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读后感1500字(精选10篇)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部言语中的心灵之路。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白说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说读后感1500字 篇1 借一双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欢央视主……
白说读后感1500字(精选10篇)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部言语中的心灵之路。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白说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说读后感1500字 篇1
借一双眼睛看世界,所以很喜欢央视主持人写的书,崔永元的《不过如此》、水均益的《益往无前》、柴静的《看见》……都在第一时间细细品读。最喜欢的主持人是白岩松,同样的新闻,经白岩松的嘴一说就非常走心,关键之处的反问总能引起观众的思考。因此,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白说》一发行,就通过三味书店订购了。
《白说》共分为“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五个部分二十余章,通过记录他15年来在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书中内容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每篇文章后都有一篇“自己的读后感”,增加了文章的丰富性;用与读者相同的身份,做进一步跨越时空的交流。
许中国梦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记得奥运前夕,小姑子在美国的老板来北京考察,到了北京世贸天阶,被鳞次栉比的顶级写字楼包围,欣赏着长250米宽30米的天幕上展示的中国实力,惊讶至极:“原来中国是这个样子的,这和纽约有什么区别呢?”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物质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GDP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世界排名由第十名升至第二名,不止翻了两番,财税的增长速度更是远超GDP的增速。不可否认的是,在追求GDP增长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多的问题,而且现在似乎成了问题的集中爆发期。但我们不能因此责怪政府、痛骂社会。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模式,欧洲走过,日本走过,有人说是“中等收入陷阱”,但哪个成长期没有困难、阵痛?白岩松结合自己的成长故事讲述中国梦,这也是普罗大众走过的历程和该有的梦。
许舆论环境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针对当下社会的纷纷扰扰,白岩松则在书中表示:“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人人一个屏幕,随时可以发表言论。看过电影《搜索》的人,一定不会忘记白领叶蓝秋就是在不明真相的群众推波助澜营造的网络暴力中香消玉殒的。
新兴媒体,假新闻太多,传统媒体,时常态度失真。钱的力量太大了,市场的力量也太大了,一时间,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层出不穷,一味地迎合、媚俗、八卦,人群中的对立和撕裂也愈演愈烈。身处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传媒时代,如何处理自己与传媒之间的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资讯,如何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变得越来越重要。既不能彻底隔绝,也不能沉浸于此。不仅要选择接收什么样的资讯,还要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当信息趋于对等,每个人又学会了理性思考,负责表达,这个社会的舆论环境该会改观。
许个人成长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在关于生活和幸福的话题中,白岩松写了一个细节:“曾经在飞机上看过一篇康洪雷(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导演)的专访,被一个细节戳中泪点。康洪雷是我的内蒙老乡,当初当助理导演的时候,每天都要面对乱七八糟各种事。早上起床,总会有一番挣扎,然后对自己说,你康洪雷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你打算怎么过?说完之后冲出屋子干活去。看到这儿我热泪盈眶,把杂志合上了……”有一段时间,因工作的纠缠和人事的纷扰,很有一种想一走了之的冲动,每天上班前都需要给自己鼓劲,几经挣扎才踩着点儿到办公室。读到这儿,一下释然,坚强锐利如他们,也会如此,于我更不足为怪。自此,一扫阴霾,一身阳光。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每当遇到挫折和问题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去找一找合适的书籍,静下心来阅读。相信这世界上一定有这样一本书能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你安慰,让你冷静下来整理思绪再次前行。
一部《白说》,没有教条,极少理论。只像一个充满睿智的大哥哥与你促膝谈心,以其凌厉但却无比平实的“白氏”话风直面现实,读来亲切自然,时时处处体现着白岩松对人生的参悟,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说出一个更好点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白说》是否真的白说,并不好说。但有责任感的媒体人和知识分子,应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白说读后感1500字 篇2
《白说》这本书里,每一篇文章之后,都有作者自己对于自己文字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样挺好,最起码对于自己说过的话进行梳理、整合和总结,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在看完《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这篇文章后,觉得特别感同身受。这么多年,经历了浮浮沉沉后,觉得自己在面对失败与挫折后的心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想对我而言,与其去羡慕别人成功的结果,不如享受自己奔向“成功”的过程。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个loser,但是我十分清楚的回应自己的内心,我其实是个心理十分强大的人。曾经我对自己说过,我也在博客里提到过,我是一个触底反弹特别厉害的人,只要我还有口气在,我依旧会遵循自己的想法生活。在这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像马云一样的人物,但是却没有马云那样的辛苦和机遇,人们追求的大多数是表面的成功,从来都是只在乎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享受,甚至为了某种期待,人们开始不择手段,这在我们身边的例子还少吗?
