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程教学实录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课程教学实录,欢迎大家分享。 《背影》课程教学实录 1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
《背影》课程教学实录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课程教学实录,欢迎大家分享。
《背影》课程教学实录 1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前天晚上我们对《背影》进行了课前学习。我们学习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的学习。我们现在是课堂学习,之后还有课后的学习。请同学们回顾下之前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疑惑?都可以分享!我们要探知未知领域,请大家积极发言。
生1:作者有句话莫名其妙:“我现在想想,那是真是太聪明了。”为什么作者这样说?
师:很好。我们把这个问题先放放,待会解决。
生2:父亲写到身体平安,但是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二者互相矛盾。
师:大去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快死了。
师:前面说平安,后面说离死不远,矛盾的,是解决的问题之一。
生3:不知何时再能相见,本来和父亲关系不好,现在又想见,为什么?
师:非常好的问题,有疑惑我们就要解开疑惑,还有没有?
生4:“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怎么理解?
师: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
生5:在安慰儿子。学会坚强,师:很好,我们要学会坚强,不只是在学习中。
生6:有朋友约出去游逛,勾留了一日,作者却和朋友去游逛,没有陪家人,说明作者不想接受父亲,为什么作者不接受父亲?
师:是不接受父亲吗?
生7:是和父亲的关系有些僵硬。
师:好,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生8:文章的题目是《背影》,为什么写的是背影而不是其他地方?
师:问得好,为什么不写其他地方?总得写一个部位,哪个部位都可以。一般我们写人物都要写什么?如果写父亲会写父亲哪方面的特点?
生9:外貌和体质。
师:写了是为什么突出什么?能不能写成了别人的父亲?
生:突出特点。
师:选最具有特点的地方写,可能对朱自清而言,父亲的背影是最具代表性的。
生10:前面说和父亲关心不好,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海中,却流泪了?
师:这个问题也值得深思?还有问题吗?
生11:父亲和我关系僵硬,为何踌躇了一会儿还是要和我一起去?
师:在文章里找一找,应该有句子能够回答。
生11:怕茶房不细心。
师:对。是他自己的儿子,他不放心,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上下文找答案。
生12:文章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见二年有余了,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我们一般最难忘记的都是一个人的正面。
师:哦,这个问题和刚刚有个同学说的一样,反复说这个问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很重要。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着手,大家想想看到背影能不能立马认出他?
生齐答:不能。
师:在什么位置才能看到背影?
生齐答:在背面。
师:哦,在背面,很好。也就是说背影所在的那个人在离开,他是离开,我们这样理解背影的话,它就是离别之象,是能够承受离别的意象。(在黑板上书写“离别”)那这样的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父亲?
生13:这是一个离别的父亲,越离越远。
师: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那么离别越来越远,主要是什么距离?(生默然。)从这里到门口是一种什么距离?
生齐答:空间距离。
师:但是还有一种距离叫做——?
生齐答:时间距离。
师:很好,时间距离。请大家在文章找一找还有没有写到时间距离的。
生14:最后一段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和第一段的第一句,两年余了。
师:回答得很好,未来还有一段时间不见,那么大家觉得时间距离重要还是空间距离重要呢?
生齐答:时间距离。
师:很好。我们暂时将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去探索它。我们继续围绕着背影来讲。我们去找一找文章提到了多少次背影?
生15:四次。
师:分别是?
生15:第一次是第一段,第二次是在第五段,我看到他的背影,泪很快流了下来,第三次是我看到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便进来坐下,第四次第六点青布棉袍的背影。
师:好,他讲了四次背影,文章提到的还有没有?文章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同学看看,标题是不是文章的一部分,加上标题一共有五次,文章的标题很重要。我们先把标题放放,看看第一次背影,请同学读一下第一次相关的文段。
生16:(生朗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都写到了背影,写出了对父亲背影的难忘,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师:很好,让你读一下,你连感悟也一起说了,非常好,而且把后面也讲了。我们给第一处的背影起一个小标题,叫“……的背影”?文中有原词,我们稍微整理一下。
生齐答:难忘的背影
师:大家都找到了文中的原词,很好,这个背影是两年前的背影,现在想起来的,表达的是一种思念之情。那我们现在来看看第二处。
生17:第五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里写出了我对父亲的不舍,但又不敢说出口,强忍着泪水憋着的情感。
师:好,强忍着泪水,其他同学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情感?
生18:我觉得作者从这里看出了父亲的艰辛和苦难,让人有一种淡淡地心酸。
师:有一种淡淡的心酸,好。在众多背影中大家看看这次背影是不是写得最详细呢?
