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课堂实录《边城》课堂实录1 师:昨天我们了解了沈从文在湘西古城的生平事迹,也了解了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了解了作者写边城的动机,今天我们对作者的了解就简略补充一下。(看PPT)大家都已经读过也都看过边城的部分电影,我想对小说的故事梗概也都概……
《边城》课堂实录
《边城》课堂实录1
师:昨天我们了解了沈从文在湘西古城的生平事迹,也了解了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了解了作者写边城的动机,今天我们对作者的了解就简略补充一下。(看PPT)大家都已经读过也都看过边城的部分电影,我想对小说的故事梗概也都概括过,我们再回顾一下,(PPT“情节概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李怡婷。
李怡婷朗读。
师: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这是小说的结尾,我们如果看过小说对这句话应该是有印象的。其实我读完这部小说,我会为翠翠的命运担忧,会为翠翠能不能得到幸福而充满期盼,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两节文字来进入文本。如果我们再读了第一部分,你从中能读出什么?请我们的班长先来说说。
吴天伊:自然朴实
师:你读出的是朴实,自然朴实,从哪里可以读出?
吴天伊:从环境和人物两个方面。环境的话,茶峒这个地方是类似世外桃源的,保持着它一直不变的一些风光、古城和它的自然景象,像第二段描写的。
师:大家看第二段的描写。
吴天伊:对它当时地理环境的描写就可以把读者带到那个景里面去,好像真能看到那些河、那些山。
师:其实这一段对茶峒的描写是不多的,但是我们能够凭借我们看到的电影画面去想见,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保持自然原貌的、一种生态化的景色。好,你读到的自然朴实是从先环境的角度来看的。
吴天伊:还有一个是人的角度。首先是第二段,对渡船人有一个描写,说他并不收取船费。后面详细描写渡船人和翠翠的生活背景,就使人感觉是很纯真、很善良的一群人。
师:在你刚刚分析的过程中,你又有一个对人的概括,你们注意到了吗,她用了一个纯真善良。其实这是有关系的,他们自然淳朴的本性表现出来的在为人处世方面是一种善良和淳朴,从爷爷的不收船费,你来接着说。
吴天伊:翠翠的天真活泼,在第六段,还有第五段翠翠的身世背景,她的爸爸因为不想违背一个人的责任,有自己的内心道德底线,所以义无反顾的选择去死。她的母亲首先是为了自己的孩子着想,所以把她生了出来,也是因为她想和爱的人在一起,所以故意吃冷水死掉了,很直接,没有其他顾虑,自己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的。
师:你看出了她性格的什么?
吴天伊:刚烈、执拗
师:一种刚烈、执拗,其实我们从这种刚烈和执拗之中我们同样能看出她的善良和淳朴,这个善良与淳朴好像是边城中这些人的一个特性。用一种极端的话来讲,甚至里面的whore都有一种良善的本性,都不会让人心生厌恶对吧。这个善良淳朴是这一代边城人的共性,是不是?好,请坐。还有什么补充吗?蒋子晗?
蒋子晗:······
师:哦,你好像后面一部分写得比较多,请坐。针对第一部分,你们还想说什么呢?丁德立举手了,请说。
丁德立:还有一种孤独忧伤。
师:孤独忧伤,怎么讲?
丁德立:首先是整个环境,第一段描写就是“单独的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师:他注意了第一段,这一段不留意是容易滑过的,我也在这一段有圈划。丁德立,你告诉大家你圈划了什么?
丁德立:好多“一”。
师:对,这是一个边城,有一条官路,有一小溪,一户单独的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如果要改的话,完全可以改成有一户人家,家中有爷爷、翠翠,还有一只黄狗陪伴他们,完全可以这样来写对吧。这样的表述和文中的表达所传递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一样,所以你从中看出了孤独对吗?好,这种孤独感你从其它地方看出来了吗?
丁德立:还有第四段,爷爷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是那个女孩子。
师:丁德立,我们真是知音哪,我也划了这个地方。我觉得把这两者和在一起看,我也读出了丁德立所说的这种孤寂。你觉得还有一种忧伤在哪里?
丁德立:我觉得第五段翠翠父母的故事虽然壮烈,但也是一个悲剧。
师:刚刚你说是一个悲剧,应该是悲伤,但你用了一个忧伤,忧伤好像还有一种别样的情感在,怎么讲?
丁德立:也有寂寞。
师:这里面也有一种寂寞是吧,怎么看出来的?思昊,你能补充吗?德立请坐。 顾思昊:根据第十段,这里有一个细节描写。
师:细节?写什么呢?
顾思昊:写出了翠翠对事物有一种好奇感。
师:从这一段中你是读出了一种好奇,还有什么?
顾思昊:从这个好奇可以反映出翠翠平时生活的平淡,所以她对一切都是好奇的。
师:其实你这些是结论,我们应该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来的。如果要圈划的话,你可以画出什么?
顾思昊:必争着
师:什么要争着?
顾思昊:争作渡船夫,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
师:她必争着作船夫,干什么?
顾思昊:她想看之前她没有看到过的小牛、羊群、新娘子的花轿,为了让这个时间长一点,她懒懒地让船缓缓地过去。
师:如果我们已经看到过电影,这个镜头应该出现过,她懒懒地,是想时间过得慢一点,可以多看一点。这些东西,她跟爷爷在一起的时候看得到吗?(生答看不到)她看不到所以想多看一眼,那她跟爷爷之间是一种什么方式。这第一部分好像也有祖孙的一种生活方式,看到了吗?我们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她为什么要趁这个机会争着上去,要懒懒地、慢慢地,并且仔细打量,她上去以后还要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且独自低低地学小羊叫,学母牛叫,装扮新娘子,她心理在想些什么呢?我们有必要去看看她跟爷爷通常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在哪里?
顾思昊:第八段
师:第八段,“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思昊,你读一下这一段。
顾思昊朗读第八段。
师:在这里,可以显示出祖孙两个通常是怎么过日子的,作者用了一种排比的手法,或···,或···尽管好像很多,但仔细想想看,如果长年累月过这样的日子,什么样的日子? 顾思昊:只有三个人。
师:只有两个人和一只狗
顾思昊:它已经是家庭的一份子
师:对,他们已经把它当作家庭的主要成员了。
顾思昊:如果长时间面对这些,他肯定有一个视觉上和精神上的疲劳。
师:你能够设身处地的为翠翠和爷爷着想。这是长年累月的就是这样,总是这样,可见这是生活的一种孤独感。所以它才会有后面这一段,如果联系起来看,就更能理解表达了翠翠的一种怎样的心理了,所以你读出了好奇,还有什么?看她装扮新娘,我们刚刚在介绍翠翠的时候用了一个词语,这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对情感有一丝懵懂的少女形象。如果就到这里为止的话,十一段就没用了,这一段写什么呢?除了好奇,还有什么?
她争着帮爷爷去办货,看到许多她之前没见过的事物,哪里是需要圈划的知道吗?哪些是作者强调的?“莫不给”,就是说什么都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到爷爷身边呢?“总把”,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说了之后呢?还不容易忘记。我们怎么去圈划重点,怎么去读出意味来,然后前后联系去读,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对吧。那从刚刚读的,她除了有对外界事物的好奇,还有什么?同时还有一种渴望、向往。
刚刚我们是从两个角度分析了,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有这样的人物出现了。人物是有群体的,就是边城中的这些比如说坐渡船的人;有个体的,就是小说的主人公爷爷、翠翠。人物的形象也出来了。看看这一部分内容,在环境上面,除了你们说的自然朴实,还有点什么?他说这是一个湘西的边境,通过边境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偏僻的地方,而且交通只靠渡船,那可见它还是一个比较封闭的。这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小说的三要素,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两个——环境和人物。我们说一篇文章,开头的第一部分一般是起笔定调的,作为小说的第一部分,它其实也在整体的介绍,同时也为后面人物的塑造、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我们文章是选择了两个章节,第一节和第十三节,为什么不选其它章节?它彼此之间肯定是有关联的,同意吧。在读懂第一节的这些东西对读第十三节的内容、理解翠翠的内心有什么关联?有点难说。宋元明想说什么?
