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建昌江》诗歌鉴赏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建昌江》诗歌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建昌江 白居易 建昌江水县门前,……
白居易《建昌江》诗歌鉴赏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建昌江》诗歌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建昌江
白居易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
忽似往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
白居易作此诗时,正谪任江州司马,因公到江州附近的建昌江去,以渡口所见所感,写下了这首绝句。诗表面上写渡口风光,其实蕴藏了深沉复杂的思想。
原来,白氏在长安作校书郎时,丁母忧去职,在长安附近的渭村住了四年。他从风波险恶的宦场,来到农村的自由天地,心情十分坦荡舒畅。丧服满了之后,他又被起用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还是卷进了宦海波涛。仅仅一年,就因开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现在,他满怀忧郁地来到建昌江边,目击这渡口风光酷似渭河边上的蔡渡,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退居渭村时那种身心闲适的境地,回味起当时“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白居易《适意》)的心情来了。可见,此时此地,他想起渭村,不止是渭村风景优美,人心淳朴,更重要的是,渭村是一个可以躲避政治风雨的安谧的小港;在那里,他的心灵之舟可以安详宁静地停泊。
这首诗看似一幅淡墨勾染的风景画,其实是一首情思邈远的抒情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熔诗画于一炉。诗的一、二句是一幅“待渡图”:一江修水,横在县城边,城郭房舍,倒映在清清江水里,见其幽;渡船要教人唤,则行人稀少,见其静。我们就在这幽静的画面上,看到立马踟蹰的江州司马待渡在水边。陡然接个“忽似”,领起三、四句,又推出另一幅似是而非的“待渡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依然是一条江水,但这儿是渭水;依然是一个渡口,但这儿是蔡渡。所似者,微风吹拂着岸边的青草,如银似雪的细沙铺满滩头;而毛毛细雨,把画面渲染得一片迷蒙。无限往事,涌上心头;无限归思,交织在这两幅既相似又不相同的画图里。“草风沙雨”,色调凄迷,衬托出诗人幽独凄怆的心境。这种出言平淡而造境含蓄深远的诗风,正是白居易的独特风格。
绝句规律,要转得出,结得好。第三句“忽似”一转,立见感情跳跃,从而导出了无限风情的第四句。这个“忽似”,妙在凌空而来,触景而及,推出了新的境界。而这种突然而来的新境界,又正说明诗人经常想着渭村。经常梦魂萦绕,才产生了这突然的联想,让我们于无声处,听到了诗人在高吟“归去来”!钟惺在《唐诗归》里赞许白诗说:“看古人轻快诗,当另察其精神静深处……此乃白诗所由出,与其所以传之本也。”这诗从“轻快”中取得“静深”之妙,全赖一转得之。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史书评价
旧唐书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长有茎英。不习孙吴,焉知用兵
新唐书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呜呼!居易其贤哉!
唐才子传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主要成就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