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东风渔夫》原文及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醉东风渔夫》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沉醉东风·渔夫》原文及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醉东风·渔夫》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沉醉东风·渔夫》原文及翻译赏析
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白朴
黄芦①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②滩头。虽无刎颈交③,却有忘机友④,点⑤秋江白鹭沙鸥。傲杀⑥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⑦。
【注释】 选自隋树森编《全元散曲》
⑴黄芦:与白苹、绿柳、红蓼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白苹:一种在浅水中多年生的植物。
⑵红蓼(liǎo):一种水边生的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
⑶刎颈交:刎,割;颈,脖子。刎颈交即生死朋友的意思。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
⑷忘机友:机,机巧、机心。忘机友即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
⑸点:点点、数,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用。
⑹傲杀:鄙视。万户侯:本意是汉代具有万户食邑的侯爵,在此泛指高官显贵。
⑺叟:老头。
【译文】
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浮萍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他们就是那些点缀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鉴赏】
白朴的这首《沉醉东风·渔夫》通过一个理想的渔民形象,通过对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钓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情怀。小令意象艳丽、境界阔大,给人以美的享受。
《沉醉东风·渔夫》原文及翻译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元)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元代著名曲作家。他厌恶元朝统治,终身拒绝做官。刎颈交:生死之交的朋友。忘机友:淡薄名利,无互相算计之心的朋友。傲杀:鄙视。万户侯:泛指高官显贵。
【正宫】鹦鹉曲
白贲(元)
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注】白贲,元代文学家,约四十岁出任地方官,后被降职。侬家:我家。甚也有:真也有,正也有。
两位作家明明是读书人,为何笔下的钓叟渔父都强调是“不识字”的呢?请联系两曲的情感和作者背景谈谈你的看法。(7分)
白朴笔下的渔翁在风景如画的江边垂钓,与之为伴的是白鹭沙鸥,他认为这是不讲名利毫无机心的朋友,与作者鄙视的唯利是图的达官贵人形成鲜明对比(1分),形象地表明作者对的隐逸生活的赞美和追求(1分)。说渔翁“不识字”是为了表达一种对抗不合作的态度(1分),这和作者拒绝出仕,远离官场的行动是一致的(1分,以上4分)。
白贲笔下的渔父表面看是追求自由闲适,独来独往的隐逸生活,实则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怨愤(1分)。说自己“不识字”实为对社会的愤激之语(1分)。结尾处对天公安排表示满意,其实也是反语,从作者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有心报效朝廷,但一把年纪才出仕,又得不到重用,故借“不识字”的渔父形象表达不满(1分,如果认为白贲对天公的安排真的满意,表明他独善其身,接受现实,该点不给分。以上3分)。
【简析】
1、《沉醉东风》
此曲先用“黄芦”“白苹”等自然景物组成一幅清新自然色彩鲜艳的图画,又点缀上几只白鹭沙鸥,渔翁视之为君子之交,以鸥鹭为友,既表现精神的高洁,又暗示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难找。并以此与“万户侯”们作比,这种对立描绘,反映出贵族与平民之对立和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充分表现了作者不幕名利不愿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情怀。说渔翁“不识字”正是后悔做了文人,在黑暗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小曲意象艳丽、境界阔大,语言清俊,又表达了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因而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2、《鹦鹉曲》
此曲描写了一位不识字的渔夫,喜欢乘一叶扁舟在烟雨蒙蒙的江上飘流,酣然入睡。醒来天晴雨住,满眼青山滴翠,于是抖动蓑衣摇船回去。乍看上去该曲是礼赞隐逸生活,实则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说自己是个不识字渔夫实为对社会的愤激之语。 “错怨天公”何事作者没有明讲,可推知所怨是天公没有给他安排一个能够发挥才能的位置。“甚也有安排我处”也并非从心里表示满意。实质是对安排不满,暗含怀才不遇的怨愤。这种情绪,在元代一般汉族文人中普遍存在。在当时民族歧视政策下,汉族文士多不能为国所用。白贲亦然,只当过地方小官。这支曲道出了当时一般文士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