生齐答:是。
师:,那么我们就对这次背影做详细一点的学习。请同学们齐读下这段,看看父亲背影的所体现的父亲的具体形象。“我看见……”起。
生大声齐读。同时投影仪展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师:我们这段文字除了写背影,还写了什么?
生19:这里还写到了父亲的穿着,还有最后一段也写了青布棉袍的背影。
师:我们现在只看这个部分。除了外貌还写了——?
生19:还写了动作很艰难。
师:好,还写了动作,我们先看看外貌,外貌是怎么样的?来,你读读。
生20:“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师:外貌描写看到了什么?
生20:衣物。
师:我们看到衣服都是灰色的,不亮丽,和人物的什么相适应?
生21:性格。
师:好,和性格特征相适应。我们知道背影在开头呈现的部分是父亲处境艰难,祖母去世了,家里非常惨淡,这个时候父亲有没有心情打扮自己?
生齐答:没有。
师: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要注意符合人物的性格,还有符合人物的心情和处境。好了,我们有同学说里面有动作描写,现在我们来把动词找一找。找到的同学举手。
生22:“蹒跚”“探”“爬”“缩”“倾”“攀”“走”“穿”。
师:好,大家想想蹒跚是什么意思?我们再看看蹒跚后面有一个字是“地”,这是一个动词吗?“蹒跚”不是一个动词,只是在修饰,所以蹒跚不是一个动词。那么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学会准确的选动词,比如我们讲一个动词。穿过能不能改成走过?或者飞快地走过?
生23:不行。
师:为什么?
生23:因为文中说父亲有点胖。
师:哦,父亲有点胖,除了胖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23:父亲有点儿老。
生24:不老吧?
师:究竟老不老呢?我简要补充一下:作者写文章时父亲已经48岁了,已经有点儿上年纪了。我还告诉大家,老不只是年龄上的老。历史上有个叫伍子胥的因为悲愤愁苦而一夜头发全白了,所以人老是和心情相关。那时父亲心情好吗?
生24:不好。母亲去世,工作丢了,还欠一笔钱。
师:是的。所以这个时候他的心情不好,对他来说是打击。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一个年老体衰的人。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符合人物的心情,以及他此时此刻的处境,这样才能写好文章,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这样去思考。我们来看这些动词,写出了一个怎么样的'父亲?
生24:爱孩子,不是在言语上,而是在行为上。
生25:关心家庭,关心我,经常为家里的事情操心。
师:这个同学联系到后面去了,家庭琐事太多,容易发怒。还有吗?
生26:父亲爱儿子,不怎么用语言表现出来。
师:年迈的,体弱的,心情极差的,还为孩子着想的父亲。我们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师:刚刚有同学问为什么流泪,现在懂了吗?这是一种理解。现在看来,我对父亲理解了。那么,这次的背影,我们起一个小标题,可以叫“……的背影”?
生26:艰辛的背影。
师:很好,艰辛的背影,很准确。现在我们看看下一次背影。
这一次还是有具体的描写,我们齐读一下。
生齐读,同时投影仪展示: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师:我们看看这一次背影和上一次有什么差别,上次的背影几乎都是看得到的,写得也很细。现在的背影是混入人群中看不到了。我们看作者在文中用的是“找不着了”,看不到和找不到有什么差别?“找”是怎么看的?
生27:看是随便看,找是很认真很仔细地用目光找。
师:“找”是仔细寻找,那么我们看到“找”体现出了对父亲的什么?
生28:理解父亲,开始寻找父亲的去向。
师:这是一种远去的背影,情感上就是一种消失的背影,消失就是看不到了,不舍与难过。那么这次背影我们给一个小标题的话,可以叫做“……的背影”?
生齐回答:消失的背影。
师:很好,很准确。接下来我们看看最后一次背影。请同学来读一读。
生29: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师:这次的背影是什么样的背影?是回忆时浮现出来的,还是要表达一种思念,这是泪光中的背影,如果给一个小标题,可以叫“……的背影”?
