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陈情 教案

管理员

摘要:

《陈情表》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陈情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陈情表》教案1   本教案将……

《陈情表》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陈情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情表》教案1

  本教案将通过《陈情表》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古人“至孝”行为的理解,唤醒他们对亲情的珍惜。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

  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

  教学流程(3课时):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

  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

  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

  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

  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

  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

  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

  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师引导:一般小孩子13个月就会走路了,为什么李密九岁还不会走路?

  生:他营养不够,缺钙。

  生:他没人带,也没人教他走路。

  师引导: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哪里会看到类似的小孩?

  生:步行街,那些衣服破烂、全身肮脏、到处讨饭的小孩。

  师引导:对,李密的童年和他们很相似,我们可以推测他还会有哪些遭遇呢?

  生:受人歧视,没钱读书,没有同伴,没有玩具,性格孤僻,自卑至极……

  幻灯显示2:李密说自己险衅,有哪些句子可以抒发他命运悲苦的情怀呢?

  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和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引导:为什么李密会“晚有儿息”呢?

  生:家里穷,没有人愿意嫁给他。

  师:是一般的穷吗?古代穷人可多了。

  生:穷得看不到希望,家里人都快死光了,感觉这种家庭快灭绝了!

  师引导:那么李密结婚后呢,他应该不再孤单,为何还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生:莫非他的妻子不是他的真爱,不能理解他。

  生:那么穷,有人愿意嫁给他,在古代门当户对的观念下,估计这个妻子自身条件也不太好,所以李密觉得不幸福!

  幻灯显示3:第二段中,李密历任了哪些官?他为何在最重要的升职前推脱呢?说说他的“狼狈”在哪里?

  生:做了秀才,到郎中,要升到东宫冼马。

  师引导:能为太子冼马,这是多么荣耀的官职。哪些词可以看出这个皇帝对李密的看重?

  生:切峻、逼迫、急于星火。

  师引导:越是急,李密越是推时间,他的苦衷是什么?

  生:刘病日笃,没有几天光景了。

  师引导:课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刘的病情严重?

  生:“朝不虑夕”,早上活着,还不知道能熬得过晚上吗。

  幻灯显示4:第四段中,李密欲说服皇帝的胜算筹码在哪里?他是如何巧妙述说使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呢?

  生:圣朝以孝治天下。

  师引导:他称本朝为圣朝,而称前朝为什么?

  生:伪朝。这样能讨好皇帝,打消怀疑他是亡国践俘的顾虑。

  师引导:还用了哪些句子来打消?

  生:亡国践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幻灯显示5:李密最后还是选择了留在祖母身边,他用了怎样的说理艺术去感化皇帝的呢?

  生:他用了重复述说他与祖母的感情。

  师引导: 重复几层,各表明什么意思?层次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三层,第一层述说与祖母的关系是相依为命,二人不可或缺;第二层用两人的年龄告诉皇上祖母光景不长,

  在人生70古来稀的社会,96岁已是极寿了;第三层以乌鸦反哺例子,动物尚能知孝,久病床前怎能无孝子。三层之间呈递进关系,层层剖析,多次强调。

  师引导:在去与不去之间,你听到了李密内心怎样的挣扎?

  生:去吧,圣旨催得急,去吗?祖母的汤药谁人侍奉?

  生:去吧,为了光宗耀祖,为了优越的俸禄,去吗?祖母又咳嗽了。

  生:去吧,前途要紧,能去吗?祖母已经96岁,我不能没有她!

  一层层的铺设,引导学生一层层的思考,让他们理解李密平淡的文字后面唱出的深沉的孝之歌。全班顿时一片寂静,大家陷入对李密的同情之中,也理解了作者文字背后更深沉的东西。

  自我反思:

  1.《语文新课程》强调“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不仅落脚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上,更重要的是对学习主体——学生的人格塑造上。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本文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停留在字词的讲授上,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解决了文言字词的障碍,教师把课堂的时间花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情感的体会和把握上,使得整节课充满生命力,充满探究与思考。教案设计非常实在,紧扣文本;很有思路,引导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本课试图通过教学,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设置情境,让学生挖掘到文字背后的泪水。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本节课在教师的成功引导下,学生在自己构筑的画面里真情流露,整节课以孝穿情,完成既定的三维目标,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文学形象。

  3.课堂设计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应该把自己平时对家人的态度拿来和李密做比较,比如“当妈妈生病时,你又刚好遇到升学考试,那么你会怎么处理?”这一问题穿插其中,引发他们的讨论,这样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

  品《陈情表》

  宋朝皇族大臣赵与时的《宾退录》有言曰:“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无独有偶,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曾说过:“读《陈情表》而不动心者,其人必不孝。”时至今日,读罢此文,依然触动内心,久久难平。当然,在“礼义仁智信,忠孝节勇贤”盛行的封建社会,君主需要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向民众传播一定的道统思想,以期达到驾驭民众、巩固统治的目的,那么该文文逢其时,千古传诵确有政治原因做支撑的一面;但当我们剥离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目的后,深潜文中,依然可以汲取不尽的言语养分,学到高妙的说话艺术。因此,《陈情表》入选各地各类的语文教材,也凸显了当前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和实用性。

  笔者所要表述的观点,恰从两句对《陈情表》的评论中来。

  (1)清人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说道:“(《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

  (2)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说道:“(《陈情表》)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笔者认为这两种评论所下定语过于偏颇,实未理解李密当时的政治身份和特殊处境,下面笔者就从“说话的艺术性和技巧性”这一角度重新梳理本文,以兹补缀前人的评述。

  众所周知,李密是前朝旧臣,晋武帝司马炎让他出来做官,目的只有一个:采取怀柔政策,博爱才美誉,笼络士人之心,减少灭吴阻力。由此可见李密在当时已经很有威望了,不然也不可能进入司马炎的法眼。史书记载:李密研究学问从不倦怠,以谯周(蜀汉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陈寿的老师)为师,门人把他比作游夏(孔子最重视的学生之一,相传是《论语》的撰稿人之一)。这样的人才如果可以入选东宫侍读,定可感召天下,以德服人。所以,以种种形势看来,李密想不仕基本是死路一条,这就成了此表非常难写的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因为李密不仅要让司马炎这个逼君退位,篡权摄政的阴险毒辣之人感受到自己的孝心,更要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忠诚,这样才可能全身而退,自保于世。自古“忠孝难全”,本文却极好地解决了这一人文命题。笔者认为,这也是《陈情》高于《出师》的地方,高在心思缜密,高在说话艺术,高在不露痕迹。

  本文首段述“悲”。以时间为叙述主轴,可以概括如下:童年时期,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祖母抚养;少年时期,行动不便、零丁孤苦,祖母耐心呵护;成年时期,无亲无仆、较晚得子,祖母尽心支持。事实是最有力的明证,唯有真实才能打动人。这一部分的叙事即为汇报,向晋武帝汇报自己的成长史,怎一个“悲”字了得?《晋书》言曰:“母何氏改醮,密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一个前半生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能活下来,除了“上天厚德”外,定有“贵人”相助,而祖母刘氏就是李密的“贵人”。她自始至终辛苦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李密的长大成人,这是何等伟大的母性啊!但长期的独自劳作,一人担当累垮了比李密大五十四岁的祖母。于是接下来的一句“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让李密之悲从自身蔓延到了祖母身上。本可以在孙子成人立业后安享晚年的祖母,孰料重病附身,丧失行动能力。这对李密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于这位曾经对自己“头顶肩扛、悉心付出”的祖母,李密则以孝偿情,亲自照顾、不离左右。《晋书》记载:“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这是李密第一次表露“孝心”和“孝行”,有为下文铺垫之意,其实更是提前向晋武帝创设了一个“现在祖母已离不开我”的情景。

  首段表述皆为事实,言语融情,处处显悲,渲染出了悲凉的阅读氛围,描绘出了一幅“病榻老妪、风烛残年、孙子在侧、跪奉汤药”的悲情感人的画面。美国著名演讲家卡耐基在其风靡世界的著作《有效的沟通艺术》中提到的第一条演讲法则就是“讲出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因为只有你的故事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故事,才是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才最能吸引人。”本文第一段深合此法则精髓。

