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散文《小桔灯》的情感特点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一生创作诗歌、散文、小说颇丰,还有许多翻译成果。《小桔灯》创作于1957年,是作者冰心57岁时的回忆录。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冰心散文《小桔灯》的情感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冰心散文《小桔……
冰心散文《小桔灯》的情感特点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一生创作诗歌、散文、小说颇丰,还有许多翻译成果。《小桔灯》创作于1957年,是作者冰心57岁时的回忆录。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冰心散文《小桔灯》的情感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冰心散文《小桔灯》的情感特点
《小桔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45年重庆郊外的真实故事。那时正逢白色恐怖,人性扭曲、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国民党特务在统治中心重庆疯狂地屠杀革命党人、革命群众。小姑娘的父亲王春林便是因为参加地下党的工作而“失踪”,母亲受牵连遭殴打而卧病。春节前一天下午,她到山上的乡公所楼上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看病,适逢“我”去看望朋友。于是,有了这场萍水相逢的缘分,发生了小桔灯的故事。
十二年过后,作者仍念念不忘那盏小桔灯,于是倾尽深情,诉诸笔端。《小桔灯》体现了冰心一生的信仰:爱的哲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她的名言,“母爱、童真、自然”是她作品的主旋律。生活在她的笔下曼妙生花。《小桔灯》全文平实而秀美,从容而灵动,如泉水般缓缓流淌,如诗句般娓娓道来,处处流露着同情、爱怜、互助、匡扶的美好情感。
“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寥寥数语,勾勒出战乱年代基层政府的状况,阴暗仄仄的楼梯,简陋寒酸的布置,有部可供联系的电话。政府尚且如此,何况贫苦大众?在一个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往往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作者对黑暗社会虽未针砭一词,但字里行间分明透露着强烈控诉。在作者那颗细腻柔软的心里,满是对苦难同胞的同情与热爱。
“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短短不足百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家徒四壁、黑暗拥挤、寒冷萧条的家庭环境,让人心有戚戚,疼痛落泪。小姑娘的妈妈脸侧向里,乱发丛生,血痕斑斑,病卧床上。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环境描写,例如“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其中“迷茫的山景”、“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越发阴暗的天气”、“微弱渐暗的炉火”、“黑暗潮湿的山路”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弱者处境的同情。具体到对小姑娘的同情、爱怜之情,文中有更加详细的描述。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短短的,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这段文字简明精炼、要点突出,将一个瘦小、贫困、懂事、怯生的小姑娘刻画得栩栩如生。
文中对于“我”与小姑娘之间互助、匡扶的行为、情感也有许多生动的描述。
当“我”看到小姑娘正在费力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时,急忙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当“我”得知小姑娘要给医院打电话时,连忙问她“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当她摇了摇头说正想问电话局时,我赶紧帮她找到了医院的号码。作者用几近平铺直叙的语言、一连串身体力行的动作表现了一种雪中送炭、不计回报的情谊。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帮助,她在欣然接受之余,虽然能表达出来的只有一声谢谢,但已深深地感念于心。
当“我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时,“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一种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的感情跃然纸上。偶然相识的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在一个雾色迷蒙的黄昏,成了“我”心中唯一的牵挂。就这样,生出了去探望她们的想法,也许“我”可以奉献自己绵薄之力的帮助,至少可以了却“我” 心中真实萦绕、挥之不去的挂念。于是,“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对于 “我”曾经的帮助,突然造访的情谊,小姑娘铭记于心,知恩图报。当“我”把带来的桔子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时,她拿了其中一个最大的,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剥开了它,“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此时的“我”,也许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不曾领会她这样做的用意。直到“我站起来要走”时,谜底终于被揭开。“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因为外面山路渐黑,路滑难走,她把刚刚的小桔碗用麻线穿起,用竹棍挑着,放进一段点亮的短蜡,做成一盏小桔灯,送给即将离去的客人。“我”恍然大悟,原来之前特殊的剥桔方法都只为了这盏小桔灯。“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仿佛一束温暖的光线,照亮了“我”多愁善感的内心,照亮了“我” 未来前行的路。
小结:在与小姑娘萍水相逢之后,“我”同情她年幼体弱,爱怜她乖巧懂事,帮助她拨打电话,探望她和她生病的妈妈;她感激“我” 的真诚帮助,喜爱“我”的突然造访,为“我”做指路的小桔灯,帮助“我”笑对人生。这一段同情与爱怜、互助与匡扶的美好情谊,正是《小桔灯》传达给我们的,如巴金所说,“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拓展资料:
冰心散文《小桔灯》赏析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医生,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医生,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 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医生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 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医生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大家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 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大家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大家"都"好"了。