生30:牵挂的背影。
师:很好。综合这些背影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五次出现的背影,可能成为文章的线索;背影还有很多含义,有不同的情感,能够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的主题。
这些背影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呈现的:1917年父亲送我去车站,艰辛的背影;然后是消失的背影;然后是读信时牵挂的背影;最后是写文章时,最难忘的背影。
那么依次呈现给作者的感情是这样的:对年老体衰的父亲的感伤,这是艰辛的背影;对远去的父亲的不舍,是消失的背影;对久不见的父亲的牵挂与愧疚,是牵挂的背影。(投影展示)
投影:
前面同学提到“我开头为何不理解父亲”的问题。现在请大家看投影: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作者抓住最能展现父亲形象、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父亲的背影来写,我们也提到了一些问题并做了解答。
投影:
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好——不好——和解
1、开头第一段和结尾的“不见”,不见说明不仅没有相见,更是见不到,不愿相见。
2、结尾一段“家庭琐屑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师:现在“我”有了孩子,知道了做父亲的艰辛,父亲衰老了,担心子欲养而亲不待。朱自清最后放下对错,选择了宽容,珍惜亲情。
我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到:第一,少去辨析对错;第二,尊重父亲;第三,珍惜亲情。好了,今天学到这个地方,感谢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继续对这篇文章就行探究,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背影》课程教学实录 2
一、 导入
师:经常听到小朋友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听到有人把这首歌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来唱,确实,在生活中,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亲更深沉,含蓄而使你感受不到,其实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得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章《背影》。
师:朱自清其人、其文,同学们已经不陌生了,请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生: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荷塘月色》《绿》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是的,上学期我们就已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对《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今天的学习同样会给同学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 整体感知:
师:这篇文章的课题是《背影》,那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到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请思考这些问题,朗读过程中如有生字词,请划出来,并查字典解决。
生:纷纷朗读课文,边读边作标记(约五分钟)。 五分钟后 师:读完课文,刚才的思考题已经解决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生1:这篇课文一共三次提到背影,第一次是在文章的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是在父亲给我买桔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在父亲和我分别时我看到的背影。
生2:一共有四次,除了刚才说的三次外,在文章最后一段,也提到了父亲的背影"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师:对,你看书更仔细。确实,这篇文章一共四次提到背影,而且,注意是提到"背影",每一次背影的提及是不完全一样的,请同学们再用简洁的几个字概括一下。
生1:第一次:想背影 生2:第二次:看背影 生(七嘴八舌)第三次:别背影,第四次:思背影 师:概括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围绕"背影",通过细小的具体的事情来写背影的,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发现,哪一次的背影写得更具体。
生(异口同声):第二次的背影 师:那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第二次的背影,请一位同学来把第6小节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思考:(1)请用横线划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2)为什么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
生: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师:将你们所划出的具体描写背影的句子齐读一遍,然后根据文中的描写用你的学习用品模拟出父亲去买桔子的路线,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生:学习小组模拟、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边模拟边介绍
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我们小组用笔袋当用月台,用两支铅笔作为铁路,父亲在给我买桔子的时候,先从这边月台慢慢探身下去,再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然后去买桔子。
生:我们小组还有补充,就是从这边月台探身下去,再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文中有很具体的描写,是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然后身子向左边微倾,然后再爬上去,从这些爬月台的描写,更能看出父亲买桔子的艰难。
师:第二小组同学模拟介绍的更具体,更形象,说明同学们已经深入理解课文了,确实,父亲的行动更令我们关注,"探"、"缩"、"倾"这些动作能体现出父亲买桔子的艰难,由此,你们能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
生1: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2:父亲给儿子买桔子的行为倾注了分别时的深沉的爱。
师:正是这样,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的独特发现,选择了"背影"最佳表现角度,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显出了父爱的'深沉,博大,他的行为是这样的,父亲的语言更具朴实、简洁,请找出文中父亲的语言,仔细揣摩他的深意。
生:"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生2: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生3:进去吧,里边没人
生4:这些话反映了父亲对我的安慰,比如说第一句话,其次,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心,我已经是20岁的人了,但父亲还把我当成小孩子,帮我买桔子,叮嘱着我,牵挂着我,从这些话中都能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有道理,能深刻地领会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那么,文中的儿子理解了吗?,儿子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和领悟的呢?
生:儿子的几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
三、布置作业
生活中,岂止是母爱,父亲,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得珍贵,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写出你的亲情之爱,450字左右。
《背影》课程教学实录 3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a。你知道了些什么?
b.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我知道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师:哪四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师:他说的怎么样?生:很好
师:哪位同学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生1:我觉得文中的父亲很慈爱
生2: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3: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4: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
生5:我觉得文章特别令人感动
师:同学们知道的挺多,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对这篇文章,你还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吗?(点击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思考问题是否有价值。
学生合作讨论,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巡视,收集问题,在实物投影仪上展出。
问题举例:
1、 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特定的角度?