宋元明:可能是翠翠很有好奇心,没有见过很多东西,所以不难想象翠翠在十三节中会胡思乱想。
师:你从她的好奇马上就跟十三部分的胡思乱想勾连起来了,你用了一个很准确的词“可能是”,等会我们再来看看是不是。思昊,你来说。
顾思昊:可以从我刚刚说的那部分“独自装扮新娘子”的心理,在第二部分也是写出了翠翠的情窦初开,但她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底没有说出去,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作了一个铺垫。 师:这个很有意思的,通常我们说心中有爱就说出来,她为什么没有说出来?如果是一个上海姑娘可能就会说出来了,但她是翠翠,她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闭塞的环境当中的,所以这肯定是翠翠才有的一种表达对吗。还有什么勾连?
先想到这儿,好的。雪涵,你说。
朱雪涵:前面说她的生活是平凡朴素的,没什么曲折,在十三节第二段里又说道好像生活太平凡了,便忍受不住。
师:我发现你们是会读书的,一下就读到十三节的心理。好像缺了什么,太平凡了,于是有了让人想出走的想法。这和前面也有关系,有原因的。还有什么?我们还不能完全读清楚,那慢慢读,先回过头来十三部分,我为什么要突出翠翠的内心?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昨天看到的课后练习当中着重要我们思考的,翠翠为什么会感到“有些儿薄薄的凄凉”?首先我们把十三部分读一读,先是一到十三节。我们请两位同学,以段为单位读,吴天伊和蒋子晗来吧。在他们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有任务的,就是围绕翠翠的心理来概括几个镜头。
吴天伊和蒋子晗朗读。
师:谢谢两位。我们听到在他们俩朗读的时候,虽然有反串,但吴天伊读得很有爷爷的样子,更难得的是我们蒋子晗把翠翠那种柔弱的样子也读出来了,说明他很用心地读这一段。刚刚
我们读的这一段是有翠翠心理的变化过程,但它整个基调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按她心理的角度来看看,有哪些镜头是我们可以关注的。首先是什么?黄昏时分对吧。干什么?感觉凄凉。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概括下去。接下来你们第一文库网关注到了什么?黄昏时分她感觉有点薄薄的凄凉,她开始干嘛?开始胡思乱想了,胡思乱想之后她心里感觉是很爽吗?(生答不爽)哦,想到爷爷会追着她要杀了她,她害怕了,哪个词语?她吓怕了,有一种惊恐,担惊受怕。然后叫爷爷,听到回答后,独坐溪边,干嘛?又哭了起来是吧。我们用痴坐溪边、独自落泪可以吧。好像后面还有镜头,是什么?她又再次请求爷爷回来,爷爷不理会,她又觉悲伤。那同学们现在讨论一下,她为什么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边城》课堂实录2
一导语
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二新课教授:
师: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介绍一下“沈从文”,听好要求,突出介绍他经历当中传奇、浪漫、唯美的色彩。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
生:沈从文是生于1902年,死于1988年,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我们知道苗族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庄子和屈原,这也就增加了沈从文的个人的神秘色彩。
师:非常好。在这里他联系到湘西,湘江。作为湘西来说,是浪漫异族的发祥地。我们说,浪漫的始祖庄子可以说这是它文化的一个滥觞;另一个,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是屈原的故乡。解释的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物研究家,我觉得一个人能把三家集于一身,这本身就代表着传奇经历和浪漫主义色彩。
师:成一家尚难。集三家于一身的确是个传奇。我们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应该说是鲁迅先生,他集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可以说毫不逊色。还有哪位同学补充么?
生:沈从文14岁就当兵,而且回来之后他从来没上过大学,可他却创作出优秀文学作品。代表作有《边城》、《阿黑小史》、《长河》、《湘行散记》等。
师:沈从文最高学历同学们能准确的回答老师么?(学生一起回答,小学毕业)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还有西南联大做著名的教授。我们知道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一个发祥地了,它是我国一个顶级的学校了。在我国顶级的学校,他做最有名的教授,比如说,后来的江青,江青可以说目中无人,是非常傲慢的,但在她晚年回忆的时候说,在我所有的老师当中,我最崇拜的是沈从文。由此可见一斑。同学们知识量非常大。还有补充吗?我想提一个问题,沈从文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么?晚年也是在致力于文学创作么?(生齐答:不是)那他晚年做什么呢?
生:1949年以后,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师:那你觉得这浪漫、传奇吗?
生;我觉得中国文化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
师:东方文化本身就承载着悠悠的大梦,是浪漫的文化。服饰更是充满了民族的灵性。他作为一个服饰研究家,所以他是传奇的,浪漫的。好,请坐。法国有一个文艺理论家布封,他说“文如其人”,我们关注沈从文的一生,也是在关注他的作品及他的《边城》。
师:下面同学们再想,小说为什么定名为《边城》,《边城》有什么含义呢?思考一下。
师(启发引导):“边城”,你们说哪一个字是中心词呢?(学生答:边)边是中心词,那么“城”是什么词?修饰语?(学生思考,答:城)城,好,边起到了修饰限制作用。同学们语感非常强,知道“边”修饰限制的定语在表意上,感情色彩十分强烈,所以就冲口而出了,我理解。那么,“边城”几个含义呢,你怎么理解?请同学们举手回答。同学们回答问题非常精彩,哪位想好了?
生:通过对《边城》的阅读,我就感觉到,他写《边城》的时候,是在革命战乱时期,而在他的作品当中,并没有战乱的那种氛(fèn)围,我感觉写得象世外桃源一样。
师:好,“世外桃源一样”,你真会用词,但是有个词要注意,氛(fēn)围,好,请坐。说的非常好,在这里,“非常象世外桃源”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觉得还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因为“边城”是在古老的湘西,是在几个省的交界处,很靠边的城镇。从现在的角度来讲,他属于一种过去。
师:属于永远的过去,因为有了一种过去,变有了一种回忆;有了一种回忆,便有了一种距离,有了一种距离,便有了一种美。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我觉得《边城》具有一种几何美。因为“边”在几何中是一条直线,两条边就构成一个角,三条边就构成一个三角形。而且我发现作者沈从文在描述的时候,不谈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他希望这个小城能象这个边一样,能够构造出重建民族品格和重建民族灵魂的作用。我觉得这是沈从文先生心中理想的,所向往的一种境界。
师:在这里,这位同学用他的巧妙思维,将数学和语文结合起来,在座的听课老师,有数学老师,有外语老师和语文老师,的确,这三者可以互动。这里体现的一种几何的美上是我没有想到的。
生:“边城”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就是远离尘嚣,有一种远离现实的宁静和淳朴。我觉得这也正是作者极力所追求的,也正是他想讴歌的,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的东西。
师:“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的东西”,很好。我们人类在匆匆的步履当中,追随者科学的步履,但是我们也遗失着我们属于原始的追求。这位同学非常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还有更好的么?
