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
长城和运河教案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
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课件,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配乐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名汇报并质疑。
3.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像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