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欢迎大家分享。《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1 读了一本好书,吴非先生的《不……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欢迎大家分享。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1
读了一本好书,吴非先生的《不跪着教书》。因了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的不能平静。和他所有的作品一样,读完之后带着一丝感伤,感慨于当今的教育还存在那么多的弊端;而更多的则是一种激励为教育战线上的有那么多优秀的教师为而感动。
评价一个人职业道德情操的高尚与否,关键并不是看他在为自己标榜着什么,而是要看他为别人付出了什么。人与人之间,任何一种与功利相挂钩的交往,都会丧失生命本身所拥有的纯度和馨香。教师的职业应该是高尚的,教师的心灵永远都应该是纯净的。“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认为这种“站直”指的就是教师要有信仰、独立的思考、有爱和善良的情感。
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有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帕斯卡尔说过:人的肉体是可怕的,人的灵魂也是可怕的,而更可怕的是它们居然能结合在一起。可见人没有信仰是可悲的,而如果人的信仰是假的,则很可怕。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精神的追求,他的学生就很难成为“站起来”的人。
教师还要有独立的思考,并把这种独立的思考意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通过自己的言行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正确的思考和生活。不仅要让他们学会质疑,而且要教会他们大胆的假设、拓宽求证的思路、在分析中展现独特的推理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会多读书,学会站直了读书,这样才能学会思考。
就教师的职业而言,对教学工作的机械重复、对生活的淡漠是对职业的亵渎。有了热爱的品质,教师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保持职业的激情,用自己爱和善良的情感来教会孩子懂得爱、懂得善良。如果没有爱的教育,世界在人的眼中就没有了善良和温情。一位优秀的教师,他的职业敏感和对新事物的追求将会产生一种近乎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能教育和感化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学生感受到我有一位伟大的老师,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到精神的源泉和生存的动力,这样他们才能从学习中感受到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位合格的教师要有睿智、好口才、有激情。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交流、更好的沟通、才能展现学科的内在魅力和教师的个性。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并且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样的教师才是魅力的、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希望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要知道自己的界限,知道什么该坚持,知道什么该放弃,知道怎么样更适合自己的个性特征。于是,我们就不需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只需要做一个找准了自己位置的人,成功就成了附属品了。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以为这很容易。现在的好位置不代表正确的位置,“认识你自己”从来都是难的。只有坚持认清自己,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像螺丝钉一样深入下去,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我们常因自己的慵懒而埋怨周围的竞争太过激烈,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强调自己的压力过大。事实上,没有压力,人会变的更加的无所适从。所以面对当今的中国教育,我坚定的告诉自己:站直了,别趴下!就像淘金者,满怀勇气与渴望,用爱和坚韧去挖掘,就一定会收获喜悦。我会一直努力,惟有如此,才是享受生活,享受挑战!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2
我读了《不跪着教书》,受益匪浅。我坚信,要想实现不跪着教书,必须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丰厚,智慧不凡,人格伟岸。而达此境界的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每一位教师成为“读书人”是一种职业召唤,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读书的楷模。为了增强个人的读书意识,促进自身的快速成长,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学习理论的热情。努力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增长教学智慧,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通过读书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念,开阔视野,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为人师者才能做到视野有宽度、知识有厚度、思想有深度。特别是在思想的深度上要有刻意的追求和作为。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已不再是单维的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人格建构。“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像吴老师那样,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某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要像张思明那样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要像李镇西那样全身心的践行着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我们不断改变的是工作的心情。虽然我们教师许多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至少可以选择快乐的心态。备课、上课、改作业、考试、辅导、补差等这些日常的工作会占去我们很多的时间,甚至有时候连业余时间也要搭上,于是,我们就好象没有时间去思考别的事情了。回望过去,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工作繁杂,家务烦累,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几乎殚精竭虑。吴非老师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令我幡然醒悟。我知道了具备独立思想,是老师的安身之本,是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在他看来:思考着是美丽的。所以,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美丽的老师。
“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读书人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为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和精神生长。作为一项为孩子“打底”的工程,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教师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作为一名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3
《不跪着教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是作者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师德是为师之本,是教师的灵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 因此,高尚的师德情操应当成为教师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高尚师德情操的基石。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保持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一个 站直了 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实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给与学生快乐与幸福的人,一个能够感染学生,给与学生良好品德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想起来就会含笑于心的人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教研能力。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难,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着师能。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个教学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会。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鮮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我们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地善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准确地传承文明,科学地启迪智慧,让受教育者真挚地感悟人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文意识、专业技能,包括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亲和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念。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才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识,学会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力求创新,会用现代化手段教学,身心健康,这是师能的呼唤,这更是 站直 的教师的追求所在。
