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长方体 教学设计 认识

管理员

摘要: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一、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三、教具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图形。

  谈话: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形状和平面图形一样吗?(媒体显示)

  2、指出: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说明: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观察、比较、测量)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8个。(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谈话: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说明: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显示)

  6、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提问:(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

  数学学习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习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习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重、难点:

  能辨认出不同状态下的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多种不同的形状(边说边拿出一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的实物,如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等)。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以告诉大家,再板书:长方体。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形状的纸盒(教师可将自己预先多带来的纸盒分发给没有带来的学生),并提问:“大家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大部分学生随意地一个面一个面地数,个别学生会有顺序地数。教师行间巡视时,要注意发现会有顺序地数的学生。)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让他再数一数。教师再叫会有顺序地数长方体多个面的学生来数一次。

  教师:“我教你们一种不容易数错的方法,(边指着长方体的模型,边说)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教师问:“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教师注意调配一下学生的长方体,使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实物的各个面和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并按照上面的问题提问学生。

  这样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如魔方、正方体的积木块(或小木块)和药盒等。提问:

  “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要求学生拿出带来的正方体实物,让学生看着实物,教师提问:“正方体有几个面?”进行观察、分析,并要求学生分别回答上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正方体也有6个面。

  3、出示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教师先出示长方体图,并且将长方体图跟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模型加以对比。使学生知道这样的长方体模型画出的图应该是教师出示的图形的样子。

  学生认识正方体图的过程同上。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和一个棱柱体、一个圆柱体的实物。提问:

  “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并让学生从中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平时你还看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哪些是正方体的?”

  课间活动。

  5、做教科书第72页上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跟它们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五中的第2题,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

  3、做第3、4题。做第4题时,教师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的大小怎样?(每个面都一样大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摆。

  三、小结

  教师要学生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

  接着回忆正方体有几个面?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6面,相对的面一样

  正方体:6面,6个面都一样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材内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同时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课件:书27页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等)

  师: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师:像长城上的砖、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电视机包装箱这种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正方体)。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正方的认识)

  二、长方体的认识

  1,课前就布置学生把课本后面的两个图剪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首先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和老师一起来仔细观察。

  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你能在各个面上分别标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吗?

  ⑵、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数一数一共有几条棱?

  ⑶、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一共有几个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⑴、观察、交流: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那长方体具体又有那些特征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将结果填在表格中。

  ⑵、汇报、展示:

  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有特殊情况吗?(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长、宽、高

  师:相交于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着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长、宽、高)

  三、正方体的认识

  3、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1、观察、交流:

  师:刚才我们围绕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研究了长方的特征,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2、汇报、展示: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比较

  1、师:让我们来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3、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那我们可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是?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书本:31页

  ⑴、和a平行的棱有几条?

  ⑵、和a相交并垂直的棱有哪几条?

  ⑶、和b平行的棱有几条?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相等。()

  (3)、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4)、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6)、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4、书本:32页第7题

  小卖部要做一个长4米、宽2,高1米的玻璃柜台,现要在柜台各边上都安上铁皮,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铁皮?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自己回顾和总结。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从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47页"长方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比一比"、"做一做"、"说一说"三个栏目。"比一比"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为进一步自主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用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这个活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说一说"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到合作交流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呈现课题

  1、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2、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以原有知识系为依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师出示一长方体教具)

  师:你能猜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问过我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师: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计意图:引出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二、观察操作,实验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探索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活动前师友情提示:

  (1)每个小组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2)注意观察你所摆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有几行?每行有几块小正方体?你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我的发现是___。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合作交流、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识。)

  2、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

  (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板书: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长宽高)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标有a、b、h的长方体积木)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V=abhV=abh(板书)

  (设计意图: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宽、高)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3、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独立完成)

  (1)(幻灯出示)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口算能力。)

  (2)(幻灯出示)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究。)

  4、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究。)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出示标有字母的正方体)字母公式为:V=aaa

  教师提示:aa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设计意图: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5、运用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体积公式)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总结重点,揭示课题。)

  三、巩固发展

  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

  (设计意图:学生要计算数学课本的体积,就必须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但计算出了数学课本的体积,同时体会到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小结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课前预习:

  自学内容 P27~29例题1~2

  1、 同伴互相举例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

  2、 观察长方体,看P28的例一,试着(用铅笔)完成书中的表格。

  3、 用工具袋里的材料,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做一个长方体。写下你发现了什么?