生:我觉得这个“边”有天边,有海边,都是一种非常美的地方。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幻城》就是幻想当中的一座城,我相信沈从文也是想把这座城变成一座幻想的城,一座他希望、理想的城,这也代表着他的一种寄托和心愿。
师:我不仅欣赏你的这种敏捷的思维,精彩的表达能力,我更喜欢你的手势,非常的感人。很好,边城是一种幻想,而它又象一座幻城,联系现实,非常好。在这里我们解读了一下名称,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样的一部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情节,怎样的故事。中国的传统小说特别重情节,所以我们经常问,后来呢,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那么请同学们读一下24页的小注释,这就是《边城》的情节。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读一下?好,这位女同学。(学生读注释)。
师:我们再一起看看关于《边城》,进一步了解一下情节。
翠翠有一个天籁般美丽的名字,她有着十五岁的花样年华;她有一个为爱而死,飞扬着生命的母亲,对她来说,是永远的宿命一般的憧憬和向往;她有一个爱她、疼她,与她相依为命的白发的爷爷;她有一个爱她,为她闯滩而死的天保;她有一个爱她、他爱,为她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傩送;她有一个初雪无迹、美梦无痕的梦幻;她的生命因美丽而曲折的误会而精彩滟滟,她有过雁过、风过、云过、雨过的甜蜜的忧愁。湘西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的精魂—翠翠,翠翠是自然的女儿,青春的女儿,水的女儿,城的女儿。翠翠有着千种美丽,万种风情,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翠翠”之美》。
师:翠翠有哪些类型的美丽?前后桌讨论一下。哪位同学想好了请举手发言。
生:我找的是课本24页最下面那一段。主要写翠翠“娇痴”之美。这里描写的是翠翠幻想着,如果有一天傩送在出走之后俞会回来,所以我觉得这体现了一种娇痴之美。
师:体现了她的“娇痴之美”,好,请坐。平伯先生曾评价过《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痴”是情的最高境界,于是贾宝玉被称为“情痴”。“痴”之前加上一个“娇”字,这是翠翠独有的。关于“娇痴之美”刚才这位同学举了一个例子,还有没有其他的补充。
生:我找到的是25自然段,第2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回答”,我觉得这样的答话有种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而且翠翠表现得很清纯,有一种娇痴之美。而且我觉得与祖父的描写放在一起,感情很真挚,很感人。
师:非常好的感受能力,一个“娇”字写出了小儿女所有的情态。下面同学可以自己站起来回答,好吗?
生:在25页,倒数第四段,有这样一段话,“天夜了,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的从翠翠身旁飞过去,翠翠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我觉得这里体现出这个小女孩非常天真,这应该是翠翠的天真之美。
师:翠翠的心象萤火虫一样在飞舞着,很好,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翠翠还有一点忧郁。因为“她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而且作者写到很多次翠翠哭了,因为翠翠正处于花样年华,她碰到许多问题,开始有了心事,生活又很单调,又无人可以倾诉,所以很忧郁。
师:钱钟书有一部书,叫《写在人生的边上》,翠翠处在人生的一个临界点,十五岁是人生的一个边上,的确,她的青春刚刚苏醒,她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自然,看这个社会,苏醒的时候于是带着一种忧郁。我们时常说我们的祖先在诗经时代就唱着无忧无虑的歌,到魏晋时期才觉醒,这个时候觉醒了才有一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感受,这是成长的忧郁。同学们说得特别深刻,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见解,继续说吧。
生:我想说一点,就是当翠翠在月光下,听祖父将父亲母亲的浪漫故事,她联想到自己和傩送,然后就梦到自己到山崖上摘了一把虎耳草,我觉得这里体现了她的纯真和梦幻之美。
师:梦幻之美,我想问这位同学,“翠翠摘了一把虎耳草”,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扉页上写到“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许多艺术大师将自己的笔触深入到纯情少女的内心世界,写她的情窦初开的感受,比如说林黛玉,比如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生补充:黛玉葬花)对,黛玉葬花,因为黛玉是十八世纪的贵族小姐,作为乡村世界的女孩,她只能做什么,摘虎耳草。这是翠翠独有的方式,她摘到虎耳草之后,体会到的是什么?是“情”字,摘了虎耳草她知道送给谁么?文中怎么说的?“我却不知道送给谁”,表现出她对爱的感受,就象是对杜丽娘的评价“情不知其所起,情又不知其所终”。
生:我在文中看到一句话“翠翠哭了,爷爷说,如果没有我,你该怎么办?”从爷爷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到,翠翠是个非常天真的小女孩,从来没想到过以后是怎样的。在自己天真快乐的环境中,非常无忧无虑。
师:十五岁的花样年华,还来不及想为什么,她和七十岁老人的心态绝对不一样,爷爷联想到的是死亡,想到祖孙二人分开,而翠翠只想到,“如果一天我走了,爷爷会怎么办?”人物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哪位同学还能说?
生:我看过《边城》的全文,我看过一个情节,就是二佬邀请他们俩去看龙舟,爷爷问翠翠去不去,翠翠说“我不去,但爷爷要去,我陪爷爷去”。显示出翠翠特有的灵动之美。当她说完这句话,脸色又显粉红,表现出她特有的青涩之美。
师:这位同学的这段话充满了色彩之美。既有粉红,又有青涩,太清晰,太明丽了。这位同学读过整部小说《边城》,非常难得,我想问这位同学,在小说的结尾,傩送会回来吗?翠翠在痴情的等,痴痴的等,永远的守候一个无望的日期,我想问,傩送什么时候回来,沈从文告诉你了吗?
生:沈从文没有告诉我,他告诉我的同学了。
师(笑):告诉你的同学了,好,谁替他回答一下。
生:我替她回答一下,我感觉翠翠会离开这个小城。她一直想看看小城以外的世界,因为我记得原文提到,每次有人家结婚的时候,翠翠总是跟了出去,为什么?或者有的人坐船眼睛盯着翠翠看,翠翠也用眼睛看着他,她心中有一个梦想,希望这个人能把她带走,带到外面的世界。我觉得二佬似乎给了翠翠一个希望,她可以离开这个小城,去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师: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不仅在这里,在庞龙的《宽容序言》中也有一个种族,生活在山的这边,但却总是想着山的那一边,山那边是个美学的概念,也是我们生活的准则,我们总是在向往,山那边的世界,翠翠向往,唤起了我们的共鸣。你没有正面回答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但是你的回答同样精彩。好,请坐,我们接着探讨,那么小说的结尾怎么说的呢?“那个人也许永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含蓄的执着的美。在结尾翠翠的'等待含蓄的表现了翠翠所具有的一种执着、坚强、而又充满希望的美。因为我在看《边城》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翠翠一个人坐在渡船里面,在等二佬,电影里的旁白说,二佬可能明天就会回来,也许二佬永不回来,当时我觉得翠翠会永远等下去,即使二佬不会回来,翠翠也会坚强的活下去,她会成长,逐渐变得成熟,会找到自己的世界,幸福。在他心里会有一种爱的力量,善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善的力量会支撑着翠翠,让她面对生活,面对现实,同时具有一种唯美主义色彩。
师“好,请坐,非常精彩。在中国古代一直弘扬的上是对爱情这种执着的原始的古风,我们有一座最高的纪念碑,是等待的纪念碑,它矗立在长江岸边,同学们知道吗,那是哪座山峰?那就是神女峰。有人说,中国女性的梦再高,也不会飘过神女峰了,因为她痴痴的等待,最后化成了石头,与山陵做伴,与日月长存,所以同学们要记住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朵传统的玫瑰。对爱情的一种忠贞,一种执着。
生:虽然我没看过全文,但我觉得翠翠一定会等到的,也许她等不到二佬,但她一定会等到象二佬一样的人。我认为过“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么?”(同学们笑)
师:非常精彩的仿词,原句是雪莱说的“如果冬天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对于翠翠来说,十五岁是她的春天,于是她在等待一个盛夏的果实,很好。(生继续补充:我相信她一定会等到的,同时我也会祝福她的。同学们鼓掌。)
生: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异域之美。(师,我想问一下是哪个“异”,哪个“域”?学生回答)因为那里上是湘西,而我们这里是北方,所以觉得翠翠有一种特别清新、自然的感觉,不同于北方的人的粗犷、豪放。所以觉得她这种小女孩之美是很特别,非常漂亮的。
师:“异域之美”在这里用得其实也是非常漂亮的。那么在“南中国”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婉约和灵动,再加上那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于是异族的情调就油然而生了。
生:我想说翠翠等傩送,我想即使翠翠等不到傩送,但他们彼此的心都连接在一起,就会知道对方在想什么,那该是多么美,所以不会有任何失望的。
师:“不会有任何失望”,好,其实这就是一种美,虽然是一个无言的结局,依然是美的。这是美的一种极致。
生:我想接着前面老师说的,最后她能不能等到傩送,我感觉这个结局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悲惨的结局,因为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因为当时大佬为了成全弟弟二佬,他就去闯滩,结果不幸被淹死了,其实在二佬心中,因为二佬和大佬是亲兄弟,二佬在心里觉得非常内疚,觉得非常对不起大佬,因为他俩同时都非常喜欢翠翠,他觉得如果他要和翠翠在一起的话,那他的哥哥怎么办?我感觉首先二佬他非常善良,但是翠翠并不知道二佬是这么想的,我感觉她非常的单纯。
师:我想多问你一个问题,你刚才做了一个比较深刻的思考了,就是既然我们对《边城》已经探讨了二佬是翠心中的桃源,永远的梦想,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在这里写出这么多的问题,比如大佬的死,或者可以说远走他乡,她爷爷的死亡,白塔的倒塌,为什么在这里一个美的世界当中,他要写这么多的故事,它影响美吗?这是你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你可以想好了再回答,所有同学都要想一个这个问题,为什么写了这么多不如意的东西?
