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正方形 长方形 面积 计算

管理员

摘要: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通用7篇)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通用7篇)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小编整理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欢迎阅读收藏。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篇1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面积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亮点

  1、注重动手操作,明晰公式的推导。在教学中,宋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摆一摆,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数量。从操作中,有的学生一共摆了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知道是15平方厘米;有的学生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了5个,沿着宽摆了3个,也就是一行摆5个,摆3行,从而初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在接下来的验证中,宋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验证计算公式。学生的每次的操作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在教学中,宋老师通过设置篮球场的情境,让学生用1平方米来铺,学生会感觉到麻烦,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另外在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发现结论、应用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建议

  1、教学引入用时过多,可以直接出示篮球场的面积,引发学生思考,这样节省时间充分地去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2、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是怎么摆的?教师可以不必直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行正好摆5个面积单位?为什么正好摆3行等问题,对于第二种摆法,可以引导学生是否还有更简洁的摆法,而不是教师自己展示,代替学生的思考。

  3、对于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可以利用练习题中的题目进行推导效果会更好。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篇2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重点是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宋老师运用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对本节课,我回顾了几个重要教学环节,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宋老师先出示一张纸片让学生猜猜面积有多大?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摆满卡片;有的用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沿纸片的长、宽各摆一排;有的直接用尺量卡片的长、宽,算长乘宽的积……。对于学生的各种测量方法,最关键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比较,特别是第三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要请学生讲算理和原因,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然后 引导学生在展示自己方法的同时加以分析,比较,特别当学生说到用尺量出长和宽,再相乘就好了时,老师没有加以控制,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这样做的想法,让全班学生聆听了同伴的思考的过程,说的孩子满意了,其他听的孩子也满意了,老师更加满意了,

  2、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宋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舞台,学生交流了多种解决面积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长方形面积的最好方法, 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长×宽是否对于所有的长方形都适用?自然而然引出“验证”,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 利用身边的长方形,或摆一摆,或画一画,或量一量,想办法验证一下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乘宽”。并且老师提供了一些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测量。在学生十几分钟的实验后,学生进行了交流和汇报, 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老师把数据填在表格中,最后老师调查有没有长方形面积不等于长乘宽的,结果学生一致得出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乘宽方法来计算。

  事实上,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我觉得十分重要。40分钟经常会留给我们一些遗憾。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为了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我们应尽量在设计时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但学生由于紧张,不能把他们的才能完全展示出来,让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显得力不从心。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相信我们的孩子会闪烁出“智慧”。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篇3

  几次听侯老师的课都有种轻松愉快的感受,同学们是这样,老师也是这样。可以看出教师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之高。相信做她的学生一定很幸福。

  一、导课有趣能引发学生思考。

  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不仅回忆了旧知“面积单位”的理解也为新知的学习---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了铺垫。自然而然引入本届新课的学习。

  二、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用摆的方法验证公式的合理性从而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循序渐进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节知识。

  三、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给学生准备充分地研究材料,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合作,给与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做法想法,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师主导作用发挥较好。

  学生通过实验合作得出的结论,教师质疑是不是任意给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能求他的

  面积呢?随后示范用教具在黑板上拼摆,引导学生验证公式,启发学生得出一行7个正方形就是7平方厘米。看得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相当透彻。

  五、练习题真正做到少而精。

  虽少但却很有坡度,有量一量算一算两道,看图计算两道,求A4纸的面积,以及拓展到的求剪下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下部分面积。体现了算法多样性,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最后的猜一猜,由学生探究实验中的数据引入,进行了变式练习。将整节课学习推向了高潮。

  建议:实际感知一下A4纸的大小建立对面积大小的体验感受。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篇4

  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王老师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出示像鸟巢、天安门广场这么大的面积,还能否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量出它们的面积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轻松导课,而真正做到了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引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

  课件出示长 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本上亲自也画一画长方形,然后师点拨可以通过摆1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摆几个来求它的面积,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排数×每排个数,而排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每排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最后得出总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认识的'实验,学生经被启发,小组讨论及个人独立思考,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

  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草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教者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整理归纳,揭示学习方法。

  整堂课的主体性学习,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习“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后者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五、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1、重新计算,引出正方形的面积。

  2、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以民主合作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巧妙地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特别是教师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

  建议:从这节课中看出学生对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还是不过关,应该让学生计算的时候先写上公式,让学生对公式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往公式里代数字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篇5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整节课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来阐明长方形面积公式与长和宽的关系。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整堂课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教师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另外,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教学应变能力强,一环紧扣一环事例生活化。课前引入创设情境较好,用生活中的照片要进行塑封来导入新课,非常新颖且联系生活实际。课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用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纸片来拼各种大小的长方形从而观察、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教师在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联系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里是对已学知识的一个回升,阐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从而再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节课教师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层次分明、练习形式和内容多样化,面向全体学生,并紧扣重点,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精神。

  不足之处:

  (1)教师让学生自己用15个1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拼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时设计了一个表格,这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内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到底有什么关系(这里可让学生先进行观察然后再组织小组讨论)给学生一个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通过共同参与讨论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里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

  (2)教师在板书面积公式时应把整个格式过程表达出来,书写完整。(这里教师在解题板书时并没有把解:S=ab写出来)同时,面积单位是个新学的内容,本课时教师还应重点突出面积单位名称————平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篇6

