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学目标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采薇 目标 教学

管理员

摘要:

《采薇》教学目标  《采薇》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两浑,天衣无缝,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 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

《采薇》教学目标

  《采薇》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两浑,天衣无缝,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 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 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提出预习要求。

  2、 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 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3、积极回忆《论语》中写到《诗经》的相关条目。

  《论语》是高一年级必读的经典,分散在各节课堂之前讲解,能培养学生每日读论语的习惯,同时,通过老师的解读,更明白经典的精髓。孔子与《诗经》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前解读《论语》可以作为导入,自然引入课堂。

  课文探讨

  温故知新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的背景

  复习学过的知识,了解本篇课文的背景。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重点探究:戍边思乡主题

  列出六个题目作为探究台阶: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学生结合问题以及自己预习的情况展开讨论,师生互动,逐步推进讨论的进程。

  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复杂的心理。

  重点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通过教师设计小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问题。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边关思乡( 征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

  柳中庸《征人怨》

  李益《从军北征》

  范仲淹《渔家傲》

  李白的《关山月》

  高适《塞上听吹笛》

  学生重在朗读体会,学习一些鉴赏技巧,同时,学会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类似主题的诗歌。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通过同一主题相关诗歌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唤起学生的比较阅读的意识,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同时,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辩意识,更深入地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导:

  文本探究:翻译改写 概括每章内容 第六章解读 艺术特点 本诗主题

  拓展性探究:

  1、 《诗经》战争诗探究

  2、 文化背景探究(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战争的影响)

  3、意象的探究(植物或以采摘植物的行为作为思念意象)

  学生重在初步了解探究内容,可以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旨在示范,引导。

  示范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可以从深度考虑,亦可从广度考虑。《诗经》作为诗歌的一大源头,可研究的内容很多,此内容的设计,可以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简单指导,以引起部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归纳: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浑厚,笔势豪放。

  与教师一起回顾,总结。

  旨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乌鲁木齐“西北边境第一连”

  拓展阅读:采薇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的色调如此的华美,那密密层层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而在残酷战争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从手法上说,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这一首诗与《诗经》中的其它篇章如《击鼓》《东山》《无衣》对读,可以读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着昂扬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行”的士兵,同时还是那位在蒙蒙的细雨里唱着归乡的“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的士兵。那么,《采薇》的故事就更丰富了,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在后来的如陈陶《陇西行》,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等伟大的作品里,也能依稀地听到这首诗在时间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辽远而空旷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