之前参加选调生同学的婚礼,一桌子好久不见的同学,或熟悉或陌生,但是看着他们年纪轻轻的都已经在省里工作的那种感觉是很欣慰的,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在聊着彼此的工作晋升,聊着省里面的人情世故,这个现在干到哪个职位了?那个爬到什么官职了?我在一边静静的听着,不时露出暖人的微笑,他们聊的起劲儿,我又不喜打扰,当然,也是打扰不着,毕竟距离我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他们聊着聊着,忘了是谁先注意到的我,然后说你现在怎么样啊?我说挺好的,不愁吃,不愁穿,有工作忙,问我现在在哪呢?我详细的说出自己的工作情况,众人张大嘴巴一脸诧异,唯独我自己泰然自若。我从来没有跟谁去比较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较。我跟他们说,你们聊你们的,我听着就好,反正也听不懂什么,大家都挺好不是嘛!这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确实听不懂,哈哈,很多人曾经对我说,你有点白瞎了知道吗?开始的时候,包括一次次被半道顶下来的时候,我有怨过,有气愤过,但这早已成为过去。慢慢的开始选择接受。有时,我还会自嘲说自己拽了我这届选调生的后腿,这纯属玩笑话。我不觉得自己失败,反而觉得自己享受工作的过程,忙碌的工作之余,给自己放个假,出去玩玩挺好的。就连加班都被我享受得一塌糊涂也是醉了,毕竟人的想法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爬得再高也有恐惧的一天,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行走不是更好嘛!再说失败,谁没有失败过,谁没有挫折过,难道遭遇了这些就不会行走了吗?就自暴自弃了吗?遇到困难就在想完了,我不行之类的想法。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每一次失败都预示着下一个成功的开始不是嘛,那就奔着目标前进呗,有啥呀!
白说读后感1500字 篇3
最近读了白岩松的一本书叫《白说》,作品是通过各个场合和公众深入的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包含了其对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各领域的理解和看法。通过阅读此书以前对有些事情不是很理解的地方,现在好像有点理解了,今天在这里分享几个我喜欢的话题:
一、关于工作
书中提到对工作的态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当然这话听起来不太“高大上”,甚至显得有些灰色,书中解释道“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的工作撞成自己和别人的信仰”,这样一解释,这话就完全不灰色了。一个到了静静地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话语、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但依然向往说出个“更好点的未来”。白岩松作为一个新闻媒体人,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的是坚守,坚守一个新闻媒体人的职责,坚持说话,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体现了其作为新闻人的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我一直特别羡慕、钦佩能在一个行业里一直坚守的人,老话常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一往而深。现在我刚进入歌山建设这个大家庭,从事的也是质量、体系方面的工作,也算“一往而深”。我和建筑行业一直有不浅的缘分。小的时候,村人盖房子的时候,我靠搬运砖头、绑扎钢筋,还赚过不少的零花钱。长大后,村里人、亲戚朋友有很多都是干这行的,有工人、有项目承包人、有干装饰装修的、好像或多或少都和建筑行业有关系,甚至家乡的其中一大特产就是挖掘机,曾有戏言“半个上海是我们家乡的人挖出来的”,他们都是城市的建设者,都在发光发亮着。而现在我也加入了这一行中,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我要秉持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敬业精神,只要在岗位上一天,就干好这一天的工作,应尽的义务,应该承担的责任必须完成。
二、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像鞋,舒不舒服自己知道;又像“百分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为什么现在的日子,物资层面越来越好了,且感觉不幸福了?这样问的人越来越多,我也经常这样感慨。书中写到这样一个概念: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资、情感和精神;物资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现在我们吃饱了,穿暖了,但是在情感和精神上都有所欠缺,所以依然不幸福。谈到情感和精神,就是和年龄、个人、社会、国家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
前段时间,我家小闺女去奶奶家住了一段时间,回来时跟我说,妈妈你这段时间肯定很幸福。我心里想,偶尔一段时间,不用时时刻刻照看你,是挺幸福的,嘴上却问,为什么呢?她回答道:因为我不在,你就可以开着空调,盖着棉被,躺着床上看手机,还不幸福。因为她在家我们是控制空调使用的,能不开就不开。所以我俩以为的幸福是不一样的。穷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有钱人认为“钱带来的烦恼更多,责任更多”,有时候也不幸福。所有说幸福像鞋,只有自己能感觉,别人认为的幸福搁你身上就体会不到。幸福还是一种感觉,有时候一闪即逝,需要你去挖掘,发现他,感受她,才能无限的靠近它。
