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和比例复习的……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激发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养成归纳、总结等自己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教学重点:
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断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你知道比和比例的哪些知识?
学生逐步说出一些知识点后,教师揭示课题。
二、教学设施
1、教学例4:李阿姨是一位剪纸艺人,平时李阿姨每天工作6小时,能剪出72张剪纸;节日期间,李阿姨每天工作8小时,可以剪出96张剪纸。
解决问题:
(1)、.写出李阿姨平时和节日期间剪纸张数及相应工作时间比。
(2)、上面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如果李阿姨要剪120剪纸,要用多少小时?
小组讨论并汇报:用比例解或用数学法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算术法与列比例方法的区别在于列比例只用到一个关系式工作重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思路简捷。
而用算术法解,除了用到上面这个关系式,还用到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思路转折多一些。
三、归纳整理.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回忆所学知识。
2.分组讨论: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3.总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
比
(2)化简比.
0.7∶0.25
(三)比例尺。
1.出示中国地图.
教师提问:
(1)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什么叫做比例尺?这个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3)比例尺除了使用数值比例尺以外,还可以怎样表示?
2.巩固练习.
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在这幅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一条长48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四)正比例和反比例。
1.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2.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收入一定,支出和结余
②出米率一定,稻谷的重量和大米的重量。
③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
(2)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
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3)如果y=8x,x和y成()比例.
如果y=8x,x和y成()比例。
(4)在一幅地图上,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三、全课小结
四、板书设计
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数下83-84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1-6题。
教材分析:
教材第83页的“整理与反思”主要是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教材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再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内在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比与分数、除法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
正确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
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填空: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材第83页的“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2)完成第3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材第84页“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4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5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
比是20∶40,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3)完成第6题。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通过让学生回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从而自然进入复习序列,从比到比例。
沟通比、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为接下来比较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商不变的规律奠定基础。
对比和比例进行比较,强化理解,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
复习解比例。
应用比例分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性质进行判断。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4、通过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国旗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校园升旗仪式
教室场景
签约仪式
师:四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2、媒体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签约仪式:长15厘米,宽10厘米。
师: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
师生交流,得出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长和宽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3、学生探索,发现问题。
师: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二、认识比例,发现特征
1、引出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媒体出示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国旗长和宽。学生计算出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
并板书:2.4∶1.6=3/2
60∶40=3/2
师指出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并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
并板书:2.4∶1.6=60∶40
2、认识比例,知道比例各项的名称。
⑴学生照样子利用主题图仿写一个比例,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写出来的。
⑵学生尝试说说什么叫比例。
⑶教学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课本第34页的第一段话,初步认识比例各项的名称。
出示其中一个比例,指出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比例的各项的名称。
⑷教学比例的另一种写法,学生尝试将自己写的比例换一种写法。
⑸判断下列几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媒体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6∶10和9∶15⑵20∶5和1∶4
⑶1/2∶1/3和6∶4⑷0.6∶0.2和3/4∶1/4
⑹思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自主思考,集体交流,了解比例和比的联系和区别。
3、自主练习,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⑴媒体出示
8∶4=()∶()15:10=()∶412∶()=()∶5
媒体依次出示三道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思考:为什么这样填?你有其它的发现吗?
⑵师提出问题:在一个比例中,它们项有什么特点?