不跪着教书,教师还应与时俱进,永具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将是21世纪教育的宝贵财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天地,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发展、创新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做到在继承的同时有所超越。经验诚可贵,创新价更高。有专家说,以前的知识是50 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时间。可见多读书,不断学习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春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拓创新便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为本,育人为先,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人文教育,重要的是关注人的健康成长。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4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不跪着教书》一书,顿时被它的书名深深吸引,心中的疑问也随即接踵而至:“不跪着教书”?难道有人是跪着教书的吗?究竟什么是“不跪着教书”呢?为了解开心中疑问,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真是书如其名,书中阐述的观点个个都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读后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我对“教师”这一称号有了进一步的的认识,书中提出“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停地读书,通过书籍充实自己的教育知识、获得教育智慧,通过阅读让自己越来越直。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位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对目前教育的现状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本书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在于“开出拯救痼疾的良药”。不是吗?通读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读名著、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搞有偿家教、教师接受学生礼物、教师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教师要学生家长办事,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等等,这些除了在文章中可以找到答案以外,作者还为所有的阅读者开出了一副普遍适用的“良方”,那就是:读书。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5
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也不是伟大的什么蜡烛、园丁。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坐下沉思,回过头来再想想身边的学生,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光环,那些平日里成绩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他们只不过是一个折断了一只翅膀的天使。但他们往往又是体育健将,绘画的行家,唱歌的能手,劳动的榜样,守信的楷模………他们的品质往往会比学习好的同学还要好。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平日生活中要及时总结和表扬他们的长处,要用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短处,要想办法挖掘他们的潜能,然后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慢慢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成功中培养自信。
著名主持人杨澜在培养小孩的时候,是这么说的:“我不期望我的小孩成绩有多么优秀,但是我希望她是一个开心健康的孩子,凡事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也许孩子调皮捣蛋,但是换一个方向,他就是聪明伶俐,勇于冒险;也许孩子喜欢狡辩,凡事据理力争,但这正说明孩子富有辩才,口才一流;也许孩子沉默寡言,内敛含蓄,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有一颗心思细腻凡事都会替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也许孩子确定表现倔强,凡事唯我独尊,但是你能否定将来做大事者不正是这样勇于坚持自我,执着唯一的人么?我表达的并不是说完全顺着孩子的'个性随波逐流,我想说的是,顺着孩子的个性去引导孩子成长。比如还是一团泥巴,那你就按照泥巴的特性帮他塑造成一个精美的陶具,而不是光亮的玻璃;如果孩子是一株小草,就不要拔苗助长逼迫孩子成为参天大树,而是让他自由生长,感受小草的快乐,实现小草的梦想。
吴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言简意赅,把握住了现代“师道”的实质。课堂中我们要有激情,这种激情劲儿很重要地来自言辞,不仅仅是将预先准备的内容表达地流畅、有韵味,更多的还是对随机出现的问题能接过话题阐释和借题发挥,有了新意,有了深度,学生怎么会厌学呢,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课堂,我们得靠激情感染学生。我们要和学生对话沟通,要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体验老师的妙趣横生。
你看,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传播,更是创造,传说人本来是泥做的,因为得到一口灵气而开始了生命,也许经后我所做的就是要传承这股灵气,让更多的生命有新的呼吸。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勇于创新,勇于挑战。同时也要让学生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6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我觉得,教师不应该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都在奉献的,都在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冶炼,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一辈子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从书中让自己越来越直。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位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 希望 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7
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究竟是什么?从古至今,教师被太多耀眼的字眼照耀: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还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其实,我觉得,教师就是教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永不凋谢的玫瑰》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吴非老师,他说:“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这样的美好。”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去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应该保护花草树木。那么这个孩子这么善良的行为不是被我给扼杀了吗?我被这么美好的、有爱心的小女孩感动,更为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感动。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这,我不禁问自己:“面对孩子,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总是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我想我的“不够耐心”与“不够机智”不仅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的契机,说不定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伤害了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想到这,我不禁毛骨悚然。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校长经常提醒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常常以忙、累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读了《不跪着教书》这一本书,让我明白了: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应该站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8
近日读了《不跪着读书》中的《冷眼看“减负”》,感触颇深。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无疑成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操作,才能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教育学习的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目的呢?