三、关于读书
上大学前,以为翻过了高考这座大山,前面就是春暖花开了,殊不知前面有一座又一座更大的山等着你,所谓“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好的书籍就是不断教给你,怎么积极乐观的攀爬这一座座大山。
我们读书是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读书是让自己烦躁的心安静下来,你可以在书中读到你的过去、现在、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读到你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句子时衍生的那种心有灵犀的喜悦,读到让你遇到困难能有继续前进的力量,让自己所有的疑惑、困难、不平、孤独都在书中找到答案。公司举办了的这个悦读的活动真的很好,从此悦字可以看出,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使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自己。每一本书中都蕴藏中你所期待的自己,所以祝我们的悦读越办越好,祝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
白说读后感1500字 篇4
提起白岩松,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央视新闻频道著名主持人,资深媒体人。前些日子凭借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解说,又火了一把,当了回网络红人,被网友戏称为一本正经地说段子。一本正经,那是央视特色,尤其是说新闻的,不正襟危坐好像都对不起这份职业;但说段子,那可就不大容易了,得挖空心思、突显主题,又得接地气、有笑料,说白了就是让人心甘情愿地被撩,这可就是个技术活了。当今最火的段子手薛之谦曾自曝写一个段子要花上六七个小时,这还是自己闷头在家搞创作只为搏你一乐。要是真正想做好一档直播节目呢?那背后所花费的时间、耗费的精力可能要成数倍累计了。读这本《白说》时便已体会一二。
《白说》与其说是白岩松的一本自述,不如说他是在以新闻人的角度与你聊天、话家常,态度诚恳,言语平实,容易接受又发人深思。用简单的语言诉说并不简单的事是一种本领,而能撼动人心则更需要智慧。显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的付出与努力。就拿白岩松本人来说,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白岩松爱读书,这从他的经历中看得出,从小泡在图书馆,以书为友共度了几十年,在全家去搞“历史”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了从事“新闻”行业,多年后才猛然发现,其实搞“新闻”的人才最狠,其他人都在“挖”历史,而自己却是在“做”历史。二要有独特的思维见解。白岩松曾说“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同一条新闻,怎么报道能抓人眼球,入木三分?同一件事情,怎么做能彰显特色,体现价值?这就要从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做文章。三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古语说,实践出真知,此话不假。理论再好,不去实践,也只是空中楼阁、秀花枕头。唯有在困难中磨砺,在挫折中奋起,在失败中顿悟才能淌出一条通往成功的血路。四要有一流的口才表达。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了前面知识、思想、阅历的积淀,现在需要的就是一点“口才”的东风,借新闻人之口表述事实,还原真相,至于对错,交于观众评说。人们常用少说多做来警醒自己,但少说不等于不说,合理的诉求、善意的提醒、正确的引导都需要平等地沟通、有效地表达、深入地交流。而媒体人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报道让这个世界变得好一点、更好一点。
此外,还是想说下关于阅读的事。《白说》里白岩松提到了成长道路上影响他最大的三本书。一是少年时期读的《朦胧诗选》。通过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表达,与诗歌碰撞共鸣,开启了心灵之门。二是青年时期读的《曾国藩》。通过与别人的对话,读别人的故事,也跟自己对话,丰富自己的人生。三是壮年时期读的《道德经》。让人到中年的他豁然开朗,内心更加平静。对于我自己,近年来也有两本书帮助颇大。一本是几年前在豆瓣上偶然遇见的meiya的《慢慢来,一切都还来得及》。让那时正处于迷茫混沌中的我理清了方向,重拾了信心。也让我明白,只要你愿意启程,不论30、40,都不算晚,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让人生多些精彩记忆。另一本是今年年初微博网友推荐的梭罗的《瓦尔登湖》。每当焦躁不安、情绪难抑之时,都会想起许多年前宁静美丽的瓦尔登湖畔,那个尽情享受天地灵气,与大自然拥抱共舞的身影,当你把自己置身其中,心灵也就不自觉得到净化,内心自然而然回归平静。
最后,就引用《白说》里这段话来做个结尾吧。想来,阅读的作用大抵也应如此:它帮你打开世界,带你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它与你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你度过一段时光,让你品味出无用为大用的乐趣;它带你面对内心,面对人性,面对生命;它还可以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在你行走艰难时,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
愿我们都能用书籍之光照亮人生之路,让我们在未来闪亮登场。
白说读后感1500字 篇5
在抖音上,刷到一个视频。
采访者:中国现在这一批青年学生,他有一个什么样的最大变化触动到你?
