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长方体 反思 认识

管理员

摘要: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长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创意。

  一、通过活动与感受认识长方体

  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通过切土豆让学生来认识长方体的棱、顶点、面等主要的要素,对长方体有初步的认识

  因为我们研究的不是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而是它们共同的几何属性,因此,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即舍去这些实物的颜色、质料、用途等特征,而把它们共同的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这里投影片起了很好的作用,学生看到了从实物图中抽取出来的、作为几何体的长方体。接着,通过摸袋子中的长方体,学生边双手抚摸边观察,闭眼想这个模型,感受到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这就为进一步对长方体作科学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以模型为依托,对长方体做几何学分析,发展逻辑思维。

  所谓对长方体作几何分析,是指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研究面与面、面与棱的关系,棱与棱、棱与顶点的关系,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等。每个学生手中都模型,教学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好记录单,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索。用手指点数面、棱、顶点的数目,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棱又怎样分成长度相等的3组,长方体的三条棱怎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如果只有教师手中有模型,那么学生也只能作“观众”和“听众”,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也必然要大打折扣。

  通过想象,构想特定的长方体的空间存在形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之后,还必须把分析的结果综合为整体。这在本设计中是通过想象,在脑海中构想指定长、宽、高的长方体和制作模型来完成的。制作模型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三、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创新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能力。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四、“制作几何模型”的学习活动值得提倡

  本课的末尾有制作长方体模型的活动。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本节课的设计还为以后学习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了准备),检验了所学知识;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小学几何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看图作图技能,使用相应的工具的技能和制作模型的`技能,培养动手、动脑的兴趣。

  总之,本教案的教学过程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想象实践(操作),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一节发挥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的数学课。

  需要改进的地方:

  由于没有教学五年级的经验,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是很到位,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没有根据一定的顺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没有总结面积分别相等,概括出“三组相对的面面积分别相等”等小知识点,可能会造成后面求表面积的理解。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通过学习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成功之处:

  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品进行观察并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出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棱,相交于一点的长方体的三条棱就是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并由此延伸拓展到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长度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当长方体的长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哪些面的变化呢?哪些变了,哪些不变?同样宽的变化会引起哪些面的变化,哪些面不变?同样高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

  1、由于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时,时间用时比较多,导致后面的练习量不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2、在例2的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只是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的框架,没有让学生实际动手来操作,导致学生对于长方体的棱的特征认识不深刻。

  再教设计:

  压缩例1的教学时间,让学生用胶管和橡皮泥在课堂上动手来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发现长方体的棱的特征,还能加深对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概念的理解。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

  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四组,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学习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学中通过充分的观察、操作、演示、测量,使学生获得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同时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注重动手操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做一做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注重多媒体教学。本节课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寻找“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点。课堂上,侧重于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去探索,教师寻视指导,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汇报交流时,将学生的记录表格投影到大屏幕上,便于所有学生都能注视到,便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堂效果显示,本方法是可取的。

  但有诸多不足之处:学生对棱长的计算与应用不大会;学生对有些特殊的图形不会说。如长方体有一种可以是其中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是长方形。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昨天我上《长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我先带学生读了一遍书,把主要的数学定义给学生解释了并教了手语的打法。如:顶点、棱、面的定义。然后,我就让给学生实物《长方体的认识》,观察,然学生自己完成一些问题,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点?有几条棱,它的棱有什么特点?有几个顶点?学生认真观察,把这些问题都独自解决了,并且在实物上能指出来。我要求学生把问题回答完整,不要像以前那样只说数字,学生一开始不太适应,不知道怎么完整的`回答,我先示范,然后,让丘英辉和张显洪进行再给大家做示范,同学们逐渐明白了完整答题的格式。

  几个程度比较差的同学,如吕柱荣、曹其斌等我都一句一句地交给他们,直到他们学会。同学们整堂课都表现的很兴奋,都希望自己能说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每个人都表现的很积极。今天,我上课复习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昨天的知识记忆很好,每个同学都能把长方体的特征表述的清清楚楚。甚至连一个实物的长方体的对棱、对面都能指出来,这使我很吃惊,因为在以前的课堂上,他们对于以往知识的记忆是很差的,往往是前一秒学了,后一秒就忘了。我现在回顾上堂课的教学过程,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上坚持应用。