2、 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 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
4、 文章写父亲的背影放在什么样的特定环境中?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6、 父亲买橘子那样费劲,为什么还坚持自己去,不让儿子去?
7、 文章为什么把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写的那么详细?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所提问题很有思考价值。老师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多与“背影”有关,我们就从“背影”入手分析,好吗?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为什么要详写父亲的背影?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请大家紧靠这些问题,再看课文,深入探讨。
学生分小组继续探讨。
全班交流
生1:文章以“背影”为题,是因为“背影”是文章的线索。
生2:还因为父亲的“背影”感人至深,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文中哪一次背影写得最详细?
生:望父买橘的背影
师:哪位同学能找出描写父亲买橘背影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点名学生朗读,找出后全班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
生1: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
生2: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生3:这是一个凝铸着父爱深情的背影
师:为什么背影凝铸着父亲的深情呢?你能结合词句具体说说吗?
生4:“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蹒跚”表明父亲腿脚不灵便,还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很不容易。
生5:我认为“慢慢探身下去”中的“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
生6: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爬”、“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段描写除了写父亲的动作,还写了什么?
生:衣着
师:结合文章的内容,你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吗?
生1: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师:你能联系前文的内容来理解,很好。
生2: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师:你读书很仔细,真的不错
生3:父亲的衣着描写里还有两个“黑”字,那是因为祖母去世,家中光景惨淡,祸不单行。父亲的心情是沉重压抑的。
师: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背影写得这么详细了吗?
生:背影真切地体现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是父爱的缩影,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师:你总结得很好,背影浓缩着父爱深情。儿子看了父亲的背影,有何反应呢?
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师: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谁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遍?老师给他配点音乐。
一生配乐朗读(生鼓掌)评点
名家范读(师放录音)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这么感人,可作者的语言有华丽的辞藻、有生动的修辞吗?
生:没有,语言朴实,但特别感人。
师: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朴实而感人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并作点简要的分析吗?
生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怕我太伤心给我的宽慰。
生2: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父亲细心的照顾我,不辞辛劳。
生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怕我路上口渴,为我想得很周到。
生4: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考虑再三,还是放心不下我,决定亲自送我。
生5: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父亲的背影刻在我心里,我对他有着深切的思念。
师:文章正是运用朴实的语言,展现父子间的深厚情意。(师小结,板书)
背影父子深情流泪
师: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想一想吧!谁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呢?
生:讲述感人的故事(教师放《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
师:参与讲亲情故事(有学生眼含泪水,有人小声低泣)
师: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四、自由实践,把这节课的收获加以整理
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发现?
生1:我懂得了父爱的伟大。
生2:我知道了一些日常小事,看似很平淡,但细细体会,能感觉父母对我的爱。
生3:写文章要详写那些最能突出中心的细节。
生4:文章的语言不一定要辞藻华丽,朴实的语言也能写得很动情,很感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背影》,感悟了亲情。让我们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回报它,最后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父亲》再次品味亲情,读懂父爱。
下课!
《背影》课程教学实录 4
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我颇为欣赏,我们一起来看看。)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吗?)
生1:儿子对爸爸的看法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是他思想逐渐成熟的历程。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感情的聚焦点,来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讲授新课:
一、感知课文
(欣赏多媒体朗读视频《背影》,对课文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
(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还有父亲很疼爱我。
生3: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4: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5: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但很感人。
生6:文章总共提到了三次背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
(师:哪三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7: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
生8:我补充,应该有四次,第四次是最后,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师:对,你看书更仔细。那谁能告诉我们作者大致思路是怎样的呢?)
生9:我认为,作者是按照回忆背影——刻画背影——思念背影的思路来写的。
(师:看来你对文章的结构已经理解很清晰了。)
二、讨论探究
(师:大家说得很完整,也很有自己的见解。现在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修饰的定语,来谈谈你对不同背景下的背影的理解。) (学生同桌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热烈,气氛活跃,那下面我们就来交流分享一下大家讨论的成果。)
生10: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师:你说得很好。那我们可以说本文开篇属于我们作文教学中讲过的哪种形式的开头?)
生11:设置悬念式。
(师:很好。还有什么其它见解吗?)
