魂的深沉的爱。
一、对楚地的爱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就是这个句子让唤醒了久违的泪水,如此的不加设计,不加酝酿的流泪!能够想象,当屈原在吟到此处时,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如何的泪雨滂沱!
其实,凭着屈原的才能和见识,要在别的诸侯国谋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职位并不会是什么难事。况且在东周时代分邦建国的体制下,离故土远赴他国并不是什么“叛国行径”,也不会有来自道德的谴责。士的横行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养士之风也非常的盛行。
在《离骚》一文中,借助灵氛口劝屈原离开楚地,远走他国:“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又有巫咸更为明确的指向——臣择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在此屈原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极端矛盾之情,也考虑,甚至真的要“历吉日乎吾将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还是以仆悲马怀的委婉表达来展示自己的`选择。真的,什么才能让一个极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将远离故土时体会到仆悲马怀而不是壮志满怀,最终还是以自沉作为挽救楚地的悲壮的讽谏?而如果《招魂》确系屈原所作,则更借巫阳口吻明确“魂兮归来”的抉择。而在《橘颂》中则借颂橘再申自己“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志向。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达,最后都归结于对楚地深深的眷爱。
二、对楚君的爱
对于怀王,屈原是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的。虽然在血统上屈原也算是一个贵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对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也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确提到怀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的程度。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如此的待遇让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后来的怀王,却是“羌中道而回畔兮”、“与余言而不信兮”。最后,屈原被罢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对“黄棘之盟”的强烈反对!而他的反对、抗争的所带来的反应却是:“荪佯聋不闻”,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复”!美人迟暮,人生几何啊?
历史证明了屈原预见的准确性,盟约只是让秦国可以更好的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怀王果然被扣,最后客死他乡。可以想象,当时的屈原应该是多么的无奈伤悲加愤懑。可是即使这样,他也只是强调楚王是聪明但被党人遮蔽、欺骗。当我们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风》........我们怎能不被感动?
在怀王被扣后,主张积极营救,可是对于顷襄王而言,难道不是乐观其势?为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残杀都常见,更何况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
可怜的屈原,爱的如此的坚贞,如此的不识时务。可是因时务而流变的所谓的爱,是真的吗?
楚辞读后感5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十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行本。
《楚辞》运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