生:我认为最美的最感人的并非是喜剧,而是一种悲剧,从本文《边城》来看,在翠翠身上发生了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包括她的父亲和她的母亲的爱情,然后还有翠翠对大佬二佬的感情,从翠翠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来看,这些都并非是非常如意的,也是一种悲剧吧,所以,在本文看来,这些东西给人一种压抑的感受,而是非常深切的体会到翠翠的那种心情,我认为这是沈从文先生在本文体现的那种最高的境界,用悲剧来衬托出那种唯美的,尽善尽美的那种感觉,让读者读起来,虽然是一种悲剧,但是让读者读起来会有一种唯美的感觉,我认为这就是沈从文先生最成功的地方。
师:好,所以有一个著名的美学题,叫“美是忧郁的”。
生:我觉得刚才王宇说,他这个结尾是悲剧,我想这是在每个人第一次看的时候肯定觉得是悲剧,刚才我想了想,其实从这种角度也没有那么悲,假如因人而思的话,从翠翠的角度看,因为我始终怀着一种憧憬和希望,那么我的心里肯定很快乐,无论这个二佬是否回来,我的心是快乐的,而且,翠翠在想着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爷爷跟她的那种感情,还有大佬二佬的感情,我想她也一定是快乐的,她也一定会变得成熟,会更加坚强的生活下去,所以说,从这个角度看也没那么悲。
师:好,忧郁着并快乐着,好,我听懂你的发言了。
生:其实吧我觉得悲剧才是美的。虽然大家都喜欢大团圆的结局,但是只有悲剧才能给人以印象深刻,让人感觉震撼心灵,那种一个团圆结局的话,大家都是在一起了,我觉得就很普通,没那种唯美的色彩,要如果唯美的话,悲剧才唯美,就象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他俩因为相爱还错过了,最后两人都怀抱着遗憾而死,那种才给人印象深刻,让人永留心中,说他俩的爱情是世间最浪漫的最委美的爱情。
师:所以鲁迅先生说什么是悲剧,是将有人生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我们就当然心动了,产生了美感,所以美同时是一种缺憾,对于美的感受非常好啊
好,哪位同学再说
生:刚才说那些白塔的倒塌,还有大佬二佬的失踪,还有爷爷的死,我感觉沈从文先生这么写更是体现了美中那种不能是一如平坦的美,而是一种曲折的美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也是一中美的极致吧
师:好,是吧
生:《边城》的结局让我想到一首歌,让我想到了朴树的《白桦林》,同样是悲剧我觉得翠翠她这样的悲剧演绎的更加委婉含蓄
师:好,委婉含蓄
生:读了《边城》之后,让我想到了看过的电影叫《爱是痛的边缘》,我觉得这个“爱是痛的边缘”用在翠翠身上特别合适,因为我觉得翠翠有一种含蓄之美,在文章中没有特别表露出来,就是特别隐约的那种,这痛吗,就是他爷爷问他如果爷爷不在了该怎么做,她这时候没有明着说出来,就是表现的非常含蓄。
师:好,很好。
生:老师我喜欢《边城》这篇唯美的文章中加入了象“死亡”之类这样比较哀伤的事情,与他的唯美并不冲突,因为《边城》它是一篇小说,小说来源于生活,生活就不说一帆风顺,如果《边城》写的过于完美的话,就会感觉到脱离的生活,这样的话
师:他是有一种现实主义的倾向是吧?
生:对,给人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不真实,所以说,我觉得如果说加入一些哀伤的,悲伤一点的色彩的话,可能会让委美更加完美。
师:好,有人说啊,说中国人的心态不大成熟,我们不能接受彻底的悲剧,只能接受大团圆的结局,于是我们传统的戏剧都是大团圆的结局,那么面对大团圆的结局呢,久而久之我们心态就成熟了,当我们试论悲剧的时候表明我们民族的心态成熟了,也表明同学们不欣赏悲剧美,表明你们的心态正在走向成熟。记得张恨水有个绝笔之作叫做《金粉世家》在电视上热播了,其中有个女主人公叫“冷清秋”有人评价这个人的形象是这样说的,说她有着“翠翠的倔强,黛玉的才情,安娜的勇敢”,“翠翠的倔强”怎么没有一个人说起呢,我想请两位同学读读课文,在88页,想请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来读,女同学当然要读翠翠的话,男同学当然样读爷爷的话,推荐两位同学吧,好吗?谁来?嗯,好,读吧,开始。
生:“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
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唱三年六个月呢?”
“唱得好听,我听三年六个月。”
“这不公平吧。”
“怎么不公平?为我唱歌的人,不是极愿意我长远听他的歌吗?”
师:非常好,那么在这里是否体现翠翠的倔强呢?唱三年六个月,我就听三年六个月,这是少女固有的矫情与倔强,那么以上啊同学们谈了很多,我知道还有许多同学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谈,好,那么,下面呢,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有人说呢,理性是长空的雁阵,是三峡的帆影,是斑驳陆离的古城墙,是四百年沧桑无语的地坛,我们透过边城美的缤纷的落英,回望理性之美,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恋歌”,“赞歌”,“挽歌”造个句子,这个要求是,要这么说“《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恋歌,是一个什么样的赞歌,又是怎样的挽歌”。谁来说?找到麦克风就站起来,说吧!
生:《边城》是一首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恋歌,是一首铿锵有力,婉转流畅的赞歌,是一首物是人非,一声叹息的挽歌。
师:恩,非常好,她用了三个诗句,我们知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是用三个诗句谈了美的三个境界,在这里这位同学用了三个诗句来概括《边城》是吧,非常精当,哪位再说?
生:我觉得《边城》是一首为伊消的人憔悴的恋歌,是一首充溢着理性与意志力量的赞歌,是一首用幻想的音符谱写的沉忧隐痛的挽歌
师:沉忧隐痛的挽歌,沉忧隐痛,请同学注意这四个字啊,太有表现力了。
生:《边城》如歌,如清晨百草荷花的花瓣上露水般清清的恋歌,如熊熊烈火般炽热火红的赞歌,如忧郁的蓝色深海中传来的让人心碎的挽歌
师:好,你对色彩的感受非常棒,有着一种婉约之美啊,文如其人。
生:《边城》是一种“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恋歌,是一首在青年不停的寻里和梦里洋溢着正直与热情的赞歌,是一首由悲情交织的挽歌。
师:啊,说的特别温柔。
生:《边城》是一首“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的恋歌,是一首“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的赞歌,是一首“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挽歌。
师:太有才了,你们是中文系的吧。好了关于这个仿句先到这,开篇说的这个《边城》名字起的挺好的,但是我们说它并不是唯一的,看同学们这么有文采,我想请同学给课文十三章到十五章的节选另起个名字,但是站起来起完名字你要说啊,我起的名字好,好在哪里?因为沈从文的名字起得太棒了,先想一想……好吧,谁先说?
