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曲》崔颢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干曲》崔颢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干曲》崔颢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干曲》崔颢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1
目录
作品简介《长干曲四首·其二》是唐代诗人崔颢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男女对话的形式,描写了采莲与青年男子相恋的过程:两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识,却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终于并船而归。诗中描绘船家少女的大胆和聪慧,憨厚如实的语言维妙维肖,非常可爱。这四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
参考资料:
作品原文
长干曲四首
[唐]崔颢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作品注释
⑴长干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
⑵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⑶下渚:一作“北渚”。
⑻逆潮归:一作“送潮归”。
作品译文
我家就临靠着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我们同是长干的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
作品鉴赏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诗歌在语言上平白如话。从字面上看一览无余,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江上偶遇的对话。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共同认同的美好的情感——深深的眷念的感情让它获得了流传至今的生命力。
在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一个舟行女子只因听到乡音,觉得可能是同乡,便全然不顾忌封建礼教的拘束而停舟相问,可见其心情的急切。而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她盼望见到同乡的喜出望外的心情。这是因为乡音让她感到亲切,乡音让她产生要见到亲人的冲动。这一切都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男子的答话是“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话虽是出自男子之口,却是对俩人共同的飘泊生涯的叹息,是长年流落在外的无奈。这叹息也是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诗人捕捉住一个生活场景,用白描手法抒写人们家乡的情感,既含蓄又生动,饶有生活趣味。
作品点评
《品汇》:只写相问语,其情自见。
《批点唐音》:颢素善情诗,此篇亦足乐府体。
《镜》:宛是情语。
《唐诗归》:潭云:“生小”字妙(末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口:此与前篇含情宛委,齿颊如画。杨慎曰:不惊不喜正自佳。
《诗法易简录》:此首作答同。二首问答,如《郑风》之士女秉简,而无赠芍相谑之事。沈归愚云“不必作桑,濮看”,最得。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长干曲》崔颢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2
目录
作品简介《长干曲》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这组诗以男女对话的形式,描写了采莲与青年男子相恋的过程:两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识,女子却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终于并船而归。诗中描绘船家少女的大胆和聪慧,憨厚如实的语言维妙维肖,非常可爱。这四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
作品原文
长干曲四首
[唐]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其三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其四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作品注释
⑴长干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
⑵何处住:一作“定何处”。
⑶横塘:在今南京市西南,即莫愁湖。
⑷借问:请问,向人询问。
⑸或恐:也许。一作“或可”。
⑹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⑺下渚:一作“北渚”。
⑻逆潮归:一作“送潮归”。
作品译文
其一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停船我来打听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
其二
我家就临靠着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我们同是长干的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
作品鉴赏
崔颢《长干曲四首》载于《全》卷一百三十。下面是原中央大学教授沈熙乾先生对这组诗的赏析。
这组诗的前两首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船”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剩下最后一句,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自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自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作品点评
其一
《批点唐音》:蕴藉风流。
《归》:钟云:急口遥问语,觉一字未添。
《唐诗选注》:玉遮曰:忽问“君家”,随说自己,下“借问”、“恐是”俱足上二句意,情思无穷。
《姜斋诗话》: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何处住”云云,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
《增订唐诗摘钞》:次句不待答,亦不待问,而竟自述,想见情急。
《围炉诗话》:绝无深意,而神采郁然。后人学之,即为儿童语矣。
《历代诗法》:一问一答,婉款真朴,居然乐府古制。
《诗法易简录》:此首作问词,却于第三句倒点出“问”字,第四句醒出所以问之故,用笔有法。
《唐诗真趣编》:望远杳然,偶闻船上土音,遂直问之曰:“君家何处住耶?”问者急,答者缓,迫不及待,乃先自言曰:“妾住在横塘也,闻君语音似横塘,暂停借问,恐是同乡亦未可知。”盖惟同乡知同乡,我家在外之人或知其所在、知其所为耶?直述问语,不添一字,写来绝痴绝真。用笔之妙,如环无端,心事无一字道及,俱在人意想间遇之。
其二
《唐诗品汇》:只写相问语,其情自见。
《批点唐音》:颢素善情诗,此篇亦足乐府体。
《唐诗镜》:宛是情语。
《唐诗归》:潭云:“生小”字妙(末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口:此与前篇含情宛委,齿颊如画。杨慎曰:不惊不喜正自佳。
《诗法易简录》:此首作答同。二首问答,如《郑风》之士女秉简,而无赠芍相谑之事。沈归愚云“不必作桑,濮看”,最得。
其三
《唐诗品汇》:刘云:其诗皆不用思致,而流丽畅情,固宜太白之所爱敬。
《批点唐诗正声》:《长千行》三首,妙在无意有意、有意无意,正使长言说破,反不及此。
《唐诗归折衷》:吴敬夫云:于直叙中见其蕴藉,若一往而无余意可思者,不可与言诗也。
《而庵说唐诗》:字字入耳穿心,真是老江湖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读崔颢《长干曲》,宛如舣舟江上,听儿女子问答,此之谓天籁。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长干之俗,以舟为家,以贩为事。此商妇独保,求亲他舟之估客,故述己之思,问彼之居,且以同乡为幸也。前二章互为问答,末章则相邀之词也。
《诗境浅说续编》:第一首既问君家,更言妾家,情网遂凭虚而下矣。第二首承上首同乡之意,言生小同住长干,惜竹马青梅,相逄恨晚。第三首写临别余情,日暮风多,深恐其迎潮独返,相送殷勤。柔情绮思,视崔国辅《采莲曲》但言“并着莲舟”,更饶情致。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