  尝试练习 :试着完成P29的做一做练习

  4、 有什么疑惑?

  三、汇报展示:

  (一)导入

  1.已经认识过许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等各是什么形状吗?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平面图形。

  讲台上放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和平面图形一样吗?

  2.指出:像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其中,粉笔盒、书等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出示P27图,让学生观察。

  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4.小结: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二)教学实施

  1.认识面、棱、点。

  师:昨天让同学们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老师来演示一下,你们说说面、棱、点的区别。

  (1)拿出准备的马铃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平平的面)

  (2)挨着这个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及时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这条边叫做棱。

  (3)紧挨着这两个面再切一刀,形成三个面,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三个面,三条棱)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2.汇报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3.汇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4.汇报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和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汇报,并完成下面这几个问题:

  (1)面的特征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长方体的棱的特征。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的顶点的特征。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大家的操作、讨论可以知道:(课件出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6.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图形。

  (三)、汇报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P29例题2,昨天让同学们用学具做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提问:在做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并汇报下面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2.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让学生指出自己长方体的长、宽、高。

  3.总结(课件出示填表内容)

  四、反馈检测

  1完成P31练习五T1。

  2.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综合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宽、高的和是多少厘米?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后反思:

  教学本节内容我主要采用了课件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上课伊始用课件出示学生已经见过的图形,自然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征,进而也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长方体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有序观察、分类比较等学习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

  学具准备:礼品袋中有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型物体一宗

  学具带1:土豆、萝卜、橡皮泥、纸板、刀子、剪刀等

  学具袋2:长方体框架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带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倒出来看一看。

  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类吗?(生分类)

  师:哪为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师: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1)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动手制作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1中,选择你喜欢的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比一比,谁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3)相互评价所制作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让展示作品,学生自评,其他同学互评,老师评。随学生的回答点明:面、棱、顶点(并板书)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标准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要求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辩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

  1、对“相对”的理解;

  2、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而不是2条。

  3、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小学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

  (4)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老师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1、看出来的;

  2、量出来的;

  3、将长方体物体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面的轮廓,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

  4、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对面比较。

  5、用稍大的纸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四周压下痕迹,再跟其他的面比较等等。

  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

  用 尺子量、用笔杆沿棱比较等。

  (5)师生合作,抽象概括。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面分别重合);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另外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学习长、宽、高。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2中自己选择材料,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有针对性地参与某些同学的操作,在小组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几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2)练习。

  ①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认识立体图。

  认识透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如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正面远处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面,还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出来就是这样的.屏幕显示立体图.

  师: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屏幕出现)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①出示下图,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②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③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三、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基本练习。

  (1)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改变长方体摆放的位置,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宽、高。

  (3)说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状及它们的长、宽。上面没有标明数据,你们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宽?

  2、变式练习。

  (1)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

  (2)下面是一个残缺的长方体,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来是什么形状,面积是多少?(单位:厘米)

  四、谈谈收获,全面总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可以从基础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来谈收获,也可以联系实际谈谈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

  (6个)面┤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 └相对的两个面相等

  长方体─(12条)棱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

  (8个)顶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 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 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 (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 )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 )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 )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制作长方体,认识长、宽、高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4种方案,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一定不能,为什么?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师:哪些学生是按方案1搭的长方体。(拿一个作品展示)你们在用这个方案搭长方体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发现?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平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引导:在这里,相交于一个顶点上有3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把长方体水平放置)一般情况下,底面较长的那条棱是长,较短的是宽,垂直的是高。谁来指出白板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这么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有哪些小组搭出来了?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习巩固

  略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略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思路:

  《位置》是学生在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同时通过多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因此,本课一开始抓住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先做自我介绍,再比一比谁能把自己介绍得更清楚,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的现实活动中,初步感受位置,激发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位置,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明确我们习惯上怎样来分小组的方法后,先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再找一找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最后再开展“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的游戏,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全班的参与意识,变一问一答式教学为全员参与的玩中学,乐中知,同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此后,通过填写座位卡并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座位卡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从两个方面(维度)描述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此环节层层相扣,逐步渗透,深化了知识的内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创设活动情境,感受位置