生:我起的名字好,我的名字就叫翠翠
师:就叫翠翠,很好,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觉得整部小说以翠翠为主线构成了多层面的人物关系展开情节
师:哦,就叫“翠翠”
生:首先是第一点,然后呢,把题目叫“翠翠”是因为它保留了人与自然生命契合的本质
师:人与自然生命契合的本质,很有一种参禅悟道的感觉,象道家思想
生:其实我这是一种方式,因为它寄托了沈从文对理想主义的渴求,其实,用主人公这个名字来命题,也能更快的切入主题,还有我觉得用“翠翠”起名,这“翠翠”不单是人名,因为我觉得看过《边城》的电影版会发现,他里面的色彩用的非常恰到好处
师:都是什么色调居多呢,主色调
生:一般是绿色,是水翠树翠山翠,最后觉得他们有淳朴的民风,这也造就了翠翠的色彩
师:哦。绿色的民风,翠色的风。真是不错,让你一说,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名字“翠翠“
生:我觉得比他好。我起的是“湘西之歌”
师:湘西之歌
生:因为这个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湘西,大佬二佬又是以唱歌来……
师:一决爱情的胜负
生:对,然后又扣住我们刚才造是句子,所以叫“湘西之歌”
师:哦,真是“湘西之歌”也是不错的
生:我也根据这篇文章起一个名字叫做“梦”
师:啊,叫做“梦”
生:我觉得“梦”这个名字非常美,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在做梦的时候觉得非常舒服,我觉得非常虚幻,里头的东西觉得和现实生活中完全不一样,就象这篇文章一样,这篇文章一开始也说了,就是说类似一个世外桃源,咱们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世外桃源之中,我认为……
师:我想,我还是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对课文理解特别到位,所以老师还是要提问的,你说课文的节选写的是真实的吗?还有一个白日梦,你知道哪个章节在写翠翠的白日梦吗?把自己吓哭了,还记着吗?啊,她想着自己去闯滩那章,所以你两个梦为什么可以叫梦呢?更何况翠翠处于多梦的年代呢?你请坐,非常好。
生:老师我另外还有一点,还有一点就是,就是二佬在山上唱歌的时候,翠翠正在爷爷怀里睡觉,那个时候她就说在梦境中听到一首歌,然后去摘花,摘花就不知道碰见谁
师:哦,摘的是花吗?
生:虎耳草
师:恩,虎耳草,摘的要是花就不是翠翠了,就有可能是黛玉了,好,请坐。还有更好的题目吗?
生:我想的可能狭隘一些,我认为沈从文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不是和小时候经历有关啊?
师:啊,当然了,他永远的童年嘛,永远的桃花源
生:所以说,我是从爱情方面想的。
师:嗯,那就对了
生:翠翠就是,他的爱情和翠翠是一样的,想追求还没追求到,所以他写这篇文章来激励后人
师:啊,实际上,沈从文的婚恋也是一部传奇,他追求张兆和几乎和难送追求翠翠差不多,要给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他给张兆和写了三年零六个月的情书,是这样的,以后同学们可以看看他婚恋的传奇。
生:这可以用咱们现在十多岁小朋友的恋情为那个……
师:十多岁小朋友的恋情?这修饰语太多了
生:那中青涩的恋情
师:青涩的恋情,恩,青涩的味比苦涩的味还要大一些,同学们语感太强了,但是我刚才听到了一种声音,好,咱们以后再交流吧好不好?
(投影:永远的湘西,永远的边城)
师:同学们,青山绿水,明月清风,剽悍的水手,多情的乡邻,那至情至信的原始的古风,那粗犷的牧歌,那白话的史诗,是沈从文永远的精神升华,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岁月风烟,转瞬即逝,当我们阅尽世事,历经风霜,我们会蓦然回首,那永远的湘西,永远的边城,人生是短暂的,艺术则长存,好,下课。
教后记:
20xx年黑龙江省举办“走进新课程精品课展示会”。我在哈尔滨69中与69中高二七班的学生一起完成了沈从文韵味十足的《边城》。
我为孩子们瞬间和我熟悉,瞬间走进文本和活跃的课堂气氛而激动不已。
那时候,我和他们的生命一起生长生长……
《边城》课堂实录3
课 题 | (高、初)中第二册第一单元 | 总课时 | 一 | 第 一 课时 | ||||||
课 题 | 《边城》 | 主备人 | 课型 | 品读课 | ||||||
教与学目标 |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 |||||||||
教 与 学 重点难点 | 1、小说中的人性美的分析 2、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 |||||||||
教学设想 | 要求同学课外阅读《边城》这部中篇小说,要求同学将这篇课文作为一篇美文来欣赏,课堂上让同学从内容到形式去不断地感悟和体会本文的美,(可以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情爱美、语言美等多方面去思考、去感悟),使这节课成为一节鉴赏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能适当进行点拨。 | |||||||||
教 与 学 过 程 |
备 注
学生活动:
课前预习,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并鼓励同学课后阅读《边城》整篇小说。
一、 导入新课
师: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看完文章后的感受,并谈谈为什么。
二:课堂讨论
生:我觉得文章写得很普通: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普通的语言,读来并不觉得很有美感。
生:我觉得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湘西美丽的风光,山美、水美,确实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师:确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边城。风景秀美,山川明丽。
(板书:风景美)
生:我觉得边城的风俗民情也很美,象端午赛龙舟,还有最美的是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
师: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板书:风俗美)
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风光确实恬淡怡人,民风、民俗纯朴感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就养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
生:我比较喜欢爷爷,他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安于清贫、忠于职守
生:我喜欢翠翠,她美丽多情、温柔善良、天真可爱
师:人物可爱,确实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
生:老师,我反对。刚才那位同学对于爷爷的分析我同意,但是我不同意对翠翠的分析。我觉得翠翠是一个很幼稚、很任性、很不懂事的人。如在课文第一部分,翠翠“胡思乱想”,要用出走“惩罚”祖父,就是不懂事的表现。
生:是的,文章里还写到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学生阅读、思考再回答)
师:翠翠和祖父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在感情上也相濡以沫。翠翠只是内心有了爱情的萌芽,有了喜欢的人,但是却没有倾诉的人,又不能告诉祖父,于是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以引起爷爷对她的注意。
师: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师:我们再来一起研究一下翠翠为什么会哭呢?
生;我觉得她不应该哭。
生: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师: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不理解的地方,翠翠为什么会觉得有淡淡的凄凉呢?
师:翠翠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一直到小说的最后,傩送也没有能够回到她的身边,所以应该说结局是个悲剧,所以翠翠的淡淡的凄凉其实也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另外还有一个暗示的作用。
师:总之,这里的人性是健康、自然、毫不矫情的。在这里,人们没有尊卑的观念,众生平等,大家和睦相处,和平地生活。这里是人性美的世界,(板书:人性美)与作者在大都市所见到的那些虚伪、自私的市侩、冬烘们迥然不同,而这也正是作者创作本文的动机。
生:老师,我觉得最动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爱情观,翠翠父母的爱情是最感天动地的。
生:傩送对翠翠的爱也能够不受财富的诱惑,不要碾坊要渡船,爱情观也很纯正。
生:祖父对翠翠的那份关爱之情,也让人感动。
生:我觉得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更是值得称颂的。
师:确实如此。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 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师:在作者笔下,爱情、祖孙情、兄弟情、乡亲情,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总之,“边城”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世界,是个世外桃源。(板书:情爱美)
师: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描绘这样一个理想世界,意图何在?
