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分配律 乘法 教学设计

管理员

摘要: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说明

  当我给学生讲到练习四第七题的时候,觉得这道题目可以开发一下用来上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己制作两个长不一样,宽一样的长方形,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求面积和的方法,自然的引出乘法分配律。然后看了下这节课的课后练习,里面有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的题目,在其后56页的简便运算中也能用到逆向运用的知识,于是就把这个运用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知识层次,联想到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两数之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第三个数再想减的知识,于是就去习题中找有没有类似的题目,在55页第五题中求四年级比五年级多多少人时,如果用乘法分配律的延伸知识可以使计算简便,又看到练习五的三、四两题,就必须要知道这个知识才好解决,于是就把乘法分配律的延伸作为第三个层次的教学了,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这节课,实际上下来的效果不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运算简便。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

  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指明回答

  这里有长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宽都是4厘米的两个长方形纸片,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把它们组成一个新的长方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组合的动画)

  二:自主探索,交流合作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解法

  反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

  (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计算的结果也相同,能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一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

  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交流。

  反馈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

  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

  组织交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

  3、规律符号化,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

  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

  反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

  小结揭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三:实践运用,初步理解。

  1、想想做做1

  学生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二小题教师板书,并启发学生从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角度说一说对这个算式的 理解。并在板书上用箭头标明左边12出现了2次,右边在括号外面的数字就是

  12.并向学生介绍这可以称作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板书)

  2、想想做做2

  自主完成,组织交流。

  第三小题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并使学生明白74×1可以看做1个

  74,也就是74.

  第四小题要和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做对比。

  四:拓展延伸,内化新知

  再次出示两个长方形纸片,提问:如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学生反馈,引导说出可以重叠比较。学生动手实践

  再问:那么大长方形比小长方形大的面积是那一块?

  让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课件出示重叠动画,并把多余部分突出显示。 提问:如何求多出来的面积呢?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若想不到可以用大长方形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适当的提 示。

  学生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解决的也是同一个问题,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算 式,课件出示并板书。

  再问:这个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 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乘,再相减。

  谈话:这个规律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自己试着写写看。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并课件出示。说明这个可以看做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 五:解决实际问题,内化重点难点。

  想想做做题5

  课件出示,学生读题。

  问题一,要求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 算式之间的联系。

  问题二,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并引导学生适当的解释两个算式之间 的联系,加强学生对

  乘法分配律延伸的理解与内化。

  反思:

  这节课我是分三个层次来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求新长方形的面积来体会规律,感知规律的合理性。这个环节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观察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通过想想做做题1的第二小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乘法的意义角度来理解算式,并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第三个层次是乘法分配律的延伸,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如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并通过动手指一指,知道多出的面积就是两者相差的面积。在学生自己动手求解的过程中,初步的体会到诸如:(10-6)×4=10×4-6×4也有类似的规律,并尝试写出用字母如何表达。

  最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把发现的规律加以运用,从2个小题的解答中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分配律延伸的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3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东新四小学 王唯

  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出示课件1)计算

  35×2×5=35×(2×)

  (60×25)×4=65×(×4)

  (125×5)×8=(125×)×5

  (3×4)×5 × 6=(×)×(×)

  师: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究发现

  (出现课件2)

  师: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呢,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两个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了4列,每列贴9块,另一个叔叔贴了6列,每列贴了9块。

  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按鼠标出示问题) 师:你能估计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

  生:我估计大约有100块瓷砖

  生:我估计大约有90块瓷砖。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

  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

  生:(6+4)×9(板书)

  = 10×9

  =90(块)

  因为每列都是9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数去乘每列的块数,就是一共贴瓷砖的块数。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算法,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6×9+4×9 = (6+4)×9(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两道算式的特点,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师:这几们同学举的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中验证一下。 (小组汇报)

  小组1:符合要求,因为每组中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

  小组2:在每组的两个算式中,一个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一个数,另一个是用这两个数分别是去乘同一个数,再相加,符合要求。