  讲完“己悲”,按理应该详细描述祖母的'病情以及自己的难处,然后恳请晋武帝让他在家照顾老人。但作者却别开生面、宕开一笔,特写本朝无论是地方官还是圣主对自己的重视和重用。真是匠心独运、独树一帜。本段婉转地表述了自己四次拒绝做官的经过:第一次,太守逵聘他为孝廉;第二次,刺史荣聘他为秀才;第三次和第四次的聘用人都是晋武帝,而聘任的职务也十分显赫,前次为郎中(厅级官员),后次为太子洗马(前途无量),但李密是无论你是谁,给何职务,我都以一言拒绝——祖母重病,供养无主。着实执着。

  第二段的结尾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我相信这是李密当时真实而真切的表述,但李密的言语技巧在本段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句是奉承之言,接下来便是上述的四次拒绝经历。其中既从两位官员的重视角度抬出了自己的人品和实力,又把晋武帝对自己的超级信任(当太子的属官)表述出来,并剖露以死相报之心。可是心存侥幸的李密依然没有赴京任职,晋武帝一定是被他拒绝的行为激怒了,于是开始了封建帝国里有趣的逐级威逼和催促,文中一连用了“逼迫”“临门”“切峻”“诏书特下”等词语来形容。迫于形势李密也不得不“奉诏奔驰”了,这也是在为自己开脱,表明自己其实是准备赴京的,这是自己“尽忠”的心理表现。但此时祖母的病情日趋严重,李密的孝心又一次使他斗胆请示,“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这是最妙的一句。明知不可能却非要有此一说,我相信他的孝心,但我也相信这是他精心的设计,把自己的孝心和抗旨之罪并列排开,天枰的两极盛放的一边是祖母的生命一边是自己的生命。难怪莎士比亚也曾下过论证:“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还需要强调的是,李密的两难抉择是一种真实存在,上到晋武帝,中到地方官员,下到街坊邻居都应该知晓,否则李密早已欺君遭刑了。司马炎是司马懿之孙,司马昭的长子,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为西晋开国皇帝。此人阴险狡诈、城府极深,你想忽悠他,那真是嫌命太长,所以李密很清楚应该怎样说才能打动这位不好惹的皇帝。李密的说服策略从上述两段可观其大概,即老老实实说情况,真真切切显孝心,认认真真表忠心,这才有可能触动晋武帝。

  第三段又开始回归自我,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分四个层次。首句就给皇帝戴了高帽,“圣朝以孝治天下”,我李密乃至孝之人,圣朝将如何待我?把球踢给了皇帝。随后的“犹蒙矜育”“特为尤甚”两词,展现圣朝厚待自己,自己也将对此知情铭恩。是啊,知恩就应该图报才对,按理下文当在报恩上着墨才对。但李密说话艺术之高妙,就在“不按常理出牌”上。他随后的十句“剖露仕心”真真把晋武帝的心思看透,在本文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十句的整体心理布局是大说特说自己本意做官,这是在消除皇帝的戒心,尤其是“不矜名节”一句,真是把自己的声誉和人格都搭进去了,可谓破釜沉舟!然后是对圣朝的越级提拔和优厚待遇表示惶恐之至,理应投桃报李,即刻进京,以死尽忠。这前半部分的确塑造了一个铭恩图报、为国尽忠的的臣子形象。这一形象确是真实的,可以接受的。一点也不矫情。

  但祖母的“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又让李密顾虑重重,深怕自己这一去即为祖孙永别,足留人生最大遗憾。《曾国藩·黑雨》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大臣潘祖荫的一句“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救下了这位大清国最后的顶梁柱。后来左宗棠收复我国新疆全境,这可是在当时相当于六分之一国土的山河啊!我相信李密更是以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深深打动了晋武帝的心。此句对仗工整且不必说,那其中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信念足以震撼世人。文采斐然,匠心独运啊!接着,此段结尾道出了李密的最终抉择——“不能废远”,即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硬气!这可是在对当朝皇帝说话啊!但笔者相信,这份硬气,来自于对自己说话艺术的底气和对晋武帝心理把握的自信!

  前三段李密的说服思路是细数悲情——两难抉择——剖露内心,而最后一段的表述则回归谦逊和忠情。年幼丧父,母亲改嫁的李密,能够活到四十四岁,无疑祖母的付出是居功至伟的。今年九十六岁的祖母,在世之日当为不多,按照“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此祖母当属稀世珍品,放在当代也是长寿明星,于是李密讲出这一事实,顺便带出来了尽孝刘氏日短,尽忠陛下日长的对比,这一对比很实在,很客观,很有效。接着他又拿动物来做比较。乌鸦反哺、且知孝养之意,何况人乎?这两处对比,一个是时间上的,一个是种群上的,极有力度!而且下文又引出可证明自己实情的人,有前朝的也有本朝的,在舆论方面也得到支持。最后借祖母之名表示感谢,更再次为自己表忠心:生为人臣,死为鬼雄。生死之间,除祖母之外,绝对尽忠。真正的让皇帝放心。

  本文至真至诚,历来为人称道,而笔者在如此真情溢满的文中,也读出了作者高妙的说话艺术和技巧,其淋漓尽致的多维凸显,委婉波折的极尽能事,真是鬼斧神工,令人折服,这正是成熟政治家的必备生存技能。难怪晋武帝也被其感动,《晋史》有载:“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古文观止》也记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看来此文的效果真是相当的好啊!

  顺便再说一句,李密有两子,一为李赐,一为李兴。两子都有文采。李赐死在被推荐为秀才的那一年,李兴后为诸葛亮和羊叔子写碑文,传诵一时,为人称道。

  《陈情表》:“陈情”有法

  《陈情表》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是古代表章史上的奇迹。

  文章一开始,李密便以“四苦”精心营造了一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一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二苦:“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三苦:“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四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四重悲苦的经历,不但揭开了作者苦难的身世,也交代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更能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心理。

  第二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开头,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称颂圣朝功德,顺理成章地说到地方举荐和朝廷征召,不动声色地向主题靠拢,接着笔锋一转,交代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尴尬境况:一方面自己“欲奉诏奔驰”;另一方面“则刘病日笃”;含蓄表达了自己“尽忠”“尽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情。这样,一个既想报皇恩又想尽孝道的进退两难而又无助茫然的忠臣贤孙形象立刻浮现在晋武帝眼前。

  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顾虑,作者在第三段中先恭维“圣朝以孝治天下”,并赞赏新朝“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政策,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高度认可,接着宕开一笔,谈了自己做官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不会为保全名节而“不事二主”;并且非常感激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但我的祖母已“气息奄奄,朝不虑夕”。这样一番发自肺腑的倾诉,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区区不能废远”的陈情目的已见分明。

  有了前三段的情感铺垫,作者大胆地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通过一组年龄数据的对比表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说明“报皇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从长远着眼根本没有矛盾,并表示“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和对皇帝绝对尽忠的感情,晋武帝哪里还会拒绝呢?不仅准其所请,还特地“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至此作者终于转危为安,实现了他的陈情意图。

  说理类文言文因其长于论辩与精于说理,近年来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考查难度较之传记类文言文等要大得多。因此,考生抓住说理类文言文的特点与解题技巧,快速掌握其主要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以资借鉴。

  明确中心论点

  文言说理文往往有一个表明作者立场的中心观点,阅读时要准确抓住文章论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说理文除有一个中心论点外,还有围绕中心论点而设的几个分论点,阅读时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层次,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到纲举目张,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从题目、开头和结尾这三处可以把握并概括出来。如《陈情表》的说理目的在于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

  把握说理凭借

  论据是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理由与根据,在文言说理文中不可或缺。阅读时,必须准确找出本文主要论据,并把论点与论据结合起来,具体分析论据是怎样为论点服务的。把握了说理凭借,方可更深入地领悟文章内容。如分析《陈情表》,就要在找出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这个中心论点后,迅速找出文中“愿乞终养”“辞不就职”所列的论据,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