  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先利用课件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创设实际活动情境,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公民的思想教育。

  4、练习应用

  通过小组讲座如何合理的给小动物分房子,小组合作帮助小蚂蚁设计寻找食物的路线等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小朋友,今天和你们一起上课的除了刘老师,还有许多领导和老师,他们很想认识咱班的小朋友,你们愿意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吗?怎样介绍能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并板书课题)

  (二)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1、联系班组实际分组情况,明确习惯上的分组方法。

  2、生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

  3、游戏: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请学生描述自己的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小朋友根据描述的位置猜测出他的好朋友是谁。

  4、填写、比较座位卡。学生在座位卡上填写好自己的位置后,与前后、左右的小朋友的座位卡进行比较、探讨,并从中发现规律:自己与前后的小朋友在同一组,与左右的小朋友在同一个(同一排),进一步明确: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

  (三)创设情间,感受位置

  1、课件出示电影院座位的排列情况。小组讨论并汇报:你发现电影院的座位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让学生在进场找座位的情境中真正掌握找位置的本领。

  3、反馈:通过验票检查学生是否在电影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练习应用

  1、给小动物分房间。(课件出示动物园一角)

  小组讨论:把什么位置的房间分给大象比较合适?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理由充分就应给予给定。)

  2、小组合作设计出帮助小蚂蚁寻找食物的路线。

  这是一个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设计的路线可以有多种,只要各小级能根据小蚂蚁及食物的位置,设计出合理的路线就应给予肯定。最后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评选出能让小蚂蚁很快吃到食物的最佳路线,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进行的这些活动都和什么有关系?(位置)而且我们还能够应用有关位置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说明数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们有决心学好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三、教学评析

  1、联系学生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首先,通过师生谈话,联系学生实际做自我介绍的方式,自然引出课题。其次,联系班级实际,告诉大家自己所在的位置或好朋友所在的位置,进一步感受位置,并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既要说出自己在第几组,又要说出自己在第几个。

  2、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位置。

  首先介绍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然后创设电影院的情境,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为解决到电影院“找座位的方法”这一难点,先利用课件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本领。最后,通过课件演示给小动物分房子,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采取适当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理念之一。本节课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次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探讨,尤其是在动物分房时大象到底要分到哪间房,初步体会研究性学习形式。

  建议:

  1、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是一个难点,能否多结合本节课内容,让学生感悟到其规律。

  2、能否结合本节课内容把位置的相对性渗透给学生。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三、课 型:新授课(几何图形教学)

  四、教学课时数:1课时

  五、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谁能说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特点?

  师:除了平面图形外,我们还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有哪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那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图形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吗?(课件出示第一个情景图)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刚才同学们能准确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但是你们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呢,它们到底各有哪些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一下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中几个重要的名称。

  师:(手模长方体的面)在长方体中,围成它的这几个部分叫做什么?

  生:叫做“面”。(师板书:面)

  师:用六个面能随便围成一个长方体吗?为什么不能,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呢,一会儿请同学们自主探讨这个问题。

  师:(手模一条棱)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一条直线,这又叫长方体的什么?(板书:棱)

  师:你还能找出长方体中的其他条棱吗?

  师:长方体中,这些尖尖的又叫什么?(板书:顶点)

  师:它是怎么形成的?(由3条棱相交于一点而形成的)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中认真观察你手中的长方体,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条棱相交,形成一个顶点,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叫什么呢?

  小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高。

  4、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当长方体的三组棱都相等的时候,你认为这将会变成什么物体?出示一个正方体(正方体)

  师:下面,你能总结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5、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第20页的表格。

  讨论:正方体是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归纳小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师:请在小组中,用你手中的长方体完成课本第20“练一练”第一题。

  师:接着完成课本21页第3题,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

  师:完成课本第20页的第2题,计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你觉得还需要提醒大家些什么?

  七、作业布置

  学困生:完成《同步伴读》第11页的“基础训练”。

  优生:完成《同步伴读》第11页。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顶点面棱

  个数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

  86正方形6个面面积相等。12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86长方形(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可分成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九、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不清楚,他们的空间想像能力较差,找不到各个面所对应的长与宽,部分学生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不会求,特别是应用题中讲到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长的木条时,学生不理解就是求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能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态,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剪好书本第123页的长方体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老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几位老朋友,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它们吗?(屏幕上显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交流后小结:这些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2、(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呢?