  (板书用=连接算式)

  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从它们的特点和结果相等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再讨论一下。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只要符合上面题目要求的算式,结果都是一样的。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两个不同的数分别去和同一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一起去乘第三个数,结果不变。 结论(课件2):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乘 法 分 配 律。它是我们学习的关于乘法的第三个定律。

  师:大家齐读一遍。

  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现在你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试着写一写吧。

  (a+b)×c=a×c+b×c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80+4)×25 34×72+34×28

  师: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判断正误

  ( 25 + 7 )×4 = 25 ×4 ×7×4 ( )

  35×9 + 35

  = 35×( 9 + 1 )

  = 350 - - - - ( )

  3、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 15×+ 15×

  78×20+22×20=(+ )×20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三)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6×9+4×9 =(6+4)×9

  (40+4)×25 = 40×25+4×25

  (64+36)×42 = 42×64+42×36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4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教学内容:教材第54~55页例题,完成“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通过计算说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

  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这学期,我们学校鼓号队又增加了新成员,辅导员柳老师正在为他们准备服装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列式后交流反馈解题思路,并借助图形加深学生对两种解题思路的体会。

  提问:猜一猜,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会怎么样?

  计算验证:算一算,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等式:(30+25)x4=30x4+25x4

  2、类比展开。

  (1)出示图形,让学生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两种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吗?板书:(30+25)x6=30x6+25x6

  (2)除了把长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裤子,把它们看成6套衣服,还可以看成什么?

  要求6套课桌椅多少元,你准备怎么解决?

  板书:(100+60)x6=100x6+60x6

  3、体验感悟。

  (1)类似这样的等式还有吗?你能写出第4组吗?

  学生举例后,挑3组板书。

  (2)提问:这3组算式相等吗?怎么证明?(计算、乘法的意义)

  同桌互相检查刚才写的算式是否相等。

  (3)交流:介绍你写成功的经验

  引导:你是怎么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的?

  4、提示规律。

  (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展示。

  板书:(a+b)xc=axc+bxc

  (3)板书: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师小结。

  三、巩固内化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指出后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出示:72x(30+6)= 齐说答案。

  出示:(25-12)x4= 可能等于什么?怎样才能确认?你能联想到什么?小结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48+52)×13 48×13+52×13 □

  40×5+2×5 5×(40+2) □

  75×(19+1) 75×19+75 □

  40×50+50×90 40×(50+90) □

  27×(16+30) 27×16+30 □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报答案,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让你计算的话,你更愿意计算哪边的式子呢?为什么?小结:有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想想做做第5题。

  2、选做题: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换成“3个数的和”、“4个数的和”或“更多个数的和”,结果还会不会不变?用合适的方试着进行验证。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

  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

  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

  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

  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

  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

  3、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b)×c=a×c+b×c]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

  2、“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3、“想想做做”第3题。(略)

  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6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

  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

  在讨论基础上得出:

  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25)×4.因此

  要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别.

  (四)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合作。新理念还体现不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 (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A组的题,右边的两组做B组的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9×( 37+63) 9×37 + 9×63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左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9×( 37+63) =9×37 + 9×63

  (3)将学生的发现以他(她)的名字命名为“**猜想”。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组织数学热身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昨天,老师去超市里买东西,看到下面这些物品。橙子每箱28元,苹果每箱22元。如果橙子和苹果各买3箱,一共需要多少钱?

  (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算式(28+22)×3 和28×3+22×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 35+25)×3=35× 3+25×3

  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9×( 37+63)=9×37 + 9×63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教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电脑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齐声读两遍。

  (4)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引导学生发现:字母表示的式子简洁、明了,这就体现了数学的美。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瞻前顾后填一填。

  (10+7)×6=□×6 + □× 6

  8×(125+9)=8×□+ 8×□

  7×48+7×52=□×(□ + □)

  2、火眼金睛看一看:

  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师小结: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找朋友

  (10+6)×4 10 ×4+6 10 ×4+ 6 × 4

  5 ×(7+9) 5 ×7+ 5× 9 5 ×7× 9

  3 ×25+7 ×25 3+7×25 (3+7)×25

  5、对口令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脑筋急转弯。

  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

  木×(1+3+2)=?