白岩松:大学的时候读的书太少了。人生是一个围棋盘,当你读的书很少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个棋牌上点的子很少,他不成势,随时可能被别人吃掉。另外读书一个很重要的感慨就是人找书是很难的,但是书找书是非常容易的。就是越读书越知道该读什么书,书会带着你去读书。当你读得足够多了,这个围棋盘上的子连在一起,那他就会成势了,人生就成势了。可是现在你看到,我见的相当多的年轻孩子们,这个围棋盘上没几个子。
说完后白岩松深深的摇了摇头。我突然意识到一个月都没看一本书了,之前说的一周一本书的量好像有说话没算话了。突然想起也有买白岩松的一本书,趁着这个时间,也看看他的作品吧。
还记得看柴静的《看见》时,眼泪一次次狂飙。总觉得新闻媒体人都有一种让人崇拜且向往的力量。文字吸引眼球,段落深入人心,细节让人落泪,回过头又觉得社会还有很多层面,但是还是需要保存乐观,继续生活。
这次翻开《白说》也一样,虽然和看《看见》的文体非常不一样,也确实男士的表达也许没有女士那么细腻。但是同样,给予了我很多感触。
书分为了“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五个章节来呈现。因为有些涉及新闻的内容,虽然看得懂但是其实不是很感兴趣,只能看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写想法。
作者多次在书中说到中国人惯有的思维,不管什么事情,上来就先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也导致我们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其实生活好像很难分清楚那几分钟好,那几分钟坏,有的好像只是平淡与不断的重复。所以生活好像就是需要学会接受平淡看,在平淡中寻找能够让自己无限靠近幸福的事情。内容很多,我很难表达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很喜欢“岁月”这节的最后一句话“人生如茶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
现在合上书却想不起来到底讲了些什么,这也许我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书中的内容,但是有些画上线的内容能够被说一说。
“你的人格就是在这种无用的事情熏陶中,慢慢地健全独立起来。”
“学习,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也就是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
“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作为社会这艘大船的瞭望员,你的职责是什么?当你看到前方海面上的所有信息,好或者不好,都要及时反馈,这样船才可以安全行驶。读书、思考以及责任感的支撑,就是瞭望员的“望远镜”。如果瞭望员自觉不自觉地,或是受命于某种指示地,报喜不报忧,那么他提供的信息就是失真的,这艘船的安全就是没有保障的。”
“总有一些长跑的人由于不断被短跑干扰,也加入了短跑的队伍;也有一些原本只打算短跑的人,一段时间以后决定改为长跑”
“我们都觉得“爱”很温暖,愿意用阳光来比喻,但是真正像太阳一样炙热的爱,恐怕又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倒是月亮,本身不发光,却能照亮每一个夜行人的道路,消解他们的恐惧和忧愁”。
“现在,写一篇洋洋万言艰涩深奥的学术论文,可以让医疗从业人员评个更高的职称;写十篇通俗易懂、普及常识的千字文,却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利益。这样的评价体系本身就有问题。”
在阅读的时候,把这些句子画了下来,当然不是全部。只是画线中的一部分。现在不管看什么书最终都会折射到教育上来,作者在书中的各种比喻,也让我思考教师职业,教育本身,其实也是存在很多问题与诟病。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那么快可以解决的,但是只有我们相信能够解决才能够坚持走下去。也许就像白岩松爱新闻一样,我自觉我也很爱教育,但是我还缺少的是我到底爱的是什么教育,我需要追求的真理到底是什么?给予孩子们成长的教育应该如何去做,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问题。
白说读后感1500字 篇6
《白说》之所以能在近期畅销书榜单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题目比较搞怪,以及作者仍然拥有一定的人气指数这样的因素之外,近日频频爆出的央视播音员、主持人“勇敢出走”的故事,显然也是“功不可没”的幕后推手。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在各大电商推出的图书促销活动中,白岩松的新书《白说》始终占据着十分显眼的位置。从《痛并快乐着》开始,这差不多已经是人过中年的“白大哥”出版的第十本书了。说是新书,其实内容并不新鲜:书里所收的大多是最近五年以来作者在各种场合的讲演文字记录,从大学到政府部门,从媒体沙龙、文化论坛到公益讲座,甚至连看似颇为专业的医疗改革研讨会也将其列为主讲嘉宾,让这位央视名嘴过够了一把嘴瘾,最后还不忘攒起来做成书,图的就是再赚取一回眼球。
如今名人出书易如反掌,而想当年开此风气之先的,正是包括作者在内的一众央视名主播,如今自然更有理由当仁不让,至于质量参差不齐,大概也是早已在人们意料之中的。不过说实在的',刚开始读这书时,还真被它吸引过一阵。虽然明知作者在大学演讲,听者主要是冲着其“成功人士”的光环而去,不过读了这部分演讲内容,我琢磨着,换作是我,在上大学的年纪,估计也会觉得花时间去听一场这样的讲座还算值得。比如他说到,年轻人要敢于“做点无用的事儿”,“不仅要懂得如何成功,还要懂得如何有尊严地失败”,“每一次失败都开启了一种更好人生的可能”,还反复提及阅读与音乐的“治愈力”。诸如此类的话题,虽说和更有意思的学术讲座不可同日而语,但至少证明此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也证明白岩松此人在投听者所好上的确下过一些工夫,归结起来这还是要拜其本职工作所赐。