(生阅读文后补充的小卡片、思考)
师:《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师:在我们眼前展现一幅幅宁静淳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要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由此组成了一篇美丽的文字——那就是《边城》。
三: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莞( )尔而笑 竹篁( ) 悲悯( ) 角隅( ) 喁喁( )
(注:“喁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注音:一为yóng,释义为“鱼口向上,露出水面”,比喻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显然这个意象用在本文中不合适;一为yǘ,释义为形容说话的声音(多用于小声说话)。再查看一下国家语委所编发的统音表,可知“喁”只有一个读音,看来词典也错了,书本第 17页下的注释③就更错了。)
附:统音表
有些字构词后易误读,将此类部分字的正确读音罗列如下,以备复习(大致按音序)。
阿(ē)谀 挨(ái)饿 自怨自艾(yì) 关隘(ài)盎(ànɡ)然 翁媪(ǎo) 捭(bǎi)阖 鲍(bào)鱼 剥(bāo)花生 蓓(bèi)蕾 直奔(bèn) 针砭(biān)时弊匕(bǐ)首 屏(bǐnɡ)息 彬彬(bīn)有礼 巨擘(b) 侘傺(chì) 日薄(bó)西山 觇(chān)视 孱(chán)弱琤琤(chēnɡ)作响 谄(chǎn)媚 场(chánɡ)院 惩(chénɡ)一儆百鞭笞(chī) 奢侈(chǐ) 嗤(chī)之以鼻 憧(chōnɡ)憬 刍(chú)议 叱咤(zhà)风云 绰(chu)号 挫(cu)折 命运多舛(chuǎn)堤(dī)防 酩酊(dǐnɡ) 以讹(é)传讹装订(dìnɡ) 胴(dnɡ)体 间不容发(fà) 蜚(fēi)声 菲(fěi)薄 斐(fěi)然成章 氛(fēn)围 芳菲(fēi) 入不敷(fū)出 果(fǔ)脯 附(fù)近 釜(fǔ)底抽薪山冈(ɡānɡ) 岗(ɡǎnɡ)哨 满腹(fù) 牢骚 搁(ɡē)浅 搁(ɡé)不住 力能扛(ɡānɡ)鼎 供(ɡōnɡ)销 供(ɡnɡ)奉 曲肱(ɡōnɡ)而枕 拱(ɡǒnɡ)手 勾(ɡu)当 觥(ɡōnɡ)筹交错骨(ɡú)头 蛊(ɡǔ)惑 呱呱(ɡū)坠地 桎梏(ɡù) 矜(jīn)持 盥(ɡuàn)洗室 皈(ɡuī)依 瑰(ɡuī)丽 人迹罕(hǎn)至 可汗(hán) 悍(hàn)勇 不卑不亢(kànɡ)巷(hànɡ)道 嗥(háo)叫 荷(hè)枪实弹 呵(hē)斥 吆喝(he) 横(henɡ)行霸道 笏(hù)板 和(huó)面 大发横(hènɡ)财 豢(huàn)养 麾(huī)下 怙(hù)恶不悛(quān)悔(huǐ)过 教诲(huì) 美仑美奂(huàn) 浑(hún)朴 混(hùn)乱 混(hún)水摸鱼 缉(jī)私 畸(jī)形亟(jī)待解决 跻(jī)身 慰藉(jiè) 杯盘狼藉(jí) 脊(jǐ)梁 雪霁(jì) 汗流浃(jiā)背 鲫(jì)鱼 戛(jiá)然 杀手锏(jiǎn) 面颊(jiá) 歼(jiān)灭佼佼(jiǎo)者 信笺(jiān) 渐(jiān)染 结(jié)党营私请柬(jiǎn) 僭(jiàn)越 直截(jié)了当 教(jiào)学 缴(jiǎo)纳 忍俊不禁(jīn) 尽(jǐn)快 禁(jìn)闭 既往不咎(jiù) 劲(jìnɡ)敌 内疚(jiù) 一蹴(cù)而就拮据(jū) 沮(jǔ)丧 前倨(jù)后恭 角(jué)色 看(kān)护 诳(kuánɡ)语 欺人喟(kuì)然 勒(lè)索功亏一篑(kuì) 瞭(liào)望 棕榈(lǘ) 高屋建瓴(línɡ)抹(mā)布 埋(mán)怨 捋(luō)起袖子 闷(mēn)热 愤懑(mèn) 所向披靡(mǐ) 捉摸(mō) 眸(móu)子 按捺(nà)不住 问难(nàn) 口讷(nè) 忸怩(ní)作态纰(pī)漏 怪癖(pǐ) 璞(pú)玉浑金 亲戚(qī) 祈(qī)求 悄(qiǎo)然落泪 阒(qù)然 宫阙(què) 逡(qūn)巡不前 围绕(rào) 冗(rǒnɡ)长 拾(shè)级而上吸吮(shǔn) 夙(sù)愿 毁家纾(shū)难 拓(tà)本 誊(ténɡ)写 风流倜(tì)傥 轻佻(tiāo) 恸(tnɡ)哭韦(wéi)编三绝 因为(wèi) 怃(wǔ)然 唯唯(wěi)诺诺膝(xī)盖 嬉(xī)戏 畏葸(xǐ)不前 狡黠(xiá)舷(xián)窗 悻悻(xìnɡ)而去 混淆(xiáo) 谐谑(xuè)怏怏(yànɡ)不乐 歆(xīn)羡 酗(xù)酒 泱泱(yānɡ)大国 洞穴(xué) 噱(xué)头 颐(yí)指气使 友谊(yì) 氤氲(yūn) 喁喁(yú)私语 殷(yān)红 应(yìnɡ)承余勇可贾(ɡǔ) 黝(yǒu)黑 宽宥(yu) 逾(yú)期不归 熨(yù)帖 愠(yùn)色 鸢(yuān)飞鱼跃 匝(zā)地 装帧(zhēn) 饮鸩(zhèn)止渴 甄(zhēn)别 摭(zhí)拾 栉(zhì)风浴雨 滞(zhì)后 中(zhnɡ)肯 着(zhuó)手成春 拙(zhuō)笨 着(zhuó)落 编纂(zuǎn)成册 擢(zhuó)升 恣(zì)意 罪不容诛(zhū) 2、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3、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边城》课堂实录4
课间,生埋头做各科作业。
师:同学们一会儿要看历史,一会儿要做地理作业,刚刚我们走进课文,触摸到她的一点温度,(课间)又把她推开了。好的,我们整理一下情绪,再思考下。尽管我们第一个感觉是真的不理解翠翠。
生:翠翠在我心中
师:在你心中......我们科代表想发言了,沐青,你说。
生:我认为翠翠的这种伤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因为第十三章第一段描写的这个景致,它是在黄昏的时候,然后有许多的过渡人,这就意味着他们都是来自其他城镇的,这就勾起了她对外界的向往,希望离开这里。她希望到那边去看看,这激起了她的心绪;其次,她在胡思乱想的时候想到她爷爷要去杀她,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与爷爷算是相依为命的,爷爷不能少了她,但她又想离开这里,那怎么办?如果爷爷一个人留在家里面,爷爷就无所依靠了,她很自责。
师:就像当年怎样啊?我这里突然打断了你一下,就像当年她妈妈怎么样啊?
生:就像当年妈妈也离开了......
师:她也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她想到了这个父亲,对吧?
生:她就很矛盾,很自责。还有后面写到翠翠看着萤火虫想“看你飞得多远”,这也是一种寄情于物的表达方式,因为萤火虫可以飞翔,而她不可以,所以她的情感是可以理解的。 师:很有质量的回答。同学们有没有感觉到,她注意了什么?她注意了语境,注意了这个情节,这个镜头的前后和字里行间彼此的关联,这是阅读啊,同学们。苗沐青注意了当时是黄昏时节,如果不是按照作者这样写的话,而是一句话就写“黄昏时分,翠翠有了薄薄的凄凉”,那我们就觉得很莫名啊,这凄凉很没来由,对吧?但是作者不是这样写,苗沐青注意到了过渡的一伙人。好,除了这些,还可以注意些什么呢?顾思昊。
生:刚刚苗沐青提到了萤火虫,文中还提到了一种动物叫杜鹃,杜鹃是很凄凉的,因为在古典诗词中它往往寓意着一种悲哀。
师:好,你能不能举出一句来呢?你太有文化了,来。这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凡是有杜鹃的地方总有一种悲哀在、总有一种凄凉在,这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在中国的古诗词当中,来,能不能举出一句。
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师:这是出自哪里啊?还记得吗?应该是《琵琶行》里的对吧?“杜鹃啼血”是一个成语,是一个典故,“猿哀鸣”也有悲凉的意味。那么这里写的是黄昏时分,老师想到一句“杜鹃声里,斜阳暮”,我记得这是秦观的。黄昏时分,夕阳西斜,暮色苍茫的时候,杜鹃叫了,有一种特定悲凉的气氛。你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杜鹃,而且可以说杜鹃不只是一个词...... 生:杜鹃又叫了。
师:嗯,前文中也有杜鹃叫。这就是我们的积累在起作用,同学们平时的积累不是没有用的,当我们解读到一定文字的时候,我们会产生相关的联想,这种联想是能够帮助我们去阅读新的东西的。好,这是一种,你们从字里行间看出了这种凄凉,不是莫名,不是没来由的。还有谁想说?陆赟。
生:通过上一节课整个的故事来看,翠翠想要叫爷爷回来,那是因为在一个十分繁忙的时间段,所以爷爷没有理会翠翠,而且......