  四、总结:

  1、回忆一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8~P49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

  125×8=25×9×4=18×25×4=

  125×16=75+25=89×100=

  教师请个别学生口算并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应用的定律。

  2、再出示:119×56+119×44=

  师;这一题,谁能口算出来?老师可以口算出来,你们相信吗?是不是老师又应用到数学的什么定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课本插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两个工人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这面墙壁,另一个叔叔贴另一面墙壁。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叔叔贴的瓷砖一起数的话,一行有10块,一共有9列。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估计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

  学生试着估计。

  3、列式解答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块)

  师:这边的6×9和4×9分别是算什么?

  生: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

  师:哦,然后两面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你们明白吗?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我是这样列的,(6+4)×9(板书)

  =10×9

  =90(块)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两面墙共有9列,一行有6+4块,所以我先算出一行有10块,再用10×9算出共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行,找到了这种方法。现在同学们看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计算方法不一样,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

  4、观察算式的特点

  师:观察等号两边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生: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

  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63×64+63×36和63×(64+36)

  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7、揭示课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9页的“试一试”。请同桌讨论探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1、(80+4)×25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3、让生观察:36×3

  =30×3+6×3

  =90+18

  =108

  师:你能说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吗?

  生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教学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 (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第一小题,右边的两组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7×28+7×72

  7×(28+72)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7×28+7×72=7×(28+72)

  (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板书:猜想)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是否也成立。

  2、商场 “五一”举行让利大折扣,王老师趁这机会去为参加校园歌手比赛的五位同学挑选服装,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1)看到这幅图画,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你想提什么问题?

  (2)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3)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4)交流反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65×5+45×5 (65+45)×5

  (5)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把自己举出的例子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举三个例子)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

  (4)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5)大屏幕出示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总结,学生齐读。

  三、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

  (2)对,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8+4)× 25 34 ×72+34 ×28

  (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 、巩固内化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全班共同校对。

  明确: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判断。然后请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明确:这两种算法有什么联系?符合什么规律?

  小结:通过长方形周长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已不自觉地在运用了。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和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五、 总结回顾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0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P27: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x5-5x8(18-8)x5

  265×105-265×5265×(105-5)

  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很好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在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知识后,掌握了一些算式的规律,有了一些探究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只要教师注意指导和点拨,就一定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质疑猜想

  1、出示口算题:

  师:前段时间,我们发现了四则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我们知道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58+25+7572+493+2825×19×4

  12×125×8168×5×214×2=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分组计算比赛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场分组计算比赛,好不好?

  出示:脱式计算

  第二组题目:45×12+55×1234×72+34×28

  第一、三组:(45+55)×12(72+28)×34

  师:你们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仔细观察两组算式,大家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结果为什么相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探究。

  二、探究新知,验证猜想

  1、出示:用两种方法计算这两个长方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8×4+5×4(8+5)×4

  思考:为什么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呢?

  左边算式表示8个4加5个4,(一共13个4),右边也是求13个4,所以结果相等。

  2、出示:淘气打一份稿件,平均每分钟打字178个,他先打了6分钟,后又打了4分钟完成这份稿件。

  (1)请提一个数学问题(淘气一共打了多少个字?)

  (2)用两种方法解答问题

  (3)思考:为什么两次计算的结果相同呢?