  交流后小结: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实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板书课题)

  3、老师:请同学们在这些图中,找出长方体(出示课件)第几个是长方体?

  4、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许多的物体是长方体,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很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摸一摸(教师拿着长方体教具引导学生摸长方体的面)你摸到了什么?它的面是怎样的?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教师小结说明: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老师:(拿出教具边指边说)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学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你有什么感觉?看着棱,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用手摸棱,有割手的感觉。棱把相邻的两个面分开了。

  3、老师:(拿出教具边说边指)三条棱相交的这一个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拿出你们的学具,摸摸长方体的顶点,有什么感觉?

  4、老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小组明确目标后自由讨论

  教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表格)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个顶点。

  (2)交流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一下?

  (预设)学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哪是相对的面?为了描述方便,一般称为左面、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和后面。(指实物回答)

  (预设)学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学生:我用剪刀把相对的面剪下来比较;我测量了相对面的长和宽,长和宽的长度分别是相等的。(师课件演示“相对的面相等”)

  教师:谁能说说棱的特点?

  (预设)学生:长方体有12条棱。

  教师: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学生: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

  教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

  (3)完善表格并小结

  教师:请你把教材第19页的表格填完成。

  学生先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课件演示。

  教师:长方体就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请你判断对错

  ①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②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③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辨析判断题,提出概念

  教师: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出发有三条棱,这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出示概念)

  出示两个长方体(相同长方体两种不同的摆放位置),你能指着说一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也不同。

  2、把长方体的棱分类。

  根据这个知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呢?(同一个顶点出发的长宽高为一组,可以分为4组)

  3、巩固练习(电脑出示:练习题1)

  (1)、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教师点名让学生说出答案,其它学生判断)

  (2)一个长方体,长15厘米,宽9厘米,高1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先让学生自己做,发现学生做题有困难时,教师再提示:我们在研究长方体的棱长的时侯,把长方体最长的4条棱分成一组,较长的4条棱分成一组,最短的4条棱分成一组,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代表这三组棱中的一条棱,现在要求这12条棱的总长度,应该怎样做?

  (3)选择题: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5厘米,棱长总和是()

  A、20 B、40 C、60 D、80

  老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回答时,请说明你的理由.(师点名提问.)

  那么谁能根据刚才这俩位同学做的题,能总结出长方体棱长总和的公式呢?(学生总结,师点名提问)

  预设:

  生甲: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X4+宽X4+高X4。

  生乙: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x4。

  老师:这两位同学到底总结的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看老师总结的和这两位同学一样吗?(电脑出示)

  老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对吗?

  老师:长方体棱长总和这两个公式书上没有,是老师辅加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公式齐读三遍,力争记下,以后做题会用到.

  (四)小结收获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如果给你一点,学了这节课你会联想到什么?(由一点引出的三条线段)由这三条线段你会想到什么?(三个面)继续想象:(由三个面可以想到它们相对的三个面形成一个长方体)。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1)长方体有6 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12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6)长方体有8个顶点。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X4+宽X4+高X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x4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苏教实验版六上教材第10-11页的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调动经验、引发冲突、揭示课题:

  1、出示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问:这些是什么图形?

  2、调动经验,冲突中引出长方体,揭示课题。

  提问:你家的冰箱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呢?

  谈话:老师也带来几个物体,(一一出示)

  3、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形状也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长方体。(板书)

  二、认识长方体特征:

  (一)面的特征、直观图:

  1、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呢?这样的面是什么形状?数一数,记在作业本上。

  指答:谁能有顺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为什么要这样数呢?你把它的六个面分成了几组?(板书)

  讲授:这些叫做相对的面。

  提问:这些相对的面有什么特征呢?(板书)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体,一边摸,一边数,感受一下相对的面是否完全相同。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

  提问:长方体既然有六个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次最多能同时看到及格面呢?把你的长方体拿稳,试着观察一下。

  指答多人: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集体观察实物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能看到几个面。

  3、长方体直观图画法。

  讲授:从某一个角度出发,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在数学中,我们画长方体通常这样画。(着重对虚线提问)这就是长方体的直观图。

  4、在直观图中找长方体的六个面,同桌交流,在作业纸上找一找。

  (二)认识棱的特征:

  1、由面的相交引出长方体的棱。

  引导观察:长方体中一些面是相对的,还有一些面是相邻的,比如上面和前面,它们怎么了?