  梳理说理逻辑

  所谓说理逻辑,是指说理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了论点、论据后,就要深入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说理逻辑论证的。如李密的《陈情表》,就应把握其独特的论证逻辑,即“情真意切,委婉诚恳”。文章就是围绕这一点层层推进说理的。这样阅读,就能将论文三要素串成一线,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体味说理艺术

  文言说理文往往文、理、情兼具,高考文言文信息筛选试题在考查文章艺术技巧方面时有涉猎,因此对其说理艺术的把握也不可忽略。我们应掌握文言说理文的三大艺术特色:一是说理讲究生动形象,二是说理注意启发诱导,三是说理注重对比议论。特别要重点弄清说理文结构上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修辞上用了比喻、对比还是排比、拟人等;论证手法上是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等;语言上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还是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等。只有掌握了这些艺术技巧及其基本作用,阅读时,才会思路清晰。

《陈情表》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背景介绍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

  三、文体知识

  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注意画线字的读音

  险衅( ) 行( )年四岁 祚( )薄 应( )门之僮 猥( )以微贱 床蓐( ) 陨( )首 责臣逋( )慢

  日笃( ) 拔擢( ) 宠命优渥( )

  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②内容与形式梳理。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 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六、研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二)分析课文第二段1、学生齐读第二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第一层重点叙朝廷征召之殷;

  第二层重点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4、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三)分析课文第三段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2、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

  4、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5、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分析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一段。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2、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3、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4、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节”“报养”——忠孝两全)

  5、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6、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

  (五)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六)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回答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七)语言艺术《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七、知识点归纳

  1、通假字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2、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猥以微贱

  谨拜表以闻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则刘病日笃

  3、古今异义

  至于成立。 古义: 今义:

  九岁不行。 古义: 今义:

  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古义: 今义:

  臣以供养无主。 古义: 今义:

  臣之辛苦。 古义: 今义:

  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古义: 今义: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 今义: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古义: 今义: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 今义:

  4、找出本文的成语

  5、判断下列句式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 )

  ②而刘夙婴疾病 ( )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

  八、默写填空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 ;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但以刘日薄西山, ,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

  4、愿陛下矜悯愚诚, , ,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 。

  5、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至于成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陈情表》教案3

  教学目的:

  1.“表”等有关文体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3.学习本文陈事抒情叙理的方法,概括段落与全文意思。

  4.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难点:陈事抒情叙理的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诸葛亮《出师表》引入文体介绍。“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介绍文体、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表”,意义同“疏”,是古代大臣给皇帝的奏章。

  李密,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故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宏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而李密身系蜀汉,无心出官,写奏章推脱。本文就是此时所写。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梳理字句。

  ⑴听读。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⑵诵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

  给加点字注音:

  险衅()祚薄()茕茕孑立()床蓐()拔擢()

  优渥()猥劣()陨首()希冀()逋慢()

  注意下列句子断句: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⒉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⒊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备考:

  ①分析下列词语古今异义。

  不行: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立: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马:古: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报:古: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区:古: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苦: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侥幸:古:_________________;今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语释用。

  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

  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

  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

  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皇天后土:(古代对天地的尊称。皇天:指天。后土:指地。)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二、研习第一段

  1.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并分析归纳:(学生完成)

  2.本段所述之不幸,共有几个?试一一列举之。

  答:四个不幸。即六月丧父;四岁母嫁;九岁不行;祖母疾病缠身。

  3.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

  答: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4.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

  答: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5.试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主要通过陈述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力图博得晋武帝的同情。

  三、研析第二段:

  1.本段哪些写到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

  答: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②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④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者自己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

  答:感激不尽,而又身系祖母疾病,进退狼狈。

  3.作者怎样巧妙推脱任职?

  答:一方面感激朝廷知遇之恩,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苦处,即有卧床不起的祖母,博得武帝的同情。

  4.归纳段意:

  答:本段明确提出忠孝难以两全的难题,婉言拒绝朝廷的恩遇。

  5.这两段以祖母卧病为由,婉言谢绝朝廷邀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四、分析第三段:

  1.本段作者间接地阐释了自己的治国纲领,其内容是什么?

  答:以孝治天下。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

  答: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3.归纳段意:

  本段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五、分析第四段:

  1.本段交代了全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愿乞终老。

  2.作者简单地表明了其理由是什么?

  答: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3.概括段意:

  本段明确提出自己的目的,即“愿乞终老”,先尽孝后尽忠。

  六、作业:

  通译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一、解题,讨论:

  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二、赏析构思艺术

  本文是古代用以向君王陈述事理,标举主张的公文书。成功的说服,须具备真挚的情感,乃能娓娓倾诉,动人心弦。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说服晋武帝的?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表白了,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四、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1)夙遭闵凶(2)零丁孤苦(3)常在床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2.词类活用:(1)臣具以表闻(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3)闻寡人之耳者(4)则刘病日笃(5)日高日上,日上日妍(6)日积月累(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9)亲贤臣,远小人(1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11)内立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3.句式特点: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陈情表》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2.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诏。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微贱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①情况(事实);

  ②衷情(孝情、忠情);

  ③情理(忠孝之道)。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情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祖母情深似海 沐清化蒙国恩 忠心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之间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情。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总结: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况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总结: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总结: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①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②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陈情表》教案5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年寄语:

  同学们,我们分开虽不是一年半载,但也有一个多月,没有一日不见兮如隔三秋的缠绵,但见到你在们倍感亲切!在此要送给大家新年的祝愿:

  愿鲜花和祝福属于我的学生!

  希望女孩们成为亭亭玉立的超级女生!

  愿男孩们成为虎虎生威的绝对男人!

  祝你们的亲人朋友一切平安!祝我的楚楚健康成长!

  希望你们的胃口好,别再再生病

  希望你们面对坏人绝不手软!

  面对“诱惑”绝不心跳

  新年可不能老想打电子游戏哟

  愿你们团结向上,和睦相处!

  苏轼说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从表字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文体:

  章以(感)谢(皇)恩,奏以按劾(检举揭发),表以陈(述自己的请求)情,议以执异(提出不同的见解)

  ——刘勰《文心雕龙》

  《出师表》是诸葛亮向当时的蜀汉后主陈述请求的奏章,我们回忆一下,想一想诸葛亮二十一载的岁月流逝,他既要孝忠先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道自己的胜算不多,不可为而为之,你可以想象他那时的心情有多复杂,所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就在诸葛亮死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却足以和出师表相比,就是《陈情表》千百年来,人们向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

  《古文观止》曾有这样的评价:

  “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接下来让我们哲学欣赏这篇至情至性的文章

  二、听录音

  听读思考

  1、谁向谁陈情

  2、陈什么情?

  3、在什么情况下陈情?

  4、效果如何?

  正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ū)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j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逮(dà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薄 更(gēng)相为命

  解答问题:

  李密向晋武帝陈情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少时师从名儒谯周学习,博览群书,以文学著称,长大后博学善辩以孝闻名于世初仕蜀,多次出使东吴,东天人很称赞他的才辩

  在魏灭掉蜀之后,我们来说说那段历史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也就是(晋武帝),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地征召蜀汉旧臣,于是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当时如果重用李密,确实是一石二鸟,因为还没有灭掉东吴,为了笼络东吴士臣的心,对亡国之臣采取怀柔政策,此其一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天下,而司马炎当时正好大力宣扬以孝治天下,所以用李密正好可以树立这样的先进典型,大家觉得这时的李密能去就职吗?

  学生:不能去

  师:为什么

  生:得不到重用

  其一确有一个需要照顾的祖母

  其二:对蜀汉念念不忘(情咸上难去)

  其三:司马氏以屠杀夺取天下,内部矛盾矛盾重重,对于一旧臣,首先要观望一番,此时的李密不是不想去做官,而是不宜去做官,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多多少少被晋武帝察觉了,因此他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陈情的呀,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晋武帝对他的这种推三阻四已经相当不懑了在这时,李密怎么办,他能不去吗?

