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关心变成另一种压力随笔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心变 把关 随笔 压力 成另一

管理员

摘要:

别把关心变成另一种压力随笔  在百度里输入“高考”“心理”“调查”三个关键词,搜索的结果达上千条。换句话说,至少可以在网上找到数以千计的各色“调查报告”和“心理疏导方式”。  疑问也随之产生。第一,高考生真有那么多“心病”?家有考生真的就陷入焦头烂额之中?……

别把关心变成另一种压力随笔

  在百度里输入“高考”“心理”“调查”三个关键词,搜索的结果达上千条。换句话说,至少可以在网上找到数以千计的各色“调查报告”和“心理疏导方式”。

  疑问也随之产生。第一,高考生真有那么多“心病”?家有考生真的就陷入焦头烂额之中?第二,所谓的心理辅导、考前头脑“按摩”,真的有用吗?真能让考生轻松应考吗?

  且看本期《教育周刊》为正在准备填写志愿和紧张备考的考生、家长献出的一组报道。但愿是夏日里送来的一阵清风,而不是更令人云山雾罩。

  同一个场地,连续举办两场主题讲座。前一场有关志愿填报,500余人座位座无虚席;后一场有关考前心理调试,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坚持到最后。这是在《上海教育》杂志社日前举办的高招现场咨询会上出现的一幕,颇耐人寻味。

  两场讲座同样精彩,为何会出现两种情形?主讲嘉宾之一、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心理研究员苗蓬发现,很多家长往往等到孩子心理出现偏差、情绪出了问题,才想起来找老师和专家咨询,殊不知,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每一言、每一语的关心和鼓励。高考在即,家长的一个拥抱、一个眼神对孩子来说都至关重要。

  过度关心不是爱

  苗蓬解释说,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完全健康状态,有些隐忧的状态,以及问题完全暴露的状态。很多家长只是到了第三个阶段才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此时要纠正孩子的心态,弥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裂痕,难度将相当大。

  有一个高三男孩的妈妈前不久焦急地找到苗蓬,原因是儿子拒绝和她说任何话。孩子读了高三,这位妈妈便立刻辞职,全心全意在家“伺候”儿子考试。除了包管衣食住行,她的唠叨也一刻不停围绕在孩子身边。儿子放学回家,在沙发上休息得时间长一点要管;儿子和同学打个电话,她也要管,眼看着高考临近,她却发现自己的苦心似乎并没有换来一个舒心且积极的迎考氛围,自己的“关爱”,似乎起不到作用。

  “要意识到孩子才是考试的.主角,千万不要越位。”苗蓬建议,家有考生,一味地哄着孩子,迁就孩子,并不一定能让他有好心情;孩子过度放松,也并不是最好的状态。聪明的家长要学会察言观色,如果孩子出现莫名头痛,开始回避谈论和考试有关的任何话题,甚至晚上入睡困难,都是心理状态堪忧的信号,亟需家长的日常心理按摩。

  肢体接触很温暖

  如何当好孩子的心理按摩师,苗蓬为家长支招,“别以为孩子已经是小大人了,你的拥抱会让他很温暖。”一些温馨的小动作,孩子会觉得非常受用。

  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紧张、消极情绪。

  鼓励孩子学会求助于人,提高复习效率。

  如果开车接送孩子,不妨让他在车上小憩一会,听听舒缓的音乐。

  每晚睡觉前,让孩子静坐一会儿,陪着他调整呼吸,如果不能放空思绪,就一起想象一幅美丽的画面。帮孩子按摩一下手心、脚心,帮他掖好被角,拍拍他的肩膀。

  每天早餐不要总是催促孩子,让他有空照照镜子,将嘴角上扬,对着镜子说,“我能行”“我很好”。脸上的表情舒展了,心理状态也会放松。

  孩子考砸了,学着安慰孩子,告诉他,“还好我们现在发现了问题”;孩子过于紧张,可以引导他思考,“我知道你很重视考试,让我们想想怎么做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