⑶学生观察以上式子,自主思考,尝试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⑷集体交流,发现性质。
学生自主交流,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⑸观察自己写的其它几个比例,验证发现。
⑹小结性质
学生尝试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媒体出示学生的发现,教师指出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1、基本练习
判断,媒体出示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⑴6∶3和8∶5⑵0.2∶2.5和4∶50
⑶1/3∶1/6和1/2∶1/4⑷1.2∶3/4和4/5∶5
2、拓展练习。
比一比,谁写得多。
在1、2、3、4、5、6、7、8、9这九个数中,任选四个数组成比例,并说说是怎样写出来的。
四、总结全课,升华认识
学生回顾全课,说说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
60∶40=3/2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3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什么是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163/4﹕1/8/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看课文情境图
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吗?3)测量教室国旗长与宽各是多少吗?4)教室这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
5)操场上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2、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引出什么是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归纳总结:
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探究新知,充分验证,确定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交流汇报
师总结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四、反馈巩固
1)课本做一做
2)练习6的1.4题
五、总结归纳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能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六、布置作业
教材36页练习6的2.3题。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己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设计思路:
担任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复习和整理,传统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呈现,让学生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这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去上好,应该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次班会课上,学生自己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的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课前准备:
1、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让学生给自己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部分的知识包含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绩,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思考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2、教师准备地图一张、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组有一信封,信封内装有比和比例各部分知识名称和一张白纸。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争强好胜,在学习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障碍,引入竞争机制,犹如给学习活动加入了催化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索,避免常规复习课的枯燥乏味,但这节课的课前准备必须是充分的,要求必须明确,这样的课前准备其实是调动了学生自主复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习活动在上课前就已热烈地展开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里的娱乐节目吗?比如快乐大本营、夺标800、智力大冲浪啊?今天我们来玩一玩《开心四十分》,愿意吗?
二、展开活动,自主复习
1、师:今天的活动我们有个主题,出示:比和比例。为了在这次活动中玩出水平,赛出成绩,我们各小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在提问和被提问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们有信心夺取冠军吗?老师预祝你们问得巧妙,答得精彩!
2、多媒体宣布比赛规则:
A、提问的一组如果其他小组回答正确,则答题的一组得两颗星,提问的一组得一颗星作为优秀设问奖。
B、如果被提问的那个同学回答不出,可以向本组同学求援,求援机会只有一次,如果本组同学能正确答出,则加一颗星,如回答不出,则失去答题机会,由其他小组回答,答出则加一颗星。如果没人能够回答,则设问小组公布答案,如果答案正确并有创意,加一颗星为优秀设问奖,如果出题有误,则倒扣一颗星。
4、学生活动开始。
每组有发言人指名向其他组提问,依次轮流进行。
(教师充当调解员和记分员,并投影公布小组成绩,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并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在课前学生已经分小组充分地合作复习研讨的基础上,学生的竞争意识早已让他们盼望着课的开始,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调控比赛的时间、顺序,以协作者的热情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使复习的内容在学生的答辩中明了、清晰,而且由于学生想难住对方,想出的问题一定是他们认为其他组不易答出的问题,或许本就是他们心中的疑惑之处,于是,在争论中也解决了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
5、学生提问结束:
(1)师述:好,现在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加星题,得星少的小组还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哦!请听题:哪个小组能把刚才全班同学分组复习的四部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联系得好,再加两颗星。
(2)小组合作,把我们学过的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成框架图。
(3)展示学生成果,让学生说出如此整理的理由。
【设计意图:复习课重在对知识结构的系统整理,采用“加星”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展示成果又让学生们能互补互学,达到最优化。】
6、教师小结:今天的比赛第xx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祝贺!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你们这样的讨论和竞争,让老师和你们大家一起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认识更有条理,印象也更深刻了。
【设计意图:适当的总结和鼓励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了较好的评价,学生从教师赏识的话语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三、基本练习,适时巩固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想用你们刚才复习的知识来解决它们吗?