  补充一句话: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

  ——《文心雕龙》

  此时的李密如果再推辞,必然让晋武帝对他推辞的原因产生怀疑

  跟他同时代前后人的命运,补充一下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为“竹林七贤”之一,与当权的司马氏集团有一定的矛盾,常用醉酒的办法,在当时极为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这是一个能明哲保身的人同时有另一个人

  稽康(225264)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遭遇钟会构陷,被司马昭所杀据说死时演奏《广陵散》

  同不们,在那个时代,你的生命不可能完全属于自己,也不可能完全属于家庭,因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此,首先你得要孝忠于朝庭,然后你才能做一个孝子,所以自古忠孝两难全,这是每一个朝代的文人都会遭遇到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密是怎么做的,他应该怎么做,他只能写文章,于是他写了这篇陈情表

  结果怎样呢?黄老师先告诉大家

  武帝阅其表后,赞曰:“士之有名,不虚然也”停诏,允其待祖母,后出仕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也就是说,司马炎不仅深深感动,没有责怪他,而且还赐奴婢,郡县供膳

  四、课文学习

  你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怎么说

  李密是怎么说的

  示人以弱,化解逼势

  出师表诸葛亮是以相父的身份说的,后主不得不接受,李密是什么身份,“亡国贱俘”他还要在道德和现实的夹缝中求生存但就是在这时,诏书切峻,急于星火,内外交困的李密,如何化解呢,这个时候有一句话肯定想得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何况是孝情,治国之本

  齐读第一段: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请一个同学翻译,大家想有哪些不幸的事落到李密身上

  闵

  见

  另一个同学继续翻译

  不行:古今异义,不能行走

  零丁通“伶仃”

  期

  婴:

  蓐:通褥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板书

  同学们,其实中间还有很多内容,我们可以想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孤弱的孩子,没爹没娘的,最后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被祖母刘抚养,就这个祖孙俩一起度过孤苦伶仃的岁月,看来我们只读出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八个字,你们可以想象这中间有多少生活的内涵吗?比如孩子摔倒了,祖母要去搀扶,孩子饿了病了,祖母要去觅食寻药,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家,一个多么伟大的祖母,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作者的今天,看到这里,我想司马炎应该稍微缓解了自己的怒气,我们无法去追寻司马炎当时的感受,但是我想问问你们读了第一段的感受

  先齐读

  学生谈;一方面有真挚的情感,二是善于抒情

  学生二:李密命不好,关于用别人的同情

  你们都是从晋武帝的角度,但从你们的角度也可以谈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让心灵飞翔

  由于各种原因,我从小就知道自己与周围的同龄人是不同的:父亲的的心脏先天缺损瓣膜,无法正常供血,医生们曾为他能挺过15岁而惊叹不已十五年前,视力趋近于零的父亲又架着他那幅能使桌布燃烧的镜片退下了工作岗位,从此待业在家母亲因为生不逢时地遇上了三年在灾荒,营养不良而致残行动不便加上疾病缠身使她比父亲更早地失去了经济来源而我,一个理应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的生命,却注定不能正常地行走和运动这一切大概就是所谓的“造化弄人”吧!

  我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也曾因家庭的贫困而自卑,为疾病的困扰而落泪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学会了用感恩的心看待世界特别是在经历了两次大手术和数不清的小手术,历经了两年的治疗和康复之后,我突然懂得了我与同龄人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丰富的阅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理坚强的意志!

  于是我对自己说:大家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或许我不能在球场上拼抢,但我可以在赛场边呐喊;或许我不能在台上表演,但我可以在台下鼓掌;或许我不能做最优秀的,但我可以做最积极的;或许我不能做最聪明的,但我可以做最勤奋的;或许我不能在长城上俯视,但我可以在城墙下仰望;或许我的双腿不能奔跑,但我的心灵可以飞翔,我的双臂可以拥抱阳光

  我知道:命运对我关上了一扇门,但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而窗外的景色是不堪入目还是美不胜收,取决于我的态度如果怨天尤人,那香水也会变成眼泪;如果心存感激,那么粪土中也能找到珍珠

  我感激命运给了我比同龄人更多的精神财富;我感激自然,让我拥有向挫折微笑的理由;我感激父母,不仅给了我生命,更给了我比同龄人更多的爱;在学习上不以我幼稚可笑的问题为笑料,在活动中不以我行动的不便为累赘;我感激所有的人,让我看到的世界如此美好!你们给了我奋斗的动力,在今后的道路上,无论顺风还是逆风,我都不会收回飞翔的翅膀!

  第二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课文学习

  我们读古人的文章会觉得离我们很远前面那个同学与李密的经历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有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我们班的同学看起来都很健全,没有那个同学的会有那样的遭遇,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困境吗?一定会有的,那你怎样从困境中突围,我相信他们两个会给你一些启迪

  学了第一段,大家想想,司马炎会不会一看到李密的信就感动得一踏糊涂,马上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会答应了,还是司马炎如果你是司马炎,你会怎么驳回

  学生:派人照顾祖母,赠给豪宅

  其实在古代有一个国和家的区别国和家哪一个轻哪一个重,一定要分清楚的所以叫国家司马炎说你会不会是找借口,李密得进一步说明学习第二段

  齐读第二段

  请大家告诉我,李密又用了什么方法说服司马炎

  学生:进退两难

  我们来翻译请学生翻译

  辞

  拜

  除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选例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继续译

  闻:使 闻

  请学生总结一下两难推理

  板书:

  给大家一点时间,消化,看能不能当堂背下来

《陈情表》教案6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二、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三、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

  二、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二、熟读背诵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三、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1、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2、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少年多病---无亲无戚---祖母病卧

  2、熟读第二段。

  3、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不矜名节---宠命优渥---祖母病笃---不能废远

  4、熟读第四段。

  5、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6、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一、导入课题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2、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三、赏析语言

  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陈情表》教案7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

  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陈情表》教案8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3、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体会作者深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本文挚朴恳切的语言,鉴赏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诵读法、质疑探讨法、品味涵泳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与作品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李密拒绝应召,但这很容易招致武帝的疑虑,以为他怀念旧朝,于是李密上《陈情表》,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本文出自《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卷三十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学习过程:

  一、初读: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a级)

  险衅( ) 夙( )遭闵( )凶 祚( )薄 期( )年 陨( )首

  逋( )慢 茕茕( )孑( )立 拔擢( ) 矜( )育 日笃( )

  优渥( ) 终鲜( )兄弟 期( )功强( )近( )

  洗( )马 猥( )以微贱 责臣逋( )慢 犹蒙矜( )育

  2、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义词及表现官职变动的词语:

  3、思考:作者陈情的背景如何?试用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b级)

  点拨:重点研读第二段中体现作者上表陈情时两难处境的相关语句。

  二、品读: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一)品读第一、二段: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身世?试找出相关语句,试着翻译并加以赏析 。(c级)

  品析:

  2.哪些语句写出了祖孙相依为命的凄苦?试找出来并加以翻译。(c级)

  点拨: 重点研读第一段的相关语句,也可以参照第二段中的“更相为命”的相关语句进行解读。

  3、有感情地朗读以上语句,并试着背诵。

  4、小结一、二段的抒情内容,深入体会本部分陈情于事,动之以情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第三段,思考:

  1、在这部分的表述中,作者寓理于情,晓之以理。试分条概括关于作者“情不得已”的说理内容。(d级)

  点拨:说理内容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为语言标志进行文意转换。

  2、写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d级)

  点拨:可结合本文的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进行深入探讨。

  (三)品读第四段,思考:

  1、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是哪句?并试着翻译。(c级)

  2、本段在提出目的`前,还进行了哪些铺垫?是否多余?(e级)

  三、总结陈情的脉络:(d级)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情真意切。于恳切、朴实中见至真、至善、至美。

  四、表达交流(d级)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在于它陈情的情真意切。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形的,也是有声的。”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被李密打动吗?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要求:语言得体、准确。