  讲授: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板书)出示长方体框架,指导学生观察"棱"。

  提问: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呢?在你们的直观图上有顺序地数一数,纪录下来。指名上台数。

  2、谈话: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6个面的特征,它的12条棱又有哪些特征呢?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再和同桌交流。

  指答,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提问:你能在直观图上表达你的意思吗?拿出长方体,一起摸摸。

  (三)认识顶点:

  1、揭示顶点概念,数顶点个数。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知道了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你们发现没有,有一些棱也相交了。我们三条棱相交成的点叫做"顶点"。请大家试着在直观图上数出有多少个顶点。

  (四)认识长、宽、高:

  1、揭示长、宽、高概念。

  讲授:一个顶点由三条棱相交而成,数学中把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对照直观图板书)

  将长方体实物以不同方位摆放,请学生分别找出它的长、宽、高。

  2、学生自主在实物上量出长、宽、高,标出数据,同桌交流。

  3、对照直观图提问: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高是1分米,你能数出这个长方体中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吗?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指名上台板演)

  提问:这个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总和是多少呢?谁能很快算出来?(指答)还有不同算法吗?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4、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长、宽、高想像每个面的形状及相关数据。

  谈话:既然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你能根据长、宽、高想像出这个长方体的前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吗?有和前面一样的面吗?右面呢?上面呢?

  5、小结。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特殊长方体面、棱特征,深化认识。

  提问:刚才我们说过,这也是一个长方体,但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呢?对照书中的直观图,仔细观察,同桌说一说。(结合实物验证,形成板书)

  四、全课总结。

  五、能力拓展,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1、分别擦去长方体直观图多条棱,想像出原来长方体形状。

  2、根据剩下三条棱,想像出原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自主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初步认识长方体。

  师:(出示一张纸)看,这是一张纸。如果不考虑它的厚度,它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对,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将大小一样的纸重叠在一起,变成一本书,现在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师: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出示情境图。你能从中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粉笔盒,茶叶盒,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还有一个物体是什么形状?(正方体)。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我们先来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第21页上面的内容。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谁来指给大家看一看?

  拿着你手中的长方体同桌之间指一指它的面、棱和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来认识长方体。一起读一读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把小组探究的结论写在这张纸上。

  小组合作,老师巡视

  (1)面的特征

  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面的特征。

  让一个小组汇报,另外的小组补充。有序的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可以先数右面一个面,中间四个和左面一个。也可以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这样去数。重点让学生按照第二种方法有序的数一遍。

  长方体的六个面一般情况下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

  (2)棱的特征。

  长方体有12条棱。(教给学生有序的数出12条棱)。在数棱的条数的时候有的学生将长方体不停的转动要及时纠正。

  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来数,也可以按照相等的棱为一组去数。

  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4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的特征

  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我们把长方体的特征用表格的形式将它梳理出来。对照一下,哪个特征是你们小组自己探究出来的,哪个是同学们共同探究出来的。

  上课的教室,找出它的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吗。一定要有序的观察。

  (4)从一个方向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把这个长方体放在你桌子上,从一个方向观察一个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另外的三个面哪里去了?(被相对的面挡住了)相对的面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所以我们画长方体直观图的时候,通常把能看到的三个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三个面我们用虚线表示。一定要记住,还有三个面我们看不到。

  (5)认识长、宽和高。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师:如果擦去长方体的一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样子吗?

  师:如果再擦去几条棱(三条虚线),你还能想象出原来的形状和大小吗?

  师:我们至少要剩下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来原来的样子?这几条棱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吗?(学生自己说一说)

  像这样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它们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有的名称。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情况下,水平方向的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的叫做高。这样放,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换一种放法,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放置的方法不同,它的长、宽、高是可以互换的。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指一指它的长宽高。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一课本23页第一题。

  (1)墨汁盒的上面是什么形状?与它相对的是哪个面?

  (2)前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个面与他相同?

  (3)哪个面的长是12厘米,宽是3厘米?

  2、自主练习课本23页第二题。

  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根据下图想象出一个长方体,运用所给的数据回答。

  8厘米

  10厘米

  6厘米

  (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这个长方体的上面的面积是多少?