冰心散文《小桔灯》赏析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青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那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天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赏析
世纪老人冰心先生这篇发表于1921年的散文,仍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莫名的感动。人们说它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冰心心中对生活的爱,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这种说法,但未免太笼统了些。
且看经历过“苦雨孤灯”的心灵历程之后,呈现在冰心面前的这一幅幅现实的和“心幕”中的“清美”的图画吧:安琪儿——这给人类带来幸福安祥的白衣天使,在月光的幽辉中“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雨中踏古道,新月挂树稍的时节,充满童稚的孩子在“兀自滑滑的”道旁“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土阶上,茅檐下躲雨之后,迎面是海上生明月,回头呢?茅屋里的老妇人“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给人带来心灵慰籍的温暖的“笑”,有来自物的,有来自人的,随时可见,随处都有,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去感受。不要慨叹生活中总是常常出现风雨和阴晦吧,不必惋惜自己的灵魂每每没有知音而孤独落寞吧,也许在不经意间,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你会发现那温馨的不需要任何回报的爱。这就是冰心先生的《笑》所要阐释的哲理,也是她把对人生的体验奉献给读者的一片真情。在人类历史已经走过了多半个世纪的今天,大家重新读这篇美文,感受冰心蕴涵在文章中的深情和哲理,我想应该得到如下的启示:在新世纪已经到来的时刻,让大家放开眼光、充满激情地热爱生活吧,热爱经历了千番风雨、万般磨难的已经“走进新时代”的伟大的祖国吧,尽管社会上、生活中还有与时代不相协调的阴影,但是,你不能不承认,时代在一天天地前进,祖国在日益地强大呀!大家应该走出个人的“苦雨孤灯”的氛围,投身于如火如荼的建设祖国的洪流中,在感受、获得人们给予你的温暖和爱心的同时,也把真挚的爱、浓厚的情回报给社会、奉献给人们。这样,你才会体验到“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崐温暖。
在领悟《笑》所包蕴的深刻的哲理的同时,大家还可以真切地体会出作家文笔的深厚功力。且看通篇文字,清新隽丽、自然凝炼。写雨、写月是三个场面皆有的,雨是刚刚停住,月是刚刚现出,雨后月下的景物,自然有一种明媚、温润、鲜丽之美。不!还是用冰心在开头所形容的“清美”更加合适。凉云消散,残滴如萤;古道悠悠,绿树笼烟;茅檐土阶,万物鲜丽。也必得用“清丽”一词才能形容得出。再看对三个场面中人物的描写,为了渲染文章的主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他们全是“抱着花儿”“微微的笑”,让读者透过这描写,去想象那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去感受这通篇蕴涵的“爱”的美好。最后两段是对全文的收束,三个画面成为一体,“绾在一起”,“融化”在了“爱的调和里”,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上升到了高峰。文章到此嘎然而止,但却有种余音袅袅、百转千回的魅力,让你长久地怀想、绵绵地思虑……
冰心《小桔灯》散文读后感
暑假里,有幸读完了冰心奶奶的《小桔灯—冰心精选集》一书,心中感慨万千,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点题之作《小桔灯》。顺着文字铺开的小路,我的思绪再次被带回那个战争年代......
《小桔灯》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说的是作者去拜访朋友时,无意中结识了一位八岁的小姑娘,在帮助小姑娘打完为母亲求医的电话之后,临时兴起去拜访小姑娘的家,看到了她一家生活的艰辛,也感受了小姑娘的镇静和顽强。在作者离开时,意外收到女孩做的一个小桔灯为她指路。
整篇文章不长,甚至没有我日常看的中长篇小说那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短短的篇幅却让我深深感受到主人公的美、懂事、能干和坚强。文中字句无不传递着“爱与坚强”。
首先是孩子对父母的“小爱与坚强”。“门口的碳炉上放着一个小小的砂锅......”“红薯稀饭—这是我们的年夜饭......”八岁的年纪,在父亲消失不见的情况下,却不哀怨不气馁,和妈妈相依为命,而且像个小大人一样撑起整个家、照顾妈妈,一碗红薯稀饭作为年夜饭也不抱怨,内心是何等的强大!这让我想起我以前读到过的“小萝卜头”的故事,同样是小小的年纪也很早懂事,在艰苦的环境下自强不息、面对困难;而反观我们这个年龄时,时代的变迁让大多数的我们还像是温室花朵,不能脱离爸爸妈妈的照顾,有的甚至是大哥哥大姐姐,都觉得被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像个巨婴。古代文学中就有很多孝顺父母,表达儿女对长辈爱的事例,比如《论语》中的“子路负米”、晋朝王祥的“卧冰求鲤”等,我觉得我们应该传承这种孝顺的中华美德。
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大爱与坚强”。作者虽然不认识小姑娘,但是却热情的帮助了她;虽然素昧平生,却仍然去看望了小姑娘一家;她在面对陌生人的帮助时,无以为报,用小小的桔灯回报了作者,这小小的温暖是何等的可贵!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故事背景发生在1945年的抗战期间,主人公的父亲很可能是因为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对地下党的肆意杀害而被迫离家的,她的母亲也是因为惨遭殴打而卧床吐血的。在这种情况下,小姑娘还能说出“她在我手的面前画一个圆圈......那时我们大家也都好了”的话来,虽然人小但镇定、坚强、珍重感情,没有用泪水面对困难;虽然灯光微弱但却向陌生人传递着温暖,真的是“大爱”了。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爱的传递是非常值得推崇的。就比如今年暑假,我和我妈妈去看望了一位全盲的高考生小哥哥,成绩非常优异,被名校录取,电视台也争相报告。当问到他未来理想的时候,他说,相当一名特教老师去服务更多的类似人群。这个事例不正是也和小姑娘一样有着“爱的传递”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桔灯》的故事,我是看了又看,从小爱到大爱,或许文章中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这盏小小的小桔灯,在当时的环境中,除了照亮作者回家的路,是否还象征着黑暗社会中的光明呢?这盏小小的、充满温暖的光,不正是革命人民心中的希望和火种吗?愿小桔灯的光永不熄灭,将爱一直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