师:没有理翠翠是因为爷爷他是这么一个人,他这个时候是有自己的活在,而且他也不想让别人呆等着。他这时候想翠翠不乖,你还是不要闹,等爷爷做好了事就回来。嗯,这是一个老师打断你的地方。
生:而且翠翠她是在比较懵懂时期的女孩,要蜕变成一个成熟的阶段。
师:哦,这个词用的好,又让我们联想到了第一部分的翠翠是什么样的啊?陆赟,你能不能把第一部分的翠翠给我们再描摹一下?
生思考
师:她是一个......文中有一句话是说“大自然长养她且教育了她”,她本身就像大自然中的一只小兽物,对吧?这个时候的翠翠更多的是一种?
生:活泼天真
师:而到十三章中的翠翠已经成长了,你刚用了一个词语非常的准确,是用了什么? 生:懵懂
师:变成了一个懵懂,蜕变成了一种......生命在成长在成熟,所以这种懵懂有时候不是藏在心里了,不是去打量别人,不是去装扮新娘,而是想要有自己的一些特有的情感在,对吧?好,这是生命成长成熟,使她有了在特定情境当中,我们再联系到刚刚过渡人那么热热闹闹的场景当中,但是翠翠心里却有一种凄凉。还有谁想说?刚刚谈到了爷爷是她生命中的最亲的人,所以如果爷爷不在的话,她倍感孤寂。还能读出些什么呢?那么这样的孤寂,大自然长养了她,那么跟她最亲密的大自然是不是理解她?看得出来吗?我倒是注意了有一段,大家读读看,看看大自然有没有理解她?周围的人是不是理解她?爷爷是不是理解她? 生:爷爷不理解她。
师:爷爷不理解她,那我们先听你说,为什么爷爷不理解她?和她这么亲近的爷爷,一直为她的婚事操心的爷爷怎么就不理解她呢?
生:因为翠翠坐在河边痴痴地哭,爷爷过去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哭,而叫她去烧火煮饭,后来她一个人在那边哭,爷爷自己就去做事了,然后和翠翠说不要搅他,让他专心做点事,所以我觉得爷爷不理解她。
师:嗯,而且爷爷也在教育她,如果看后面一段的话,爷爷跟她说,爷爷不在你就哭着怎么可以呢?人生活在这地方,你要硬扎点,对吧?但这不是她哭的原因,可以看出爷爷真的是不理解她。那大自然理解她吗?如果我们用一段话来写出翠翠的心里独白,怎么讲?我们已经知道凄凉悲伤,那心里怎么讲?刘晨阳,你说什么?她现在心境怎么样?
生:她现在心境和当年她妈妈是一样的,当年她妈妈想走向外面的世界,但是又放不下她爸,然后翠翠也一样,她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她想走出去,但她也是同样放不下她爷爷。 师:哦,你还是站在外围的角度分析翠翠,如果用心里独白的话,可能这个时候翠翠想起了妈妈......这个时候爷爷跟翠翠其实还没有讲太多妈妈的事,只是心里在想着什么,她想跟谁说?最想跟谁说?你们前前后后看过的话,在那一章其实已经,傩送和天宝已经在夜里唱歌了,翠翠也跟爷爷说了:好像梦中真的有人给我唱歌,这个时候她可能也在想,谁给我唱歌呢?或者说二佬啊,你这个死鬼,不,这个很不好,不像翠翠的口吻,你觉得怎么说呢?她想跟二佬说什么呢?周正岚。
生:我觉得翠翠因为一年前和翠翠有过一次邂逅,他们两个关系并不是太好,翠翠因此就对
傩送许下了芳心......
师:我听出有问题,同学们表达的时候要注意,“关系不怎么好,然后翠翠许下芳心”前后逻辑上有没有问题?尽管她表面上是,叫“狗,狗”,叫狗走,不要理他,但是...... 生:但是后来在别人的解释之后......
师:也不用解释,其实有时候爱就是没理由的对吧?(生笑)不用解释。
生:就因此喜欢上了他。
师:好,你们表达还有点难,你们还在外围分析翠翠,其实我要求你们什么,其实这又是一种表达能力,我希望你们是站在翠翠的角度去说翠翠想说什么?你们好像有点遮遮捂捂,有时候我们要走进去的。吴天伊。
生:可能想的是二佬你怎么还不来(有生说“纵我不来,子宁不嗣音”),你到底喜不喜欢我,你给我个准信儿,不要让我猜。
师:这是吴翠翠,而不是文中的翠翠,非常的爽快。
生:就是我不能说,但她大概就是这么想的
师:是的,很难表白,所以文中也留着我们去想想翠翠肯定又想法,但是很难说,真的是很难说
生:翠翠想的可能更多,只是我概括下就是这几个方面。
师:总而言之,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在想
生:然后还有一个方面,她真的很想出去看看,如果她能嫁给傩送的话,那么这个生活是一个崭新的,很多事情都开始改变了,那么比如她梦里那些求的东西她就会得了,那她也不会凄凉了。
师:对,因为在第一节她已经有好奇,有向往,已经情窦初开了,是吧?这个时候她真的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她觉得自己的生活缺少了些什么,她太平凡了
生:她缺少一些惊喜,那些不确定的东西。
师:但是又怕改变这种生活,她整个就是非常的纠结矛盾,和当年的妈妈一样,是吧?好,请坐。刚刚我们谈了一些,其实总结起来的话,其实随着年级的增长,有一种自我意识的萌动,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有一种忧伤,有时候就是莫名的对吧?生活平凡有一种新的需要,这也是文中说的,你们也读到了,心中有对情感的一种懵懂的,但是又说不出来,作者也没把她心中的话说出来。能说吗?
生:说不出来。
师:爷爷也在问她,她自己也说不出来,这就对了,这是符合翠翠的,如果她说得清清楚楚,那她是一个已经很成熟的女人的形象了,她是一个十五六岁懵懂的少女的情怀,所以她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到底要什么,她也不清楚。而且回到刚刚的一个问题,生她养她的大自然,我们看十三章的第十段,“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被暮色所笼罩的一切”我们可以想见,这两句话,翠翠坐在溪边,她痴痴呆呆地想,在暮色中,在当下的一个环境中,大自然能回答她吗?除了暮色还是暮色。然后再看看周围的人能回答她吗?
