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和朋友课程的内涵及幼儿心理教育启迪论文 “比比和朋友”课程是前几年从国外引进的旨在培养儿童健康情绪和社交能力的一项综合课程,它将情绪健康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以提高儿童对困难和危机的应对能力。在上海、北京等地区取得了显……
比比和朋友课程的内涵及幼儿心理教育启迪论文
“比比和朋友”课程是前几年从国外引进的旨在培养儿童健康情绪和社交能力的一项综合课程,它将情绪健康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以提高儿童对困难和危机的应对能力。在上海、北京等地区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这对今后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比比和朋友”课程的起源与发展
“比比和朋友”课程起源于丹麦和立陶宛,然后经由英国慈善组织儿童好拍档创办及发展,现已在巴西、印度、挪威、加拿大、波兰等国得到逐步推广。香港教育学院于 2005 年开始与儿童好拍档合作,把“比比和朋友”课程引进香港,为教师提供“比比和朋友”教师培训课程。[1]
2006 年,华东师范大学与香港教育学院、儿童好拍档合作,在汇丰银行慈善基金的资助下,将“比比和朋友”课程引入上海,试图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可操作或可资借鉴的系统化课程和方法,推动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并期望通过课程实施唤起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大程度的重视和认同。[2]
二、“比比和朋友”课程的内涵
(一)课程宗旨
“比比和朋友”课程以培育儿童健康情绪和社交能力为宗旨,对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情绪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是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情绪和社交能力的健康发展会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如果个体学会了辨别和处理自身的情绪,并善于运用社交技巧,那么在他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很好地排解负面情绪,努力寻求他人的帮助与支持,积极地同他人合作,找出更多措施来克服这些困难,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基本理念
“比比和朋友”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希望儿童在幼童阶段学会如何处理困难,以致他们在青少年和成年时期处理问题和危机的能力也能相应提高。[1]也就是说,为了预防儿童未来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应对危机的能力,通过该课程帮助他们在幼年时期学会处理问题和应对挫折。众所周知,儿童和成人能否面对人生中的各种考验和困难,与他们应对危机的方式有重要关系,应对的技巧和策略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战胜所遇到的危机和挫折,并减少这些困难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三)具体内容
“比比和朋友”课程主要围绕一只卡通竹节虫———比比和他的朋友们———一群幼儿展开,故事讲述了他们如何面对沟通、友谊、冲突、死亡以及新环境等这些成长的挑战。
“比比和朋友”课程总共 24 个课时,分为 6 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独立的主题,每周上一节课。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情感”。通过这一单元的活动,让儿童体验到悲伤与快乐、愤怒和烦恼、妒忌、紧张等多种不同的情感,教师会带领儿童认识这些负面情绪并探讨应对这些情绪的方法。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沟通”。这些沟通包括:学会如何聆听他人说话,学会表达心中的情感,学会在困难的处境里寻求帮助等,目的是提升儿童表达情感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建立和破坏关系”。力争让儿童学习如何交结朋友,学会解决与朋友间的冲突、维持友谊以及面对寂寞和被拒绝,以提升儿童结交朋友和面对被拒绝的能力。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消解冲突”。试图引导儿童消解冲突,即讨论或学会当自己或他人被欺负时,如何解决这些比较复杂的纷争。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改变和失去”。在这个单元里,努力使幼儿明白改变和失去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从改变和失去中学习,以及如何面对死亡。第六单元的主题是“面对新环境”。这个单元力图让儿童学会适应新环境的策略,以及如何去帮助别人。
三、“比比和朋友”课程取得的成效
“比比和朋友”课程在上海、北京等地实施以来,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第一,“比比和朋友”课程对幼儿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曾参与“比比和朋友”的儿童,与没有参与的儿童相比,表现出更多成熟应对的策略和减少许多问题行为。[3]课程实施后,幼儿表达情绪的能力大大增强,表达内心感受的意愿也明显增强,应对负面情绪的技巧明显增多,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或消除。同时,幼儿了解并运用的社会交往技能也明显增多,从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此外,“改变和失去”单元,使幼儿基本上了解到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部分,并能积极地应对。[2]
第二,“比比和朋友”课程促进了教师的转变。在课程实施之后,教师改变了对幼儿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更加关注幼儿的内心感受和幼儿所需要应对的各类问题,深刻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更了解幼儿,师生关系拉近。并且教师在课程中也学到了社会交往技能和应对策略,自身的心理健康得到了维护和促进,进而有利于教师各方面工作的开展。[2]
第三,“比比和朋友”课程的效果也延伸到了家长身上。家长更了解幼儿,教养方式得到改变,亲子关系更为融洽。同时,家长能更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并从中学到了很多维护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技能。[2]
四、“比比和朋友”课程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应关注幼儿的情绪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比比和朋友”课程与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将情绪健康教育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重视幼儿情绪的健康。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情绪健康水平会影响个体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现在有部分教师和家长却并不关注幼儿的情绪健康。幼儿由于其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情绪表达、情绪理解等方面的表现弱于常人,比如爱哭闹、喜怒无常等,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就应该放任自流。我们应让幼儿学会识别情绪、体验情绪,以及合理地表达自身的情绪,并提升其合理宣泄负面情绪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幼儿的社会交往。良好的社会交往可以在幼儿感到孤独或者悲伤的时候,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缓解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促进情绪的健康发展,最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在社会交往中,幼儿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可能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也有可能会遇到其他小朋友寻求自己帮助的情况,这就激发幼儿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于是,幼儿在寻求别人的帮忙和主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共同处理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和冲突,增强彼此的友谊,最终增强幼儿应对危机的能力。总之,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应该关注他们的情绪健康,又要促进他们的社会交往。