众所周知,央视著名主持人出走非自今日始。前几年黄健翔、崔永元、李咏、柴静等人的离职,就震动程度而言,绝不亚于如今张泉灵、郎永淳的告别。只不过,之前的数人虽已离职,但其新东家不是别的媒体,就是中国传媒大学,仍然身处广义的传媒圈中,并未跨界。而此番张、郎二人的离去,则是彻底告别这个行业,转战投资领域和互联网医疗行业,对比之前央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身份,似乎令人感觉过于“穿越”。而在此二者之中,郎永淳的出走更为出人意料,因为他创造了一个历史:《新闻联播》栏目有史以来第一位主动选择离职的主播。在此之前,这档“第一传声筒”栏目的主播,要么是退休或病亡的,要么是退居二线的或被下岗的,哪里会有人捧着这个据说工资高达二十六万的金饭碗不要,而去投身一家如时间黑洞一般的初创公司呢?但据说,郎永淳的出走,主因是妻子生病,孩子在美上学,仅靠郎一人的工资入不敷出。也许这仅仅是传闻,不过此前他们夫妇合著的家庭抗癌日记出版,似乎为这一说法提供了某种背书,毕竟公开私人记录,无论对于家庭还是个人都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何况是郎永淳这样的公众人物——如今看来,除了经济原因,为跳槽做准备可能也是郎永淳夫妇决定出版此书时的另一层考虑。
如此之多的央视主播选择离开,以至于白岩松说他在出席一些场合时总在被周围的人暗示“你怎么还不走?”这听起来似乎令被问者哭笑不得的疑问,也许正凸显出了白岩松所在的这家头牌媒体的逐渐式微。的确,二十六万的高薪难得,但也并非舍此无处得;央视的工作稳定、声名在外,可也并非人人都留恋。
“走有走的理由,留有留的理由,”这是白岩松面对“你为何不走?”的疑问给出的回答。如果说这样的回答不够坦诚,那么可以说,事实上任何处于作者这样位置的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应该都很难做到真正的真诚与坦率,因为说到底,在任何时代,决定一个人的言说姿态和内容的,正是他身处的那个位置。在《白说》这本书的后半段,出现了《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这类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甚至情不自禁将自己想象成政府幕僚的败笔——对于一位本应将社会公众作为第一受众人群的新闻评论者而言,这类“瞎操心”的表述应该越少越好。一个人为了新闻评论的需要对社会或政府说长道短是一回事,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全知全能的“谋士”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一个传媒人企图“越位”,事情却完全可能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中。很可能,他此时所说的一切,都将沦为不折不扣的“白说”。
白说读后感1500字 篇7
这次寒假有幸拜读了白岩松的《白说》。说实话,里面的章节很多,有很多的内容我感觉我还是没能完全读懂,我想我何时完全读懂了这本书,我才算是升华了吧。我想,其中有些章节我是看得很透彻的,下面我就这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谈谈我的感受吧。
第一个地方是“能面对平淡就是不平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内心为之一震,这解决了困惑我已久的难题。我想教师这个职业每天的生活是相对平淡的,和职场每天充满着挑战有着极大的不同。有的内容也许会重复很多次的教,教得久了有时候自己也会迷茫。而生活也是每天两点一线,家和学校。日子久了,总觉得需要点味道。甚至会想我需要的真的是这样的生活吗?有的题目为什么讲了N遍学生还是不会。是否这样的生活还要过很多年。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在平淡的生活中生活着才是最真实的。白岩松说:老公在看电视,夫人在织毛衣,孩子在写作业,一晚上没多少话,到点儿热水泡脚,洗洗睡了。这样的状态是四五十岁人的最幸福的状态。真实的人生不会每天充满浪漫,每天充满挑战。工作岗位也是一样的,大多数时候是在默默做一些平淡的小事。这种平淡就是接受平淡,就是接受生活的真相。教师岗位也是如此,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平淡中显珍贵,也许对我们而言是极易掌握得知识,但对不同的孩子们而言却吸收程度不同。我们虽然在每天重复着教书,但我们也同时在育人,这样的工作看似平淡但又及其不平淡。梅西和C罗之所以有今天的江湖地位,是因为每天忍受着极其枯燥的生活。不停训练,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活得认真。
第二个地方是“讲故事的技术核心”。白岩松说:“做一个十分钟的节目,就要按照十分钟的体量做采访,如果过度开采,做成分钟节目的采访量了,后期就很难再做减法。可是一个二十分钟的节目,采回来的素材只能支撑五分钟,剩下的十五分钟怎么办?注水吗?所以干我们这行的,永远要思考一个“奶粉和水”的问题:全是奶粉,太浓;全是水,就是假冒伪劣。什么情况下最好喝?得调配合适的比例。”他说的这段话感觉就在说我们教育界的事情,我们每一堂课应该上多少新课,每节课分配给我们老师是多少时间,我们准备的内容是多少,分配给学生的时间是多少,这些说的不就是奶粉和水的调和比例吗?所以做新闻的人,只有对版面和节目时长有充分的了解,才会有“节奏”上的把握。除了常规因素,还有很多非常规因素。比如,三分钟的节目,理论上能容纳九百字的内容。可是当你真的老老实实写出九百字,最后会发现时长超了,九百字要三分半钟才能播完。为什么?文字转换成语言的时候,还会无形中添加很多非文字因素。所以仔细算下来,三分钟的节目只能容纳大约八百字。现在随着推特、微博的普及,全世界新闻的平均字数是七百字,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所以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可能知道这么多的,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而我们教师如何能够准确地把握课堂的节奏呢?现在想想是不是同样的道理啊!
