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教学设计 相思

管理员

摘要: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相思》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相思》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

  ⑵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⑵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⑶ 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读诗词(初步感知诗词的语言)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第5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你能背出来吗?

  (生齐声背诵《泊船瓜洲》与《秋思》)

  师:王安石奉诏进京,泊船瓜洲,见春景引发乡愁;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思念故乡;又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词──《长相思》。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大家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谁能给大家说说关于诗人纳兰性德的情况呢?

  生1:我知道。纳兰性德,清词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儿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当时的人把它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生2:我想补充一下。纳兰性德的词集叫《纳兰词》。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长相思》这首词。我们先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请每位同学找出自己不能把握读音的字、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字、词,在文中标记出来。

  (生独立自学生字和多音字,并标记所遇到的关于字词方面的问题)

  师:老师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小组同学的智慧获得更多知识。小组同学互相帮助,解决你们所遇到的问题。老师将对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测,看哪组的学得最好。

  (出示课件)

  能准确读出多音字和生字。

  能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

  师:可以了吗?老师现在想看看,大家合作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呢?

  (课件逐题出示检测题)

  第一题:你能准确地读一读下面的字词吗?

  榆关 那畔

  风一更 聒碎

  (第一题,老师抽一个组回答,其他组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一学生准确读出词语,其他组同学用OK手势表示答对)

  第二题:请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下列词语的?

  榆关 那畔

  风一更 聒碎

  (第二题,老师要在每一个组抽一个学生解答,不正确的话,组内大家可以纠正。)

  1、词中的“榆关”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2、文中“一程” “一更”怎么理解?

  3、请说说“故园”的近义词?

  4、你知道“聒”的意思吗?

  生1(1组1号):我们组认为,“榆关”就是指“山海关”。

  生2(2组4号):我们认为:“一程”指一段路;“一更”是指“ 一阵”。

  (这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表示异义)

  师:这位同学有不同想法吗?

  生3:我认为“一更”实际上指两个小时。

  师: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理解成“一阵”呢?

  生2:我认为,诗中是说:在晚上,风吹一阵,雪下一阵,一阵又一阵,不停歇。

  师: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学会联系课文的上下文理解意思。

  生3(3组2号):“故园”的近义词是“家乡”。

  生4(4组5号):“聒”是嘈杂的声音,课文中是说风雪交加的声音。

  师:对于读音和字词的理解,你还有问题吗?

  (生表示没有。)

  师:看来,大家合作学习挺有收获的,很好!让我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再读两遍,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你可以边打节奏边读、可以唱读,还可以小组合作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开始。

  (同学们开始饶有兴致地朗读,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在桌上、在手上、腿上敲起了节奏,有的摇头晃脑……两分多钟后,开始有学生用手势示意读好了。)

  师:老师想听听大家读得怎样?谁先来试一试?

  (生一个学生站起来,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师激励。然后,再随机抽查一个组。)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很想听听:你从这首词中,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纳兰性德是多么的思念自己的家乡!

  生2:军人是非常难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的。

  生3:诗人离开家乡后痛苦万分的心情。

  生4:诗人的家乡是没有风雪交加的嘈杂之声的。

  生5:我读懂了词的意思。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学习活动二: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一、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用心灵,跟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吧。

  (出示课件范读)

  师: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再听听这首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一字一句地读一读:诗人的身在哪里?而他的心又向何方?

  (板书)

  身、心

  师:请在文中找一找。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你可以文中圈点出来、还可以写下旁注,写下自己点点滴滴的感受。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师:大家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感受在组内交流,由组长将答案写在白板上,派发言人做好准备。

  (生小组合作学习。组长组织组内学生逐个谈自己的体会,其他的孩子认真倾听。有的小组有人举手,欲打断,组长示意先听再谈。每组均有记录员在记录。当有学生情绪高涨,声音较大,有同学示意声音适度)

  二、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师:刚才我发现,同学们对词又有了更深一层理解与感悟。让我们再次走进《长相思》,去倾听诗人的内心世界吧!请每个组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各小组组长在讲台前展示小白板,老师和其余同学认真地浏览)

  师:我看到你们组的内容是最丰富的。请你们这一组说一说讨论结果,好吗?

