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反思 认识 教学

管理员

摘要: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比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一、在生活化的课堂……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一、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用数学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是我这节课考虑的最大的问题。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是要我们教师作出进一步思考的。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二、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做数学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在教学角时,问题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画直角,画直角比画一般的角,难度要大一些,两条边的方向不能随便定,只能根据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决定怎么画,有了一定的限制,画直角的方法比画一般角的方法难度加大啦,这时我特别强调学生直角的顶点必须是尖的,直角也有两条边组成,不能沿着三角板画成三角形,另外强调直角符号必须是方方正正的,不要画成弧线。二是在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时,学生不会旋转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验证。所以我通过黑板上演示和课件上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的方法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怎么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同时也在比较中得出,这个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但是我觉得要想让每个同学都学会判断、比较的方法,还得让学生亲自操作,在做中学习数学,掌握方法。所以我让学生多次演示,加深理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2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对于直接利用口诀的除法,竖式不仅显得复杂,而且竖式的作用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学习除法竖式存在哪些困惑呢?

  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其实,除法竖式形成现在简洁的书写格式,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觉得采用拿来主义,遗弃了宝贵的完善过程,直接将智慧的结果——“除法竖式”作为一种“书写格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显然是不利的。

  算理讲解,也许对于教师和优等生是可行的,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只能是不懂装懂。即使那些优等生,明算理之后,诸多疑问还是无法消除,而除法竖式的价值在有余数除法中容易凸显,为此我大胆将二下简单的有余数除法渗透到本节课中,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习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拿了6个磁铁,让学生在黑板上平均分成2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分磁铁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把老师手里的6个磁铁平均分成了2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学生说6除以2等于3。写出的竖式是形如加法的竖式,这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对于没有余数的表内除法,竖式写成此种形式学生没有觉得不妥。

  接着出示7个磁铁,要求学生平均分成2份,

  分后追问:刚才分掉几个磁铁,现在手里还有几个磁铁?怎样用算式表示?

  学生答:分掉几个磁铁,用2*3=6表示,现在手里还有1个磁铁,用7-6=1表示。

  谁能试着用竖式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写的竖式仍然形如加法竖式,但余数1不知写在什么地方合适了。

  针对学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结:除法竖式非常神奇,能将分东西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接着边分磁铁边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被除数和除数和商的位置。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1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磁铁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个磁铁,是2×3的积,1是原来的7个磁铁减掉分掉的6个磁铁,最后剩一个磁铁,也就是1)

  引导比较两种竖式,学生体会到了除法竖式有别于其他运算竖式的价值,正确解释6除以2等于3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直观地利用有余数的平均分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材进行调整后,学生对本知识的学习比我预想的要好。

  通过这节课告诉我们: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学定教,要对课题的进行认真思考,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点在哪里,知道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学习能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材呈现的是四名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场景,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最后还提出:“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做一做”的第1题,是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第2题是让学生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以及任意四边形之间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把握这些图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的,也较难掌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教学目标:

  1、能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

  2、通过四边形的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从形到物,加强学生空间想像的发散能力;从物到形,加强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的习惯。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初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提问揭题,了解学生的起点。

  2、辨析探究,发现四边形的特征。

  (1)分类(是四边形的一类,不是四边形的一类)

  (2)活动中利用图形特征突显四边形图形的特征:

  小结:四边形是平面图形,是物体的一个面。(板书:平面图形)

  3、提问总结,巩固四边形的特征

  二、综合应用,深入研究四边形的特点

  1、基础练习: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2、综合练习:根据不同标准将四边形进行分类。课件出示要求和图形:

  3、总结提升:

  4、想象探究:

  (1)从形到物,加强学生空间想象的发散能力

  (2)从物到形,加强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的习惯

  三、总结:今天有何收获?

  设计理念:

  1.课堂设计以学生为本。

  为了解学生起点,我曾做了课前调查,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四边形并不是一无所知,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学生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辨析探究活动中自我完善、修正对四边形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通过研究四边形的角、边、各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边形,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小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让其仔细地吸收课本上的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应该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概念活动或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关注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交流,力图让学生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课后反思:

  1、整堂课比较满意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是教学思路比较浅析。第二方面,在建立四边形的概念时,探究比较成功,并以学生为主。

  2、对于“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个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所遗漏。学生对于“对边、对角”这类语言的表达就会有所欠缺,当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表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就会有困难,因此,课后需补上这一环节。

  3、在细节上还要多关注。比如:当老师让学生第2次分类时,学生完成练习纸上第2题,需首先在第一题是四边形的图形上标上序号,当时就出现了师与生标了不一样的序号,导致在反馈时,沟通上产生矛盾。可以这样改:事先在黑板了、练习纸上都标上统一的序号,第二次分类时,学生就不需要完成标上序号这一环节,在反馈时表达就不会遇上今天这样的尴尬。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4