生:不能
师:大家看这一句“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好像无关紧要地在写着,其实都能表达翠翠的心理,“热闹是你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是吧?这是朱自清《荷塘月色》里面的一句话。谁都不能理解她,很难想象当时的人能够理解她,真的是很难理解的,在这么一个特定环境中的人怎么会理解翠翠这样的一种心理?跟爷爷说,爷爷也不理解,所有的人都不理解她,所以我们觉得翠翠的倍感孤寂是可以理解的。我突然想到那句话“无处话凄凉”,这是苏轼的《悼亡妻》里的,你看,如果旁边有同伴可以诉说,这种孤寂可以消解,但是这是以后总无法言说的又无处可说的凄凉,可见这里薄薄的孤寂感确实情有可原,确实会有。这些我们都读出来了,除了我们的聪
明,其实也借助于作者的高明,你们同意吧?我们刚开始觉得难啊,怎么可能凄凉呢?你“作”什么呢?很难理解,但是我们还是读出来了,所以说除了我们的聪明也借助于作者的高明,那么你们觉得作者高明在哪里?他怎么把这种无法言说的凄凉表达出来呢?我觉得刚刚同学们在谈论过程中已经有提到了,比如说苗木清说的作者是借景在说,我突然想到沈从文自己说的一句话,这好像昨天的视频当中也有,他说我对一件事去想象五十种可能,想象五十个情景这是很容易的,但是叫我去背五十遍书我会忘记的,他说“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且会描写好景致”,你看他把这种很难言说、不可言状的情感表达出来了,其实他是从细处着手,善于运用声、气、味来描写景,刚苗木清注意了声音是过渡人的声音,其实还有什么声音?我们一起再把这一段读一下,好吧?“黄昏来时.......”读。
生齐读
师:感觉到了吧?是不是有很多声音,很多气味,是怎样的声音呢?如果这个时候只是写是树上的知了在“啦啦———”叫,那也可能是不能衬托什么的,那他写的是什么? 生:杜鹃的声音。
师:杜鹃的声音,只是点了点,但是还有其他的。杜鹃是奠定了一种比较凄凉的基调,但是在这基调中,在这当下让她感觉到的是什么?她看到这些景,听到这些声音,闻到这些气味,感觉到的是什么?如果我们身处此境,体会到的是什么?
生:忙碌的
生:有生机的
师:忙碌的,有生机的,人很多的,是热闹的,忙碌的,翠翠此时看到的'这样一番景象,她心里会怎样?形成一种反差,一种落寞。你看,这么热闹,这么有生机,但是我的生命却缺少些什么?是不是这样,你看看,如果联系到后面翠翠的胡思乱想,这一段真是能把人物和景物结合在一起,成为人物的一部分,这样一个形象就更明显了,在当时的一个情境中,就更能理解了。这样的还有吗?其实刚刚找到了杜鹃、萤火虫,你看当萤火虫带着光亮飞向天空的时候,翠翠羡慕说你可以飞得那么高,后面潜台词是什么?
生:我却不能飞。
师:对,我不能飞,我却在这个地方,然后杜鹃又叫了,翠翠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再看下去还有吗?爷爷跟翠翠讲故事时,同样有这样的描写,第几段啊?
生:第24段。
师:哦,第24段,我们再来读一下“月光如银子......”预备读。
生齐读
师:读这一段的时候,同学们也注意,刚刚也说了,不要只盯着这一段看,前前后后要联系起来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思考
师:此时的月光是如此皎洁,无处不可照及,我宁可也相信这里的月光是实写,也是一种意象在出现,这个月光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月光啊?是翠翠抱膝坐在悬崖边上,听爷爷说故事的时候,这时候月光明亮得都无处不可照及,像流水般泻在所有的景物上,这个是有一种什么感觉啊?月光如果作为一个特有的意象的话,它还有一种,每逢月色明亮时,有一种思亲的感觉,有吗?
生:有
师:那这种怀念,对母亲的怀念,她沉浸在这种怀念之中,在想象之中,对吧?但是这种想念是静态的吗?这时候青翠的竹篁变成一片黑色,它是实写,在夜色中的竹篁当然是黑色的,但是我们也能够在暗色中看出人物心里的什么?听着爷爷讲妈妈的故事,翠翠的心境是怎样?叹了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得远一点,才吁着一口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你看,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是吧?所以这种黑色是不是在写
生:是,很沉重。
师:沉重,你看这样的描写如果不是结合前后去体会的话,可能就觉得只是一个景物。至少在我们读的十三章里,这样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回过头来看,“大家”们的文字为什么能内涵如此丰富,可以回味的空间这么大?让我们一时觉得走不进,渐渐走进以后,回味无穷,真的觉得有很多东西在,这也是借助于他描摹和表达的一种技巧,有他的高明之处,有他的艺术在。我们不仅要读懂,也要清楚他怎么处理的。为什么人家说这部小说在写法上是“无韵之诗,无彩之画”,边城如果说从人情环境上给我们一种诗意美的话,其实在写法上也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诗词化的感觉,我们眼前会有一个画面出现,有一种古诗词中特有的一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在,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他的一些写法,同时再去看看为什么说这是一幅民俗画,清新的,很有意味的民俗画,这是一首歌,是一首牧歌,对吧?是这样的一种对它的评价。好,其实我们就读了它的两节,要真正地理解这篇文章,还有待于我们课后好好地再去把整本的读一下。这里留下一个思考题,刚刚我们还没有彻底回答完的,我们只是感觉到的第一章和第十三章的关联,我们是不是可以理出来了?我们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以后我们写文章,彼此之间不要打一枪放一个地方,前面写的和后面写的,你要一步三回头,是不是啊?不要前面写了就忘记了,彼此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回看题目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思考,其实第一章和第十三章都是以翠翠为主角的,对吧?其实整篇小说也是以翠翠为中心的,那么为什么不叫《翠翠》而叫《边城》呢?怎么讲?王俊文。
生:可以说,是这样一个较为封闭的、与世隔绝的边城造就了翠翠的个性和性格,翠翠只是边城中的一份子,边城中应该还有许多跟她一样的人物,她只不过是一个载体,一个代表。 师:哦,一个代表,一个载体,一个缩影。
生:反应了这个边城,从她身上可以看出这个边城里的人物。
师:翠翠身上所独有的特质,人物的特质,她的淳朴,她的善良,她的人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可能在边城中的很多人身上都会有。要跟边城挂钩,是因为这个特定的环境当中才会造就这样的一个个性。这是一点,好像我们很容易想到,还有吗?李仪玲。
生:沈从文着力描绘不受现代文明玷污的原始、淳朴的人性,然后从翠翠身上就看到了这一点,边城,不仅指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边城”的“边”这个字,我觉得...... 师:好的,推敲了,这个“边”字怎么理解?
生:就是说这个古朴人性已经慢慢消失了,慢慢地就看不见了,沈从文感觉有点失落。 师:我们从这篇文章看到了后面的人,那作者想要干什么?
生:呼吁大家保留一些美好的东西。
师:我觉得这个还词语可以改改,“呼吁”好像还不是特别符合这篇文章所表现一种感觉, 当然我们确实是“呼吁”这个词语,如果符合作者的这种笔调的话,确实有这个意思:不要丢了,他想要多留住一些美好,多留住一种淳朴之心,多留一些人性中的美,当然也包括自然的美。我又打断你了,是老师不好。那这个“边”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还可以看出......
师:我觉得你已经说的很好了,好像这道题好像大家都意识到了,好像也不必再去做了。先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去整理的对吧,跟我们以后的写作有关系,第一部分还是用文字,你不要展开,就关联处,你找到有几处就写几处。刚刚李仪玲已经为我们回答了第二道题,我觉得很好,先是从“边”入手,从地理环境上看,它是实词。那么从时间文化上去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背影,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个世界,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感受城市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其实他所写的茶峒也不是他的故乡,是哪里啊?
师:他的故乡在凤凰,但是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为不是写纪实,它是小说,是有所改编的,茶峒是更加偏远的一个地方。按照作者自己想说的,沈从文在一篇文章写道,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可以说《边城》是理想化的一部作品,寄托了沈从文一种理想化的世界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这么一部小说。我们从昨天的视频当中知道,他已经看到这种他所期待的风气的一种没落,所以他想通过小说把它留住,并且把它呈现出,让更多的人感觉到,尽可能唤醒人性当中美好的东西。好,我们还有一点时间,趁我们还有记忆的时候再把它整理下第一章和第十三章的关联,我们把这些零零碎碎的勾连整理一下,以后我们写作当中也要注意前后逻辑关系的一种照应,不管写什么都是这样,小说是这样,如果我们说议论文、散文也是这样。好,看你能整理出多少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