  小游戏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根据所给数据,想想它是什么。如果你答对了,屏幕上就会出现这个物体。回答错误则不出现。

  1、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电脑出示公共汽车)

  2、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电脑出示数学书)

  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缩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么物体?(一张纸。)

  很多时候,大家的进步就像这一张纸的厚度一样,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发现,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现在想一想今天我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长方体

  面棱顶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第十册第27-28页,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2.能熟练地确定长方体各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3.能根据长方体摆放位置的不同情况,正确说出它的长、宽、高。

  4.通过认识长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及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每人一个长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比较分类,引出新知。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2.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体

  3.学们谈一谈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4.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长方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课本28页)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来观察: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麽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长方体有几条棱?量一量每一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1.小组合作: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来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交流自己的感觉与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智力准备,学生拿长方体跟随教师初步感知。

  ①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

  ②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

  ③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2)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宫和学习用具,探究讨论面、棱、顶点的知识,独自完成28页书中表格。

  (3)老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

  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4)各小组根据所填表格汇报自己的发现。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下图是用铁丝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1)学生根据小组内的长方体框架,分小组观察、测量并讨论:长方体的棱有什特点?

  (2)师生共同归纳:

  ①按棱的长度可分为3组,每组内4条棱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

  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3条,长度不一定相等。

  ③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④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拿出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完成课本31页练习五(1)——(2)题。

  拿出数学书,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二)综合练习。

  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2)一个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3)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形状都相同。

  (4)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四.全课总结与质疑。

  五、实践作业:动测一测你小卧室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保留整分米)?然后再测算一下卧室各前墙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大?(保留整平方米)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物和演示,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通过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现代数学思想,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集体协作、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二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活动框架一个.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形状的纸盒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屏幕出示下面的一组图形:

  师:说出这些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屏幕上显现:平面图形)

  再用课件演示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程:用4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逐一围成一个长方体,并将长方体旋转一周.

  师(指着长方体问):这还是长方形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长方体.

  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学具,使学生感觉它的面很平.再用两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平平的)再将它放置桌上,让学生观察.

  师:因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或图形就是立体图形.(屏幕上同时出现若干种立体图形,或在讲台上摆出各种实物图形,请同学们指出在这里哪些图形是长方体.)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二、新知探究

  1.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①面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看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边说边用电脑将围成的长方体图形展开(或将长方体实物模型展开.)

  生:长方体是由面围成的.(板书:面)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并用手摸长方体的面.):这就是长方体的面,请你们拿起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

  学生摸完后问,你有什么感觉?(平平的)

  ②棱的认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处,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③顶点的认识.

  师:再继续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处,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通过用手触摸、用眼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观察长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的顶点.)

  (2)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分两个层次探究,难点分散,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①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面的特征.

  师: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要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探究.请同学们拿着长方体,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引导学生按照方位进行有序地数.

  生:长方体有6个面(板书:6个)

  问每个面是什么形状?(讨论)

  通过讨论观察交流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好,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请看屏幕.

  (课件演示:上下、左右、前后面运行重叠画面)

  注:没有多媒体的可用实物操作演示.用铁丝制作一个长方体活动框架,再用带磁性的贴面糊上六个面(用三种颜色涂六个面),演示时,将相对的面取下叠在一起.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相对的面相等)

  ②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

  通过刚才的演示和观察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研究棱的特征.棱的特征要根据它的条数和长短去探究.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有序、而不重复、不遗漏地准确数出12条棱.(板书:12条)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概括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板书: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注:没有多媒体的可用实物演示操作,用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活动框架,一一拆开进行演示.(铁丝分别用三种颜色作色)

  ③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顶点的特征.

  师:研究顶点,应从个数上来研究.

  通过课件演示或实物操作得出长方体有8个顶点.(方法同上)(板书:8个)

  ④师生共同小结出长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现在你们讨论一下,如果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度,只要量出哪几条棱就可以?为什么?(启发学生只要量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那么你们知道像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我们把它们分别叫做什么呢?

  师(结合多媒体演示说明):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在立体图上分别标出长、宽、高)

  练习:教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练习后教师说明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21页中的做一做.

  认识透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如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正面远处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面,还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出来就是这样的.屏幕显示立体图.