  生1(本组发言人):我们组认为,从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身”有时在山上跋涉,在船上颠簸;有时在山海关外,在帐篷中;有时在风中、在雪里……而他却心系故园,因为“故园无此声”!

  师:我想知道,你们是从哪些字、词、句中体会到的呢?

  生1:“山一程,水一程”、“榆关”“夜深千帐灯”……

  师:们的想法是不是和你们一样?你可以补充,但不希望重复。

  生2:我补充一点。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心在自己美好的家乡,就是“聒碎乡心梦不成”。一个人想什么,梦中就会出现什么,而“乡心”说明诗人做的是思乡之梦,可见他心系家园。

  (师板书)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师:同学们,我们的诗人正如大家所说,他和众多的将士们一样,一次又一次地跋山涉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风霜雨雪,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正如词中所写的那样,起!

  (引读:“山一程,水一程”,又是“水一程,山一程”哪!“风一更,雪一更”,又“雪一更,风一更”哪!)

  〖拓展1

  师:诗人在词中写道:“故园无此声”。 “此声”是指什么声音?

  生1:我认为,是风雪交加的声音。

  生2:我想还有战场上声势浩大的战鼓声,厮杀的声音。

  师:是呀!白天战场上经历的一切都可能进入到诗人的梦中来。

  生3:我想,还有战场上将士们的呐喊声!

  师: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人怎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穿越历史的时空,去感受一下纳兰性德和将士们的处境吧:

  (课件:千军万马出征图,伴寒风溯雪声、战马嘶鸣声,壮观而悲怆)

  师旁白: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而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

  师:“故园无此声”,“故园”指什么?

  生:指诗人的家乡。

  师:故园没有什么声音?

  生:没有风雪的声音,没有战马的声音,更没有战场上冲杀的声音,非常的安宁。

  师:那,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用想象的眼睛仔细看看纳兰的故园吧:

  师(引导学生精心角色体验,来到一位学生面前):纳兰性德,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1:红花绿草,一切生机盎然的样子。

  生2:我想到了以前在河边垂柳下下棋的情景。

  生3:我的母亲鬓角又多了几丝白发;想起了母亲为我缝制战袍的情景。

  生4:我曾和家人一起在自家的院里吃着、喝着、说着、笑着;我也曾和好友在江边悠闲地垂钓、或吟诗作画……

  生5:我回想到过去,在花香染满的夜晚,人们三三两两地在月光下散步。耳旁仿佛还能听见牧童的短笛声……

  〖拓展2

  师:是呀!故园,在诗人心中,是最美丽的地方;最温暖的地方。他曾写过的词中,就有过这样的诗句(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情绪激动地)──“碎”!

  师:从这一个“碎”字,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诗人那颗被思乡之苦揉碎了的心!谁可以带着心碎的感觉再读全词!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课件:配乐朗诵──生全体齐声朗读)

  学习活动三:提升

  一、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师:词学们,我们读到这儿,我们不禁想问一问诗人:你为什么要抛家别子,远离故土呢?为什么要风餐露宿,不回到自己的家园呢?

  生1: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人民的安宁。如果不保卫好自己的国家,哪有和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呢!

  生2:国家国家,先国后家,没有强大的国家,哪儿安宁的家园呢?

  师:作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虽厌倦战争,渴望和平,但我要保家卫国;故土虽难离,但责任重于山哪!

  学习活动四:积累

  一、拓展延伸

  师:古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征战疆场,既心怀浓烈的思乡之情,又满怀强烈的报国之志!表达这种情感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今天,老师收集了几首,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配乐诗朗诵《出塞》、《塞下曲》)

  (欣赏的过程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诵读起来,现场气氛尤显沧桑与悲壮)

  二、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师:至此,我感觉到同学们已经深深地领会到了纳兰性德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愁以及那浓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已成广为为流传的名篇佳作,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吧!

