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想像 孩子对一切事物的特点、起源和目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问“雨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有白天和晚上?”这时,家长不必给孩子详细解释科学道理,只需要告诉他这些现象就可以了。比如,“下雨,小树和草就能长大了。”“白天亮,小朋友可以玩;……
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想像
孩子对一切事物的特点、起源和目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问“雨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有白天和晚上?”这时,家长不必给孩子详细解释科学道理,只需要告诉他这些现象就可以了。比如,“下雨,小树和草就能长大了。”“白天亮,小朋友可以玩;晚上黑,大家好睡觉。”可见,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还是有限的,因为他们往往只能注意到事物的一些方面,还不能进行有逻辑地思维。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其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也就是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像别人的观点。举个例子,如果你让一个孩子和一个玩具熊各坐在桌子的一边,桌上放一座房子的模型,当你拿出一些不同角度房子的照片,问孩子小熊看到什么时,大多数6岁的孩子一下会挑出和他自己所看到的画面一样的照片。显然,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角度作出判断,不能理解小熊的角度和自己是不一样的。不过,有些研究者发现,对于熟悉的场景,并且问题更容易让孩子理解时,幼儿是能够考虑到别人的观点的。比如,在桌子上放着有房子、树、池塘、草地的模型,让一个小入围着模型走,不时停下看风景,这时如果问孩子“小人看到了什么?”3岁的孩子也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皮亚杰还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不能理解的物质的“守恒”,也就是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后,物质的含量或性质保持不变。例如,孩子知道两只一样大的玻璃杯里装着一样多的水,当把其中一个杯子的水倒进一只新的高一些、
细一些的杯子里,水面升高了,这时,大多数3~4岁的孩子会说新杯子里的水多。他们只注意到杯子的高度。5~6岁的孩子虽同时注意到了杯子的高矮和粗细,但还不能确定这两者的关系。到8岁左右,孩子才能有把握地作出正确判断。对于数量和长度的理解也是如此,如果把堆在一起的纽扣分散摆放,孩子会认为纽扣变多了。把两支一样长的笔错开平行放置,孩子会认为其中一支更长一些。这说明幼儿的思维只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还不能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变化,也不会用同一性、补偿性和可逆性来理解事物的逻辑关系。
多数4岁以下的孩子不能按事物的功能和本质对事物进行分类。例如,他们会把猫和椅子归为一类,理由是猫喜欢坐在椅子上。在按颜色、形状分类时,会不断改变标准,一会儿按颜色排列,一会儿按形状归类。到6~7岁,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才逐渐发展起来。这个阶段的孩子也不能够按照物体的某个特征将它们按顺序排列,除非这个特征非常明显。比如,孩子不能按照长短顺序将铅笔排列整齐,但他可以挑出最长的和最短的铅笔。
幼儿还不能区分想像中的和现实中的事物,认为太阳会走路,觉得卡通人物和真的人一样有生命。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象征性游戏越发感兴趣,拿扫帚当马骑,拿筷子当枪使,和布娃娃办家家。孩子还常常会做噩梦,变得容易害怕,觉得故事里的大灰狼和怪物会跑出来。孩子还会害怕闪电、黑暗、水等自然现象,或是害怕身体受伤害。对危险适当的害怕有利于阻止孩子无畏的冒险,保护他们的安全。
但过于强烈的害怕会挫伤孩子探索世界的信心和能力,影响性格的发展。因此,家长要注意不要吓唬孩子,或对孩子的安全表现出过分的担忧,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家长情绪的暗示。对于已经出现的害怕,简单的鼓励有时并不奏效。家长可以针对原因作解释,让孩子相信不用害怕;或者改变环境,让孩子觉得安全,比如睡觉时开着灯,放轻柔的音乐。如果家长教会孩子对一些情况的应对方法,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控制局面,他的担忧和恐惧就会减轻。比如,孩子怕黑,家长可以教孩子开灯来改变环境,或者唱歌来调节情绪。孩子怕水不愿学游泳,可以先让他在脸盆里捏着鼻子闷水。不要强求孩子一下子克服害怕心理,或因此训斥孩子。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处在这个幻想年纪的孩子,经常把自己希望发生的或根本没有发生的事当作现实,讲给别人听,其实他们并不是刻意地吹牛或撒谎。“我们家有动物园。”“我爸爸带我去过北京。”有时孩子会编造故事。例如,孩子玩金鱼时弄死了一条,他告诉家长有一个坏人进来用刀杀了金鱼。这时候,父母不要因孩子“撒谎”而恼火,并急于实施惩罚,最好向孩子解释金鱼是怎么死的,没有什么坏人的存在。“金鱼是因为你拿到水外面活不了了,根本不是别人进来弄的。”不要追究孩子的错,告诉他该怎么做。这样,能够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想像、对和错,而不至造成孩子不必要的羞愧心理。
幼儿初期对概念掌握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很差的,他们只能掌握比较具体的实物的概念,而不易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性质概念、关系概念、道德概念。直到幼儿晚期,儿童才有可能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孩子更容易理解能亲眼看到、接触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东西。比如,孩子能明白两个苹果吃掉一个还剩一个,但搞不懂2-1=1。所以这时教他们单纯的数学为时尚早。幼儿对事物的概括能力有限,概括的内容贫乏,一个词只代表一个具体的东西或特点,而不是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到幼儿晚期,概括的内容才渐渐丰富。另外,幼儿概括的特征大多是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特点。而且概括往往不精确,有时过宽,有时过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