多媒体出示:
1、口答: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填空:
①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甲数:|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数:|_____|_____|_____|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_______
(2)乙数与甲数的比是_______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_______
②—:6的比值是()。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③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它们的比值是()。
④如果A×3=B×5,那么A:B=():()
如果a:4=0.2:7,那么a=()
3、选择:(题见教材P98第五题)
4、做一做: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各两题。
5、开放题。
(1)一位工程技术人员把一条长800千米的高速公路画在1:5000000的图纸上,应画多长呢?他进行了如下面的计算:
解:设图纸上应画X厘米。
800千米=800000厘米
X
————=————
800000
5000000
X=5000000÷800000
X=6.25
所以他认为应该画6.25厘米。请你判断这位工程技术人员解答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改正后并写出正确解法。
(2)操场长28米,宽20米,把它画在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纸上,选怎样的比例尺比较合适?画好后的篮球场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巩固习题从最基本的开始然后逐步加深,尽量从生活中寻找题源,选择学生熟悉而喜欢的数学练习内容,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种亲近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趣味生活题。
五一节快到了,同学们可能也想到什么地方去旅游了,(出示地图)老师打算到北京去,现在请同学到地图上来找找看我应该从哪出发,然后量一量地图上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算出从我们这儿到北京大概有多少路程。
学生计算时,就要知道查看比例尺,告诉学生两种比例尺,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讲评时,出示学生多种解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师小结:对,以后要到哪儿去旅游,到了甲地还想去乙地,只要有地图,可以用你的手指粗略估计一下甲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就可以根据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估算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了。同学们的心现在可能已经飞到了你们梦想的美丽的地方,好,我们现在下课!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安排这样的练习,让这节课从“趣”开始,以“趣”结束,让每一个同学都沉浸在数学学习的快乐中,也进一步体会到比和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不可分。】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及化简,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的中间还穿插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黄金分割比。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运用”,在了解三峡工程的投资与效益的同时,感受有关分数知识和按比例分配在建设方面的应用。
这一单元分两个小节来编排。第一小节安排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及比的化简。第二小节安排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因为按比例分配是解决生产、生活中一些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本单元中,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科书通过一些生产、生活的实例来呈现教学内容,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又能通过这些实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比还是后继知识“正比例、反比例”学习的基础,要求务必学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比的意义,比值的.含义,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整理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
(3)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解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2)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和性质,按比例分配。
教学难点
化简比。
教学关键
理解并正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学法指导
提供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体会、应用。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关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构建。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划分
本单元课时数:7课时。
1、比的意义和性质……………………………2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扑克牌10张(2~10以及A),圆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一辆汽车4时行160km,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121634184、52、、7106
教师:同学们发现4、52、、7和106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比相等。)这两个比你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能。)请同学们用等号把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探究比例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列表如下:
竹竿长(米)26……
影子长(米)39……
教师:观察上表,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比值。把这些比都写出来。
学生讨论并写出比,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观察这些比,哪些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96,62=93……
教师: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教师: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断
25和80200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第50页的课堂活动。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教师: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看看书就明白了。
指导学生看书后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32=96和62=93的内项和外项。
学生找出后,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要求学生找出刚才自己说的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在比例里,靠近等号的两个数是内项,剩下的两个数是外项;如果写成分数形式,那么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就是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愿意去寻找吗?(愿意)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又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后,教师提醒学生:是不是每个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多找几个比例试一试,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同学们通过多个比例的探究,发现它们都有这个规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这个规律吗?
指导学生归纳后,教师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提高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要求:第(1)小题用比的意义来判断,第(2)小题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第(3),(4)小题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判断。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2题,教师订正。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课时安排:
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1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2、这两种量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在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在缩小,路程也在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饿量,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但是,你能发现什么呢?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要求学生写出几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例1中的变化与不变
4、介绍成正比例的量
指名说说,表中有哪两种量
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说一说。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帮助完成。
学生完整的说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教材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试着完成,并交流回答四个问题。
三、概括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试一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板书)
3、用字母怎样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呢?
y:x=k(一定)
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例1和试一试成正比例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练习十三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三第2题
4、做练习十三第3题
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完成书上的问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的量。
独立判断,交流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先各自算一算,交流,说出思考过程。
指名判断,交流时说出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在书上画一画,算一算,填在书上。
五、全课总结
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k(一定)y和x就成正比例的量
课后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及其图像
教材第63页例2,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2
1、先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同学们,像例1中成正比例的量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
出示已标出纵轴、横轴以及相噶关信息的方格图。教师先示范描一两个点(边讲解边示范),你们会描点吗?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并用直线连起来。
提问:(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你知道其它各点分别表示什么吗?(任意指几个点让学生回答)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3)根据图象判断一下,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学生描点。
学生按要求操作完成。
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启发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已知图象的交点;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纵轴的交点;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二、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做好后展示学生画的图象,共同评议
问:你们画出的表示打字时间和打字个数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第(3)个问题
追问:你是怎样判断打750个字用多少分钟的?估计7分钟、10。5分钟呢?打450个字、625个字各用几分钟?