  (独自背──小组互背──能背的领背──集体起立,背诵全词)

  师: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共同倾诉他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的《长相思》吧!

  (齐声背诵!)

  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收集这样的一些古诗词,让诗人们的情怀永远回荡在我们的心中吧!

  【板书】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的常识。

  课前准备 :

  1、查字典,掌握“畔、帐、更、聒”四个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和意思。

  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作者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作者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阕(què)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因为什么而“梦不成”?“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 ” 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

  (1)真正的“故园” 指什么?字面意思:故乡;含着意思:自然、自由的生活。

  (2)真正的“乡心”指什么?“故乡”在何方?纳兰性德真正思念的是什么?

  5、这首词有令你感动的东西吗?你为何感动?

  6、完成作业本作业。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解释字词。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配套资源(点击可预览)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 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三、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四、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六、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6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第一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本单元为“自然之趣”专题,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起入选本单元的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及日本的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巴金的《鸟的天堂》、贾平凹的《月迹》。《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羁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既有长途羁旅风光,又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情怀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教学目标】

  读词,能字正腔圆、有韵味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知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山一程,水一程”和“风一更,雪一更”,在情与景的融合中了解词的意思。

  想象,通过对故园的想象,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军旅之行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长。

  叩问,在移情叩问中升华情感,赋予语文课堂以力度和深度。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配乐诵读积累思乡诗句,入情入境。教师导语:远离故土时,一缕春风、一片落叶......都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思乡的心弦。这种思念之情 为 我 们留 下了许多千古绝 唱——教师 导语 :今天 我 们 要 一 起走 进一 段风 雪, 感悟一份 离情。

  【设计意图:配乐诵读思乡的诗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诵读诗词的状态,又能积少成多积累诗词。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为理解诗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2、聚焦作者

  设身 处地 :如 果 你是侍 卫中 的' 一员, 这样一路 走 来有何感 受?

  教师导语:在康熙的身边有一位侍卫,他叫纳兰性德。他学识广博、诗词造诣深厚,被后人誉为“满清第一词人”。此次他以三品武官、一等侍卫的身份随皇帝东巡祭祖,他用细腻的笔触写下了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

  【设计意图:对作者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理解词意打下基础。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引发学生的求知之心。】

  3、品读

  感悟一、读出语感

  请翻开课本93页(课件)把《长相思》仔细读2遍,注意读准字音,力争字正腔圆。

  读诗词,不但要读得准确,还应该读得有节奏,请再读2遍,注意停顿和轻重缓急。

  读诗词,不但要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韵味来。欣赏课件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词的语感。】

  教师导语: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设计意图:读中想象,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学生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三四百年前词人在征途上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抑望、孤独沉思的情形,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学生的想象是极其丰富的,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体味到“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韵味。然而“聒碎乡心梦不成”,军旅途中的帐篷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教师板书一个大大的令人心碎的“碎”字......再次朗读课文,令学生荡气回肠,唏嘘不已。】

  叩问感悟“相思”情

  教师导语:《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从军呢?指生回答。

  教师导语:.一路跋涉,一路风雪;一路行军苦,一路相思情。他也曾问过自己,就在此次征途中纳兰性德还写下了另一篇词作《菩萨蛮》。分角色表演。

  教师导语:.是啊,这么多的人,因为纳兰性德的出征都难以入眠,都在盼望他早日回家。千言万语,道不尽相思离别情;万语千言,说不完相思离愁意。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情感体验,入情入境,以情感人,读出情感。分角色环节,旨在让学生更深入体相思离愁意】

  教师导语: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生默读《长相思》)

  教师导语: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这节课的最后,就让我 们 在悠 扬的吟唱 声中再一次感 受 这浓 浓的 思乡之 情吧 !

