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鼎现·春月》刘辰翁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宝鼎 宋词

管理员

摘要:

《宝鼎现春月》刘辰翁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宝鼎现春月》是宋末词人刘辰翁的作品,作于南宋沦亡二十年后。此词抚今追昔,以过往繁华来比照残酷现实,记录了家国荡覆的危苦悲情,表现出以词存史纪事的创作精神。全词分三叠。首叠写汴京灯节盛况;二叠写汴京父老暗伤亡……

《宝鼎现·春月》刘辰翁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宝鼎现·春月》是宋末词人刘辰翁的作品,作于南宋沦亡二十年后。此词抚今追昔,以过往繁华来比照残酷现实,记录了家国荡覆的危苦悲情,表现出以词存史纪事的创作精神。全词分三叠。首叠写汴京灯节盛况;二叠写汴京父老暗伤亡国之痛;三叠写现实社会,表现作者每时每刻对故国的真挚情感。三叠内容内在逻辑性强,结构错落有致,自然贴切,极其亲切地表达了南宋遗民的心情。

  作品原文

  宝鼎现·春月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动、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作品注释

  ⑴宝鼎现:又名“三段子”等。分三段,一百五十七字或一百五十八字,仄韵格。它属于三叠的长调。

  ⑵红妆:指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称。

  ⑶穿市:在街道上穿行。

  ⑷习习:形容香气盈盈的样子。香尘: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莲步:旧指美女的脚步。

  ⑸彩鸾:指出游的美人。

  ⑹金吾:执金吾,古代在京城执行治安任务的军人。呵醉:指醉酒后执行任务,大声喝斥。

  ⑺辇(niǎn)路:天子车驾所经的道路。喧阗(tián):喧哗,热闹。

  ⑻念奴:本是唐天宝中名娼,此借用以说明唱技之精。

  ⑼宣和:宋徽宗赵佶的最后一个年号。

  ⑽抱铜仙清泪如水:此句运用金铜仙人的典故。魏明帝时诏宫官牵牛西取汉武帝时所造的铜人,铜人竟潸然泪下,用这典故寄寓作者亡国之痛。

  ⑾滉漾(huàngyàng):形容广阔无涯。邸第:达官贵族的府第。

  ⑿绮(qǐ):有文彩的丝织品。

  ⒀月浸葡萄十里:月光泻在十里西湖上,现出葡萄般的`深绿色。

  ⒁菱花:指菱花镜。亦泛指镜。

  ⒂竹马: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

  ⒃三千乐指:宋时旧例,教坊乐队由三百人组成,一人十指,故称“三千乐指”。

  ⒄拥髻(jì):谓捧持发髻,话旧生哀。

  ⒅鲛(jiāo)珠:神话传说中鲛人泪珠所化的珍珠,此指眼泪。

  ⒆霓裳(nícháng):《霓裳羽衣曲》与《霓裳羽衣舞》的略称。

  作品译文

  红妆盛艳的佳丽骑马游春,踏着婆娑的月影,高竿上彩旗如林,在闹市华街穿游追寻。迤逦的楼台歌舞一眼望不尽,随着丽人们秀足莲步带起了脂香弥漫的微尘。幽婉欲断的箫音,呼唤着彩鸢期约归去,今夜不用怕执金吾的呵禁。皇帝车辇正从大路驶过,闹市的喧哗暂时静息,只听歌女们欢歌四起。

  宣和年间的繁华旧事父老们还有记忆,北宋沦亡了,抱着金铜仙人,如流水般洒落清冷的泪滴。南宋承平,又能环顾临安城沙河塘的繁华美丽。河面上灯烛倒映,明光闪烁是连绵不断的宅邸。帘影忽儿凝定,又忽儿散开化成一片彩锦,灯光灿灿的涟漪。月色浸润着西湖的十里深碧。看那些往来游春的神仙般的美女和才子,谁肯将菱花镜儿打碎,亲人分离?

  令人断肠悲凄呵那些骑着竹马嬉戏的小儿女,空自听说大宋宫廷的盛大乐队拥有三百乐伎,久久地期待,春天不归来,待到春天归来时,人已昏昏欲睡,错过它的归期。又在灯前捧着发髻诉说往日的哀凄,暗暗坠下珍珠般的泪滴。即使当时亲眼看见《霓裳》乐舞的盛况,而今也是天上人间永相隔,犹如在梦里。

  创作背景

  据沈辰垣等编《历代诗余》载,这首词作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在宋亡近二十年后的元宵夜,刘辰翁感慨今昔,写下这首《宝鼎现》,寄托亡国哀思。

  作品鉴赏

  这首词分三段分别写北宋、南宋及作词当时的元宵节场景。因此形成强烈的对比,以现作者悼念恨怅之情。

  此词上阕写丁酉元夕灯市的热闹场景,暗示怀旧主旨。中阕开头直抒怀恋前朝之意。下阕写前朝遗民,暗地垂泪,缅怀往事,徒有天上人间之感,更使人无限伤悲。词意凄婉,韵味深长。在词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回忆宋代元宵节繁华、热闹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慨。