  3、师:仔细观察,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列出一组吗?在自己练习本上列一列,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的等式列得完吗?用a、b、c代表三个数,你能写出上面发现的规律吗?(a+b)×c=a×c+b×c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

  想一想:这里的分配,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分别配对的意思。)

  师:这道等式反过来写,依然成立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定律

  1、填一填:

  4×(25+8)=__×___+___×__

  38×37+62×37=___×(___+___)

  502×19+11×502=___×(___+___)

  48×99+48×1=___×(___+___)

  a×b+a×c=___×(___+___)

  2、判断对错:

  8×(125+9)=8×125+9()

  27×8+73×8=27+73×8()

  (12+6)×5=(12×5)×(6×5)()

  (25+9)×4=25×4+9×4()

  3、试一试

  (1)观察(40+4)×25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4、分组计算比赛

  85×16+15×16(40+8)×25

  68×128-68×2834×(100+20)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五、课外思考

  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并不陌生,大家想一想,以前在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分配律?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24-25页红点内容 信息窗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

  2.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拟定自学提纲

  自主预习

  1.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24页情境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究一辆大巴车和一辆中巴车在济青高速上相遇的问题继续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

  2. 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

  (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通过自主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会用自己的话表述,会用字母表示。

  (2)乐于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困惑、体会与大家分享,乐于与同学合作。

  教师引导:有信心达到这两个目标吗?(有!)

  老师的指导会对你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请看自学指导:

  3. 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4页到25页第二个红点前的内容,重点看图上同学的对话。思考:

  (1)如何求济青公路的全长,有几种解法,如何列式计算。

  (2)比较两种解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猜想?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5分钟后汇报自学成果,看谁能独立用多种方法解答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并能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

  4. 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汇报交流 评价质疑

  调查学情: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放下。

  1.小组交流:

  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困惑和体会,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班内汇报:

  师指小组选代表按顺序汇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其余同学随机质疑、补充。

  课堂生成预设:

  (1)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教师追问: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算法呢?

  预设一:先算两辆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预设二:先算大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中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2)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 110×2-90×2

  =20×2 =220-180

  =40(千米) =40(千米)

  教师追问:你能说说两种算式的意思么?

  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求大巴车1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2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

  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求出大巴车和中巴车2小时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

  (3)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加(或减)再乘;

  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相乘再加(或减),但计算结果相同。

  (4)据此,你有什么猜想?

  预设: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5)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呢?

  (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学生观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比较。

  通过观察,有何发现?引导学生回答:

  举例验证:(125+12)×8 = 125×8+12×8

  (40-4)×25 = 40×25-4×25

  (8+16)×125 = 8×125+16×125

  (80-8)×125 = 80×125-8×125

  …… ……

  (6)通过验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用字母表示:(a± b) c=ac±bc)

  三、抽象概括 总结提升

  1.通过以上研究,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课堂预设:

  预设一: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预设二: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结果不变。

  预设三: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预设四: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a± b) c=ac±bc

  2.如果是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这个规律还存在吗?你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课堂预设:

  举例验证:(2+3+5)×4=2×4+3×4+5×4

  (1000+100+10)×3=1000×3+100×3+10×3

  …… ……

  教师总结: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设计意图:将乘法分配律适当拓展

  3.在记忆这个规律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乘法分配律,避免常犯的错误。

  课堂预设:

  预设一:括号里的每一个数都要乘括号外的数。

  预设二:括号里的数必须是相加或相减,如果是相乘就不是乘法分配律。

  预设三:这个规律还可以倒过来看。

  教师追问:怎样倒过来看?

  预设:几个数都乘同一个数,再相加或相减,可以先把它们相加或相减,所得的和或差再乘这个数,结果不变。

  四、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教师引导:怎么样?学会了吗?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1.考一考(课件出示第26页第2题)

  (1) 指4名学困生板演,其余同做在练习本上。

  (2) 展示不同答案:谁的答案和板演者不同?请到黑板前展示出来。

  课堂预设:(以第一题为例)

  (80+70)×5 ( 80+70)×5

  =80×70+70×5 =80×5+70×5

  2.议一议

  (1)你认为谁的答案对,为什么?谁的答案不对,为什么?