  今天上了认识毫升这一课,感觉上还是比较顺利的。一开始我先出示一些容器,让学生感觉到这些容器不到一升,从而产生认识毫升的愿望。然后出示量筒,指导学生认识筒身上的刻度。我们学校也是只有 25毫升的量筒,因为有了各位老师之前的经验,我着重指导了一下,让学生明白,这量筒上是2格一毫升。接下去先给学生5毫升水,再让学生加一毫升水,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不太熟练,结果有几个组的数据相差很大。有最多的一组是20滴,最少的一组是8滴,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是测到10毫升左右。至于毫升与塔尖的关系,在前几课中就已经做了潜藏。所以几乎没有花多少时间。 练习时,因为学生带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所以做起来学生兴趣很浓,许多的数据也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这种课上起来其实很舒服,只是准备工作要花很长时间。 在操作中,也有一些问题,那就是许多学生的操作并不规范,把兴趣放在了操作上,反而忽略的数学的知识,这一点是值得以后注意的。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在《周长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揭示周长概念到引导归纳不同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每个环节都创设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地应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周长的概念,选择理解的方法求规则或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一、合理灵活地组织和利用教材

  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注意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设计三个层次的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先设计让学生理解“图形一周”的活动(让学生观察3只小动物沿不同图形爬行一周);再设计理解“一周长度”的活动(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的方法,理解一周的长度);最后设计理解“封闭图形”的活动(在对比中理解什么是封闭图形)。通过这3个活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将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作为重点来教学。求长方形的周长可用直接测量、计算的方法,而求叶片的周长却先要用绳子围出一周,再来测绳长,求圆的周长更可以用滚的方法,使学生体会由线段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测量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的有梯度的练习,并以“闯三关”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第一关是求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是基础练习。第二关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沿着跑道跑一圈,跑了多少,要求学生能想到求小明跑了多少米,也就是求跑道的周长。第三关是一个图形的变换,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的周长是多少?让学生明白图形变换后,周长的变化。

  二、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一个焦点。本节课,我刻意设计了几个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怎样求3只小动物所走的路程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求长方形周长的不同方法。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测量周长的方法可以有很多,量一量、围一围、滚一滚等。在教学中,无论是“观察、发现”还是“联系实际”,都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而且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本节课合理的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使之成为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强有力工具。如在课程的引入过程中,电脑动态逐一出示三个不同的卡通动物围绕不同图形爬行一周的动画。以激趣和设疑为目的,层层深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6

  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7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知道将分数应用到生活中。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为道具,结合白板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

  通过6个新课的学习和4个练习课结束了本单元的学习。从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通过让学生在分苹果过程中导出“一半”,从而顺利解说“二分之一”的写法以及读法。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二分之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为接下来学习的几分之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同分母分数大小时,暴露出问题,学生无法区分同分子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关系,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我借助数形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离开图后,学生概念模糊,经常张冠李戴,错误率较高。

  2、由于班级中有些学生不是很活跃,因而我在“说写分数”、“比大小”、“智力冲刺”等环节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这样学生就不会怕出糗而“保持沉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合作学习的过程也出现小插曲。有些问题一个组内没有一位同学可以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3、课堂效果虽然不错,但是课后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新知识没有一个良好的消化过程,所以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加长了学习的时间。

  从以上的问题中,我思考到:学习一定要有一定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所以后阶段也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对应的复习资料,保证每天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8

  倍是小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一节概念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教学基础上的教学内容,数学概念中的倍,代表着两个数量间的一种比较关系,看不见,摸不着,有些抽象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机会也不多,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困难。

  1、善于教材情境,初步感知倍。

  一开课,我充分利用小兔子吃萝卜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寻找

  数学信息,提出三种萝卜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两个量之间的比较。接着顺学而导,指名个别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圈一圈、在同伴互相之间说一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了“1份”、“几个几”和“几倍”之间的关系,学生正是在观察、交流、操作的过程中亲历了倍概念形成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倍的含义。

  2、构建直观模型,理解倍的本质。

  因为学习倍都要经历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转变,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因此,我创设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解释倍的数学本质的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理解倍,在对比与抽象中深化对倍的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应用了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熟悉活动。在一开始,利用故事引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字的大小,又引起了新的数学思考:用什么办法不让9这么骄傲,帮一帮伤心的0,很自然的引出了今天要学习的新数字朋友“10”。

  在数数的时候,创设大量的情境:数人物,数鸽子,数珠子。数刻度等内容都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和多媒体技术,努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和数数的方法使学生充分经历10的.认识过程,在此基础上,逐层推进,让学生用这些方法比较10和9的大小。

  在教学10的组成时,我提出问题“把10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在这个环节中,我把握的不是很好,首先我没有引导学生要有序的分,可以在黑板上示范一下。其次,10可以分成9和1,学生大叫这样分不公平,我没有马上强调“这节课我们不去考虑是否公平,而是研究10的组成有多少种。”或者我可以把话锋一转:那么不公平的分法还有哪些呢?这样过渡就比较自然了,也稳定了学生的情绪。所以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总结出10的组成以后,我问学生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快速记住10的组成,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幼稚天真,却极富个性,这是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数学的最好体现。同时也让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一定的发展。我总结的方法是《凑十歌》,把方法编成口诀,非常容易掌握。学生拍手读《凑十歌》是本节课的亮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充满乐趣的。

