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都有哪些经典的典故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 ……
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都有哪些经典的典故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
【人物简介】
曹冲(196年-208年5月甲戌),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东汉豫州刺史部谯[1-2] (今亳州)人,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历史故事】
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真叫人为难了。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我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冲称象成语
【拼音】cáo chōng chēng xiàng
【基本释义】“曹冲称象”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年仅六岁的曹冲,利用浮力的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也告诉我们,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褒义
【出处】取自《三国志》: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曹冲称象(典故故事)
曹冲,字仓舒,他是三国时魏王曹操的小儿子,天资聪慧,思维敏捷,五六岁时的智力已和成年人不相上下。
大约在曹冲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大象生长在南方的丛林里,北方人极少看到。因此,曹操带着儿子们和文武官员一起前往观看。
大伙儿看着这庞然大物,纷纷议论。谁都想知道它的重量,但哪儿有那么大的秤呢?
曹操也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问文武百官说:
“你们谁能想办法称出它的重量?”
文武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束手无策。这时,曹冲上前对曹操说:“父王,我有一个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曹操知道曹冲一向聪明过人,平常也很喜欢他,就说:“你说说看,用什么办法?”
曹冲说:“用一只大船,先把大象安置在大船上,在大船吃水的深度刻上一个记号,然后把大象牵上岸。再把一些石块装到船上,让船沉到原来刻上记号的深度。只要称一称石块的重量,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曹操听了,连声称赞说:“好!这个办法好!”
于是,曹操马上让人准备船只和石块,果然很快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后来,“曹冲称象”这一典故,用来称颂人年幼聪颖,才智过人。(雅雅)
曹冲称象的故事
曹冲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曹冲利用大石头成功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至此曹冲称象的故事就广为流传了,这个成语小故事告诉我们,可千万别小瞧了小孩子的智慧哦!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的小孩,名叫曹冲,曹冲的爸爸是个大官。
有一天,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于是就对手下的官员说:”你们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我想知道它有多重。”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么称它?手下的官员开始使劲想,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
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冲,大家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而且大象这么重,他怎么可能想到办法称它呢!
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也想不出来。
他爸爸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
他叫人把大象牵了过来,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爸爸,还有那些官员们都很奇怪,曹冲去河边干什么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怎么称大象,就一起跟着来到河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冲说:“在船挨着水的地方画一条线做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就往上浮起来很多。
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想:“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他这样怎么能称出大象有多重呢?”
接下来曹冲叫人搬了很多石块过来,装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曹冲看见船上的记号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块一块块搬下船来。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个记号的地方,这时候,石头和大象是一样重的;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所有的官员还有曹冲的爸爸都竖起大拇指说:“曹冲真聪明!”
曹冲称象的来历
古时候有个非常聪明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曹冲,他的父亲曹操是一个很有名的大官。
有一天,外国使者给曹操送了一件礼物:一头大象!从未见过大象的曹操非常高兴。曹操想知道大象到底有多重,就让官员们想办法称一称大象的重量。官员们心里嘀咕:大象这么大,这么称呢?一个官员说:“用称来称一称。”另一个官员说:“大象这么,到哪里去找这么大的秤呢?”即使有那么大的秤,也没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呀。官员们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
这个时候,一个小孩子跑过来,他大声地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让我来试一试!”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大家心里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你一个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曹操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一听。”曹冲:“我称给你们看吧。”曹冲叫人牵着大象来到河边。曹操和官员们也一起来到河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大声地说:“赶紧把大象牵到船上去!”大象上了船,船往下沉了许多。曹冲说:“在齐水面的船舷上画一个记号。”记号画好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大船空了,就向上浮了起来。官员们看着大象被牵上船,又被牵下船,心想:“这孩子在玩水面把呢?曹冲会有什么办法呢?”曹冲请人去挑来许多石块,把石块装到大船上。石块挑来了一担又一担,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曹冲看到船舷上的记号又齐了水面,连忙说:“好了,好了!”,接着让人把石块一担又一担地挑下船来。曹冲说:“请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的总和,就是大象的重量。”
大家都夸奖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
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
曹冲称象的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事过1800多年之后,一家电视台组织一群人再现了曹冲称象。不过,却颇费周折。
首先,找到了一条木船,可木船的结构根本没有让大象站立的地方,只好请来工匠改造。然后,将木船放进湖水里,可又没有大象上船的平台,就又让人搭建了栈道。
其次,是到动物园里挑选大象。太大的,木船承受不了,太活泼好动的,担心弄翻了木船。好不容易找到一头不大不小、老实敦厚的,却怎么也不肯上船,在驯象师的极力引导和众人的前呼后拥下,才终于上了船。
再次,开始称象。大象上船后,木船不停地晃悠,船体吃水的位置忽上忽下,以致在水里等待在船体上作标记的人拿着笔不知从何下手,只好上上下下地划了几道,取了个平均值完事。
最后,雇用大量人员搬来石块替换下了大象。最后,称量了大象的体重和石块的重量。
结果呢?石块的重量与大象的体重不等,而且误差很大,参与的人一个个灰头土脸。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失误、偏差,遵循客观事实。
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
三国时候,魏王曹操有个小儿子,名字叫作曹冲。曹冲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过人,深得曹操的宠爱。曹冲做事爱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才仅有五六岁的年纪,就能够想出办法来解决一些连大人都束手无策的问题。
有一天,吴王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大象作为礼物。北方是没有大象的,曹操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心下很是好奇,就问送大象来的人说:“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呢?”来人回答:“鄙国从来没有称过大象,也没有办法称,所以不明白大象有多重。早就听说魏王才略过人,手下谋士众多,个个都智慧超群,请您想个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也让我等领教一下北方大国的风范。”
曹操顿时明白这是孙权给他出的一道难题,他可绝对不能丢这个面子,让国威受损。于是他召集群臣,传令下去:能称出大象的重量的人,重重有赏。大家都绞尽了脑汁,苦苦思索。有人说要做一杆大秆,曹操反驳说就是做出来了,也没有人能提得动啊。有人说要把大象锯成一块块地零称,曹操斥责说怎样可能把吴国送的礼物毁坏成这样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就是没人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在大伙儿都一筹莫展之际,小曹冲忽然走到曹操身边说道:“父王别着急,我有办法,我们能够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向到船到达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然后,我们再把石头分别称一称,把这些重量加起来,不就明白大象有多重了吗?”