第三个地方是“大成若缺”。白岩松写道: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蒋丞稷实现了短道游泳的两个重大突破,全是第四名,算是“铁牌”吧。但那已是亚洲男子离游泳领奖台最近的一次。记者采访他,问他有没有遗憾,蒋丞稷的回答太棒了,他说“缺陷也是一种美”。是的,缺陷也是一种美,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凡事都追求极致,这个极致存在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就是遵循着一条曲折、循环、不断向前的路径。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我们格外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内心得到舒缓和解压,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现实社会中,有很多孩子从小就没有拥有这种思想,所以才会造成抑郁症的增多以及学生跳楼事件的产生。无论是作为老师也好,还是作为家长,我们都应该让孩子们从小认清生活的本质,那就是人生本来就不会达到极致完美的状态的。我们所有人都要接受这种状态,并且要善于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中的不完美。也即是说从小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认清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而我们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解决问题,这就构成了我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个人的一些感悟。在我现在的年龄还未能读懂书的全部,我想我会再过几年再次细品这本书,到那时的感悟想必与现在会略有些区别吧。特别真实的一本书,特别敢说和直说的白岩松,他让我从各个角度看到了人生百态。《白说》下次再会啦!
白说读后感1500字 篇8
读白岩松新作《白说》收录其几年间在不同场合的演讲稿,文字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远,故在每一篇文章后,白岩松都续写了当下的感受。相比较,我更喜欢白岩松当下的抒发,接地气,没端着。一本《白说》读下来,没“白说”,几处文字引我深思。
白说: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急于表达已成当今社会多数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人们往往依据第一印象就判定事物的真伪曲直,并急于发声。我理解“追寻”的意义在于勤思考多求证。在一个“畅所欲言”的信息时代,内心安定,保持耐心,坚持理性,难能可贵。
白说:读书,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在职场、家庭、教育、医疗中疲于奔命的人,早已丧失了攀登的勇气和力量。在我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三分之一给了通俗读物。我这样自我安慰:生活已足够疲惫,何苦为难自己,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啃“晦涩难懂”的经典,读些侠骨柔情不好么?阅读本身便兼具休闲娱乐功能。然而,若所有阅读都是通俗读物,我又无法忍受。对于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内心对自己有要求。很多通俗读物制造短暂的遗忘与虚幻,读时让人沉溺,读后无精打采,给精神麻痹而非滋养,永远无法拥有高品质阅读带来的身心灵的喜悦。真正的阅读是寻找精神共鸣与心灵辉映。能给人力量的阅读,一定是有品质的阅读,教给我们怎样积极面对多蹇的人生。
白说:学习,相当重要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如同读书,不要因为一本书的主题或表达方式很陌生就去厌恶它。
再谈读书,我常常会在未读之前就轻易拒绝自己陌生的作家与作品,在自己熟悉与习惯的题材和语言风格里游走。是否可以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打开自己,挖掘精神与心灵的潜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既然人生已渐渐失去选择的可能性,为何不在阅读中尝试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读到未曾发现的自己?