  两年一度的柳州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又开始了,我校韦丽华老师在县级选拨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县代表参加这次市级竞赛。本次市级竞赛要求非常严格,只有两天时间备课,我们在极度紧张的氛围中终于等到抽课题的日子(是由教科所指定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从教材编排意图看,这节课充分渗透了“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结合我们所上课的时间是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学生是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上课,怎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备课时,我们一至认为先从“趣”字入手,再从“动”字突破,然后从“说”字收场,力争让孩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所以我们在设计课时是以学生熟悉的白雪公主的生日Paty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地操作思维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争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有满足感。

  从情境设计看,效果确实不错,但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手法看,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案,但效果并不理想,现将两种思路提出与大家商榷:

  方案一:给学生提供了大小不一的长方形图、透明方格纸、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数个。

  让学生自己选择老师提供的学具,与同桌商量探究的方法,合作完成练习思考题。

  方案二:提供给学生12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要求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任意摆出一个长方形,思考:所摆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两种方案实施时,学生对操作的目的是比较明确的,而且完成思考题也相当快,但在公式应用时就好象不够灵活,还总是与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所混淆,问题出在哪?回顾韦老师的课:

  闪亮之处:

  一、把握知识的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片段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当开心果提出“到底哪一面墙的面积大些”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型问题提出时,老师留出了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当一位学生说出用长乘宽就可以算出长方形的面积时,老师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抓住这个有效信息,提出“你认为他说得正确吗?”没有过早地揭示问题的答案,却巧妙地使学生产生困惑,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可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效果不错。

  二、关注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亲身感悟

  事实上,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历,都能获得经验。无论是早期的行为主义关于学习的经典定义“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还是如今的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学习要素“情景、合作、对话、知识意义的个性化经验建构”,都隐喻了学习过程是一种经历,并与经验相联系。

  每次的试教及竞赛中,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发现、验证、操作的过程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质疑、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在亲身感悟中获得知识,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问题与思考:

  一、关注数学教与学的随机生成不足

  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阵地,是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场所。课堂上瞬息万变,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与课前设想的方案一致,固然能使教学进展顺利,就是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也并非都是干扰因素。如:当一个学生提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边长×4时,老师或许是担心时间不够,马上启发学生“边长×4是求出正方形的什么?”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知识的磨擦略显苍白。假如老师当时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提出“想一想,谁说得有道理呢?”这样学生在听到一种与自己相反的结论时他就接受了挑战,他的思维接受了碰撞,而这种挑战来自与同学而非教师,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针对学生的争议,老师允许学生通过再次用小正方形摆一摆,让学生们用事实说明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边长乘边长。可见,“意外”很可能蕴含着认知价值与教学意义,是那么的真实、宝贵。

  二、教师的语言自信度不够

  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宽的长度与所用方格数的之间关系,面积与方格总数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设计时,我们把这摆长方形及交流发现作为重中之重在定位,为了使学生们的思维不受限制,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所以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但课中学生的问题回答不是很到位,而且长方形长、宽、面积与方格数之间的关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很模糊,在这时我们的老师点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抓住关系之处“1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其面积是1平方厘米”进行点拨,而是反反复复地重复学生的发言,以至本课的最亮点一下沦为蹩脚绳。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大弊病,还是老师对教材的不熟悉或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所造成的,或许也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在备课时,作为指导者,我们是太急于求成,总是一古脑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作课老师,而不让她自己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我们给予指导,这样可能就不会出现类似背我们的教案的现象。

  所以,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研读教材是最为关键的。

  三、探索环节学生思维受到限制

  我们是让学生利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是否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仅是摆出了这几个长方形就能证明所有长方形的共性吗?不论学生想出多少种摆法,其实都跳不出老师事先设下的圈套;假如我们选用的是第一种方案,由学生自行画出不同的长方形,选用不同的学具进行探索和验证,是否更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篇7

  聆听了唐老师执教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本节课结构严谨、层次清楚,体现了教学结构合理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师生关系民主化等全新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对唐老师的这节课作一个简单评析,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六大亮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自然达成

  本节课张师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旧知复习,引出新课;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合作探究——验证猜想;实践应用——达成目标。整堂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操作、猜想、验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作用,顺利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形象直观的数学学习活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展开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引出新课环节,唐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课桌、操场等生活实物导入,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要寻找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再如:在练习中,老师设计了计算课桌的面积、篮球场的面积等,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交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突出学生主体发挥教师主导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节课唐老师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唐老师让学生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注重动手操作学生乐于探究

  《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中,唐师多次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例如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使他们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初步结论。而后,教师马上又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长乘宽来计算呢?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让学生在操作中,独立去探索、发现、验证,从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中发展自我。

  五、巧用电教媒体生动形象直观

  唐老师制作的精彩多媒体课件,色彩明快,和谐自然,变静为动,令学生耳目一新。在教学中唐老师适时运用,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时,用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示有长方形转化成正方形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很快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六、练习设计合理注重个性发展

  唐老师的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涵盖基础练习、应用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四个层次,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延伸部分突出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例如:

  1、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少,没有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

  2、动手操做环节可让学生用小的正方形摆到大的长方形纸上,把复杂的操作转化成简单的操作,即易懂又能轻巧的突破难点。

  总之,本节课唐老师贯穿了“猜想—实验—验证—概括”的教学思路。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