  1、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多用实物教学,让学生能看到、摸到、感觉到,让他们形成直觉的经验,对他们的记忆有好处。

  2、让学生多参与课堂,让他们多说,多思考,把句子说完整。

  3、主要的定义、定理和算理,不仅教师要多次重复,同时求学生也要有次重复,最好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到一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在低年级就初步感知这两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去做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一摸,说说感受。通过观察、触摸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使学生建立面、棱、顶点的概念,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好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拼出正方体和长方体,再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去发现。这样就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他们在动手尝试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在质疑中发展,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逐步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实践应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因此在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之后,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并精心制作了课件来对所学概念进行巩固,学生积极性很高,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也还不错。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7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问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

  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着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8

  我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学,先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生活中的长方体实物(药盒、牙膏盒、字典等)拿出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想一想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让学生从实物建立起表象,能够在头脑中形成面、棱、顶点的不同特征信号。

  然后再运用多媒体演示,从实物图中抽象分离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看清实物的长、宽、高与立体图上的各条棱长之间的对应关系,认识到长、宽、高各是相等的四条棱长。在具体知道哪4条棱是长,哪四条棱是宽,哪四条棱是高,在辨认时教师不停的翻转长方体的方向,使学生明白长宽高不是固定的',根据长方体的摆放不同,都在变化。在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先找高,再找长和宽比较容易,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了长方体12条棱的特征。

  其次认清实物的各个面与立体图上各个面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哪四个面是大小形状相等的,并进行比较,使学生建立起长方体特征的空间观念,为下节课学生探究长方体面积计算做好铺垫。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动中学,在学中用,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空间观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9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它们的形状有了初步的、整体的感受,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深入地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上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1、设计练习要精而少

  我在设计练习时有重复的练习题,应该再出一些生活拓展题目,这样使学生学以致用。

  2、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在教学中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课前,我要求每位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各一个,让学生亲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过程,课上又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实践操作,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了学习方式,激活了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学生探究过程,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一些状况,比如:学生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短关系”时出现迷茫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时不断参与和收集学生活动情况,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补充。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应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数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激情、发挥智慧与张扬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

  注重动手操作长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强化学法指导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这样指导学生:数一数(注意数的顺序)、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比一比等方法以及注意看法要有理有据等等,让学生知道数学学习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要注意科学的方法及正确的理论依据。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回答要有理有椐,认真听取别人的看法,大胆质疑等等。特别是在教师的点拨环节,通过教师有顺序的`演示,指导学生思考和说理要有序。通过以上教学,学生不但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而且知道了怎样去学习,对今后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本节课小组为单位,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展示,教师仅仅是他们当中平等的一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合作的效益与快乐、成功的喜悦与陶醉、事后的回顾与反思……这样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体验了探索的过程与方法,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积累空间观念,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几何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并将一个长方体纸盒,摆放不同位置,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还有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中,因此,这些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云亦云。

  2、教师说的过多,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所得进行内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3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借助长方体框架直观,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通过探讨,研究,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教具准备充分,所以学生在观察、操作中积极性较高。

  特别在填写表格时,能快速的抓住长方体的.特点。但由于教师在让学生介绍特征时,不敢放手。学生在语言表述上缺乏完整性、条理性。教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

  在今后,我将以此为戒,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4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是从原有知识的复习入手的,学生在3年级的教材中对长方体有过初步的认识,所以我预先布置了预习作业,安排学生制作长方体并要求他们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入手,自己来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例1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结合学生的预习时的发现,对长方体的特征经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和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看、摸、量直观的感受长方体的面是长方形,利用学具中的小棒搭,是学生发现在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会是正方形,利用小组合作拼相对面的环节让学生理解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利用量让学生感知12条棱可以根据长度分成3组每组中的4条都是相对的,并且长度都相等。学生在动手操作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深刻的了解了长方体的特征,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在直观观察和操作后,教师再教学直观图的画法,从直观实物引入对长方体的表象,是学生知道因为视角原因,长方体一般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理解透视图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练习加强学生画直观图的熟练性。在后面的“课堂小练习”和“课堂小结”环节中,教师采用学生做题,教师点评的形式,是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利用课后时间查漏补缺,更好的学习。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5