  五、作业布置

  熟悉全文的抒情脉络,采用“关键语句串联法”,诵读全诗。

《陈情表》教案9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和名人对本文有关评价;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题目是《陈情表》,文章选自梁萧统编的《文选》,作者李密。

  李密,三国时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他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以侍奉祖母为名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把两者相提并论,有“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感悟李密所陈述的情。

  板书:陈情表 李密

  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二.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明确作者陈情目的。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

  2.提问:

  陈,陈述;情,情感;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读完全文,说说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什么情感,目的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句子作答。

  ……

  陈述了自己的亲情、孝情、忠情。

  以情感人,目的是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要求,可以辞官不做。

  三.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或词义:

  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陨首 逋慢 矜育 拨擢

  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日笃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或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形影相吊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拜表以听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四.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亲情)

  第二段:感激,恳切;(孝情)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忠诚)

  五.作业。

  完成《成才之路》45页1-8。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主要是翻译课文1-2段,理解作者动之以情,扣住“亲”“情”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陈情表》,了解了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情的目的:

  委婉表达辞官不做的目的,作者是借助陈情这种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李密到底陈述了哪些情感,又是如何陈述自己的情的。

  二.朗读第一段。翻译理解第一段。

  1.朗读。

  2.注意下面几个词的读音。

  险衅 xìn 夙sù 闵mǐn凶 愍mǐn 终鲜xiǎn兄弟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 床蓐rù 茕qióng茕独立

  3.学生翻译第一段。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作伴。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4.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闵:通“悯”,忧伤

  见背:古今异义,背弃我,这里是死的委婉说法。见,我。

  不行:不能行走。古今异义,今译不好,不可以。

  成立:古今异义,成人自立。今译成功或建立。

  儿息:儿子。

  外:在外面,名词作状语。与下面的“内”同。

  吊:安慰。形影相吊意思是只有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极其孤单。

  婴:缠绕。

  5.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朗读第一段,说说作者说了自己哪些不幸的人生经历。

  ……

  臣以险衅,夙遭闽凶,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

  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

  6.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

  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而是从自己幼年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回忆了自己幼遭不幸与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经历,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下面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朗读第一段。

  三.朗读第二段。翻译理解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

  2.注意下面几个词的读音。

  逵kuí 猥wéi 陨yún首 洗xiǎn马 逋bū慢 日笃dǔ

  3.学生翻译第二段。

  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谢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4.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意义和变化。

  察:察举,举荐。

  举:推举。

  拜:授予官职。

  寻:不久。

  除:拜官授职。

  孝廉、秀才、洗马:晋代的官职。

  陨首:杀身,牺牲生命。

  闻:使……知道,使动用法。

  逋慢:怠慢。

  急于星火:比星火还急。状语后置,于,比。

  奔驰:赴京就职。古今异义。

  日笃:一天天沉重。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

  告诉:古今异义。申告诉说,报告申诉。

  进退:到朝廷做官,辞官不做。古今异义。

  5.如果第一段作者借助亲情博取同情的话,那么这一段就是动之以理。作者反复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感恩之情。同学们说说哪些是说朝廷对自己的恩遇,哪些是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的?

  ……

  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表达感恩的句子: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

  6.其实这段文字还是扣住了一个“情”字来说的,如果第一段说的事亲情,这段说的是恩情。因此朗读基调应该是——感激恳切的。

  7.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朗读第二段。

  四.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主要是翻译课文3-4段,理解作者晓之以理,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一.复习巩固。

  前面我们学习了《陈情表》扣住“亲”和“情”为自己委婉辞官作了铺垫,但是我们知道,仅仅以情动人还是不够的,还要晓之以理。今天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说理来说服及武帝的。

  二.朗读第三段,翻译理解第三段。

  1.学生朗读第三段。

  ……

  2.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矜jīn育 拔擢zhuó 优渥wò 更gēng相xiāng

  3.翻译。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自以为清高。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象太阳将要下山的人,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

  4.注意下面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形作名词

  仕伪朝:在蜀汉做官。仕,做官,名作动。

  不矜名节:不顾惜自己的名誉节操。矜,顾惜,夸耀(矜育,怜悯抚育)

  拔擢:提拔。

  优渥:优厚。

  希冀:过分的祈求。

  日薄西山:太阳迫近西山,快到傍晚。这里是比喻刘氏的寿命即将终止。

  更相为命:相依为命。更相,交替相互。为,作为。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废远: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5.这段文字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特别是他的说理尤为突出。同学们能说说他说理精彩在哪里么?

  ……

  首先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论据,接下来写自己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境地,最后说明自己选择了尽孝,很有说服力。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写得合情合理,感人至深,使人不得不产生同情。

  “日薄西山,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用来形容刘氏的垂死状态,使人顿感怜悯,这些语言至今很有生命力。

  6.因此这段文字要读得真挚诚恳。下面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朗读这段文字。

  三.朗读第四段,翻译理解第四段。

  1.学生朗读第四段。

  ……

  2.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又yòu 矜jīn愍mǐn 陨yǔn首

  3.翻译第四段文字。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象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我的苦衷,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象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

  4.注意下面几个重要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也有反哺之情,我希望能为祖母养老送终。

  辛苦:古今异义。辛酸苦楚(多指内心),今译坚信劳累(多指身体)。

  明知:明白知晓。

  鉴:明察。

  听:准许。

  卒:尽,终。

  结草:表示死后报恩。典故见课文注解。

  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因为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因为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用

  圣朝以孝治天下 用

  谨拜表以闻 来

  四.学生朗读全文

  李密煞费苦心,扣住“情”字,委婉表达自己辞官的目的。那么他这样做有没有达到目的呢?据《晋书》记载,李密上了这道《陈情表》之后,晋武帝看后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而却大加赞赏。由此看来,在交际的时候,我们应该因人而异,采取最有效的手段,这样既保护自己,又不伤他人。

  五.作品拓展

  讨论: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把两者相提并论,有“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六.作业。

  写一篇联想亲情的文章。

《陈情表》教案10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纠错、强调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讲析课文第一段

  1、读第一段

  2、由学生梳理重要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并记录朗读。(结合《创新方案》)

  3、老师组织学生逐句口译本段文字。

  4、再读第一段

  5、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总摄作用

  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板书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6、学生对照试背第一段。

  四、作业:

  1、 完成《创新方案》练习

  2、 背诵第一段

  3、 预习第二、三段课文

  五、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抽背)。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第二、三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2、思考讨论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

  (2)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

  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3、背诵第二段,齐背

  4、过渡第三段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

  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下面读并译第三段,梳理知识点(结合《创新方案》)

  5、思考、讨论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可多诵读本段,体会句读

  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4)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6、背诵第三段

  7、作业:

  背诵二、三段,准备默写

  四、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三课时

  一、导入(先默写第二、三段)

  二、新课

  1、读第四段梳理知识(结合《创新方案》)

  2、诵读思考: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3、板书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4、背诵本段

  三、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四、总结本课文言、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创新方案》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

  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陈情表》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2、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3、培育学生的“孝”心。

  教学重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积累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1、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2、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作者李密和《陈情表》体裁、写作背景以及基本内容;研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尊重老人、赡养老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力尽孝道、赡养老人的文章——《陈情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题解:

  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2、内容与形式梳理。

  ①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

  ②内容和形式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梳理文意:

  第一段:陈言自己的悲惨遭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第二段:叙述朝廷逼他作官的.经过。

  第三段:表达自己尽孝的心意。

  第四段:表达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意愿。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

  ③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④提问: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研习课文——第1段: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

  总摄作用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板书试背第一段。

  6、小结:本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概括幼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落笔十分凄楚。接着写“险衅”、“闵凶|的具体内容:“六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然后叙述家庭的孤独单薄,叔伯兄弟,远近亲属,一概没有,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段末点明“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暗含为了尽孝无法应诏之意。

  五、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陈情表》教案12

  一、自主复习

  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习边做笔记。

  二、自我检查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指出句式)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当侍东宫 臣具以表闻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陛下矜悯愚诚