白说: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人与书的相逢相知需要缘分。为避免好书太早相遇而错过最美好的相知,需要常读常新。初中时便读过《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读到什么?能记住的真不多了。需要重读的书太多,愿有生之年少留遗憾。
八月和九月两个月似乎很忙,读书的时间很少,完整读完的书,《白说》之外仅有一本——冯唐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不仅读完,还抄录了不少,仿佛回到中学时代。在同龄人热衷诗歌的年代,我埋头琼瑶金庸,读诗的兴趣不大,而今天却越来越喜欢读诗。诗用简单的文字组合完美诠释了我内心渴望表达的情感。白说:为什么读诗?因为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发明。成千上万汉字摆放你面前,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又一次发明了中文。我以为,书读久了,对文字亲近到一定程度,肯定会爱上诗,因为那里有最美丽的中文。
拉拉杂杂,读《白说》最触动我的还是关于读书。对书中关于道德经、关于人性、关于发展、关于世界的言说,不是无感,而是看得太多,没了新鲜感,失去了思想的弹性。在“老生常谈”中,亦有星星点点的精彩言说,如: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意义没有意义,好细节才有意义;结论是危险的,过程是安全的……每每读到这些句子,不得不暂停阅读,闭目思索。
读过不少媒体人的作品,我心中最好的依然是柴静的《看见》。受文体限制,白岩松的《白说》容量大、情感少。好作品贵在一个“情”字,作者不用“情”,读者自然无法动心。但是作为媒体人的书写,有两个字贯穿始终,就是“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岩松的《白说》值得阅读与尊重。
用《白说》中的话结束读后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
如何学会?好的阅读与理性思考。
白说读后感1500字 篇9
白岩松,同龄人,却很尊敬,把他当做新闻业界的良心的标尺,有他在,有他的节目在,新闻的希望就在。他的《你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我都细细读过,每次都有深深的共鸣。《白说》是他的演讲集,仿佛是随他一起见证历史,那些感悟,没有华丽,没有尖锐,没有取悦,只是一如既往的感性和理性。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
一直以来,人们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一种误解,好像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其实正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体现。按时按点按要求把每天的钟撞好,就是圆满完成了你的本职工作,不怕钟声扰了谁的好梦,不嫌重复动作的单调乏味,不慕前台讲经的风光。庄严响亮的钟声自有其神圣的昭示,就是你的工作成果。把撞钟看做是平凡,总想着成名成家接受万人膜拜,才是没有根基的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社会需要的是在各个岗位上安心、负责、不打折扣撞钟的“和尚“。
”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谣言传遍天下,辟谣寂静无声。相当一大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总是遥遥无期。人到中年,已有权保持沉默,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风险的事吧?自己的声音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小小的作用。“
一直赞同白岩松的观点,媒体人的责任就是把事实完整呈现,不是只给大众看某一面,要让事实去说话,不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做好恶、对错的选择。媒体人的责任还有及时地发声,不必清高地不与之争论,把舆论阵地自觉地让位,而普通民众没有条件去获知真相,只能去猜测,或者干脆谁的都不信,视所谓的新闻为一缕轻烟掠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重提此话,撞好你的钟,哪一天你不想撞了,就离开,让位于别人,无可指责,别守着钟,编着钟不响的理由,又不让别人来撞。
"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精神。物质是基础,可以依靠自己去创造,情感却不仅仅是自己的事,和父母家人有关,和身边每个人有关。幸福和国家也有关系,比如一个廉洁、高效的行政系统,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环境。"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追求物质、情感、精神,只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因着这样那样的因素,弱化了某一项。衣食无忧的时候,情感、精神和物质三足鼎立,但大多时候,以为这些都是私人的事情,”我生活条件好,我有人疼有人爱,我玩茶艺玩插画“,只是这样的幸福不要离开你的小天地,外出办事被抢白你会委屈,遇到”碰瓷“你会恐惧,遭受不公你会失望,强迫接受价值观你会厌烦......社会环境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无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改变的权利,至少可以不同流合污,至少可以发发声音。
”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澜。你 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和感慨。“
每次看到大写的标语,听到空洞的口号,我都会皱眉,如果跟进的是具体的行动还好,就怕是民众莫名其妙的东西,就像写标语的人在自娱自乐。汉语的凝练被稀释,寡而无味,言之无物,就像行动与语言,越是没有实际效果的行动,越是洋洋洒洒的总结宣传。看到一篇好文章,听到一次好讲座,激动半天,同样的汉字,被不同人编排就有不同的感觉,因为好的文字揉进了思想、感情,走了心,走了脑。最近喜欢听一些旧的世界名曲,以为自己老了,跟不上时代了,答案原来在白岩松的这一席话里。
”信仰是什么?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么是最差的,是底线,不能突破它。“
常说信仰缺失,其实是基本的人性,基本的良心缺失,信仰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日常言行的标尺。小时候大人告诫我们:”不能冲着人泼水,不能隔墙泼水,泼水要低点,否则神灵要怪罪。“这些规矩形成了习惯,长大了,知道不是神灵怪罪,是尊重别人,为别人着想,不是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的小习惯会折射到大的行为上,就是”底线“。凡人可能做不到如何”敬“而追随,但起码可以做到”畏“而拒之。