  一阕写北宋年间东京汴梁元宵灯节的盛况。着重写仕女的游乐,来衬托昔日的繁荣景象。旧时女子难得抛头露面,写她们的游乐也最能反映其时繁华喧闹的游众之乐。“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三句写贵妇盛妆出游,到处是香车宝马;官员或军人也出来巡行,街上旌旗遍布。这里略用诗句“南陌青丝骑,东邻红粉妆”(沈佺期《游夜》)及“牙旗穿夜市”(苏轼《上元夜》)的字面,化用自然,贴切无痕。

  接着便写市街楼台上的文艺表演,是“望不尽楼台歌舞”,台下则观众云集,美人过处,尘土也香气盈盈(“习习香尘莲步底”)。钟情怀春的青年男女在此良宵美景之中,恋爱时有发生。钟陵西山游帷观,每至中秋,游众甚多。大和末年,有一叫彩鸾的绝代女子和一前观中的书生相恋,结为夫妇。“箫声断,约彩鸾归去”即用此事来摹写男女恋爱情事。古代京城有执金吾(执金吾)禁夜制度,“唯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未怕金吾呵醉”写出元夕夜禁令不张,自由欢乐的氛围。紧接着“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一句,写在皇家车骑行经的道路(“辇路”)人声嘈杂,突然又鸦雀无声,原来是著名歌手开始演唱了。

  以上写北宋元夕,真给人以富贵奢华的感觉。之后“父老犹记宣和事”一句启下,转入南宋时代。

  南宋时,元夕的情景不能与先前盛时相比,但也有百来年的“承平”,因此南宋都城杭州元夜的情景,仍颇为值得怀念。沙河塘在杭州南五里,繁盛之时,笙歌不绝。故词中谓之“多丽”。然后词人写到月下西湖水的幽深和碧绿。

  方圆十里的金波形成一道奇丽景色,在湖船长堤上,士女如云,则构成另一种繁华景观。灯红酒绿之中,那些“神仙才子”,有没有人象南朝徐德言那样预料到将有国破家亡之祸,而预先将菱花镜打破,与妻子各执一半,以作他日团圆的凭证。“肯把菱花扑碎”一句,寓有词人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故在三阕一开始就是“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总收前面两段,发往事如烟,江山不再的感慨。入元以后,前朝遗老固然知道前朝故事(比如“三千乐指”这样的典故),而骑竹马的儿童,则只能从老人口中略知一二,可惜已无缘得见了。季节轮回依旧,人们依旧盼着春天,盼着元夕,但蒙古统治下,使元夕,不免萧条。

  “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于轻描淡写中写尽无限的哀愁。元宵是灯节,“红妆春骑”、“辇路喧阗”的热闹场面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已今非昔比。

  汉人与南人,只能对着室内孤灯,追忆旧事,泪湿襟巾。“灯前拥髻”诸句“顾视烛影,以手拥髻(愁苦状)凄然泣下,不胜其悲”(《飞燕外传》)语意。专写妇女的情态,与一阕形成鲜明对照。年青的人们因为生不逢辰,无缘窥见往日元夕盛况而“肠断”;而老人们呢,“便当日亲见《霓裳》”,又该如何?还不是春梦易醒,恨恨空余而已,“天上人间梦里”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语,辞气悲凉亡国之痛,跃然纸上。

  这首词颇具艺术特色,三叠的结构布局分别写出三个时代的元宵节场景,内在逻辑性强,结构错落有致,自然贴切,因为词人将回忆痛苦感慨种种情感糅合起来,所以极其亲切地表达了昔日遗民的心情。

  词牌简介

  宝鼎现,词牌名。始见康与之《顺庵乐府》。此调以康与之词为正格,以《须溪词》为变格。全词一百五十七字,分三段,前段四仄韵,中段五仄韵,后段五仄韵。

  作品格律

  上片: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中片:

  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父老犹记宣和事,

  仄平平、平仄平仄(韵)。

  抱铜仙、清泪如水。

  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还转盼沙河多丽。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滉漾明光连邸第,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帘影冻、散红光成绮。

  仄仄平平仄仄(韵)。

  月浸葡萄十里。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下片: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韵)。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

  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

  仄仄仄、平平仄仄(韵)。

  又说向灯前拥髻,

  仄仄平平仄(韵)。

  暗滴鲛珠坠。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韵)。

  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作者简介

  刘辰翁(1232—1297),宋末词人。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年时曾跟从理学家陆九渊学习,补太学生。景定进士。廷试对策时,因触犯贾似道,置于丙等。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入元不仕。其词承辛弃疾一派,为辛派词人“三刘”之一。风格遒劲绚烂。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又能诗文,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须溪记钞》,清人辑有《须溪集》。又有《须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