首先,教师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是减负增效提质的基础
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明确素质教育的含义,明确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和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的真正内涵,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及时转变自己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
其次,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
1、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不打无准备之仗。通过备课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得当有效,教学手段科学,教学重难点突破有法。为此,我们要用几倍于一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节课,可谓课上40分,课前几倍功。我认为,备好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我们要静下来,潜心去研究,去对比,去熟悉。要反复研读教材、教参和相关资料,吃透教材的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编写意图、目标意义做到成竹在胸。教师要充分认识班里的每个学生,可以采用侧面打探、与学生谈心交流、多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等手段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生活环境和发展水平;弄清每个班的团体差异和特点,然后再以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法,以学生的情况来进行因材施教。针对班级差异准备有差异的教学材料,针对学生差异准备难易不同的习题等。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法是创建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的,是教师在全面思考教材、学生、资源配置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再在教法体系中优选出符合本班学生或某个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的目标。事实上,不管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要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和学生互助学习为原则。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也应该是积极的,要结合实际,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注重传统的和现代的相结合,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掌握科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多动手做实验,多使用多媒体课件,多用投影片、挂图等。尽管准备好这些内容需要花费教师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它能创设情境,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轻松的.学习,达到减负增效提质的目的。
2.高质量的上好每一节课,是增效提质的关键。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但备好课不等于就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自己,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好课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课堂上要把握好几个要点:一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二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且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三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四要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五要恰当分配时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只要把握好以上几点,课堂教学就可事半功倍。课堂上有了教师及时有效的导和学生主动积极的学,减负增效提质就成为可能。
总之,减负要减学生的负担,教师就要精讲精练,改变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9
我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过来的。把它从书架上抽下来,微黄的封面看起来特别素雅。上面还有几行蚊蝇小字:“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怎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年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姿态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这本书总共分为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一些教育随便以及吴非老师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时而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发人深省,时而通过引经据典来针砭时弊。足见吴非老师的博览群书以及入骨的思考能力。
肯读书,会读书。我想这应该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最基本的姿态。我很喜欢第二辑中的文章,这一辑的主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吴老师提到:“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但是,现今的社会总是诱惑太多,各种信息通讯工具的介入,让人们越来越远离了书。就我自己而言,有的时候振振有词地给学生推荐某一本书,但是自己却还没有看过,然后就只能匆匆地将此书买来,临时抱佛脚,却不是真正地能够给学生一些推荐的理由。有的`时候,读书变得是被逼上梁山的。比如为了参加某一次的科研比赛,才迫不得已得拿起书。比如学校要求写教师心得,才会很不情愿地去拿起书。现今社会,我真的很佩服还能够全心全意地去阅读、去钻研的老师。很有幸,在刚刚当教师的第一年,就有幸碰到了一位钻研型的老师李云吾老师,对于书的研究,着实让我敬佩,正是因为读书多,才会对于写任何一类文章他都能够信手拈来,很是让我感慨。