曹操听了大喜,众人也对曹冲的聪慧赞叹不已。就这样,大象的重量最终被称出来了。
两千多年前,幼小的曹冲就有这样惊人的智慧,怎不叫人称赞。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事要多动脑筋,经常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献帝无能,大权全落入了曹操手里,由于战绩显著,仕途一路青云直上,从一开始的将军到丞相,后来又封魏公,到最后献帝封曹操为魏王,并且加赐他为九千岁,地位仅次于献帝一人之下。
东吴的孙权害怕有朝一日曹操率兵攻打东吴,以报火烧赤壁之仇,于是就臣服了曹操。
为讨好曹操,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第一次见到大象,惊喜非常。这头大象产自南方,它卷动长鼻,四只脚像四根坚强的大柱,浑身透露出一种稳重、刚实、摇撼不动的大山似的壮美之气。
上下左右端详了一回,曹操忽然想起:“这大象如此巨大,可不知有多重啊?”想着,便向百官问道:“谁家有大秤,把这头象称称?”
群臣听完之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噤若寒蝉,呆若木鸡。
曹操看到这种状况,正要发火,猛地一拍自己的额头,笑道:“罢,罢,罢!世界上哪来称大象的秤呢?”曹操笑了一回,又问:“大家看,有什么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百官们面面相觑,谁也拿不出主意来。突然,一个小孩从人群背后钻出来,叫道:“父亲,我有办法!”
曹操一看,原来是自己年仅5岁的小儿子曹冲,便呵斥道:“你懂什么呀?”
曹冲也不理会父亲,翘着小嘴,咭咭咯咯地说起来:“这个问题非常的好办。把大象赶到一条大船上,看船吃水有多深,在船舷上做个记号。然后,把大象从船上牵上岸,再往船上一筐又一筐地装石头,让船沉到刻记号的地方。只要把石头再—筐又一筐地过秤,加起来的重量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吗?”
曹操听完,拈着胡须,欣慰地笑道:“妙!妙!你不愧是我曹家的千里驹啊!”
百官纷纷夸赞道:“真是神童!神童啊!”
人们按照曹冲的办法,很快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大道理】:
细心观察微小事物,善于分析思考就能发现深奥的科学秘密,或者能在一些看来很平凡的科学领域产生重大的突破。
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
传说,在公元前287年,叙拉古王国的国王打了胜仗,为了庆祝胜利,他决定献给神一顶金子做的王冠。他找来一位珠宝商,给了他一些金子让他制造一顶王冠。王冠制作得很漂亮,重量也跟原来国王给的黄金一样重。但是国王还是怀疑珠宝商盗窃了一部分黄金,而在王冠中掺进了同等重量的白银。他请阿基米德鉴定王冠是不是纯金的,但不许拆散王冠。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多天,都不得要领。一天,他跨入盛满水的浴缸洗澡,看到水向外溢,顿时豁然开朗,兴奋地喊:“我找到检验王冠的方法了”。
阿基米德由此发现了浮力定理,从而解决了王冠的检验问题。
在我国古代,也流传一个利用浮力原理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非常聪明。一天,有人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很高兴,想知道这个庞然大物究竟有多重。但是到哪里去找这样大的秤呢?魏国的谋臣武士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办法。小小的曹冲却想出了一个妙法:他教人把大象牵到一只大木船上,刻下木船的吃水深度;然后把大象牵下船而向船上装进一些石块,让木船吃水深度与原来的刻度一致时即停止继续装石块。根据浮力原理,大象的重量和船上石块的重量相等,而分散的石块是可以用普通的秤称出其重量的。“曹冲称象”成为千古美谈。
“曹冲称象”的思想不仅仅是利用了物理学中的浮力原理,也利用了数学中一个极为普遍的思想:转化思想。即把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方法,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已经知道其解决方法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证明或数学计算中的每一步都是一种转化,转化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思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转化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数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匈牙利数学家罗莎曾经对此作过一个有趣的比喻:
假如在你面前有煤气灶、水壶、水笼头和火柴,现在要烧一壶开水,你应该怎样做?