  师: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屏幕出现)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①出示下图,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②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③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3.小结: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的第1、3题.

  2.补充练习:这是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请你根据存在的数据,说出这个物体的上面是什么形状?并说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

  (6个)面┤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两个面相等

  长方体─(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8个)顶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6

  一、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认识长方体。

  2、教会学生用纸壳动手做长方体。

  3、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4、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

  四、课前准备 :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教法学法 实践法、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出示图。这些你看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什么图形?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

  老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3、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

  正因为有了长方体,我们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妙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长方体,来领略长方体的奥秘。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下列图形。)

  4、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边)

  老师讲述: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 3)再请同学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有一个点)

  老师: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老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5、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师:面、棱、顶点里面还蕴藏着许多特征,你们想不想知道?

  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你们有信心吗?

  (2)生采用自学、小组讨论,同桌探讨等形式,从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顶点有什么特点?(8个)棱有什么特点?(12条,怎样数不容易遗漏?相等的棱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面有怎样的特征呢?(6个面。是长方形,面的大小关系怎样?)

  长方体相对的面有怎样的特征呢?(面积相等,形状相同)

  (4)投影出示两个长方形:这是两个面积同为9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是10厘米,宽是9厘米;另一个长是15厘米,宽是6厘米。它们可以做长方体相对的面吗?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框架,如果把长方体的棱分组的话,你会怎样分?生思考并试着分一分。

  (2)揭示概念: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和长度分别称之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宽、高各有几条呢?(生试说)

  (4)生试着指出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5)(变换长方体的摆法)现在它的长、宽、高呢?

  (6)小结:虽然是同一个长方体,但摆法变了,长、宽、高也就随着发生变化。

  (7)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6

  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7、完成P19做一做

  (1)做一个长方体

  (2)观察并回答

  总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六、教学结束: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去动手做个长方体,下节课带来进行展示。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7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观察、分类操作和讨论等探索活动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具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和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扑克牌展示,导入新课:

  师:(出示一张扑克牌)请问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出示一副扑克牌)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呢?

  生:长方体(板书:长方体)

  师:同学们!桌子上的磁带、包装盒,这里的磁带盒等(在讲台上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体。(补充板书:的认识)

  师:(出示一些长方体形的、非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模型)现在请两们同学来分一分,把是长方体形的物体放在左边,不是长方体形的物体放在右边,。

  (学生上台分,)

  师:他们分得对不对?等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物征后就知道了。

  二、切果成形,观察讨论,探究特征

  师:(取一个苹果)这里有一个苹果,把它切一刀,就切出一个平面,(摸,板书:面)再切一刀,(垂直于上切面)又是一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指示)叫作“棱”,(板书:棱)再切一刀,(垂直于棱切)现在有几个面?

  生:三个。

  师:有几条棱?

  生:三条。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顶点。(板书:顶点)如果再相对着切三刀就得到一个长方体。(出示长方体模型)我们先来研究长方体的面的情况。请拿起你手中的长方体,摸一摸它的面,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摸、数)长方体有六个面。

  师:你是怎样数的?

  生:我是这样数的——按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数。

  师:根据长方体的面的位置,分别把它们称作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指着)位置上相对着的叫作一组相对的面,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面?

  生:三组。

  师:这六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生:都是长方形。

  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你身边有这样的长方体吗?

  (生举起一个长方体)

  师:对!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再看一看,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怎样?

  生:相等。

  师:是不是相等呢?请看——(观看PPT模型演示)相等吗?

  生:相等

  师:现在来研究棱的情况,大家摸一摸长方体的棱,数一数,有几条?

  生:(摸、数)长方体有12条棱。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请看,这12条棱中,同一种颜色的四条棱是一组相对的棱。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棱?

  生:三组。

  师:看一看,相对的棱的长度怎样?

  生:相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用尺量的,发现它们一样长。

  师:不用尺量,你能知道吗?

  生:在同一个面上的两条相对的棱是一个长方形的一线对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这两长棱的长度相等。

  师:这一组四条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同样的道理,其它两组相对的棱的长度也分别——

  生:相等。

  师:再看顶点的情况,请指出长方的顶点给同桌看一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指、数)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长方体的特征可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进行概括。谁能说说,长方体有怎样的特征?

  (生根据板书内容叙述)

  师:现在,不看黑板上的内容,拿起你手中的长方体,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好吗?