”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
如今,主持人纷纷跳槽,其中一些给人正能量的新闻人的辞职挺让人惋惜,郎永淳、赵普......有思想有见识有水准有职业操守的新闻人真是不算多,尤其是央视,需要这些荧屏和生活形象都正能量满满的人,不知道他们离去后会不会再出现又一个赵普?真担心下一个听到的消息是白岩松离开央视。白岩松针对别人的询问,说了上面这句话,相信他,正如赵普的微博:”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都不错,但核心是价值观留人。“希望不要听到白岩松离职的消息,希望一直听到他的”声音“,他的《白说》并不白说,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很多,在民众中。
”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吧,很正常,很简单,却又很复杂,未来还需要白岩松这样的一群新闻人坚守,为了希望,为了努力向好。
白说读后感1500字 篇10
主持人出书,我一直很关注,如果是白岩松、敬一丹这样的主持界大腕的书,我一定要买来,认真地读。因为他俩的主持风格与自身的文化底蕴是我一直欣赏崇敬的。他俩都很好地利用了央视这个平台、得天独厚的稀有资源来发展自己、积累感悟,厚积薄发,他们的视角也一定会带给我们启迪与收益。此文先谈谈白岩松的新书《白说》。先说文章的题目起得妙,人的主要器官嘴是用来说话的,而说是主持人的职业,他们靠嘴安身立命,巧的是岩松姓白,我们乍看题目,首先理解为这是他说的,其次还可引深为其他含义,比如他自己说的,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就另当别论了。
很早就特别爱看白岩松主持的节目,他讲话的最大特点是思辩性、逻辑性特强,层次递进中一口气能说完很长一段话。比如,白岩松曾在《东方时空》中慷慨陈词中国足球:主场不行、客场也不行;白球衣不行、红球衣也不行;中国教练不行、外国教练也不行……一口气说了十几个“不行”,淋漓尽致地吐出了球迷久积于心的郁闷,那凌厉的、咄咄逼人的语势,让听众与观众特别解渴。这本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是他5年以来不同场合的演讲集锦,请看这本书的五部分小标题: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哪一句不是充满了哲理与辩证思维?人生的参悟就在每句话里。
作为新闻人的敏感与社会责任感,他不得不说,但他尽可能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套话。常言道:一言即出,驷马难追,这种风险对主持人无处不在,面对误解和非议还得有勇气担当。无论对于古典音乐、体育、阅读等生活话题,还是对于医改、公益等社会和政治话题,白岩松在书中都能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给予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
可以说长久以来做为新闻一线的主持人,他见多识广,博采众长,绝不人云亦云,这与他的读书密不可分。所以掩卷深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与我们分享了:“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第一个10年,阅读打开一个远方的世界,带着他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第二个10年,阅读与他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着他走过青春的岁月,看似无用实则有用;第三个10年,阅读曾国藩等引导他面对内心、人性和社会,学会为人处世;第四个10年,阅读《道德经》提供智慧、抚慰和解决之道,接受平淡平和。”他最后说:“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好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阅读的滋养不是一朝一夕,是岁月慢慢积淀,是由内而发的魅力和气质。”从阅读中,白岩松积累着故事:在讲述成功与失败的时候,众多的历史人物出来佐证失败是另一种新的开始;在论述观点时,众多作家的名言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而又有说服力,这都缘于他阅读的滋养:“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人们格外需要学会在不完美中让内心得到纾缓和解脱,回归到正常的日子当中。”直达读者心里的同时,他的阅历与读者的经验得到了共振与印证。
作者用锐利的目光去观察和沉思整个人类与人性,把“思辩”这颗看不见的种子,经过加工、培养,使之与形象、语言、情感相碰撞,迸射出美丽的思辩之“花”,进而熔铸成一个整体的、自成一体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博大的思辩胸怀,展示着思辩的永恒艺术魅力。读着他的书,眼前就能浮现出他的声音与姿态。这是他独特的魅力,尽管他不是帅哥。
记不得了好像是在“感动中国”十年的一期节目里,他说过的一段话:“这是一个和好人的约会,约会了十年。十年前我只姓白,头发还没白呢,现在头发一半都白了。它就是每年最冷的季节的时候,一个最温暖的期盼。不同的人总结过去的一年有不同的方法,有人用GDP,有人用挣了多少钱。什么都在变但是人们心底里的,对于美好的那种感觉,对于善良的感觉,是不会变的。这就是每年的一种收成,这样的收成对于中国来说比GDP重要。感动它呼应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那种向善之心。感动应该是防止人的心沙漠化的那种水,有水这个世界不会干枯,上善若水嘛。希望下一年呢又会认识到一些好人,跟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一个时代里头,你就会一下子觉得心理特别踏实,好人很多的这种素养是咱们这个人群当中的DNA吧,不会消失。”他的一些主持话语就如同冬季里喝一碗热乎乎的高汤,慢慢滋养你的身心,让你通体舒畅又令人回味,不仅仅是心灵鸡汤,给别人讲好每一个故事不容易。
再回到“说”上,我们没有从事主持人的职业,但除了睡觉与独处,每天也在说话。能否学着艺术点说,废话少说,伤人的话少说,放慢语速,不求金玉良言。小事,幽默点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点说;没发生的事,不胡说;做不到的事,不乱说;伤心的事,对人要选择性地说;自己的事,听别人怎么说;长辈的事多听少说;夫妻的事,商量着说;孩子们的事,开导着说。脑子总有一根弦绷着: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
虽说是《白说》不会白说,他以主持人的身份传播正能量,引领和提升了听众与观众。那我们寻常人好多的话可能是白说,但白说还是得说,只是尽量要开口有益,说好话,这也算《白说》没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