回答很简单,谁都知道应该怎样做。在水壶中加满水;点燃煤气;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
接着罗莎再提出问题:现在所有的条件都和原来一样,只是水壶中已灌满了水,这时你又应该怎样做?对于这一问题人们通常的回答往往是:那就只要点燃煤气,再把水壶放到煤气灶上就可以了。但罗莎指出,这不是最好的回答,因为只有物理学家才会这样做,而数学家则会倒去壶中的水,因为他已经把后一问题转化为前一个问题了,而前一问题是已经解决了的。
罗莎的比喻也许过于夸张,但它的确表明了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特点,善于使用转化的方法。
在18世纪,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今属立陶宛共和国)内有一条大河,河中有两个小岛。全城被大河分割成四块陆地。河上架有七座桥,把四块陆地像图1那样联系起来。当时许多市民都在思索如下的问题:一个散步者能否从某一陆地出发,不重复地经过每座桥一次,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地。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这个问题似乎不难解决,所以吸引了许多人都想来试试看,但是日复一日谁也没有得出确定的答案。于是有人便写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拉(Euler,1707 ~1783)求教。欧拉毕竟是数学家,他并没有去重复人们已多次失败了的试验,而是首先产生了一种直觉的猜想:许多人千百次的失败,也许意味着这样的走法根本就不存在。于是欧拉把七桥问题进行了数学的抽象。用A、B、C、D四个点表示四块陆地,用两点间的一条线表示联接两块陆地之间的一座桥,就得到如图2那样一个由四个点和七条线组成的图形。
于是,七桥问题就转化为一个象图2那样的图形是否可以“一笔画”的问题。什么叫“一笔画”呢?那就是笔不准离开纸,一气画成整个图形,但每一条线只许画一次,不得重复。像图2这样的图形能不能一笔画呢?1736年欧拉证明了: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呢?
因为除了起点和终点之外,我们把其余的点称为中间点。如果一个图可以一笔画的话,对于每一个中间点来说,当画笔沿某条线到达这一点时,必定要沿另一条线离开这点,并且进入这点几次,就要离开这点几次,一进一出,两两配对,所以从这点发出的线必然要是偶数条。因此,一个图形能否一笔画就有了一个判别准则:
一个可以一笔画的图形最多只能有两个点(起点和终点)与奇数条线相连。
再看图2中的四个点都是与奇数条(三条或五条)线相连的,根据这一判别准则,是不能一笔画的。
从而证明了七桥问题所要求的走法是不存在的。
曾经难倒许多人的七桥问题,经过欧拉这一转化,就像哥伦布竖鸡蛋一样,简单而圆满地解决了。
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孙权曾送给太祖一头巨象,太祖看大象这么大,就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太祖问手下:“你们谁知道大象的重量?办法也行啊。”他的手下左看看右看看,谁都想不出称象的办法,太祖很失望,便在宫外的小村子里贴了一张告示,上写道:“谁可以想出称大象的办法,我就奖给他十根金条!
”老百姓看了告示都纷纷争论:“十根金条,十根金条呀!
如果谁可以得到这十根金条,那不就发大财了吗?”村民们个个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但三天过去了,没有人能想出好办法。又是三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人想出称大象的好办法。宫廷里的大臣们也是没有一个想出来的。太祖真的生气了。这时,看了告示的曹冲就有了办法。
第二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乌云慢慢散去,但一阵鼓声惊醒了太祖,太祖的手下对他说:“禀报太祖,曹冲来叩见太祖,说是想出称象的办法了。”太祖说:“让他进来。”手下连忙说:“喳!
”曹冲一进来就说:“爹,儿子想出了法子要不要听呀?”曹冲得意洋洋的说。太祖说:“小孩子能想出什么办法,该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去。”曹冲说:“小孩子也不一定想不出办法呀。”曹冲不慌不忙的拿出一只小木头象,木头船,走到鱼缸旁把木船放到水里说:“爹你过来看看。”太祖被曹冲弄得一头雾水走到鱼缸边说:“你这是干什么?”曹冲也不吭声把小木象放到木船里,然后拿出一根针在船舷上水痕处刻出一条线,接着把木象从木船里拿出来,在木船里放入小石子直到水痕到了刚才画的那条线,曹冲停止放小石子对太祖说:“爹,吧石子从船里拿出来称一称不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吗?”太祖惊奇的看着曹冲心里想这孩子真是才智过人啊。
曹冲称象的故事“教会”我们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方法:村民和大臣们的思想僵化,而曹冲的思想灵活,他会换个角度思考,所以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