  过蒙拔擢,宠幸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日薄西山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听臣微志 谨拜表以闻

  1、出自这篇文章的成语:

  2、出自这篇文章的典故:

  三、虚词练习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3.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4.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

  ①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6.“而”字用法集训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 ( )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

  虚词练习答案

  1.【解析】 ①④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答案】 B

  2.【解析】 D.与题干中“于”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两项为 “比”。

  【答案】 D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3.【解析】 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答案】 B

  4.【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莫违之”。③是助词“的”。

  【答案】 D

  5.【解析】 D.“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我认为”。A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答案】 D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借鉴。”

  6.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 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陈情表》教案13

  课题:陈情表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课文虽文字质朴无华,但是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对祖母的感情以及如何巧妙的拒绝出任仕途涉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简介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划线字的读音以及重点字词的的释义。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非臣陨(yǔn)首 责臣逋(bū)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yǎn)

  (2)、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评。卒:终。

  (3)、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辛苦

  (4)、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通假字

  闵——悯 蓐——褥

  2、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总结本段大意。提示: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3)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本段大意。提示: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

  (4)全班集体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同学分别总结本段的主要内容。提示: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

  根据注释,试翻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陈情表

  第一段:门衰福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第二段:进退狼狈——诏书切峻,供养无主

  第三段:不能废远——“刘病日笃”,朝不虑夕

  第四段:愿乞终养——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陈情表》教案14

  复习目标:

  1,复习背诵课文,梳理文言知识

  2.回味亲情经典佳作,提高写作水平

  (课前放歌曲磁带)

  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 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花静静地绽放 在我忽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 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music) 多想告诉你 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一首《懂你》道尽了天下父母无私的奉献;“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言尽了天下孝子永恒的企盼。懂你,难道我们都真的能读懂这分永恒的亲情吗?

  《一碗馄饨》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去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楞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眼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亲情是阳光,让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亲情是一清泉,让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三个句子,要求用比喻,三个句子构成排比。

  今天我们复习“体味至爱亲情”的第一篇《陈情表》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一,检查背诵:背诵第一段:陈述家庭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文章一开始,作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总摄全段,它总提了: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背诵第二段:写朝庭对自己的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叙州、郡、、朝庭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背诵第三段: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了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孝祖母和报国之间的两难选择,首句即言以“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的纲领。言外之意是孝祖母虽然是私情,却也合情合理,也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提出了理论依据。然后说自己出仕蜀政权是“本图宏达,不矜名节”,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难以远离出仕)

  背诵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是“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的年岁,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的。表达自己对朝庭“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全文融情于事,感情真挚,且细致慎密,读来确实悲恻动人。不愧为写亲情之至文。

  二、梳理文言知识:(分组让学生到黑板梳理)

  (一)通假字

  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二)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三)词类活用

  1、躬亲: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名,远的地方)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四)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五)特殊句式

  (六)常用成语:

  本文语言精美,形象生动,自然精粹,脍炙人口,许多词语固定成了人们常用的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皇天后土、天地共鉴、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七)句子的默写和理解

  三、集体背诵

  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在我们复习偷懒的时候,想想父母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不要忘了他们在我们身上寄予的殷切希望。

  四、作业:

  一、最近找时间给自己的父母打一次电话,向他们问候一下,告诉他们最近你为自己理想又作了做些努力以慰藉他们的付出。

  二、背诵全文、整理文言知识。

  三、读自己原先写的亲情的文章或别人写的优秀亲情文章,细细品味,重新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悟也在加深,相信大家现在写要比以前有更大的进步。)

《陈情表》教案15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

  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步骤】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

  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翻译下列词语和句子: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翻译词语和句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除臣洗马,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三)第三段: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七、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八、讨论课后练习

  九、字词整理

  2 、古今异义:

  至于:到

  成立:长大成人

  辛苦:辛酸苦楚

  告诉:申诉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蓐:同“褥”,草褥子

  4 、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板书

  十一、课后总结

《陈情表》教案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情感,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李密忠孝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流程】

  一、预习感知:

  (一)背景:

  李密,西晋武阳人。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年轻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二)初步感知

  朗读全文及其注释,完成下列作业

  1、正音:

  险衅 夙愿 闵凶 怜悯 祚薄期功 强近 床蓐 逮捕 李逵 猥陋  

  陨首 逋慢 病笃 矜持 郎署 拔擢 优渥 盘桓 庶几愚拙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形影相吊  更相为命  愿乞终养  茕茕孑立

  第一段: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悯(mǐn)臣孤弱臣少(shào)多疾病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é)立常在床蓐(rù)

  第二段:逮(dài)奉圣朝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逋(bū)慢日笃(dǔ)

  第三段:矜(jīn)育拔擢(zhuó)优渥(wò)更(gēng)相为命

  第四段:四十有(yòu)四

  2、批注重点字词,翻译课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特殊句式)

  陈(陈述、禀报)情(隐情、苦衷)表(奏章,表,古代文体,属奏议类,臣民对君主有所陈述请求时所用。)

  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夙(早时)遭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凶(不幸)。生孩六月,慈父见(弃我而死去)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能走路),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成立(直到成人自立)。既无伯叔,终鲜(没有)兄弟;门衰祚(福分)薄,晚有儿息(子)。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内(在家里)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而刘夙婴(绕)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逮(到了)奉圣朝,沐浴清化(蒙受清明的教化)。前太守臣逵察(考察和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优秀人才)。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持),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予官职)臣郎中,寻(不久)蒙国恩,除(授予官职)臣洗马。猥以微贱(我凭借低微、卑贱的身份),当(担任)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报答)。臣具以(把)表闻(使……听见),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一天比一天)笃(严重);欲苟(暂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俯伏思量)圣朝以(用)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怜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何况我孤苦伶仃,特别严重)。且臣少仕(做官)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希图)宦达,不矜(自夸)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现在我是亡国后卑贱的俘虏,最渺小最鄙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希望,企图,非分之想)!但以刘日薄西山(只因为祖母刘氏的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不能)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因为自己的私情不能放弃奉养祖母而远离她)

  臣密今年四十有(又)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这样)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不只是蜀中人士以及二州的长官所看见的),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察)。愿陛下矜(怜恤)悯愚诚,听(准许、成全)臣微志,庶(或许)刘侥幸,保卒(终)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尽)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拜上表章)以闻(使……听见)。

  翻译: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三)概括各段内容,梳理全文思路:

  第一段:自述身世(祖孙相濡之情)

  第二段:进退狼狈(奉诏两难之情)

  第三段:表明心迹(当效微命之情)

  第四段:先孝后忠(乌鸟反哺之情)

  或: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写自己忠与孝的两难处境。)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为打消武帝的疑虑,重申自己的人生态度及特别处境。)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先尽孝后尽忠。)

  作业:积累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二、深入探究

  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苏轼

  (一)复习课文内容

  1、积累古今异义词:

  慈父见(弃我而死去)背

  察(考察和推举)臣孝廉

  举(举荐)臣秀才(优秀人才)

  除(授予官职)臣洗马

  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单音节词需要特别注意,双音节词大多一个字对应一个词进行解释

  2、根据上节课所学,用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

  面临的困境——“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进指什么?难在哪?——进指尽忠,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退指什么?难在哪?——退指尽孝,无以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即忠孝不能两全

  忠——孝

  那李密是如何陈情来打动晋武帝?

  (二)悟情:自由阅读课文,朗读品味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从句式,用词,修辞,表情达意的效果来赏析品味)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请你细读课文,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说说下列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品读第一段:体会“孝”:

  1):四字骈句: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8222;8222;”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对文句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臵疑。

  品读第二段:体会“忠”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形象生动。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品读第三段: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第一二段。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3)比喻句:

  ①“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臵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品读第四段,说说如何两全?——先尽忠后尽孝

  ②“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③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敬谦辞的运用:显现自己的谦虚,卑微,和对方的尊敬恭迎)

  类似的地方还有,为什么有些地方是祖母刘,有些地方是祖母?