  生:好!

  师:(指讲台上的模型)刚刚那位同学分的对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

  三、演示投影,真切了解直观图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物体,书上画的、黑板上出现的是它的立体图形,怎么看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呢?

  (出示一个长方体)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而这个图上只有三个面,并且有两个面是平行四边形,这是怎么一回事?

  师:(将一个长方体模型放在讲台中央;把同学分成三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能看到几个面?

  生:我只看到了一个面。

  生:我看到了两个面。

  生:我看到了三个面。

  师:还有三个面出于被遮住了我们看不见,在立体图上可用虚线画出被遮住的三条棱,形成这个立体图。(在原图上形成立体图)

  四、变式呈现,辩证地理解长、宽、高

  师:现在请思考,如果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生:(讨论后,指着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只要量这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像这样相交于一点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立体图上指示后,在相应的地方标上“长”、“宽”、“高”

  一般来说,底面中较长的棱的长度称作长,较短的称作宽,垂直于底的棱的长度称作高。

  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相互说一说你们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学生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五、循序渐进,巩固新知,发展能力

  师:现在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做几道习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长方体,注意留心生活,我们就会学到很多的数学知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8

  一、活动目标:

  认识长方体,知道它由6个面组成(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发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不同,并能区分。

  喜欢动手制作几何体并保持桌面清洁。

  二、活动准备:

  教具:一张放大的操作卡片。

  学具:人手一张操作卡片,剪刀,胶水。

  三、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观察操作材料。图上有什么?(正方形,长方形),有几个?(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一共是几个?(6个),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又能做成什么呢?

  操作材料。

  介绍制作方法。先把图形沿黑线剪下,把虚线向上折,最后用透明胶粘住。

  介绍形体名称,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

  做出来的像什么?(积木),手指长方体的一面:这叫什么?(面),数一数它有几个面?(6个),6个面一样吗?(不一样),你知道这叫什么吗?(长方体),6个一样大小的正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正方体),2个正方体和4个长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长方体)评价活动寻找教师中类似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找一找、想一想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呀。

  四、活动反思:

  孩子对长方体都认识,把他们堆在一起,叫他们数孩子就数不清。我想:还是要摆出实物图,让孩子理解,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9

  活动目标:

  认识长方体,知道它由6个面组成(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发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不同,并能区分。

  喜欢动手制作几何体并保持桌面清洁。

  活动准备:

  教具:一张放大的操作卡片。

  学具:人手一张操作卡片,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观察操作材料。图上有什么?(正方形,长方形),有几个?(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一共是几个?(6个),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又能做成什么呢?

  操作材料。

  介绍制作方法。先把图形沿黑线剪下,把虚线向上折,最后用透明胶粘住。

  介绍形体名称,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

  做出来的像什么?(积木),手指长方体的一面:这叫什么?(面),数一数它有几个面?(6个),6个面一样吗?(不一样),你知道这叫什么吗?(长方体),6 个一样大小的正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正方体),2个正方体和4个长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长方体)活动寻找教师中类似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找一找、想一想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呀。

  教后感:孩子对长方体都认识,把他们堆在一起,叫他们数孩子就数不清。我想:还是要摆出实物图,让孩子理解,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0

  活动目标:

  1、通过整体观察和剖析,指导长方体的外形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能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喜欢探索操作,发现生活中长方体的应用。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正方体长方体教具,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长方体剖面;

  2、知识经验:认识正方体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 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指导语:哪个小朋友能说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小结:正方体有6个一样大的面,12条一样长的棱,8个顶角。

  二、 基本活动

  (一)认识长方体,观察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

  指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形体,它的名字叫长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小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角。

  (二)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指导语:长方体和正方体除了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小结:正方体的每个面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每条棱一样长。

  长方体,相对应的两个面一样大,相对应的棱一样长。

  (三)幼儿操作,出示长方体包装盒,引导幼儿探索观察长方体的空间,知道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指导语:请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包装盒,盒子打开后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做什么?

  小结:长方体纸盒打开后,里面因为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叫它体,可以用来盛东西。

  三、 延伸活动

  幼儿制作长方体,在制作中感受形体的特征。

  指导语,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长方体剖面图,请你制作一个长方体,并把长方体的对应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或画上相同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