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鉴赏

时间:
管理员
分享
标签: 雪歌 判官 鉴赏 原文

管理员

摘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鉴赏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出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袭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鉴赏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出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袭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瑟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下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上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鉴赏

  翻席古卷,青铜饕餮,盘龙腾凤,饮一杯浊酒,波澜万顷,感慨万千。送一位故人,欲言又止,欲说还休……

  窗外,八月北风惹来漫天鹅黄,惹冻一池春水,北国一夜银装素裹,枝头也绽出梨花,细看,似花非花,似雪又非雪。

  素胚雕琢的玉壶,背釉色渲染,,玉般通透,斟一杯酒,敬与友人,一饮而尽,痛快!

  帘外北风挟细雪,湿了三丈帘幕,斜风更兼细雨,湿了窗外件件铁衣,将士持弓举号,凝目远方,十年军戒生活,驰骋沙场,纵横北疆,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唯有那份亲情在心底私藏,寂寞想家时,就用它来驱走身上的寒冷,融化脚下的坚冰,在心底暗暗承诺,打完这场仗,就马上回家。是的,马上回家……

  耳边传来乐声,似已被那大雪染白,锈哑回肠,是瑟琶?是胡琴?是羌笛?还是将士的怨声呢?或是或不是,让人说不清。或许,那便是乐声给人的'触感,丝润都让人把握不住,回味却让人猜它不透

  算来应是日暮,竟忘了此番相会的目的。大雪纷纷扬扬,辕门积雪,白皑皑的一片,红旗冻卷旗杆上,风挚亦不动。送君出轮台,无言相顾望。风雪声声无止意,走马步步深印迹。

  本欲作揖话别,怎料风声萧萧,漫天飞雪遮人眼,山回路转竟无了踪影,归时不见来时路,惟见马蹄行行处。也罢,也罢,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那雪,下得更大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鉴赏2

  岑参〔唐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

  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铠甲冻得难以穿上。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情形。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飞雪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激昂的战斗情绪。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中间两句为第二部分,描写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三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有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间,急缓相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天宝十三载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