  【设计意图:通过情感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读出美感。】

  4、课后推荐诵读

  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等,读一读,唱一唱,并在班级内开展一次思乡主题的展示会。

  以 《 长 相 思 》 为内容, 制 作 自己 喜 欢的 书签。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8

  教材解析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诗,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上阙记叙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下阙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

  纳兰性德是位清朝的词人,离孩子很远,加上他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无法改变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他内心细腻又多愁善感,这样复杂的情感,孩子更难理解。我主要从读准词、读懂词、感受情感、读懂作者内心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推进。第一读——读准,第二读——读出节奏感和韵味,第三读——读懂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在不断的朗读中去理解词意,感受情感。我个人会觉得在理解词意这点是我这堂课做比较好的。在理解词意上,我希望不影响诗词的意境,从景物到整体,想象词中的画面,想象词以外的画面——故园。最后辅以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理解纳兰性德的不得不离别的无奈、痛心。课堂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营造离别、伤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聒”等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

  2、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3、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词人的思绪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乡愁这一永恒的话题。请跟我一起读几句诗吧!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乡愁是那一句句向家人报平安的话语;李益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乡愁的听到芦管声后那一个个眺望故乡的身影。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看看他眼中的乡愁是什么样的。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3、现在,请大家朗读《长相思》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每个字音,争取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努力把词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二、读准《长相思》

  请生读词,师相机引导。

  (1)“更”字读得很准确,第一声,古时一晚上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聒”是个生字,本来指的是声音吵闹,在这里指风雪声。

  (2)他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句时,停顿停得好!他是怎么停的?(你们听得很认真)

  (3)读古诗词,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课题“长相思”,怎样才能读出韵味来?(我仿佛感受到了你内心中无尽的愁绪,你已经走进纳兰性德的心了)我们模仿这两位同学,带着这种韵味,齐读《长相思》。

  三、读懂《长相思》

  1.字正腔圆,停顿有序,感情真切!现在请大家结合书后的注释,想想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引导——远行。词人为什么会远行呢?看了他的简介,你会有所明白。

  在出塞的路上,他见到了许多景色,请大家默读《长相思》,找找词中出现哪些景象。

  (点击幻灯片)他走过了山,走过了水,每走一程,都意味着离家乡更远了。但是他只能前行,向着哪里前行?(点击幻灯片)——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是什么地方?——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路途遥远,到了晚上他们住在哪里?(幻灯片)——营帐。怎么形容营帐的?——夜深千帐灯。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在这个晚上,他们过得顺利吗?——不顺利,遇到了风雪。(播放风雪声)风雪声烦扰着他,让他睡不着觉,入不了梦,他说——聒碎乡心梦不成。而在他的故园里,有这样的风雪声烦扰着他吗?——没有。他说:故园无此声。

  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说一说这首词所描写的画面?

  老师有两个问题想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诗的理解如何。

  2.板书“身”,词人的“身”在哪里?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预设:山海关、高山、船、营帐……)板书:身在征途

  3.板书“心”,词人的“心”在哪里?板书:心在故园

  4.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身”远离故园,而“心”思念故园,那种矛盾、痛苦又煎熬的感情,让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词。

  四、创设情境,感受词情

  1.听了两遍我们班学生的朗读,我被大家的朗读深深吸引了,我也想读。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安静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词中的画面。

  师配乐范读。

  在听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然而,在词人的'记忆中,故园里的生活是不是这个样子的?

  请大家看这几幅图:“慈母手中线”“何当共剪西窗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拿起笔,请任选一幅图,在纸上写一写词人故园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场景。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此时此刻,这些画面全都破碎了,甚至他都无法去梦中寻找那美好的生活!