  回想整节课,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总之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多数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情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操作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操作与思维接不上。第二、操作时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习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

  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长方体实物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最后指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对于长

  方体的空间观念建立的好,表面积的概念清楚,就能够比较容易的理解和掌握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学生完成较好。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6

  今天,我按照数学组的分工,带着自己的观察提纲和观察量表对陈慧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进行了课堂观察。现结合观察提纲展开自己的分析和诊断,力求通过现场的研讨为学生空间表象的构建提供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这一次教研活动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来上五年级的内容,众观整节课下来,教师问了近50个问题,来上课的只有23名学生,理想状态是每人平均两个问题,可统计结果是:整节课结束,还有十位学生一次没回答过问题,有四位同学曾回答过三次以上。这节数学课上设计问题的很精彩,看起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应该称得上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但在有效的思维交流中,很遗憾,这没有让每个学生都与问题接触,与问题零距离。如何“让思维交流成为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催化剂”?我的思考如下: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其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计不应成为好学生的独角戏,要针对好中差不同层面的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给”漏网之鱼”钻空子。提问要扩大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与问题零距离,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每节课中我们都应该关注“提问率百分百”,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课的内容,巧妙的做到学生与问题的零距离。其实,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练习与总结环节,我们也不妨说一句“这个问题我请还没发言的同学来回答。”

  师:现在老师要来挑战一下你们的想象力!我拆掉一条棱,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大小吗?

  生1:能。

  生2:能。

  师:我再拆掉一条能吗?

  生1:能。

  生2:能。

  师:我要拆掉多少条也就是至少还剩几条棱,保证能知道长方体的大小?

  生1:8根。

  生2:3根。

  生3:4根。

  师:请你来拆!(生边比划)

  师:再拆掉一条呢?看来至少要剩下这样的3条棱。这3条棱长度都相等吗?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它们是互相垂直的。

  师:(出示模型)你能找到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竖起来)它的长、宽、高呢?

  你能找到图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我们一般把底面的.这条棱叫做长,这条叫做宽,这一条叫做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有几条这样的长,有几条这样的宽,有几条这样的高?

  生:……

  课中第三次引导学生想象,全班进行交流:长方体框架最多拿走几根小棒及至少留下几根还能知道它外形的大小。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欠缺,答案是五花八门,有2根的3根的4根的5根的6根……老师在此基础上来一一验证,再次印证学生想象正确与否。最学生由猜测---想象----老师验证----到学生明白其中奥秘,让学生亲历想象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合理构建空间表象。这一环节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长宽高,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但更深层的作用还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思维特别活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了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识。零距离的问题情景能使一个问题甚至一堂课锦上添花。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7

  虽然学生以前初步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但是将具体的长方体,正方体抽象化,标准化,并画在平面图上,让学生辨认和理解时,又有了新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教具、多媒体、实物演示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其中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的必备环节,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同桌的合作,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形式,自主的'去发现长方体的特点,再通过交流,逐步归纳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课堂一开始便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更加形象直观,使课堂效果更好,从不同位置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本身就是个难点,但是运用多媒体一一呈现后,学生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新知识点,并且是他们自主探究得到的,很自然地攻破了这个难点,整个教学过程配合得较好。对棱这个知识点的重点教学,通过多媒体和动手实践相结合,探究过程还算顺利。学生知道长方体有12条棱,这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即4条长,4条宽和4条高,即长方体的棱长总和=4x长+4x宽+4x高=(长+宽+高)x4。

  教学中的不足:本节课的教学容量有点儿大,部分学困生跟不上课堂的教学节奏。课后还得面对面的一一辅导。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8

  本节设计,教师变“教”为“探”,环环相连,始终让学生面对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积淀,再进行个性化的探究,继而组织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开展进一步的探究,直至将“想法”与“发现”提炼、升华为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所获得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本节设计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活了课堂。

  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增强了课堂研究的气氛。“合作”是一种以情感为纽带,以平等为基础,以相互尊重、交换意见为特征的交往方式,由此改变了过去教学中的学生被动地位,能产生出有效的伙伴效应,伙伴效应的发挥能营建便于探究的心理环境、情绪氛围。这节课学生研究气氛的`如此热烈,不能不说是这方面的体现,它使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气氛更强烈。

  “合作学习”中应把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有利工具,将数学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