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酬乐天扬州初……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传达了刘禹锡在经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后,仍然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当遇到逆境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也于第五单元单元主题相契合。
《新课标》要求在古诗教学中,初中阶段要达到让学生“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教学从语言着手,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美的内容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触摸古诗中的情感基调。古诗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要有效利用诵读、想象等手段,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说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三、说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2、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四、说教法
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这节课我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想象入境法、联系扩充法。
五、说学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法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感受、大胆想象、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简介诗歌背景。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接着向学生展示诗歌的写作背景资料,进入本课的学习。
(在这一环节中,导入语的设计应该简洁直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的目的,引发学生的共鸣。这个导入语还暗示了诗歌的主旨,对下一环节读懂诗歌起到一定的作用。简介写作背景,是本课教学中必要的一个环节,否则诗人的情感和精神品质就不易被理解。这一环节,为下一步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二环节: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这一环节以诵读贯穿始终。诵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能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时增强古文言语感,提高品悟能力。采用不同形式诵读,让学生对全诗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利于把握全诗的情感,同时指导学生,读好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
第三环节: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词间蕴含着幽微意蕴,跳荡着节奏张力。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语言解篇章,以语言绘形象,以语言激情感,以语言开智慧。然后再次回归诵读,读出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品析能力。)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诗歌的后四句在情感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环节的诵读,是为了让学生来感受这种变化,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然后抓住重点诗句,让学生去理解想象,进入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同时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说,发展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对古诗名句的多元解读,我向学生出示刘禹锡答和白居易的另一首诗,抽出其中的名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让学生解读,进一步感受诗人的豁达乐观胸怀;之后,再向学生出示一份今人对这两句是的解读文字,引导学生对古诗名句的多元解读,实现名句教学的重点突破,引导学生认识到其中包含的哲理。)
5、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教学环节引入诗人的另两首诗,同时简介创作背景,使学生对诗人顽强豁达精神有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作品走向生活,从情感走向精神,创建大语文的学习情景。)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再次回归诵读,始终抓住古诗文教学的根本,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发展阅读能力,提高学习素养,培养学习兴趣。)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试背整首诗。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语文一科更是如此,只有背诵下来,才可能被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抓住背诵,就是抓住了学习的根本。为促进知识的转化,这中间插入一个补写诗句的小练习,用优美的语言补写出自己对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紧扣诵读、咬文嚼字,辅以拓展延伸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感知情感、感受精神,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学习古诗文来感受作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本文是一篇酬答诗,作者通过对好友赠诗的回答表现了自己豁达的人生观。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积累,基本词汇、常见修辞等等都有了较为自如的把握。对于诗歌这种文体,他们已接触过很多年。但由于对诗歌这种文体的情感把握还不够精准到位。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写作的环节,学生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以及诗中蕴含的情感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谈话、讨论法、PPT辅助教学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学生带进语文学习的氛围中来,因此,导入新课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入手,为学生补充一些他们可能不太清楚的知识。我先会补充“酬答”这一古代文人社交传统。用PPT出示一些酬答诗,如《闺意献张水部》《赠李颀》,然后引入本课。
(二)初步感知
这首诗是酬答诗当中的“答”,其中有些内容与赠诗是相关的,所以我会在简单介绍刘禹锡生平之后,用PPT出示刘禹锡所酬答的白居易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赠诗,并稍作讲解。有了背景知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才立体、完整。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朗读可加强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感受,可加强语感;默读可加强学生对文章框架的整理能力,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性,尤其是诗词这类非常富余音韵美的文体。因此,在本课开始,我会给同学们3分钟,请他们用大声朗读的方式初读课文,同时请学生结合注释简述一下全诗的大意。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对诗文内涵有了整体上的把握,为我们下一步从细节上深入做好了准备。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是如何支撑逻辑框架的,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细节信息是如何通过逻辑框架服务于主题。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PPT按诗文顺序所涉及的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我们要理解本诗的内涵及情感,就须将本诗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对比白诗,来看看刘诗第一联为什么要这样写?
2、第二联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样的情感?