2、练习十三第4题
既可以根据图象的特点说明,也可以从图象上选取几个点,求出比值来作判断。
第二题要求估计,答案出入是允许的
3、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学生相互间说一说
学生回答,要说明理由
讨论第(4)小题后,引导学生在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知道今后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吗?
说说,议论议论。
板书
正比例的意义及其图像
例2(图像)
课后感受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教材上分为两个部分,“整理与反思”部分主要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教材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再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接下来,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写出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再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在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以及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帮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用比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练习与实践”第2题让学生先分小组量一量人体有关部分的长度,再按要求写出部分长度的比,再求出比值。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和比较,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这样的活动,既有较强的趣味性,又能较好体现比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练习与实践”第3题结合直观的图片,先让学生按要求写出一些比,再估计写出的这些比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通过计算加以验算。这里的估计即可以依据每一个比中前项和后项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依据相应长方形图片的形状,因而这个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比例的意义,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比例的内在联系;“练习与实践”第4题是解比例的练习。练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掌握解比例的基本方法;“练习与实践”第5题提供了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各类土地资源面积进行比较的百分数,要求学生把其中一些用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改写成用比表示,并交流从这组数据中所获得的其他信息。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百分数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各自特点,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练习与实践”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写出一个房间中两种地砖面积的比,再让学生联系这个房间算出这两种地砖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根据要求求比值、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通过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学难点: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94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1-6题,其中“练习与实践”第2题作为课前活动,“练习与实践”第1题本班的男女生人数板书在黑板上,男生24人、女生27人。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整理比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1题的答案,并矫正;理解“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9”的意思,一般表示男生是女生人数的8/9,男生和女生人数是除法关系;“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9”由比24:27化简而来,回忆比的基本性质;体会“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9:17”答案由来的多种途径。
⑵感受生活中的比例。
交流头长和身高的比,让多名学生将自己头长和身高的比和比值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取近似值,整理答案,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比值一般很接近的,感受生活中的比例。
⑶整理比例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3题的答案,并矫正;根据写成的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沟通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一致性;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体会和比例的关系。
⑷整理解比例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4题的答案,并矫正;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在解比例中运用,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⑸解决实际问题。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5题,先说说对表中百分数的理解,交流我国东西部各自的特点;掌握把两个数量的百分数关系改写成比的一般方法,用对应的分数表示前项和后项,再化简。交流“练习与实践”第6题,说说得到两种地砖铺地面积比的思考过程,因为每块地砖的大小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转化成块数来写出面积的比;交流问题2的解决过程,体会比的应用。
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
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比例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
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单关的有关知识。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符合某种条件。今天这两个比的比值一样,能不能用等号连接呢?
师:相机板书:3:5=2.7=4.5?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揭题示标。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课题,提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三、自主探索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神圣不可侵犯,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
【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
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
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设计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国旗为什么形状相似却大小不一,这其中的奥秘何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受大小不同的国旗的变化。从而直观地感受比例的本质内涵。】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思考。
(三)汇报分享
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师相机板书
(1)15:2.4=10:1.6(2)60:15=40:10(3)…(4)…
原来在国旗中有这么多的相等关系。国旗的缩放是按比例进行的。
我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请同学读数学课本,40页,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读一读。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计算出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从中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可以用等号连起来,自然而然地引出比例,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初步感受比例的意义】
师:你还能写出两个比组成的比例吗?先自己选,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先同桌互说,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出示“比例的意义”概念
擦去开始板书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数形式表示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思考等活动,充分感知比例的意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师: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生:…
师:根据你的理解,请看主题图,你还能找出哪些比组成比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找到了设计国旗的奥秘了吗?