  教师小结

  ①皇上也是人,并非铁石心肠,李密如此感人的陈情,应该可以打动他;②多次征召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笼络人心的目的已达到;③“圣朝以孝治天下”,树立李密这一典范,更好地在全国推行“孝道”;④准许李密的请求,显示出作为皇上的宽容大度。更何况李密已经做出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当然,这只是情理之中的推想。现在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晋武帝是如何批复的。

  《晋书李密传》中记载,帝览之(《陈情表》)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古文观止》中则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总结:如何陈情

  5.小结:

  语言艺术: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敬谦辞:表示自己的谦逊卑微,以及对对方的尊敬投诚

  构思艺术:

  陈情于事动之以情:

  寓理于情晓之以理:

  以情动人

  第一:先陈苦情---遭闵凶伶仃孤苦,博得同情(以弱示人)

  第二:后陈孝情---祖母情深似海,动真情(以孝感人)

  第三;再陈忠情---圣上恩重如山,消除疑虑(以忠信人)

  以理服人:

  (1)、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三、迁移运用

  感悟“孝”:你如何理解孝?怎样才算尽孝?

  附1:《孝经》摘录(课本第8页)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人、做事,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培养出了一个优秀儿女,这是人行孝尽孝的结束。总的讲,行孝尽孝的开始就是要孝顺父母,长大成人就要忠于国家和君主,最终就是要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能实现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

  子日:“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笑容承欢,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点不安的样子。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尽其思慕之心,庄严肃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以上五项孝道,行的时候,必定出于至诚。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义了

  附2: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

  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xx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四、课堂小结

  跨越千年的沧桑,孝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脊梁,仍然是支撑我们一路前行的重要力量。孝心其实就是一条河,上游是我们的长辈,中游是我们自己,下游是我们的后代。伸出双手,攥紧两端,让孝心之河长流不息!

  愿天下所有的辛劳养育都能收获慰藉!

  答疑解惑

  齐读课文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根据《陈情表》为李密写一段颁奖词

  例一:虽为“亡国贱俘”,却甘于清贫,婉拒帝王之邀,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虽说“乌鸟私情”,实则为至孝之举。古人以孝为先,李密之孝,可谓典范。

  例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孙子在乱世拒帝王之邀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养育他的祖母。在高官厚禄的谢绝里,祖母的生命也许还是风烛残年,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孝哉,李密,让天下所有的养育辛劳收获慰藉。

  晋书《李密传》

  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①。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②。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注]①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②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

《陈情表》教案17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生活中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孝行故事导入课文,让大家对作者的真情有一定的感情接受力,然后入情入理引入本文。如:二十四孝、驴子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①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②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③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④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理解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察孝廉,举秀才

  拜郎中,除洗马

  诏书切峻

  进退两难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新课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情深似海 孝情 揭示矛盾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忠心

  祖母病笃(情) 尽孝日短 分析矛盾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矛盾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画出来自己认为好的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说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①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②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③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④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①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②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引申讨论:

  附: 谈谈孝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陈情表》教案1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本文行文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虛词、古汉语句式等相关言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难点: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今天我们走近李密的《陈情表》,看李密是如何陈情,说服晋武帝的。

  二、写作背景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护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蜀之旧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据说晋武帝看了此表赞叹“密不空有名也”,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三、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由其祖母刘氏抚养。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汉州从事、尚书郎等职。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李密44岁时,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孝友列传》将他名列首位,誉之“以孝谨闻”。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

  李密的作品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主要作品有《陈情表》。

  四、题目解说

  “陈”,陈述。“情”,情况。“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种文书,一般用于向皇帝陈说自己的情况、请求或愿望。《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写作者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述祖母抚育恩情,陈报养祖母之心,表感激朝廷之情,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

  第二部分:(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

  第三部分:(第3段)以“孝治”的道理为依据,表明“辞不赴命”的原因——不是保全名节,而是力行圣朝的“孝治”纲领。

  第四部分:(第4段)恳请晋武帝批准自己终养祖母的要求,并言明先尽孝而后尽忠的赤诚。

  六、全文分析

  1.李密遭遇了哪些不幸?从这些不幸看出祖孙二人的关系如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李密的`不幸概括为:①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②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走路,伶仃孤苦;③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④祖母年迈,得病多年,卧床不起从上面所列的不幸中可以看出,早年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相依为命。陈述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博得晋武帝的同情。

  2.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写作的思路是怎样的?

  核心是因为祖母“供养无主”而“辞不赴命”。

  首句过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命”的原因—祖母“供养无主”。这与此次推辞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属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虑。接着写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3.这段话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表达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的?

  先描绘了一幅急于星火的郡县、州司催逼上路图,含蓄地表达出朝廷对自己再三“辞不就职”的不满;接着用“奔驰”一词形象地写出自己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答朝廷器重的焦急心情,然后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刘病日笃,最后道出进退两难的处境。

  4.“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妗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句话在全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以孝治天下”是晋朝的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终养祖母虽是私情,却也合情合理又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找到一个易于被晋武帝认可的理论依据。

  5.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为闲笔?

  否。从历史背景上看,作者与陈情的对象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6.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有哪些?

  ①祖母无人供养。

  李密确实需要供养祖母刘氏,像文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②怀念旧朝情结。

  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汊主刘禅是一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③不敢盲目做官。

  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草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不宜做官。

  7.作者是如何看待报国恩”与“顺私情”这一矛盾的?

  两者之间只是暂时的矛盾,没有长远的冲突。作者紧扣孝”做文章,从道理上进行分析,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何况人呢?再说,这也紧扣“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所以作者提出的“先尽孝后尽忠”是解决这一暂时矛盾的良策,双方各得其所,合情合理。

  8.李密是从哪些角度打动皇帝的?

  ①开篇动之以情。

  诉说苦难的身世。六个月大时父亲去世,四岁时母亲改嫁,幼年体弱多病,家门人丁衰微,孤苦伶仃,身心俱伤,令人同情。体现祖孙两代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孤独无靠的祖母含辛茹苦养大孙子,孙子成人后力辞多次征辟,苦求允许奉养祖母:祖、孙二人生死相依,其情可愍

  ②中间申诉进退两难的处境。

  作者如实表明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之情与非陨首所能报答的朝廷恩遇之间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的辞官奉养正是遵循朝廷倡导的孝道。

  ③极力避免气节嫌疑,再三致谢知遇之恩。

  表达对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达了一旦终养了祖母,就愿意为皇帝尽节效忠以报答知遇之恩的感情。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帝的做法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关乎皇帝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七、中心思想

  文中作者反复申述自己的不幸遭遇、祖母的养育之恩以及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实情,陈述自己对朝廷感恩戴德的心情,说明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全文围绕“孝”字凄切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八、写作特点

  ①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叙自己的孤苦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歌心,也是以充满感情的笔调来写的。不仅如此,作者还在陈情中晓之以理。李密陈情的理据,就是“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这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②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題。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大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预首,死当结草”为誓,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③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不事雕琢,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逼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眼前。

  ④语言骄散并用

  文章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突出了密的拳拳孝心。

  九、补充资料

  表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表”,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以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

  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

  十、总结全文

  作者李密以祖母体弱年老、无人奉养为理由,从不同的方面反复陈述,向晋武帝提出自己“愿乞终养”“辞不赴命”的请求,表达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衷情。文章将叙述、说理、抒情交融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布置作业

  学习这篇文章后,请就“忠”和“孝”二者关系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等表示授官,“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除”等表示罢官。

  B.古代常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凡是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等,平辈如兄弟、姐妹、妻子等去世,为之服丧,均穿期服。

  C.“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初一”称“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D.束发: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常指男子15岁。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往往而是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3.下列对《陈情表》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称颂皇恩浩荡,后申诉委曲矛盾的心理层次。

  B.文章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这个中心,从不同方面反复陈说,行文流畅委婉,叙事具体生动,抒情扣人心弦。而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

  C.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一篇情理兼备的好文章。美中不足的是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仍属于宣扬封建道德,因而对本文的评价不宜过高。