教师自己都不喜欢读书,怎能期盼自己的学生嗜书如命呢?如果教师自己能够在给学生推荐某本书时,自己都讲得如痴如醉,陶醉其中,我相信学生也会被感染的。当然,吴非也提到了,即使要读书,也不是盲目地读,而是“不要跪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尽信书,不能去膜拜书本的知识,要懂得去质疑。”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学会思考,这应是教师的另一个教育姿态。关于思考这个问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是我很想多去说说的。“思考“这两个字遍及全书,足见吴非老师是多么的看重这一点。
有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的学生不敢质疑,当一堂课结束,留了几分钟给学生就这篇课文提问时,教室里总会出现鸦雀无声的尴尬局面,要么也是一些无厘头的问题。这个时候,当我们抱怨自己的学生没有灵性时,我们的内心有没有掠过一丝惶恐和不安?你是如何备这堂课的,你有用心思考过了么?你的预设是不是足够了?我们应当如是扪心自问。
关于思考,真的太值得我们去好好想想应该怎么做了。再这样下去,也许正如吴非所说的,中国“千百年下跪“的历史还会继续,甚至会更加严重。可是我所说的,或者说我看见的,又能改变多少?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会读书,会思考,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教育姿态。“不愿跪着教书“,愿这一切不仅仅只是成为一种口号!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10
放下手中的书,就想提起笔写些什么。原以为经过几年的历练,自己也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了,但看了吴非老师写的《不跪着教书》后,不禁汗颜。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我,让我不得不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书中说了很多我们想说的话,教了我们许多遇到的一些教育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些问题也有作者的无奈。此书又好象一面镜子,反射出了我们作老师的身份,时时提醒我们肩上担负的责任。
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在《不跪着教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惑无情讥刺……
不跪着教书,必须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深记自己做为教师的责任。开启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品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针对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师“跪着教书”的现实,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良方,就是读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吴老师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读完《不跪着教书》,我想这句话应当成为中国教师群体每个人的心灵拷问。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11
《不跪着教书》中写到的一句话:“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作者吴非老师在这本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语。
在《不跪着教书》一书中,吴非老师又在“呼唤风格”,可见,风格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有多么重要。文中作者提到了对于教过他的很多老师都随着岁月的流逝遗忘了,可是少有的几个教书有风格的老师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他的成长尤其是后来的教育观带来了至深的影响,让他知道了“风格”,也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何谓风格?怎样形成自己的风格?做不了大气磅礴型的就做小桥流水型的,当不成儒雅学者型的就干脆做内秀含蓄型的。风格是需要靠学识和能力来武装的,所以还得学习。要多读名著,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化修养,还得多读专业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课改风声水起,作为一个有想的教师,不可随波逐流,也不能见风是雨。在吸取他人长处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塑造属于自己的风格。
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某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要像张思明那样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要像李镇西那样全身心的践行着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要像窦桂梅那样执著的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要像霍懋征那样用满腔的爱心去唤醒、呵护、雕塑学生的爱心。我们教师的`一生可以没有很大的名望,也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但不可以没有快乐的心态和工作的乐趣。我们教师职业性质不会因谁而改变,需要改变的是工作的心情。虽然我们教师许多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至少可以选择快乐的心态。备课、上课、改作业、考试、辅导、补差等这些日常的工作会占去我们很多的时间,甚至有时候连业余时间也要搭上,于是,我们就好象没有时间去思考别的事情了。回望过去,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工作繁杂,家务烦累,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几乎殚精竭虑。吴非老师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令我幡然醒悟。我知道了具备独立思想,是老师的安身之本,是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在他看来:思考着是美丽的。所以,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美丽的老师。