生12:我认为“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全文的线索,所以说点题的“背影”。
(师:从文章的线索与主题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不无道理。)
生13:我想给第二次出现的“背影”加以“望父买橘”的定语。
(师:这是从概括文章内容的角度来思考的,很恰当。而且可以看出你对第二次背影印象更为深刻,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生13:因为这次描写得最详细最感人,把父亲的举动描述得一清二楚,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父亲对作者的爱。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一幅画面吧。) (学生朗读该部分)
(现在我们来分析文章透露的内涵,注意抓住关键字词。)
生14:文中写到父亲的穿的是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说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黑色往往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生15:看得出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所以走路蹒跚。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生16:父亲爬月台动作最详细,用的字也很准确,“探”、“攀”、“缩”、“倾”,写出了父亲步履艰难,更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我想请同学来模拟表演、体会一下。)(学生表演爬月台画面,力求逼真,体现动词)
( “探”,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师:你们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吗?)
生17:因为这次背影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关爱,分别时给儿子买桔子的行为倾注了他所有的爱。这是一个令所有儿女都感动的“背影”,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师:不仅父亲的举动是令人感动的,他的语言更是简洁朴实,流露真情,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生18:“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怕儿子担心,强压自己的伤心宽慰他。
生19:“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进去吧,里边没人”,看得出父亲对“我”很关心,很体贴。
(师:极平凡的日常絮语,包含着多少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好,还有什么体会吗?)
生18:我觉得这还是个“伟大”的背影。父亲是伟大的,父爱是伟大的,所以父亲留给“我”的背影也是伟大的。
(师:不错,父爱如“冰山”,虽然露出水面能看见的只有那么少,但却储存着大量的水资源。它同母爱一样,是发自内心的最无私、最深沉的爱!更何况,这还不是平时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我们看看,当时父亲所处的境况是怎样的?) (学生找到相关段落,朗读)
生19:当时是“祸不单行”,奔丧、失业、典卖、借钱,光景惨淡。
(师:是啊,在这样千难万苦的逆境下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在平时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他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都凝聚在离别时的举动中,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呢?你们看,文中也写到了“我”的多次流泪,分析一下,每次感情有何不同?)
生20:“我”从背影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疼爱,万分感动,所以忍不住流泪。
生21:我觉得除了深深感动外,“我”还有后悔和遗憾,因为当年没有很好地理解父爱,还产生“暗笑他的‘迂’”等不应有的心理,所以一旦事过多年理解体会之后,才有了深深的自责之意,忍不住伤感悔恨地流下眼泪。
(师:不错,看得出你阅读课文时真正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加以体会了,见解深刻!作者构思新颖,没有选取平时常见的面部刻画,而是选择了“背影”这一独特的表现角度,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真切细腻地表现了出来,也显出了父爱的深沉,博大。)
三、拓展迁移
(师:世间的爱有万千种,惟有父母的爱最为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请谈谈你眼中父母对你的爱是如何表现的。)(放动画《懂你》为背影音乐)
(学生思考,写作,当堂交流)
生22:我的母亲操劳奔波,含辛茹苦,整天为我忙这忙那,为我煮最爱吃的菜肴,为我买最心爱的衣裙;我生病时,她会端茶送水,日夜看护;我远行时,她会买好车票,一路叮咛,买各种各样好吃的,当然也包括橘子……对我们充满了关怀和爱,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宁愿自己过得苦一些、累一些,只希望我能够幸福、快乐。她总是无私奉献,默默地把一颗火热的心都给了我,却从不计较回报。可是,我却常常对她的爱熟视无睹,常常把这些爱当作是我应得的。而如今看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我深感后悔遗憾,在这我想真诚地对母亲说一声:“我最亲爱的妈妈,女儿爱你!”
生23:十三年来,我在父母的呵护、陪伴下渐渐成长。因为有了这种爱,数九寒冬我会感受阵阵温暖,炎炎盛夏我能感到丝丝清凉……每次离家时,父母那一句句朴实而真挚的叮咛成了我最珍贵的行囊,虽然曾经渴望离开他们的“保护”会自由自在,虽然曾经觉得他们“路上小心”、“当心着凉”之类话有些罗嗦,但是,我现在已经长大懂事了,我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真挚,懂得了感激,懂得了亲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它是发自内心的、人世间最美丽的感情。
(师:亲情是一把结实的伞,你有困难了,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一碗热气腾腾的汤,你冷了,为你抵御严寒;亲情是一把舒服的椅子,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亲情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 亲情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
四、作业布置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表示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予感激,哪怕是给父母夹次菜,倒杯水,道声辛苦……好吗?)
附教后感:本节课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不流于形式。学生读,表演训练了学生的胆量,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强烈的表现欲。学生在谈体会的交流中将文章的主题理解更透彻,体会更深刻,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着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的拓展迁移让学生对父母之爱感受深刻,使课文的学习不局限于单纯的文本学习,而是有意识地延伸向生活。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