  板书“碎”带着这份浓到心碎的乡愁,让我们再读这首词。

  2.师引读,请生再读《长相思》(播放音乐《穿越时空的思念》)

  (1)在这里,没有妻子的依依相伴,没有窗下的窃窃耳语,只有

  (2)在这里,没有母亲的慈爱目光,没有母亲的声声叮咛,只有

  (3)在这里,不能再和我的好友纵情欢笑,畅饮高歌,只有(完整)

  3.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五、拓展延伸,深入词心

  1.是啊,这样一颗复杂的心,很难想象是来自纳兰性德这样一位皇家贵胄的身上。(出示纳兰性德简介,请学生读第一段。)可是他却偏偏如一枝孑然于世的寒梅。(请学生接着读第二段)他不是“人间富贵花”,他不愿享受这被束缚的荣华。(请学生接着读第三段)

  说到这,再读这首词,你是否有疑问?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问纳兰性德?(他对故园有深沉的爱,他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还要离开家。)

  2.其实,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他还写了一首词——《菩萨蛮》,在词中,他这样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展示诗句)

  3.你觉得还有谁会这样问诗人?(妻子、朋友、父亲、儿子……)

  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身向榆关那畔行”

  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身向榆关

  但是,为父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要为你撑起这片天,我只能……

  但是,这是儿作为御前侍卫的责任啊!我只能“身向榆关那畔行”

  4.想一想,词人真的“轻离别”吗?

  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5.是啊,他哪里是轻离别,明明是重离别!他只是重任在肩,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就在这样一个思绪万千的夜晚,纳兰性德提笔写下这首装满思念的《长相思》。

  感谢大家一堂课经常的配合,我们互相引领,穿越时空,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最后,让我们回到题目,在朗读声中结束这堂课!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故园心,梦不成,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更(gēng)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10

  【设计理念】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经典诗词说到底,是对宇宙万物的洞悉、对人生的了悟,并以完整的形态出现,所以,诗词只能去“会”、去“意”、去“悟”,而这最好的策略是体验诵读,任何支离破碎的分解,都是缺憾!“诗活在诵读,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意象,体味“相思”,感悟“人性”。

  【教学流程】

  一、初读·印象画

  1、板书课题,(相思)相思是愁!离愁,春愁、乡愁。

  乡愁,在李白的笔下,是撒满床前的月光,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

  2、初读四遍。

  前两遍:生字、多音字读准,字正腔圆。后二遍:讲究节奏,有味道。

  教师通过引读、带读、试读题目,引导学生按两个层次朗读,层层落实。

  板书:词的朗读要求:顺、懂、味

  3、两读过后谈感受

  师问:词读到这儿为止,《长相思》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

  带这各自的印象和感受齐读词,读到词的字里行间。

  二、再读·形象画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默读课文,仔细结合资料下边的注解,弄懂词的大意?

  (先讲大意,再讲解学习古代诗词的“意会”作用。)

  2、师:现在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大意“意-会”没有?

  一是: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二是:作者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3、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打上圆圈再联起来)会有什么新发现,新体会?

  (启发学生开放思维,感受和体验作者相思之情)

  师谈话: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出示地图,(介绍背景)

  一说:身心分离的内心世界。

  二读:齐读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心情

  三、品读·新印象画

  1、师范读,生跟读,亲近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构建“征途”意象。

  2、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四、悟读·现实画

  a) 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板书:碎)

  b) 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晚上,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甜美的饭菜,更没有和妻子,儿女一起的温暖与幸福,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c) 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五、研读·人性美

  a) 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b) 出示纳兰性德的《菩萨蛮》。重点感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c) 板书:“爱祖国建功业”(人性美)

  d) 总结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掌握词的内容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引领学生背诵唐代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么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是怎么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

  (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学生根据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生活年代。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聒更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把词读有板有眼。

  4.(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注意停顿节奏,及上下阙的停顿。

  5.出示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等图。边看图边有感情地读。

  (三)感知词意

  1.边默读边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提问:

  a、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

  b、作者的身在哪里?从哪里知道?这一路他是怎样走过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c.作者在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d.作者心在哪儿?

  2.作者的乡愁是由什么景物勾起的?

  3.感受词的大意后,怀着相思之情,齐读《长相思》。

  4.想象词的意境。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并说一说。

  6.对比故园美好的生活画面,现在他在异乡的情绪会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词。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理解大意。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

  (五)作业。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心系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