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周弘正传》阅读答案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晋光禄大夫周顗九世孙。周弘正幼孤,及弟周弘让、周弘直,俱为伯父、侍中、护军周舍所养。年十岁,通《老子》、《周易》,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颖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河东裴子野深相……
《陈书·周弘正传》阅读答案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晋光禄大夫周顗九世孙。周弘正幼孤,及弟周弘让、周弘直,俱为伯父、侍中、护军周舍所养。年十岁,通《老子》、《周易》,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颖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十五,召补国子生,仍于国学讲《周易》,诸生传习其义。以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学司以其日浅,弗之许焉。博士到洽议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虽曰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起家梁太学博士。出为邺令,丁母忧去职。服.阕.,历曲阿、安吉令。普通中,初置司文义郎,直寿光省,以弘正为司义侍郎。时朝议迁都朝士家在荆州者皆不欲迁唯弘正与仆射王裒言于梁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诸士大夫微见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无定处无所与疑至如黔首万姓,若未见舆驾入建邺,谓是列国诸王,未名天子。今宜赴百姓之心,从四海之望。”时荆陕人士咸云王、周皆是东人,志愿东下,恐非良计。周弘正面折之曰:“若东人劝东,谓为非计,君等西人欲西,岂成良策?”梁元帝乃大笑之,竟不还都。太建五年,授尚书右仆射,祭酒、中正如故。寻敕侍东宫讲《论语》、《孝.经.》。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周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学名僧,莫不请质疑滞。六年,卒于官,时年七十九。诏曰:“追远褒德,抑有恒规。故尚书右仆射、领国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周弘正,识宇凝深,艺业通备,辞林义府,国老民宗,道映庠.门.,望高礼阁,卒然殂殒,朕用恻然。可赠侍中、中书监,丧事所须,量加资给。”便出临哭。谥曰简子。
(节选自《陈书·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八》)
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朝议迁都/朝士家在荆州者/皆不欲迁/唯弘正与仆射王裒言于梁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诸士大夫微见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无定处/无所与疑
B.时朝议迁都朝士家/在荆州者皆不欲迁/唯弘正与仆射王裒言于梁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诸士大夫微见/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无定处/无所与疑
C.时朝议迁都朝士家/在荆州者皆不欲迁/唯弘正与仆射王裒言于梁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诸士大夫微见/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无定处/无所与疑
D.时朝议迁都/朝士家在荆州者/皆不欲迁/唯弘正与仆射王裒言于梁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诸士大夫微见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无定处/无所与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冬,又称小阳春,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礼记·月令》有记:“孟冬之月,日在尾。”
B.服阕,也叫服除,指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官员的守丧期满,意味着是一次仕途上的新起点。
C.《孝经》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著作,传说为孔子所作,成书于唐宋之际,强调孝为诸德之本。
D.庠门指古代学校,又有一称为庠序,是培养教化之所,这里指周弘正的道德修养浸染学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弘正天资聪慧,展现非凡才能。十岁时通读经典,受到伯父周舍的赞赏。裴子野也看重他的才学,于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十五岁时又被招补为国子生,讲学《周易》。
B.周弘正学有所成,得到诸人认同。他在国学讲授经书时,诸生都争先传阅他的讲义。博士也肯定他的讲学方法,认为他虽然还是学生,但已经具备当老师的能力,无需再参加策试。
C.周弘正据理力争,主张迁都建邺。他考虑到帝王尊严和百姓心愿建议迁都,而荆陕人士以王裒、周弘正是作为东土人的身份为由反对,几番争论之下,皇帝最终也没有同意迁都。
D.周弘正德高望重,受到皇帝追赠。他生前为太子讲授儒家经典,太子心存感恩,对他以礼相待。同时也因通晓佛经而得到名僧的请教。去世后得到皇帝的追赠,赐予谥号简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学司以其日浅,弗之许焉。
(2)若东人劝东,谓为非计,君等西人欲西,岂成良策?
答
9.D(翻译:当时朝廷商议迁都一事,朝臣家在荆州的,都不想迁都,只有弘正和仆射王裒对元帝说:束脩以上士大夫略知古今者,知道帝王所都本无定处,不会有什么想法。)
10.C(“成书于唐宋之际”错误。《孝经》成书于秦汉之际。)
11.C(“荆陕人士以王裒、周弘正是作为东土人的身份为由反对”错误。他们反对是因为他们都是荆陕人,自然不想迁都。王裒、周弘正是东土人只是他们的一个辩题。)
13.(1)在春末的`时候开学,初冬的时候应举,学司认为他来的时间短,没有答应他。(第一个“以”、第二个“以”、“弗”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说东人劝东迁,不是良策,那么君等西人想要西迁,难道就成了良策?(“非计”“西”“岂”各1分,句意2分)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是晋光禄大夫周顗的第九世孙。周弘正幼年丧父,与弟弟弘让、周弘直都被伯父侍中护军周舍抚养。周弘正十岁的时候就懂《老子》《周易》。周舍每次与他谈论总是感到惊异,说:“看你敏捷聪悟,明自事理而又出语惊人,将来必定会名声大震,在我之上.”河东裴予野非常赏识他并与他结交,还表示愿意将女儿嫁给他。十五岁那年,周弘正补召为国子生,就在国学里讲解《周易》,儒生们都学习他的见解。他在兰月入学,当年的十月就被推荐参加对策考试,学司认为他的资历太浅,不同意他应试。博士到洽议论说:“周郎还不到二十岁,就独自主讲一经,他虽说是国子生,但实际上却可以当老师,他就不必等着参加对策考试了。"于是周弘正就以布衣身份直接出任梁朝的太学博士。晋安王担任丹阳令时,请他为主簿。后来从丹阳调往邺县任县令,因母亲去世服丧而离职。服丧期满后,历任曲阿、安吉县县令。普通年间,朝廷开始设置司文义郎这一官职,在寿光省当值,任命周弘正为司义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