生:…
【设计意图:学生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后,没有就此终止,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提升。通过收集学生写出的比例,不难发现,任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之比,宽与长之比,长于长之比,宽与宽之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国旗的尺寸中就隐含着这个秘密】
四、当堂检测(牛刀小试)
下面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请写出计算过程。
(1)3:7和9:21
(2)15∶3和60∶12
五、当堂训练:
1、把下面的式子进行归类:
(5)72:8=3X3(6)3.6:6=0.6
比:()
比例:()
思考:你快速做出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明白了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
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
六、拓展提升(思绪飞扬)
1、写出比值是7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2、12的因数有(),从12的因数中挑选4个数组成比例是()。
3、有两种蜂蜜水:第一种,用2杯蜂蜜和10杯水调配制而成;第二种,用3杯蜂蜜和15杯水调配制而成。那种更甜呢?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判断出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组成比例的思路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都得到发展,从而加深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七、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作业
第43页第2、3题。
九、抽查清。(每组4号同学完成)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0:5和48:812:0.4和3:5
十、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分五个环节设计教学,利用十五个问题贯穿整节课,以问导学,以问导疑,以问导思,以问导获,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全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的开始从引导学生复习比的知识入手,通过求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用“=”连起来,自然而然的引出比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本节课从从学生熟悉的国旗引入比例,在求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中学习比例的意义,通过观察、探讨大大小小的国旗的长与宽、宽与长、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关系中,加深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关系,比例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3.课堂采用以问导学的策略,用十五个问题贯穿了整节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力,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用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的教学,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阅读等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再进一步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你还能找出那些比组成比例,”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都很深刻。
5.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升华了学生的思维。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完成,本节课设计了六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比例意义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 1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一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出示复习题,回忆有关比的知识。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4.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学生回答后,师说: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板书:4.5∶2.7=10∶6)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一一解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就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2)由教师告诉学生:象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师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生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引导学生议论、交流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在“两个比相等”下边划“”。)
(3)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第①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思路如下:
所以:6∶10=9∶15
其余各题分组讨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4)填空
①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②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边叙述边板书如下)
(2)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是多少?
4.5∶2.7=10∶6
6∶10=9∶15
(3)让学生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师边板书如下)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由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从两个乘积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每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由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指名回答后,师板书:
(7)做一做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3.阅读课本第9、10页的内容并填空。
三、巩固发展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明: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个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比例。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3题。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的第二教时,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7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两组数据判断相应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认识,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以及成什么比例的基本思考方法;“练习与实践”第8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继续练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练习与实践”第9题的第一题让学生根据表示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图象,先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再根据其中一个量的数值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第二题要求学生根据一辆汽车在市区行驶的千米数和耗油量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表示它们关系的图象。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进一步体会数学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练习与实践”第10题是一个与比例尺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先让学生量出一幅平面图上相关的图上距离,再让学生利用给出的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教材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教师谈话,揭示课题。
⑴教师谈话。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⑴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呈现“练习与实践”第7题,明确要交流的.主题:表中的两种量分别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班级交流判断的方法:一是利用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在次体会正比例和反比例量在变化中的不同规律。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相同的;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一个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也是相同的;二是利用数量关系式判断,表格一:因为钢材质量:钢材体积=比重(一定),所以钢材质量和钢材体积成正比例;表格二:圆柱底面积×圆柱高=圆柱的体积(一定),所以圆柱底面积和圆柱高成反比例;利用图象判断,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象,如果是直线,则成正比例。
⑵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独立写出数量关系式,同桌交流。
第一问:因为每块砖的面积×砖的块数=一间教室的面积(一定),所以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成反比例;
第二问:因为圆的周长÷半径=2π,所以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
⑶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明确要交流的内容:判断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
班级交流理解、完成题目的情况,进行“根据图象用一种数据判断另一种数据是多少”的练习;反馈学生形成的正比例图象的情况;比较汽车高速公路和市区耗油量的不同情况,体会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⑷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呈现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分别量出学校到各个地方的图上距离,形成以下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学校-少年宫4厘米?米
学校-体育场3.5厘米?米
学校-市民广场2.5厘米?米
学校-火车站7厘米?米
多种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思: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00厘米;……
解答:在多种书写形式的基础上,体会用“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的优越性。沟通和正比例之间的联系。
⑸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比和比例复习的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3“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新
导入新课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300.4:0.21.8:0.9
5/8:1/47.5: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学生练习
学生回顾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二、认识比例
探索规律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练习:找出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
6:5=36:30
4:7=21:49
学生自主表达,图中有哪些数据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学生练习: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学生分析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比较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思考后归纳: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
4:()=():5
3、做练习十第1、2题学生尝试练习后交流讨论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四、全课小结
总结反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把你发现规律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亲人。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