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分裂的历史典故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历史典故 北魏 分裂

管理员

摘要:

北魏的分裂的历史典故  北魏分裂之战,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次年正月结束。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际,两派势力间相互争夺的发动战争。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北魏的分裂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北魏的分裂的历史典故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曾经两次调动大军攻打南齐……

北魏的分裂的历史典故

  北魏分裂之战,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次年正月结束。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际,两派势力间相互争夺的发动战争。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北魏的分裂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北魏的分裂的历史典故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曾经两次调动大军攻打南齐。由于南齐军民的抵抗,没有胜利。公元499年,南齐派兵攻打北魏。魏孝文帝带病抵抗,打退了齐兵。不久,孝文帝也病死了。

  魏孝文帝死后,魏宣武帝元恪继位,北魏又开始衰落。到了魏孝明帝即位,因为年纪太小,由他母亲胡太后临朝。胡太后是个专横奢侈的人。她相信佛教,认为佛法能减轻她的罪过。她在皇宫旁边造起一座气势宏伟的永宁寺。寺里供奉的佛像有用金子塑的,也有用白玉雕的,高的一座有一丈八尺。寺的旁边又建造了一座九十丈高的九层宝塔。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风吹动塔上的铃,发出的声音,十里以外都听得到。寺里有一千间僧房,都用珠玉锦绣装饰,叫人看了眼花缭乱。据说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像这样华丽的寺院,还从来没有过。

  北魏的统治者,还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凿石窟,建造佛像。在建都洛阳之前,他们花了三十多年时间,左云冈(在今山西大同市武周山)开凿大批石窟,有大小佛像十万尊以上。从宣武帝到胡太后,又在洛阳伊阙的龙门山开凿石窟,建造佛龛(音kān)。前前后后开凿了二十四年,花了八十多万人工。这些石窟和佛像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高度的雕塑艺术水平,但它也大大加重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负担。

  由于北魏以前几代国力强盛,统治阶级搜刮了不少财富,有一次,胡太后偶然到库房去看,发现那里积累的绫罗绸缎多得用不完。就想出一个主意,下命令叫贵族大臣都到库房里来,把绫罗赏赐给他们。她规定各人凭自己的力气,拿得动多少就拿多少。这批贵族大臣是些贪得无厌的家伙,吵吵嚷嚷地都想多拿一些。可是,他们平时养尊处优,哪里拿得动许多绢匹。尚书令李崇,章武王元融两个人各背了一叠绢,累得汗流浃背,刚迈开两步,就连人带绢跌倒在地上。李崇伤了腰,元融别了腿胫,都躺在地上哼哼唧唧叫疼。

  胡太后看了,派人把他们两人背上的绢匹全夺了下来。两个大臣偷鸡不着蚀把米,一个揉着腰眼,一个拐着腿,一步一拐空手出了宫门。宫里宫外的人看见了,都笑得前俯后仰。

  有胡太后带头,下面的贵族豪门,也互相比阔气。

  西晋时代不是有大富豪石崇吗?北魏的河间王元琛(音chēn),也要学石崇的样儿。他特地邀请贵族、大臣到他家宴会,宴席上用的食器,有水晶杯,玛瑙碗,都精巧华丽得出奇。元琛还请大家参观他的堆满金银绸缎的仓库。后来大家到他家的马厩一看,发现喂马的食槽也是用银子打的。

  元琛一面领着大家看,一面对章武王元融说:“大家都说晋朝的石崇富。我不恨自己见不到石崇,只可惜石崇没有见到我。”

  元融从元琛家里回来,觉得自己比不上元琛家富,懊恼得三天没有起床。

  北魏的皇室贵族这样穷奢极侈,当然得向百姓穷凶极恶地搜刮。人民忍受不住,终于起来反抗了。

  那时候,北魏在北方边境设立了六个镇,派了将士防守。公元523年,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的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是姓)首先带领兵士杀死镇将,发动起义。其他五个镇的兵士也纷纷响应。反对北魏的起义势力越来越大。由于北魏勾结北方的柔然族人共同镇压,六镇兵士的起义失贩了。

  北魏政府为了防止六镇兵民的反抗,把起义失败的六镇兵士二十多万人都押送到冀州、定州、瀛州(治所都在今河北)。这些兵士哪里肯受魏朝的奴役,在冀州,又燃烧起起义的火焰。鲜卑族的葛荣率领起义军,进攻瀛州。北魏政府派章武王元融为大司马,广阳王元深(中元琛是两个人)为大都督,发动大军镇压。

