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的课文原文 伯牙碎琴(又名伯牙绝弦),最早记载于《列子》,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的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
伯牙绝弦的课文原文
伯牙碎琴(又名伯牙绝弦),最早记载于《列子》,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的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绝弦》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之。方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魏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绝弦》三种翻译:
1、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2、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钟子期死了,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3、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巍峨的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浩浩荡荡的样子像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他便折弦摔琴。从此再也不弹琴了。
《伯牙绝弦》人物简介:
伯牙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钟子期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最终摔琴。
《伯牙绝弦》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伯牙绝弦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伯牙绝弦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