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出人头地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成语故事 出人头地

管理员

摘要:

成语故事:出人头地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出人头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

成语故事:出人头地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故事:出人头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出人头地1

  【解释】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后形容超过一般人或高人一等。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叫欧阳修,庐陵(今江西永丰)人。欧阳修幼年丧父,家贫,买不起纸笔。欧母便以荻草在泥地上划字,教欧阳修认字。 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 欧阳修觉得韩愈的散文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社会上流行的讲求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于是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 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欧阳修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后来,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这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于是欧阳修又被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他写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便是这时作作。

  十多年后,宋仁宗才想起欧阳修的文才,便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欧阳修趁此机会,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那些落选者,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他们将欧阳修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跑。 就在这次考试中,后来的大文豪苏轼崭露头角。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在考试中,苏轼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后,大赞苏轼是个人才。后来,欧阳修又读了苏轼送给他的一些文章,更加觉得苏轼是个难得的人才。

  有一天,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大意是:像苏轼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 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

  苏轼先后当过杭州、湖州(今浙江吴兴)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一些对人民生活有益的事。 苏轼在湖州时,看到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便写诗进行讽刺,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被几个反对苏轼的官僚从中摘出几句话,诬陷苏轼朝廷,大逆不道。于是苏轼被撤职,押到京城大狱里,受尽了折磨。后来,因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释放,将他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有一个地方名叫“赤壁”,苏轼听说后,便邀友人前去游览凭吊。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

  苏轼不但是写散文和写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词开创了词风中的豪放一派,他在游赤壁之后写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词风的代表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和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出人头地”这句成语就是出自欧阳修的“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而来,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现在常用来高人一等。

  【运用】 孙俊英见人家看得起,能出人头地,一呼百应,好不威风自在。(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

成语故事:出人头地2

  “出人头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高出人一头。形容高人一等或超出别人之上。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苏轼传》:苏轼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人头地。”

  苏轼,字子瞻。他十岁时,其父苏洵出门游学,他便在母亲程氏的辅导下读书识字。二十岁时,苏轼已博古通今,便前往京城参加科举。

  当时,翰林学士欧阳修是主考官。那时候,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欧阳修对此极为不满。当他看到《刑赏忠厚论》一文时,非常高兴,便想取其为第一。可是他以为这篇文章是其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便将其取为第二名进士。

  其实,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他卓越的才学在这次考试中得以显现,以后他又在殿试中得中。苏轼很佩服主考官欧阳修,后来又请他为自己的几篇文章给予指点。

  欧阳修这才知道曾巩并不是《刑赏忠厚论》的作者,这篇文章原来是名不见经传的苏轼写的,而自己居然让他屈居第二,因此心里觉得十分对不住他。后来他又看到苏轼的其他几篇文章,篇篇才华横溢,更加赞叹不已。他写信给当时的文坛名宿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真的很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时人听了,都觉得他言过其实,后来看了苏轼的文章后,他们才心悦诚服。

  苏轼后来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果然出人头地。

成语故事:出人头地3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出人头地的寓意

  欧阳修表彰苏轼“出人头地”的言语,既表明了自己谦虚、爱才的心境,同时又形象地表达出年轻的苏轼那不同凡响的才华。当初苏轼取得一点成绩后,开始骄傲自满。幸运的是,一位老爷爷及时让苏轼醒悟过来,使苏轼意识到学问是无穷无尽的,对待知识,应该永不满足,终于成为大文豪。这正印证了那句老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出人头地资料

  chū rén tóu dì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高人一等、崭露头角

  相形见绌、庸庸碌碌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前途

  在学习上,既不想下苦功,又想~,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成语故事:出人头地4

  【注音】chū rén tóu dì

  【成语故事】北宋嘉佑年间,四川的苏轼到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试卷以为是自己朋友的,将本应取第一名的只给其第二名。苏轼考取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感叹他的才华,说应该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出处】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

  【解释】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前途

  【相近词】高人一等、崭露头角

  【反义词】相形见绌、庸庸碌碌

  【成语造句】

  ◎ 上海人具有不甘居人下,力求出人头地的“拔尖”

  ◎ 我的爷爷是无锡城郊的一个私塾先生,一辈子做着让我爸爸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梦。

  ◎ 所以你看,我只是个极平常的人,没有出人头地的学问,更没有非常的经验。

成语故事:出人头地5

  出人头地这句成语出自北宋时期欧阳修《与梅圣俞书》,又见于《宋史·苏轼传》。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对于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十分不满。他所作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所作诗、词,语言流畅自然,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作者,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科举考试,他看到苏轼所写《刑赏忠厚之志论》一文,惊喜地说,“这是我们文坛中一个优秀的人才啊!”后来,欧阳修又读了苏轼送给他看的.一些文章,更加佩服。在给当时颇负盛名的诗人梅尧臣(字圣俞)的信中,欧阳修写道:“读了苏轼写的文章,不知不觉汗都出来了,真是痛快呀!我应当给他让路。使他高出一头。”(原文是:“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之地也。”)

  后来,苏轼在欧阳修的鼓励和影响下,成了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死后,苏轼便继而成为文坛的领袖。后来,人们把“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简化成“出人头地”,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以后这个成语的词义有了新的变化,现在一般用来形容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