3、本诗的第三联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品析一下这两句。
4、第四联质朴清新平实,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诗文的四联,内容上涉及了内容、语言、手法,通过从这三个层面的把握,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文章主旨。
(四)巩固提高
我们学过的诗中,常常蕴含一些人生的哲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者你听说过哪些类似的诗句?简述说明了哪些道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利用我们本节课的思路:内容、语言和手法结合分析,并组织语言表达。分析的过程也是学生一种自学方式,口头表达又是训练交际能力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对于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情感升华。因此我会在回顾了内容和知识点之后,进行情感上的总结。如下: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遇到挫折后,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叹息抱怨,而是勇敢豁达地继续生活下去
作业课程实践性地拓展延伸,也是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基于此,课下请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下节课点评。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文章的关键字句和情感走向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初中语文组xx号,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接下来,我会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环节,来对本篇文章进行说课。
(首先,进入我说课的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古诗,讲述了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后,在洛阳与白居易相识,表现了两人惺惺相惜的真挚情谊,同时传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和情怀。本单元一共包含五篇课文,题材涉及写景、状物、咏诗等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文的阅读去领会古典文学的极致魅力,同时学习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二、说学情
《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要让学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八年级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因此对于诗歌内容的把握是不存在太大问题的。但是八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尤其是对诗歌的审美能力欠缺,因此需要教师从语言入手,带领学生去体悟作者情感,提高审美品味。
三、说三维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讲解,我将三维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识记诗人相关简介;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了解酬赠诗的体裁特点。
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间的深厚情谊,体会诗人豁达大度的情怀和昂扬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研读体会诗中用典和富于哲理性的语句,进而深入感受诗人的豁达情怀。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上:在古诗教学中,我会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
①通过反复诵读去理解诗词大意。
②通过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③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上,根据本篇文章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严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促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达成,我会采用故事导入、初读梳疑、品读意境、表演体悟、拓展阅读五个步骤来设计本课。
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求知欲。
上课伊始,我会PPT出示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锻炼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然后PPT出示古诗翻译,教师讲解白居易与刘禹锡两人的情感渊源,最终设疑:如此才情卓著的白居易,在他写下这首赠诗后,刘禹锡又是怎么表示的呢?进而引入本篇文章的学习。
环节二、初读梳疑,知情入境
1、读懂诗题,深化背景
首先,我会让学生提炼信息,通过诗题,你都发现了什么?同桌间交流体会,最终明确题目点出了酬赠的人物、地点、缘由。
其次,题目断句指导,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尝试断句,最终明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熟悉作者,积累名家
我会让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积累作者简介,最终由学生概括总结。
3、四读诗歌,提高审美
一读:名家范读,解决字音
二读:学生自读,划分节奏,找出诗歌韵脚。
三读:学生齐读,把握语气、语调。
四读:男女生赛读,读出情感、读出意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感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同时增强古文言语感,提高品悟能力。
4、畅所欲言,疏通大意
我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同时明确概括要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环节三、品读意境,赏词析句。
(因为该诗属于七言律诗,所以我会按照“首颔颈尾”的顺序,来就诗歌进行赏析。)
1、首联:
首先,我会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者参考书,概括首联内容,最终明确: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弃置的时光。
其次,强调“凄”“置”的书写,古诗文默写是考试常考项,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调这些易错字。
再次,品味“凄凉地”、“弃置身”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会指明学生进行回答。同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体会四川一带穷山恶水的景象。
最后,教师总结,首联直抒胸臆,表明被贬之地偏远,被贬时间久远。(板书:直抒胸臆)
2、颔联:
首先,指明学生朗读课下注释“闻笛赋”、“烂柯人”的解析,进而明确该联运用了用典的手法。
其次,强调“吟”“笛赋”“烂柯”的书写。
最后,同桌间交流该句用典的好处,体会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终明确该联主要通过典故,表明对旧友的怀念,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板书:运用典故)
3、颈联
(该句属于千古名句,因此需要重点赏析)
首先,小组讨论交流,该联主要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蕴含什么生活哲理。
最终明确:该句运用比喻修辞,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体现出的生活哲理是: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板书:千古名句)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当你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你是怎样克服的?
4、尾联
首先,学生自主概括这两句,同时思考最后两句在结构中的作用,指明学生回答。最终明确,该句是点睛之笔,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板书:点睛之笔)
环节四、表演体悟,联想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发挥想象,将白居易和刘禹锡离别时的场景再现出来。
环节五、拓展练习,巩固强化
这一环节,我主要布置两个任务:
任务一: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可以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进行总结。
任务二:背诵古诗词,同时PPT展示,要求学生就易错字词进行填空,最终同桌互批。
环节六、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词
2、将这个描绘友谊的小故事写下来,要求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