“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读书人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书中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作为老师,要爱读书,在读书的时候,却时常不能静下心来,虽然不似吴老师说的那样带着功利阅读或跪着阅读,却比较浮躁,有走马观花和囫囵吞枣之嫌。所以在空闲的时候,我愿和吴老师那样,就着一杯清茶,选几本喜欢的书,细细读起,去经历别人的生活,去咀嚼别人的思想,去品位别人的人生,让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不跪着教书》,让我做一个有尊严精神追求教师。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12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就如2011年汶川大地震中冒出来一个“范跑跑”,身为一名教师却在紧急关头丢开学生率先脱逃,尽管事后他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标榜,但是你觉得他值得原谅吗?尽管他也有信仰与追求,可是他的出发点不是站在一个为人师的立场上,他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引以为鉴的话,不敢想像,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会伦落成什么样。这也让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个老师,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让他做出这一举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与情操呢?他的形象对多少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呢?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意义与追求,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记得我还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次在批改周记的时候,看到班上的“小调皮”在自己的周记里写:“尽管我读书读得很不好,字也写得不好看,可是我一定会认真地学习,争取考上好成绩。”我感慨不已,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他们都渴望被别人认可,我表扬了他。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变着法子夸奖他,我发现他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课堂上的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大家都说,他变了!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13
昨天读完《不跪着教书》,感受颇多。首先、感觉自己在教学时确实存在这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跟学生相处时有些做法是不合适的。第二就是自己把原来的一些想法只是作为牢骚抱怨了很多,并没有真正的有写出来的想法,更多的是尽管有些东西自己感觉是对的,但也不敢写出来。没法做到像吴非老师那样直言不讳的表达出来。
现在想来做班主任的时候还是很多地方是保守的,没有给学生创造出更自由的学习环境,如果给自己找个理由的话就是因为是理科老师缺少了发散思维和浪漫主义情怀,更不敢说人文情怀了。
整本书读完后觉得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一些素质。首先老师要多读书,要有人文教育情怀。读书不仅仅是给老师带来丰富的知识,更给老师开辟一方精神天地,使老师能做到独立守神,不被外界复杂浮华的环境所干扰,能够静心教学。因为作为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的教师群体只有自身精神有所寄托,才会潜心学问,真心教育。其次、教师要有教养,要真正的明白教养对学生、对社会有着不可匹敌的影响力。
如果一位教师没有了教养,只为提高成绩不择手段,往往会带出一批粗鄙野蛮的学生。再次教师应该有深厚的专业修养,不只是会刷题,更应该有本专业的文化修养,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传播文化。然后教师要有批判意识,不能随波逐流。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改革,优秀的教师要在狂潮中保持镇定,保持教育的本色。并不是所有的专家说的都是正确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很多时候一些脱离一线教学的专家并不比我们长期坚持教学一线的教师更有发言权。毕竟教育可以改革但不能搞运动,教育必须遵循规律才行。最后,教师要有自己的骄傲,不能仕权唯财,因为只有站着教学的老师才能教出站着生活的学生。现在的教学应该教会学生自由、平等和不附权贵,应该教育学生做一位堂堂正正的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教学经历也产生够许多感触。深为教师不安,因为社会给与教师的期望太高,却给与教师的权利和待遇相应太少,特别是高中教师在现下以高考升学率为指挥棒的情况下,老师在高强度的工作,工作时间常,压力大,但是相应的福利并不到位。又有甚者是任何一位都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指手画脚,如果不给老师相应的保护和支持,教育很难做到真正的教育,因为就连小学生都会教育局告老师,就更别说家长了。因为个别教育界的.败类,社会对教师的容错率大大降低了,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已经慢慢的变了味道。因为原来固有的一些不良思想和做法,有些人对教育的偏见日渐深重,进而对教师的偏见日渐深重,很多时候是不信任教师的。
教育如果缺失了家校合作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毕竟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媒体也多宣传教师的付出与正能量,不要在教师节的时候还只惦记着报道老师是不是收礼了,请给教师这个行业足够的尊重,因为您的孩子也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真的希望社会能更多的支持教育,家长能更多的理解老师,学生能真正的尊敬老师,老师也能真正的做好老师,教育能真正的起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