  那些只知吃喝玩乐的贵族哪里会打仗。葛荣起义军到了博野镇(今河北省中部),就派出一支轻骑兵偷袭元融的大营。元融没有防备,被起义军杀了。元深听到元融被杀,退到定州,也被葛荣的骑兵俘虏了。

  葛荣把各路起义兵士都合在一起,号称百万,准备向洛阳进军,声势浩大。这时候,秀容(在今山西省)有个部落酋长尔朱荣,手下有八千强悍的骑兵,专门和农民军作对。北魏孝明帝就利用尔朱荣的兵力来对付葛荣。

  葛荣认为尔朱荣人马少,容易对付。他把兵士在几十里的阵地上散开,准备围捕尔朱荣。想不到尔朱荣把兵埋伏在山谷里,发动精兵突击,把葛荣的兵士冲散,再前后夹击。起义军遭到失败,葛荣本人也被杀害了。

  葛荣起义失败后,北魏内部也发生大乱。尔朱荣和胡太后、孝明帝在内乱中互相残杀。最后北魏的实权,落在两员大将高欢和宇文泰手里。公元534年,北魏的孝武帝逃到长安投靠宇文泰。第二年,宇文泰杀了孝武帝,另立文帝;高欢另立魏孝静帝,迁都邺城。从那时候起,北魏就分裂成两个朝廷。历史上把建都在长安的叫西魏,建都在邺城的叫东魏。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历史典故

  北魏孝文帝是一代贤明的君主,我们都知道孝文帝最大的成就就是汉化改革了,之后有助于民族之间的大融合,那么在汉化改革中迁都洛阳是比较重大的举措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北魏孝文帝迁都。

  为了方便和汉族的沟通,以及学习汉族的文化,孝文帝一直有想要迁都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在当时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决定,想要真正的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鲜卑族的人数也是比较多的,想要迁都就意味着很多的人是需要背井离乡的。

  之后孝文帝提出了这样的想法,但是遭到了大臣们的极力反对的。之后孝文帝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借着出兵攻打齐国的名义,实施迁都的举措。之后孝文帝亲自率兵南下,正好天气的帮助,导致这一路走的是十分的艰辛的,之后到了洛阳之后,孝文帝看见士兵们都比较的疲惫就说我们就在这边定都吧,已经走了这样远了,再回去是不实际的,大家也是比较疲惫的,所以就答应了。

  之后在洛阳安顿好了之后,派人把原来的王孙贵族也迁过来,但是其中孝文帝的儿子比较的反对,至此孝文帝做了严格的处理,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进行反对了,所以孝文帝迁都洛阳还是比较聪明的。

  孝文帝不仅在政策上面是比较果断的,而且孝文帝本身就是一位孝子,这也是他孝文帝称号的由来。为了拯救自己的父亲能够舍弃自己的性命,所以他身上的美德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这就是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典故。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

  历代的皇帝能够被后人记住最大的原因是自己在位的时候所推行的政策是不是对百姓有利的,其中孝文帝汉化改革对之后的民族大融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今天就来评价北魏孝文帝。

  当时的局势是比交复杂的,吏治混乱,朝廷的财政支出也有很大的困难,尤其是经常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威胁,所以在这样的局势中孝文帝选择了汉化改革。主要的内容主要是:首先需要改革吏治,通俗点说就是制定一系列的俸禄的管理办法,这样是能够从根本上面改变贪污的现象的。因为在改革之前,所有的官吏朝廷是不会发俸禄给他们的,那么他们主要是从当地的百姓中进行剥夺和搜刮。所以朝廷能够定时的发俸禄给他们,那么有些官吏就不会剥夺百姓的,百姓的生活也会得到一定的改善的。

  其次,当时的百姓都是靠着土地农活生活的,所以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有一项是均田制,就是暗按照既定的人口进行分配土地,这样一方面既能够帮助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另外一方面就是能够定时的向朝廷提供一定的赋税,所谓是一举两得的政策。

  最后,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样的目的就是能够加强对于中原的控制,之前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比较恶劣的,不利于农作物的存活,迁都洛阳这边的环境是比较湿润的,不像山西那边干燥。

  从上面评价北魏孝文帝我们是可以看出孝文帝是一个比较贤明的君主,当时为了自己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很大胆的改革,这是一般人没有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