  (2)第一种答案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相乘了,不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错了;第二种答案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是正确的。

  (3)用同样的方法评议其余3题。

  (4)同桌互改

  (5)统计错题情况,让小组代表说说错误原因。

  (6)学生各自订正错题。

  3.全课小结:你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课堂预设:

  预设一:我知道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预设二:我又体验了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预设三:我感受到我们山东省的交通真是便利,作为山东人我感到自豪!

  五、当堂训练

  1.出示课本第26页第3题

  2.《新课堂》第17到第19页信息窗2第1课时内容。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谈一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分配律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110×2+90×2 (110-90)×2=110×2-90×2

  验证:

  (125+12)×8 = 125×8+12×8 (40-4)×25 = 40×25-4×25

  (8+16)×125 = 8×125+16×125 (80-8)×125 = 80×125-8×125

  结论:用字母表示:(a± b) c=ac±bc)

  (2+3+5)×4=2×4+3×4+5×4

  (1000+100+10)×3=1000×3+100×3+10×3

  拓展: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第二单元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相遇问题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生活问题,激趣探究。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125+12)×8 = 125×8+12×8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提供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3)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为了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本课堂我的教学程序是:先出示情景图,根据情景图上所给的信息列出算式:并且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读读这个算式(意图是让学生去感知乘法分配律),然后再让学生去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意图是让学生体验乘法分配律)写完之后再板书几个同学所写的算式并选取期中一个同学的算式让他说说算式的左边为什么等于右边(110+90)×2=110×2+90×2);而且我还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意图是让不同层次的同学们都能反复去感知乘法分配律),通过刚才的几道程序,然后再让同学们去总结这类算式左边和右边的特点,得出乘法分配律,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原以为这样上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事与愿违,在要同学们独立写出两个类似的算式时,发现有小部分同学并不会写,所以本堂课后面部分上得就不怎么顺畅了。课后向老师请教得知,原来我的教学程序上出现问题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是先由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写出类似的算式,体验乘法分配律,最后再通过练习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在要求同学们去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导致同学对乘法分配律特点的认识比较模糊。

  (3)在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时,我只是一笔带过的把乘法分配律通过课件再展示给学生们看了一遍,没有反复强调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导致学生没有较好的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用建议:

  (1)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主动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在练习时采用小组活动是必须的,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时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

  (3)订正汇报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3.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使课堂更加实用高效?如何解决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漏乘”问题?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

  3、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

  4、通过计算,培养仔细看题、留意特点、反映迅速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种算式意义,正确运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能根据算式各自的特征,选择使用、灵活计算。

  2、能根据乘法分配律适用条件,恒等变形计算式,提高计算的转化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顾引入

  1、我们昨天学了……,请写出依据(字母表达式)

  2、看着这个字母表达式,你想说点什么?

  1、学生一起回答省略部分

  2、学生各自在自己草稿本上写出字母表达式

  3、让学生充分表达!

  以忆引练,为接下来的练习做知识铺垫准备!

  二、开展练习

  分别出示:

  1、基础题

  (1)选择题

  (2)填空题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口答选择题

  2、笔写填空题

  3、比赛方式完成简便计算

  1、通过选择和填空两种题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及其算式结构。

  2、训练准确简便计算能力,也是巩固新课掌握的计算方法

  小结:正确使用乘法分配律,留意算式结构,小心相同因数混乱。

  2、提高题(计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么算)。

  1、先标出你认为能够简便计算的题

  2、动笔计算,并验证自己的观察

  养学生观察力、细心力、分析力、和计算灵活性。

  小结:一看、二想、三算

  3、拓展题(能快速算出下面各题吗?)。

  用作选做题:做你会计算的题

  训练学生拆数、拼凑、约感能力,满足学习能力较强学生需要

  小结:变看似不能简便计算为能够简便计算

  三、全课总结

  1、涵盖小结内容

  2、分享个性错误(如写错数字、计算错),避免同学犯与自己相同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