  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10的组成,但是由于前面的内容节奏比较慢,所以讲完10的组成以后,剩下的时间就不够做练习了,以至于有两道10的组成练习题没有当堂做完。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这节课,我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是很满意,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改正和加强。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10

  今天上的是《圆柱的认识》,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不错。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想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上课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带着这种不安开始上课,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我这种不安也随之消失,学生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在本节课中,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感知圆柱的有关特征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主要验证两个关键问题:“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和“侧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方法由学生自定,完成后全班交流。从活动后的反馈来看,活动效果较好。如在验证“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不但验证成功,而且方法也较多。一种是说量一下底面圆的直径,直径相等,他们的周长、面积相等。第二种用线围,量圆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长,再用此线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长,用的线长度相同,说明两底面相等。还有学生想出了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的底面画下来,然后把圆柱的另一底面直接与画在纸上的圆进行比较。体现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小组沿高剪,得到长方形;有的小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边形。由于我准备的疏忽,剪开的图形没有出现正方形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沿高来剪,还有可能出现正方形的情况。并说明如是正方形应具备的条件。学生的验证,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倍,对于学生来说时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上课开始,就采用游戏展开,请出2名女生,6名男生,看到这样情况,你想说什么?在学生挖掘两者的数量关系后,直入主题,男生有3个2,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第二排男生是女生的3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首先借助学具摆一摆,圆形有3个,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学生可能多摆2个三角形;可能多摆2个3;也可能就摆2个2……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明确一份是多少,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的几倍,用画图的方法巩固倍的认识,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这里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线段图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是中高年级应用题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如何看线段图,理解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明确问号在哪儿是求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思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严谨。只有教师准确、精炼的言语示范,学生才能够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本节课中,我的一些语言描述不准确,不到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准确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日后补过也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12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对数学课还不甚了解。《1~5的认识》这节课是通过一幅野生动物园的图,来引导学生数数,进而学习1~5这几个数字。在观察插图时,我尽量引导小朋友们有序的数数,进而感知1到5的数序。因为给小朋友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考空间,孩子们观察的都特别仔细,有些我都没有发现,比如:数"1"时,有人数出一只大象,这并不奇怪,可之后孩子们的一些细致的发现让我很高兴也很意外。一片绿草地、一位女老师、一个扎两个小辫的女孩儿、一只黄颜色的小鸟等等;在数"3"时,又有惊喜:加上老师,共有三位女性,在书的第十五页上有三朵白云等等,孩子们精彩的回答和发现让我感慨不已。

  当然在教学中难免有一些失误,在两个班级的对比中,做到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还是不少。如:对课堂整体把握能力不够,有时因为练习而完成不了课时计划;有些课堂问题由于我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大费周张的去讲解,结果小朋友们已经会了。还有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有些课后练习题,不理解编者的意图,讲解不到位。

  诚如白纸般的孩子们,在教学的道路上我还会遇到不少的磕磕碰碰,但我愿意在实践中跟可爱的孩子们一起成长。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13

  今天上了《直角的初步认识》,师傅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针对基础落实的几点建议。

  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感觉到了学生对“直角”这一概念还欠感触。由于在备课时没有充分研究教材,所以环节设计上,在直角的认识上欠扎实、到位。只是简单一点,认读了一下。没有从多方面让学生去感知这个直角,所以学生映像浅薄,以至于在后续的量角环节上有学生拿着三角尺的锐角进行测量。我想,正如师傅所说的那样,直角认识是学生初步空间观念的培养,这一步一定要落实到位,可以从多方面对直角进行认识、感知加深映像,如看、找、摸、说四方面入收,让学生能教深刻的了解何为“直角”。第一步落实到位了,后面的量角验证的环节也不会遇上上面的情况了。

  “先天”不足,“后天”补,这个补真的是又费时,又费力。此时真的感受到备好一堂课,认真解读教材真的是很重要。如果能在新授课教学中落实、扎实目标,突破重难点的话,在后面的练习课及作业反馈中都显的很轻松,但是向今天这个课,难点没有突破好,明天还要重新来一遍,即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师生的精力,但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效果。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我以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我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我让学生想象体育课上在操场上跑几圈是1千米。在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

  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习题中,我设计了一些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这样让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15

  今日,教学完《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将6+6+6+6+4改写成乘法算式,大部分学生作出:

  (1)6╳4+4;

  (2)6╳5—2;

  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是7╳4;我立即表扬了他,并且惊叹于他的聪明,从这件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难道就得不到一些启示吗?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单一的,依靠性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的学习方式,即要提倡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今后的社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在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就是学习知识的本事,作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本事,而不是一味的研究如何把自我的或书本上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当一个新知识,新问题出现时,他们就会用自我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分析、解决,并不是简单地被动理解。就如刚才那位学生,他根据今日所学将6+6+6+6+4直接改写成7╳4。所以,我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用自我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来学习新知,把新出现的知识或问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从而拿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的只是一个促进者、组织者的作用,我们学生的潜力的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