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赋》教学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因其诗……
《赤壁赋》教学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赋》教学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因其诗情、才情、理趣为人喜爱。作为高中教材中的名篇,如何品韵,思其理。我选择了对比的方法,将文章与前文《兰亭集序》与学过的黄州时的《记承天寺夜游》对比,将作品放到作者生平经历中来学习。
首先介绍苏轼的才华、生平及仕途:苏轼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曾自称读过天下所有书,识得天下所有字。21岁第一次科考拔得头筹。可谓少年名成。他多才多艺。唐宋八大散文家“三苏”,并“欧苏”并称,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他个性洒脱,很有生活情趣,率真而随性,生活中处处皆得文章。因其性格和政见被罗织罪名,险丢性命。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是有名无实的官职,还需开垦荒地才能为生。人生遭遇巨大的落差。黄州时期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初中学过《记承天寺夜游》
课文分析如下:
一、回忆《兰亭集》,古人的游记通常会写哪些内容?
回忆兰亭写了时间、季节、地点、聚会原因、人物、环境、事件、及心情:信可乐也。《赤壁赋》也无不相同的交待了这此,时间:七月既望,季节:壬戌之秋,地点:游于赤壁,人物:苏子与客。环境: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事件:泛舟赤壁、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游之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甚)为了加深对第一段环境的理解,我设计了一问:为何会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其一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其二、万顷之茫然(冯虚)其三、纵一苇之所如,泛舟(飘飘、御风)。
二、赤壁之乐与兰亭聚之乐有何异同:同:游中生乐,聚中生乐,美景中生乐。异:如临仙境,超脱人世;游目骋怀,心情开畅
三、对比《兰亭》想想古人游历山水时为什么会乐极生悲,为什么会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1)先分析主客生悲的原因:来看苏子的歌词抒发的.感情:屈原的香草美人法在文中的传承。楚辞的形式传承。才华横溢,渴望重视,有所作为。苏子肯定由景思事:这么一个上演神话逆转的地方不能不让人触目思怀。他的心情是低落的。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正是他遭遇莫大的打击写照,悲怆至极。客为何而悲?其一由此景想到曹操?曹操胸怀奇志,建立了伟业。当时气势磅礴的盖世英雄,现今不在。其悲的原因是:羡慕曹操能施展才华,英名传世,而自己壮志不酬。人生短暂,不能长久,终为灰烬。其二与曹操相较,自己平凡、普通,在黄州这偏远处寄生。感受到自然的无穷,自我的渺小。
其三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即使是今晩的乐甚之游也是如梦幻一样不可多得,转瞬即逝,快乐太少太短,人生的主旋律是平淡和不顺。
(2)从兰亭来看:古人有“快然自足时,感慨流年似水,老之将至。”有“情随事迁,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伤。这正是游景时对眼中自然的思考,人生的反思,对生命的留恋,一种想有所作为而时不我待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此为人之长情,联系自己的生活有时间飞逝的感觉是什么时候,如作业多而难时,也有时间太短。
四、苏子与王羲之是怎样看待这种悲痛的?
⑴从身边的景说开去:以山水为例(由景而议,过渡自然)“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此句颇有哲理。因为看问题有不同的角度:“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正如有哲学家说“人不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见苏子的思想已经上升到哲学层面。“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多么乐观、旷达的东坡。只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人就会有不同的思想境界。(2)王羲之对悲的态度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体现的是珍惜当下,努力作为。
五、对比《记承天寺夜游》与《赤壁赋》有何相同。这两篇黄州时的作品都有共性,《夜游》曾有此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也”黄州时的苏轼就是这样,在困境中自得其乐的。
对比中前后文章可以互补,综合学习,知识迁移,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