(二)应正视对幼儿的死亡教育
“比比和朋友”第五单元的主题是“改变和失去”,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死亡。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由于“死亡”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比较忌讳的词语,所以教师和家长总是对这个话题闭口不谈,他们也不认为幼儿能理解死亡,于是就对幼儿的死亡教育置之不理。
事实上,幼儿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经历生命的死亡,比如亲人的去世、小宠物的死亡,或者是动画片中某个角色的消亡,等等。有研究表明,幼儿早在 2-3 岁时就已经对死亡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到 5-6 岁时已经能够理解死亡的概念,但如果他们一直得不到关于死亡的正确信息或者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干预,当真正面临生命死亡事件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健康往往会受到威胁。[4]
为了不让孩子过度轻视死亡和害怕死亡,我们应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让他们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因此,我们应该打破传统对于死亡的忌讳,正视对幼儿的.死亡教育,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死亡、面对死亡。如利用孩子身边的动物、植物死亡以及亲人的去世来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让他们知道死亡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但又并不是让孩子们沉浸在死亡的悲痛中,而是教会他们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正确应对周围生命的死亡。
(三)应重视幼儿应对能力的培养
“应对”是“比比和朋友”课程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体为解决所面临的困难或者挫折,做出的认知或者行为的反应。为战胜困难,我们通常会做出两种选择。一种是想尽办法扭转当前的局势,改善糟糕的情况,如寻求他人的建议或帮助;另一种是在不改变现实状况的前提下,通过运动、喊叫等方式将压力释放出来,以减少自身的负面情绪,缓解不良体验。前者属于行为的应对,后者属于情绪的应对。与以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解决已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比比和朋友”课程强调提升幼儿处理问题和危机的能力,以预防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同时,一般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直接教给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比比和朋友”课程不直接教导幼儿应对的策略,而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在绘画、角色扮演、讨论和游戏等活动中,鼓励儿童思考,指引幼儿自己探索应对困难和危机的办法。这就启示我们,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幼儿应对能力的培养,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当幼儿面对困难、压力和挫折时,教师不要立即为他们提供现成的解决办法,应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鼓励和帮助幼儿自己寻求解决策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以后面对挫折和挑战时不会惊慌失措。只有提高幼儿应对危机和困难的能力,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心理调节机制,从而提升其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四)教师应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纵观当前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虽然大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够重视,当他们实际开展时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根本不知道幼儿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知道采取何种恰当的方法,于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么被弱化,要么被直接忽视。除此之外,有些幼儿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观就存在问题。黄英、刘云艳(2007)对重庆市主城区 60 名幼儿园教师的半结构深度访谈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具有模糊性、经验性、主观性特点,并且存在重外轻内、重适应轻发展的倾向。[5]
因此,为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师应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树立正确的幼儿心理健康观。首先,教师要明确幼儿心理健康课程的宗旨、基本理念、结构、内容与活动方式、实施原则以及技巧等,更好地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其次,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既要重视幼儿个体内部的发展需要,又要关注幼儿的情绪问题,并探寻幼儿不良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教师不能将偏食、好动、进餐慢、好表现等原本属于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扩大为是心理健康问题,随意给幼儿贴上心理不健康的标签。
(五)家长要积极配合且有意识地强化幼儿学会的应对策略
在“比比和朋友”课程中,每位家长会拿到一本同课程配套的《家长指南》,在指南中,家长会了解到“比比和朋友”课程的重点,并了解家庭予以配合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家长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和老师。
其实,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既能为幼儿的心理需要提供支持,又能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指导,他们的态度、行为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要转变自身角色,配合学校和教师,切实地参与到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比如积极参加家长会,主动同教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主动向教师介绍孩子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强化儿童在学校中学到的积极策略。父母应留意孩子的心理和言行变化,善于聆听孩子的心声,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