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山房春事译文及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春事 岑参

管理员

摘要: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译文及赏析岑参山房春事二首译文及赏析1  山房春事二首原文: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山房春事二首译文  风和日丽,满……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译文及赏析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译文及赏析1

  山房春事二首原文: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山房春事二首译文

  风和日丽,满目荡漾着春天的色彩,天气回暖,

  蝴蝶和蜜蜂也开始忙碌起来,不时厅房飞进飞出。

  道旁低一点的杨柳枝条新牙初发,轻拂着路人的衣襟,

  春风携带片片花瓣飘进窗内,散落在桌案之上。

  曾诗酒风流的梁园笼罩着暮色,天空中稀疏地飞着几只乌鸦。

  竭尽目力望去,萧条冷落之中,远远近近只横陈着两三户人家。

  满园的奇木异树,不知已人去楼空。

  春天到来之后,还像往年春天一样开花。

  山房春事二首赏析山房春事二首赏析

  唐朝极盛的时期,据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户口的记载:全国为九百零六万九千多户,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多口。经过“安史之乱”,打了八年的仗,国家遭到 严重破坏,死的人很多,到唐代宗广德二年,全国户口大减,这一年只有二 百九十多万户,一千六百九十多万口了。

  岑参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在这次战乱中所遭到破坏的情况。不过他 不是用数字而是用形象,选取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情景。

  唐代封建士大夫都有“别业”,即后来所说的别墅,也就是题目中所说 的“山房”。“春事”,即春天的景色。这首诗通过山房春色表现了社会的 满目凄凉。

  西汉景帝时,梁孝王修建梁园(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到唐代还是著名 的风景区。这里有许多亭台苑囿(yòu),是人烟稠密的地区。一到春天,风 光明媚,游人聚集,十分热闹。可是诗中写的不是这番景色。

  在日落黄昏的时候,这个过去的风景区里,却寂寞无人。只看见一大群一大群的黑老鸹(guā)落在树上,回到自己窠里。原有的屋舍楼台不见了, 前来游赏的人们也不见了。望到尽头,也不过是稀稀落落的两三户人家。多 么萧条!诗人写到这里,还只说了现在的凄凉衰败,并没有指出过去的繁华。 下面才进一步反映昔盛今衰的景况。这里还有树木。现在春天来了,这些过去庭苑中的树木,还和往常一样,在春风的吹拂下,发芽滋长,繁花满枝,嫩红软白,璀灿成丛。自然界的春 光,依旧是浓浓的。可是这些花呀,开给谁来欣赏呢?这里已经没有人了, 死的死,逃的逃,那么,树木在这儿装点春光有什么用呢!庭苑中的树木,因为没有知觉,并不知道人事的变化。所以春天一来,还和过去太平时代一样开花。假若它们也有知觉,在这荒凉景色之中,哪里 还有心情开花呢?但是诗人是有知觉、有感情的,他看到树木开花,回忆到 过去,想起往日的繁华,必然要产生无穷的感慨。用“还发旧时花”五个字 很概括地一指点出来,读者就可以理解到这里过去的繁华景象了。简括的语 言,蕴藏着深深的慨叹。诗人多么善于摄取镜头,在乱鸦夕照的萧条村落中,把无数艳发的春花突出出来,造成极不调和的景色,明显地袒露出战祸的伤痕。

  山房就是营造于山野的房舍、别墅。春事指的是春色、春光。这两首诗虽然都与春事有关,但内容与情调很不一致,可能不是同一时间的作品,不能算作组诗,只是编辑者的凑合。

  第一首诗切合题意,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

  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梁园又名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春花却依旧盛开。“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许这首诗说:“后人袭用者多,然嘉州实为绝调。”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译文及赏析2

  《山房春事二首》

  唐代:岑参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山房春事二首》译文

  春风柔日光暖满目荡漾春光,蝴蝶和蜜蜂不时乱飞进厅房。

  门前的几枝柳条低拂着衣架,一片山花飘落在了笔床之上。

  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

  《山房春事二首》注释

  山房:营造于山野的房舍、别墅。春事:春色、春光。

  恬:这里指风柔和。

  衣桁(héng):犹衣架,挂衣服的横木。

  笔床:卧置毛笔的器具。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梁园: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日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发:绽放。

  《山房春事二首》赏析

  第一首诗切合题意,纯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作者先写近景,在他笔下,春风是柔和的,日光是温暖的,春意盎然。第二句选取了春天里很有代表性的生命:蝴蝶和蜜蜂,作者没有描写它们忙着采蜜的景象,而是写了它们误入厅房,并着一“乱”字,生动形象表现了蜂蝶之忙,进一步表现了春日的勃勃生机。第三、四句转入写静景,柳树的枝条在春风中飘舞,低过了晾衣的横木,在风的吹送下,一片山花落在了笔床上。虽是静景,但作者却是动静结合的描绘——两句都与风有关,而并没有直接写风,可见作者观察细微而笔力不凡。

  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梁孝王曾在梁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春花却依旧盛开。“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山房春事二首》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虽然都与春事有关,但内容与情调很不一致,可能不是同一时间的作品,不能算作组诗,只是编辑者的凑合。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秋,岑参由匡城至大梁。次年春,游梁园,第二首诗即作于游梁园后,而第一首可能作于此前。

  《山房春事二首》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