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 《戏问花门酒家翁》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花门 岑参 酒家

管理员

摘要:

岑参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用浅近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格调诙谐轻松,是别具一格的小诗。  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⑴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⑵。  道旁榆荚⑶巧似钱,  摘来沽酒君肯否?  【注释】  ⑴沽:……

岑参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用浅近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格调诙谐轻松,是别具一格的小诗。

  戏问花门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⑴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⑵。

  道旁榆荚⑶巧似钱,

  摘来沽酒君肯否?

  【注释】

  ⑴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⑵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⑶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白话译文】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

  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

  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载(公元751年)旧历三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调任河西节度使。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见有老人卖酒,写下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诗人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就在酒店小驻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此诗语言富有平实中见奇峭的韵味,给全诗带来了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拓展阅读:岑参教子的故事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让他题词、赋诗。岑参和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词。刚题完一首诗,不料,挤在当中的一个小孩。岑参送友人赴安西,随口吟了出来。岑参有些吃惊,这里还有这样的孩子。士兵告诉他说:“这个小孩子是个回鹘放羊娃,一次大风,这个放羊娃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是我们允许他在这放羊的。”岑参转过头问放羊娃:“是谁教你汉语的?”放羊娃说:“是父亲。”一个士兵说:“他家是早年流落到这里的。”放羊娃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书递给岑参。岑参不懂回鹘文,问放羊娃。放羊娃说:“是爷爷写的,叫《论语》。”岑参没再吱声,他抚摸了一下放羊娃的头,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放羊娃把题词揣到怀里,向岑参鞠了三个躬,高兴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听说诗人岑参来此,就领着放羊娃找到岑参说,他家是书香门第,原来在漠北草原,因宫廷之乱逃亡西域。他恳求岑参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内心非常喜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军队很缺翻译,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对放羊娃的父亲说:“我是军人,要收他为义子,我得把他带走。”放羊娃的父亲立刻答应了岑参。放羊娃的名字原来叫也里,岑参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岑鹘”。就这样,岑鹘跟着岑参参军入伍,来到了轮台。

  几年过后,岑鹘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岑参入关赴任,向朝廷举荐了岑鹘。岑鹘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了许多翻译。

  岑鹘晚年回到了家乡蒲昌,享受天伦之乐。他继续教育他的儿孙们,讲岑参的故事。后来,回鹘首领仆固俊尽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岑鹘后代多有在王国为官者,元代,高昌著名尼僧,翻译家舍兰兰就是岑鹘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