  D.本文骈散结合、平仄协调,文中大量使用比较整齐的句式,中间又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和谐而又错综,流畅而又婉转,正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

  4.下列各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非独蜀之人土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除”指授予官职,而非罢免官职。

  2.答案:B

  解析:A项,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告诉: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B项,区区:古义,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希冀,古今义都是希望、请求之意。C项,辛苦:古义,辛酸悲苦;今义,身心劳苦。多指工作和劳作的感受。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D项,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或寺院的住持。洗马:古义,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今义,给马洗身子。

  3.答案:C

  解析:尽心奉养父母、祖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非封建道德。

  4.答案:C

  解析:A项,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动词,表被动,看见。B项,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C项,介词,表凭借/连词,表目的,来。D项,一共。

《陈情表》教案19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

  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

  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记得《三国演义》吧?这部古典名著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语言运用的宝贵财富,比如大家熟悉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么,大家知道吗,徐庶为什么进曹营?(是曹操用劫持徐庶母亲要挟徐庶,为了一个“孝”);那又为什么一言不发呢?(是徐庶临走之时对刘备许下不为曹操设一计的诺言,为了一个“忠”)。可以说,面对一个忠孝两难的选择,徐庶作出了一个比较恰当的决定。而在这以后不久,又有一位古人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古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陈情表》。

  【解题】

  本文选自《文选》,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陈,陈述。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阳人,西晋文学家。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与祖母相依为命。自幼师从名儒谯周,以文学见称,有辩才,尤精通《春秋左传》。在蜀国曾任尚书郎,曾出使吴国,受到时人称赞。蜀亡后,西晋武帝看重他的才干,征召他为太子冼马。李密不肯应召,于是写了这篇表文。

  【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词:

  1·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臣之辛苦。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4·臣欲奉诏奔驰。古义:为国奔走效劳。今义:驾车快跑。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对某人说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7·拜臣郎中。古义:上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8·除臣洗马。古义:太子的属官。今义:清洗马匹。

  9·寻蒙国恩。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三、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愁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四、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绕,被动词。

  2·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3·实为狼狈。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4·本图宦达。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5·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6·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7·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宾后置。

  8·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宾后置。

  五、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在一起互相安慰。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吊,安慰。

  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鸟。

  8·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

  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七、古代官职知识:

  (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bì)、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官员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如摄政)、权(临时代职)。

  (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14、罢,革除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整体感知】

  题目叫“陈情表”,那么,是谁“陈情”,他向哪个人“陈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内容是什么?陈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怎么“陈情”,请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李密陈情(介绍李密,见前文);他向晋武帝陈情(介绍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情的背景,“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祖母;陈情的方法,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陈情表》执教思路

  《陈情表》是晋朝名士李密用血泪写成的千古孝文,学习本文的重要目标便是“孝”。好的语文课,应是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应是提升人文精神与培养综合能力的高度融合。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重点思考了以下内容:

  1·积累,阐发

  语文的积累在于平时,语文的阐发在于一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形成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融会,在一时阐发出来,便是一个崭新的语文世界。6分钟“我讲感悟最深的亲情故事”,就是学生在关照生活的基础上,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前提下,为配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厚积薄发”。

  2·感受,品味

  阅读经典作品,品味语言非常重要。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思想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思想之美,深化语文情感,发挥想象力,提升审美境界。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在课堂上,我先放《陈情表》一文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齐读全文,分读文段,重点读全文要句,讲译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语句,在感受理解全文语言的基础上去感受语言形象,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塑造的'形象进行心灵的碰撞。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语言形象。

  3·思考,领悟

  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形成思考质疑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反思性与批判性,共同思考,相互提高。课堂就是师生质疑,探讨,思考,领悟的最佳场所。为此,我设计了3道题: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作者为何说成是“慈父见背”,“舅夺母志”?②作者为何要从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说起?③联系当时背景思考,作者为何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是“孝”的问题,这都是围绕思考领悟文章的中心主旨而进行的。在此基础上,又把甲骨篆书“父” “母” “教” 3字展示给大家,再次让学生从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去感悟古人造字是怎样认识“孝”的。这样,通过问题的探讨与领悟,既使学生深入了文本,又使学生挖掘了文本内涵的深度。

  4·应用,拓展

  在学习生活中,正确有效的运用语文知识,增强文化意识,关注现实生活,尊重理解多元思维。通过实践运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课堂上,我结合文本中心设计了3道拓展应用题:①让学生根据上联撰写下联。(1)羊羔跪乳情深。____(2)人有无孝天地君亲师。____(3)慈父严母风风雨雨见真情。____②根据前边提供的语句进行扩写。“老牛舐犊,乌鸦反哺”。白发写下你的沧桑,皱纹镌刻你的世界,面对您,我想说:____③母亲节到了,请你为母亲发一条手机短信。——这些活动是结合高考题型并围绕文本中心而展开的,虽然设计的有些难度,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敏捷的应答,深情的表述,都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

  注意思考深入文本,发现重要问题,培养探究意识。怀着强烈的兴趣与激情,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进行了“返回历史”与“回到现实”的几个题目的换位思考。引用《古文观止》上的评说和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更使学生对“孝”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升了文本中心的高度。

  6·师为编导,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改变过于被动学习,机械训练的状态,特别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并阐述个人见解,学会沟通与理解,学会探讨与分享。在调动学生“心”为学习核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学习中心“孝”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整堂课的“听、说、读、写”训练,都是在突出文本中心,结合高考训练,突现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应该说自己展示的是一堂比较真实的语文课。当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新的语文课,应该怎么上,如何才能上好,固定的标准不好把握,但是,敢于结合新课改精神,并进行大胆的探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

  《陈情表》阅读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①臣祖英九岁失怙①,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用世,以酬罔极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祿,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山强寇②,剽掠广城,一门妻女,死节五人;而老母陈氏,为所拘囚。臣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国③也多矣。

  ②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土效顺,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婴铁锁,臣母得以生还,虽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而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殒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顾自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③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④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释】①失怙:死了父亲。 ②三山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 ③石苞殉国:石指石奢,苞指赵苞。石奢:楚昭王相,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自刎而死。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子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血而死。④甄录:甄别录用。 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24·本文借鉴了蜀汉末西晋初(填人名)的《陈情表》。(1分)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国”的典故,对其分析不恰当是()(2分)

  A·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B·表明忠孝难全的矛盾。

  C·解释食元俸禄的原因。D·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26·对2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自己罪过的感恩。

  B·“母子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深切表达对不孝罪过的惭愧。

  D·“殒首效命之秋也”,表达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样说理的。(4分)

  28·“表”起先只用于“陈情”,以第4段为例说明这种“表”的特点。(3分)

  答案:

  24·1分李密(李虔,字令伯)

  25·2分C

  26·3分B

  27·4分

  【答案示例】本段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怀运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写法,举如“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无有不获之愿”的普遮事实;在这个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这样,本段的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4分)

  28·3分

  “陈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心曲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上表达忠心和为国效命的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请求,又要从其心理需求出发晓之以理。本段先把自己的年龄与母亲对比,说明尽孝时日短尽忠时日长。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亲生命衰落,既打动皇上,又言自己报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同时,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语意凝练又感情热切,使陈情鞠尽其意,增加了说服力和抒情性。

  按以下三个方猫评分:内容上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要是动之以情);形式上的特点

  (对比比喻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陈情表》教案20

  [目标]

  1.识记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

  2.鉴赏文章构思技巧,揣摩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切入]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泪满襟”,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后人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探究]

  1.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打牢基础。(投影)

  A.对加重实词进行解释

  慈父见背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衿育 不衿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B.注意多义虚词“以”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C.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疑,了解文章内容。

  你认为“情”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试用文中的话概括。

  (1)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忠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探究问题

  (1)李密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请求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李密处在二难境地,特别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应诏,会招来杀身之祸。

  (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出于情,归于理。李密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述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先尽孝,再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足见这篇文章写得多么成功。

  4.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文中用了不少婉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用“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加以分析。

  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崇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语言骈散并用

  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让学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